《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是一本由【英】露丝•古德曼(Ruth Goodman)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我们为维多利亚人点个赞,
●有意思的一本书,以一天的作息角度来给读者展现维多利亚人的生活习惯。了解到不少有趣的事情,也推翻了现代人以为维多利亚人的脏乱印象
●如果你说维多利亚人是最沉闷无趣、最拘谨严肃、最不讲卫生的一群人,那这本书可以说是啪啪打你的脸了。非常有趣又好看的一本书,一下子就让我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点!
●很有趣,尤其是在作者亲身体验过当时种种之后所了解描述的细节都更加丰富生动。
●喜欢生活史,这样的历史摸起来有温度。【在去英国的前一天晚上熬夜看完啦~【现在是来补充记录的!
●书中作者描述的维多利亚时代那些事儿,不为人知而且趣味横生,读后大有收货!
●以前说,鸦片战争是外国人想毒害中国,但从书上看,他们其实也在使用压片啊。
《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读后感(一):想不到维多利亚人的生活竟然如此有趣!!
这是一本有关维多利亚时代的穿越指南,它跨越了1837~1901年的大英帝国。作者古德曼是BBC的历史顾问和主持人,我看过她的纪录片,当时就被英国人这种探索历史的精神所折服——她着眼于日常生活,亲自探索那个时代的每一天,搜集各种历史资料,甚至花一年的时间穿维多利亚紧身胸衣,制作维多利亚时代的配方,洗衣服,干其他家务。
有人说,探索过去就是探索一个国家古已有之的规则和生活方式。古德曼在这本书里就解释了维多利亚时期从黎明到黄昏的生活,还为我们讲述了各种有趣的配方和出色的工作。当然,也有很多此时的大事件。比如发生在1858年的“大恶臭事件”,让我知道,原来抽水马桶产生在如此沉重又滑稽的事实之下;再比如地铁的产生,从未想过,在我们还是清朝的时候,维多利亚时期已经因通勤需求而有了第一个地铁,而且行驶速度极快。
男女士妆容也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原来潮流变化发生在任何时期。顺便说一句,书里的美容配方我决定有空去试试,不过菜谱我就不轻易尝试了,英国菜肯定没有中国菜好吃~
《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读后感(二):体验维多利亚人的秘密
作者是一名英国近代史专家,很有个性。她亲身体验了她所研究的那个时代,——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那段时间,即查尔斯·狄更斯笔下那个“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写写书中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些点,想到哪,写到哪:
1.那时的钟表特别贵,普通人买不起,但他们又必须按时起床,所以出现了一种叫做“敲窗人”的职业。他们手持一根常常的木杆和一盏提灯,用长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每次叫醒服务会带来1便士的收入。
2.当时正值工业革命,空气质量不太好,但是为了空气流通,又必须开窗,很多人会在房间摆一碗水,认为这能吸收空气中的脏东西。事实上,这根本无效。
3.对普通人来说,洗一次热水澡成本太高。在冷的时候,他们只能穿着部分衣服洗,洗完身体一部分,再转战另一部分。很多人认为皮肤会呼吸,为了健康,他们选择勤换衣服,勤洗衣服,由衣服去吸收那些脏东西。
4.男人流行戴帽子,不同的帽子,直接昭示了不同的阶层。帽子很少在公共场合被摘下,只在表示顺从和尊敬的时候才会被暂时摘下。帽子对于男人的意义,就像化妆之于女人。
5.女性流行穿紧身胸衣……莫名想到维多利亚的秘密……
6.维多利亚时期的女人一样爱美。她们没有那么多化妆品,而是用酒精和樟脑抛光指甲,用柠檬对抗雀斑,用杏仁和玫瑰水洗手,用迷迭香做洗发水,用可可果油润发,用树树脂做发行固定剂,用橄榄油做护发素……真是极尽所能。
7.那时的健身房里有双杠、拳击、吊环、哑铃、击剑设备……健身的成本不算贵,挺受欢迎。
还有很多,可我的耐性有限啊,先写到这吧,后面可能还会补充。
《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读后感(三):日不落帝国下,英国版《清明上河图》是什么样子的|读书《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
推荐指数:★★★★
1837年7月20日,18岁的维多利亚继位成为英国女王,直到1901年1月22日立时,她统治英国长达64年,是仅次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君主。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
这段时期普遍被视为是英国的鼎盛时期。当时的英国领土达到了3600万平方公里,经济占全球的70%,贸易出口更是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上几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高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因为每时每刻总有地方可以看见太阳,所以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同时期美国爆发了内战:南北战争,邻居法国各处掐架,中国正处于大清王朝的后期。我们熟知的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就发生在维多利亚初期,这一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这个动荡、剧烈变革的时代里,发生了数不清的大事件。比如万国博览会第一次召开,克里米亚战争,印度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等。不同于一般历史书,本书作者体验式历史学家露丝•古德曼不关心这些军国大事,只想讲述维多利亚时代普通农村男女日常琐事。
露丝以自己为向导,和几个人一起领略亲身回到那个时代并展开一年的实践。本书改编自BBC纪录片《维多利亚时期的农场》和《维多利亚时代的药铺》,片中可以看到露丝和众人从黎明到黄昏一天24小时生活的细枝末节。从晨起洗漱到着装、妆容、进餐到劳作、炊饮、娱乐到晚上性爱,进入梦乡,事无巨细的再现了19世纪普通人的生活。
看看这华丽的衣裳,纤细的腰身在大裙摆的衬托下,显示出女性高贵、时尚的高姿态。但看到下图穿着那个时代内衣的对比图,我就想起了中国女性裹了一千年的三寸金莲,毫无人道。维多利亚秘密的著名内衣品牌也是源于此吧。
就如书的封页上写着“一副英国版《清明上河图》,带你坐上时光穿梭机,开启别样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全景之旅”。文笔朴实,翻译的也不错,比较通畅,关键是蛮有趣的小故事和小知识。可读性比较强,不用正经八百的读书,随意翻翻很有意思。
火车轰隆隆已经鸣笛,你准备好了吗?来吧,让我们一起出发,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
《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读后感(四):华丽衣裳的背后,是美丽还是伤害?
大部分研究历史的书籍喜欢从宏观、从大事件去观察一个时代、一种社会、一个国家。我们总是被宏伟的战争场面、颠覆世界观的科学发现所折服。然而世界最终是由一个个分子构成,人类社会也只是将一个个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
试着从微观上观察一段历史,看看一个时代具体的人、具体的事物,了解一个时代背景下一个普通人是怎么生活、工作的,甚至试着用旧时代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一段时间。这样的事想一想的确让人兴奋。
有人还真的这样干了。英国历史学家露丝·古德曼置身于古老的农场,坚持穿着维多利亚紧身胸衣,用樟脑、滑石粉等19世纪的配方自制牙膏。自己缝纫旧时代的衣物并穿戴在自己身上并用古老的农具进行劳作。
她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体验维多利亚时代普通妇女生活。期间还看了许多历史书籍,走访了很多博物馆,最终有了这本《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她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结合渊博的历史知识用独到的视角,以生活细节为出发点去诠释这段历史。书中所举的事例因为有了亲身体验,显得更有说服力、真实感更强。
《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有两条主线,一名普通维多利亚妇女一天的生活为纵向主线,从早起如何洗漱、穿什么衣服、上厕所、化装、早餐……一直讲到晚上的性爱。横向主线则将一天的生活中涉及到的洗漱用品、服装、排污系统、食物类别、娱乐方式……等分门类别的作详细介绍。
清晰的主线结构让阅读更有目的性,我们可以通过目录很快的找到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像看故事书一样跟随着维多利亚妇女的一天逐步进入19世纪英国普通人家庭。阅读过程中描述了很多过去未曾思考过的知识,比如没想到内衣和如厕会对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华丽衣裳的背后,是美丽还是伤害。
我们先来看看维多利亚时代的美丽女孩。大裙摆、纤细的腰身衬托出女性高贵、时尚的高姿态。
但要保持这样的身材常常需要用这样的方式穿衣服。
表面上的诙谐,其实上那时的女性为了美,真的要穿上很紧很紧的内衣。
左边这幅是自然成长的女孩,右边是长期穿着维多利亚时代内衣的女孩。
左边是正常发育的女孩,右边是长期穿维多利亚式内衣的女孩。
其实这几幅图放出来,真的无需再多说。大家已经明白我要表达什么。真的没想到,对美的追求及服装的款式会对一个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历史上我们好像很少关心厕所
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厕所和古时候形式差不多,建个厕所,下面挖个坑。满了抬走。人少时没什么问题,但随着城市的扩大,这样的方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粪坑底部密封性不好,粪便浸入土壤,污染地下饮用水。洪水爆发时,来不及整理的粪便四处漂浮。由此引发的霍乱、感染性疾病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
后来大家改用了直排的方式,将粪便排入河里,离河较远的地方就用上面这种桶式厕所,拉一次按一下在上面粪便上盖上一层煤炭灰。
别小看如厕方式的进步和改变,这些改进和运用减少了粪便对人类的交叉感染,人口死亡率从1878年的27%下降到1879年的21%。
直排方式虽然解决了问题,但1858“大恶臭”事件爆发。河道上散发的浓烈气味让河畔的住房甚至不能打开窗。为解决这一问题及新技术的出现,到19世纪末,渐渐形成了在人口密集区建化粪池,污水则集中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入河道的方式。这一方式经过一百多年的变迁仍延用至今天。
《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里这样的知识点还有很多,它们不是大道理,更多的是像讨论如厕、穿什么衣服这样的“小”事。我饶有兴趣看完了全书,为露丝·古德曼求真求实的精神感动的同时,微小细节中学到的知识也让我对19世纪维多利亚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
《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读后感(五):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学校:班长制度、缝纫课程和英式橄榄球
在夏洛蒂·勃朗特的著名小说《简·爱》中,10岁的简·爱被舅母送到一间慈善学校——罗沃德慈善学校。
她得到的见面礼,是校长布罗克赫斯特先生送的一本小册子,名字叫做《儿童指南》。布罗克赫斯特先生特别强调,要好好阅读其中的一部分:“一个满口谎言、欺骗成性的淘气鬼,玛莎·格XX暴死的经过。”
刚进校门就被来个下马威,简·爱在慈善学校的日子也不好过。每天吃的食物粗陋不堪:煮焦了的粥、气味难辨的臭肉,和几块烂糟糟的马铃薯。由于学生们长期营养不良,在斑疹伤寒热疫情中,有不少人因为抵抗力太差被感染,最后不幸去世。
小说中简·爱的原型,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夏洛蒂幼年丧母,8岁时被送到柯文乔女子寄宿学校,这是一所专门为神职人员子女提供教育的慈善机构。在学校期间,由于条件恶劣、缺乏照料等原因,夏洛蒂的两个姐姐不幸感染伤寒去世。
不只是夏洛蒂勃朗特,同时期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也对当时的寄宿式学校多有诟病。
糟糕的生存条件、陈旧的教育理念、缺少人性化关怀,这些因素在19世纪的英国学校中都真实地存在过。但如果从整体来看,19世纪英国的学校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并非只有这一侧面,而且一直在发生着变革。
英国史学家露丝·古德曼的《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一书,就更为完整和系统地介绍了19世纪英国教育系统的状况,从学校类型、课程设置,到教学模式、娱乐活动等,无一不包。这为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
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7.5【英】露丝•古德曼(Ruth Goodman) / 2018 / 广东人民出版社一、办学经费不足:慈善捐助+“班长系统” 在19世纪的英国,根据面向群体和收费标准的不同,学校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资质优良的公立学校和文法学校,主要以富人和中产阶级的子女为招生对象;普通劳动阶层的孩子,可以选择上英国学校和国立学校;贫民学校则为家庭贫困的孩子提供基础教育服务;教会性质的主日学校也是遍地开花。
直到19世纪末期,由政府兴办的董事制学校开始成为主流。中下层阶级的孩子们大多在4岁时,就被送到这些学校。经过7年教育之后,通过测试的学生会被颁发一纸毕业证书,作为未来求职或者深造的证明。
大规模兴办教育,自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用来雇佣教师、建设专门的校舍,以及维持日常运营等。 总体而言,学校筹措资金的渠道有两个,一部分来自政府拨款,后来英国政府专门设立了教育委员会,对学校系统的资金运用情况、教学水平进行监督管理。也有一些慈善机构或个人提供办学资金,简·爱所就读的罗沃德学校,即由内奥米·布罗克赫斯特先生捐款重建。 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充裕的资金,而学生家长也普遍囊中羞涩。于是在19世纪初,一项名为“班长系统”的计划横空出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紧张的情况。 所谓“班长系统”,是指教师从班级中选出若干名12-15岁的学生,每天提前到学校,听老师讲解当日课程。等正式上课时间到了,班长们再回到自己所在的班级,负责维持课堂秩序,安排同学单独朗读课文等。 “班长”既是学生,也扮演着纪律监督员的角色,一方面,他们可以拿到一小笔报酬(约每周两个半便士),用来补贴家用,而且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因此实现了阶层跃迁,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同时给更多的学生传授知识,使教育的受益人群大大拓展,因此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政策。 二、课上学点啥:基本课程+女性专门课程 在19世纪的英国课堂上,阅读和写字是被重点培养的能力。有一位名叫威廉·查德威克的男孩子,在夜校学习几年后,从一名棉纺厂的童工,最后升任伦敦警局的首席治安官,成功改变了人生轨迹。 在不同的学校中,课程安排各有特色。简·爱所在的罗沃德慈善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就有:语法、历史、朗读、地理、法语、音乐等。而作为一所宗教背景的学校,《圣经》也是重要的参考书籍之一。
在一些乡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家庭小学,它们主要教授手工课程,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还能带来经济收益,是一种更为因地制宜的做法。 对于女学生来说,还有一门必修课:缝纫。大到地毯、外套,小到内衣、袜子和茶杯垫,都离不开女性的一双巧手。 这一方面与气候有关,英国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阴冷潮湿的天气居多。再加上当时伦敦空气污染严重,人们认为开着窗户通风有利于健康,屋内屋外都冷飕飕,因此人们对保暖的诉求强烈。另一方面,虽然当时市面上已经出现了用机器生产的服装,但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手工制品。 少女们从3、4岁时就要学习缝纫技能,一本名为《寓教于乐的家教书》中,就教小女孩给玩具娃娃做衣服来练手。到了12、13岁时,她们就可以缝制花纹、样式十分繁复的工艺品了。《劳动妇女指南》《少女杂志》等流行刊物中,也有许多专门教授缝纫技巧的章节,供女性参考学习。 在掌握了高超的缝纫技术之后,她们不仅能给家人制作服装,还可以将之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给家里增加一个收入来源。 需要额外指出的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课堂上,除了传道受业的场面之外,体罚现象也非常普遍。
小说《简·爱》中,一个13岁的姑娘被逐出课堂,众目睽睽之下在大教室的中间罚站。另一位被指责外形邋遢的女孩,则被老师当众用木条在脖子上打了十几下。露丝·古德曼的《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中也提到,一位女孩因为在课堂上犯错,被女老师绑起来鞭打,身上布满了伤痕。 体罚式教育的盛行,给很多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他们不得不在暴力和伤痛中成长。 三、在课堂之外:球类游戏最受欢迎 孩子们的天性是爱玩,维多利亚时代的孩子们也不例外。其中,街头足球、板球、墙手球、棒球等球类游戏最受欢迎,但阶层分化现象也相当严重。 对于普通学校的孩子来说,放学后最快乐的事情,大概就是在大街上和小伙伴一起踢街头足球。而在一些寄宿学校或者公立学校中,则把大操场分隔成男生、女生玩耍的两个区域,让学生们进行室外运动。据说英式橄榄球运动的兴起,就起源于著名的拉格比公学。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运动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建议多运动,以达到强身健体和塑造个人坚韧性情的目的。一些体育场馆、各种运动俱乐部也陆续组建,吸引更多的学生们加入运动的行列。 相较于男孩子,女孩子参与的运动项目相对有限,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剧烈运动可能影响子宫功能,进而影响生育能力。再加上女性被认为应当时刻保持端庄优雅的形象,在球场上来回奔跑、穿着“不得体”的服饰,是不被主流文化认可和接受的。于是,女孩子们就要选择运动幅度相对较小的项目,比如槌球、射箭、草地网球等。
从班长系统、缝纫课程,到球类运动的风行,我们得以一窥19世纪英国学校的真实面貌。 事实上,从1837到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64年间,我们能看到英国学校体系在悄然发生积极的变化:义务教育被列入法律强制规定,考试制度被引入,对学校的管理更加规范化,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到了19世纪末期,类似《简·爱》中所描述的糟糕场景也在逐渐减少。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消极、甚至错误的理念残留,特别是对于性别的区别对待,体罚式教育理念等。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任何一项制度或体系臻于成熟,也绝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