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生的凝视》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3-09 23: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生的凝视》读后感精选

  《一生凝视》是一本由[英] 简 ·鲍恩 摄 / [英] 卢克·多德 编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生的凝视》精选点评

  ●有张力黑白摄影肖像拍得太厉害了,总能捕捉到ta卸下防备的瞬间,每个眼神里都仿佛有故事。(书的质量很好,印刷装裱超棒,表后浪!)

  ●感觉一般,我被封面诈骗了……

  ●在那一瞬间造成了摄影师与摄影师之间的区别

  ●这就是那类最棒的人像摄影,绝无有意地去捕捉什么,而是“创造一个空间,让被摄对象能够回应自己的凝视。她理解抗拒摄影的掠夺天性”。

  ●【2019040】传说简•鲍恩拍肖像效率奇高,5-10分钟,一个半胶卷轻松留下传世之作。“作祟”的大概直觉冷静吧,不然没法解释。然而被她拍出神采的可不止肖像,不管是木马、蜡像、铭牌、玩偶、涂鸦、墓碑、大英博物馆里的图坦卡蒙,还是裁缝巫师矿工农户邮差舞女、玩闹的小儿,抑或希尼、毛姆卓别林、比约克、玛格丽特撒切尔塞缪尔贝克特,以及各种展(猫展、狗展、马展、泰迪展)、各种示威游行、三个小人儿和他们放飞的巨大风筝……总会精巧的构图下面感受到无差别好奇真诚。或许对她来说,对光影的捕捉从来就不是什么体力活儿(一生都在创作,八十多岁时还拍了八十多岁的伊丽莎白女王),而是一个自我表达与自我满足过程。犯个花痴!拍 1971年伦敦“艺术家和平”示威活动那张也太美了吧!

  ●“以前我从未对人产生过只3真正的兴趣,后来才变了。那时我最喜欢随意地闲逛......现在也是。”为了拍摄肖像简被迫从边缘走到中心 直面拍摄对象,但她从未放弃另一种更隐秘工作方式。直到摄影生涯的最后,她最喜欢的都莫过于手持奥尼巴斯OM1,在一个火车站里徘徊,将不起眼的是身形藏于川流不息的通勤人潮中,悄悄进行观察。胶卷中最初和最后几张,总是简在前往或结束工作的路上拍摄的个人作品。在这些照片里,专注于世俗事物个体不知不觉间成为永恒

  ●好好哦

  ●2018.12.6看完 感谢后浪赠书 像不存在一样去摄影,坍塌坍塌坍塌,把自己缩成量子态,做一个不打扰观察者。 黑白特别有感觉。 能拍到很多历史人物,并为他们留下传世影像,非常了不起

  ●前言写得太好了

  ●静默 忧郁 黑白 都是新闻与街头摄影需要的。本身照片已经很有启发,只不过看了布列松的之后,才能感觉到专业大师的区别。说到这,好想买本便宜的布列松啊……

  《一生的凝视》读后感(一):拍摄静默的大师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简•鮑恩,我也忘记是从哪里看到的这本书的推荐了… 引言部分的几句话非常棒,我很喜欢:她的口头禅是“摄影师既不该被看见,也不该被听见”。没有什么能够动摇这种沉默… 如果能用一条线将她的全部作品串联起来的话,这条线便是静默。她是拍摄静默的摄影大师。在翻看完整本摄影集之后,会更加理解这句话的! 我喜欢比约克,伍迪•艾伦,让•科克托和简拍摄的最后的作品-那一对小姐妹-这些肖像,会一直盯着看进去,会琢磨他们在想什么…除了肖像,还喜欢孤独症儿童,阿斯科特,离上预备学校的儿童,蒂勒女孩舞团这种定格的场景,时隔五六十年,远隔千里,我看到摄影师在那一瞬间看到的情境,也能体会到传递出来的孤独,迷茫,欢快等等情绪,摄影不仅仅记录场景,还能保留神韵与境,对我这样一个摄影外行而言,这大概就是摄影最迷人的地方了~

  《一生的凝视》读后感(二):离得足够近

  你的照片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的不够近。本册中的很多照片,都是特写镜头,简.鲍思不论是拍摄平民还是拍摄像霍金或是伊丽莎白女王这样的名人,都以女性独特的视角,近距离的进行拍摄,人物的眼神、动作、神态极具现场感,似乎画面中的主人公就在你的面前。

  如果你想拍好人物街头的肖像照,又或是想看到名人表现出的普通人的一面,这本画册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画册的观赏也许不应该仅停留在具体的影像感受的层面,但直观的感受更加能够进入你的内心,简.鲍思无疑是一位摄影大师,你可以看到那些感动她的画面,一双手,一个眼神,都可以让你看到不同的世界。

  你有兴趣也可以在网上检索更多关于作者的介绍,但我建议你在不了解她,不了解作品的拍摄背景时快速的观看一次,并记下自己的感受,再去深入的探究影像背后的故事,这是自我的一种交流方式。

  《一生的凝视》读后感(三):她的目光

  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英国有简 ·鲍恩(Jane Bown)这么一位女摄影师——虽然画册里有几张照片其实早就见过且印象深刻(布列松,比约克,贝克特),但也不奇怪,那本就是个名家辈出大师荟萃的黄金年代,即便今后再冒出几位像她和Vivian Maier这样无人知晓的低调摄影大师也毫不出奇。

  那些让她赖以成名的的名人肖像固然不错,但我更爱看她街头抓拍的那些日常生活。我认为摄影师在工作之外所拍摄的照片,才是她真正兴趣和关注所在,也可以说是真正功力的体现。发自内心的表达才是最打动人的。 被闪光灯所照亮的时刻并不是生活的常态,我爱的是自然光下的日常。对于我来说,作为摄影师最骄傲的不是拍过什么一二三流的大小明星,而是给平凡善良的普通人记录下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那些拍摄于专注日常活动中的人们的作品充满了尊重与温暖。”

  “她迅速拍照是因为她由直觉意识到,这种转瞬即逝的共鸣如果能被捕捉下来会非常动人。”

  “吸引她的是安静,是一切喧嚣与咆哮静止或消退的时刻。 ”

  国内摄影集的印刷水准印刷越来越好了,更难得是配文也写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非常有助于读者理解照片更深层次的意义,很值得收藏的一本画册。

  斯诺顿勋爵曾评价她说:她就像英国的卡蒂埃-布列松,创造出最出色的作品。不依赖于技巧或花招,只是简洁、诚实地记录,用那双敏锐而睿智的眼睛。而布列松说的一句话也真真正正代表了简·鲍恩的特点——“任何心灵敏感的人都有艺术家的潜质。但敏感之外,必须专心。”

  通过阅读我还意识到一点,胶片时代选择正方形画幅(120胶卷,6X6cm)或者135画幅(24x36mm),需要分别使用不同的相机,甚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取景方式,这也相应地改变了你观察的方式,以及拍摄的手法和风格。当使用禄来120相机时,画面透露出摄影师的小心翼翼,如果街头抓拍的话,拍摄方式比较隐蔽,被摄者也不容易发觉;如果拍摄人物肖像,构图显得更考究和庄重。如果使用135画幅,机器比较轻便,拍摄也很方便,照片就轻松随意多了,画面构图也比较灵活。 从简 ·鲍恩或者其他同时代摄影师的作品里都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点。当然者也不是绝对的,但总体印象是这样。而在数码时代,这只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裁切一下就完事了,更别提彩色胶卷和黑白胶卷的选择,也就按一个键的事儿。真的把摄影看得太简单了,摄影的精神和仪式感也就不存在了。

  保持敏感,保持敏锐,放下书本,上街拍照去吧~

  《一生的凝视》读后感(四):不许你向我看

  我也是看了《一生的凝视》才知道,原来我喜欢的作家毛姆那张著名的侧面照是简·鲍恩的作品。

  照片中的毛姆侧脸对着镜头,眼神望向前方,仿佛一尊雕塑。

简·鲍恩拍摄的毛姆(左)和《毛姆传》封面上的毛姆都是侧面镜头,形成互望。

  英国摄影大师简·鲍恩拍了很多人的侧面照,当她1949年第一次为《观察家报》给哲学家罗素拍照,就是拍的一张侧脸。她还拍过侧脸的演员莱斯利·卡伦,侧脸的音乐家保罗·麦卡特尼,侧脸的芭蕾舞者鲁道夫·纽瑞耶夫,侧脸的诗人R.S.托马斯,侧脸的作家伊丽莎白·鲍恩……

伯特兰·罗素

  除了名人,还有侧脸的收割者,沙滩椅上侧脸跟身边人说话的女人,低下头侧身看报纸的男人,蹲下侧身系花环的女人……

  简·鲍恩选择了一个这样特别的角度。因为她说:“有些人拍照片,而我发现照片。”她倾向于不打扰被拍摄者,而能记录下她想要记录的动人瞬间。

  所以有些照片甚至是在被拍摄者背后拍下的。比如书中我很喜欢的那张《孤独症儿童》,坐在跷跷板两头的儿童都把头向膝盖处深深埋去,根本看不到面容。

  简·鲍恩的摄影一直都倾向于极简的自然状态,能够迅隐没人群的小巧的身躯,使用小巧的相机,用自然光,坚持拍摄黑白照,“彩色照片太乱了,让人不知该看哪里。”

  绝妙的照片,无非是让你看到美,或者看到照片背后仿佛有一个故事。照片是凝固的,但凝固的同时又说了很多。

  大多数人直面相机镜头会紧张,会不自然,会不知所措。就算演员,也只有少数能够在镜头前自如,甚至与镜头对话。简·鲍恩去拍摄撒切尔夫人和比约克都遇到了对方面对镜头的刻意,最终成功的那一张,都是在被拍摄者无意中被简·鲍恩迅速捕捉下来的。

  所以也许我们不直视镜头,更能讲好一张照片的故事。而简·鲍恩说:“摄影师,既不该被看见,也不该被听见。”她悄然,敏锐,疏离又投入。

  她的一生几乎都躲在日常的生活光影中,于相机背后观察人们,记录人们。工作时,每周去办公室两天,而平常住在伦敦郊外,被称作“只是个把相机装在购物袋里的小老太婆”(虽然说这句话的人难免带着一丝恶意,但简·鲍恩也许会为自己这样成功的隐身而感到骄傲和松快)。

简·鲍恩

  她拍摄伦敦莫蒂默街上的失业者,几乎每个人都是背对镜头的背影,或者侧身,只有最中间的男人是正面,但也低着头,不看镜头,脸上有着生动的表情。而最右边也有一个男人刚好回头,让照片形成一种绝妙的平衡。整个构图仿佛是一个电影场景。

  她拍的“艺术家为和平”示威活动,照片中的女人扭头看向照片外,左手拿宣传册抵着唇,若有所思。男人从后面拥着她,侧低着头,同样似有心事。我相信这样的照片不是摆拍,不然真的需要模特有很好的表演经验。

  她拍的班普顿马展甚至只有几只踩在篱笆上的小腿。

  ……

  照片只是点线面的审美构成,但好的照片延伸出的是一个巨大的故事空间。

  定格在照片中,而想象在镜头之外。

  《一生的凝视》读后感(五):直觉深处

  一个人可以用很多方式将自己隐藏起来,然而当你不由自主地被某个人、某些事物吸引,你的一些秘密便不可避免的被曝露出来。这无关逸闻趣事,只是一些关于你自己的趣味、梦想、渴求的小线索。循着这些小线索,可以跳出自己若干身份下的刻板印象,多了解一点自己。

  以很慢的速度读完了《一生的凝视:摄影大师简.鲍恩精选集》,就像简. 鲍恩(Jane Bown,1925-2014)被她镜头前的景象吸引,我也被她的照片和工作方式吸引着。读这本画册是个向外观看并同时内观的过程,打开了眼界,也引发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

  这幅牛眼的超现实特写,是简22岁那年拍摄的。以此为机缘,简开启了为英国老牌报纸《观察家报》担任摄影师的65年超长职业生涯。简以肖像摄影闻名,她受报社委托拍摄了大量名人肖像。而这本画册收录了简各个时期的作品,包括许多个人视角的照片,恰是那些简在前往或结束工作的路上拍摄的照片吸引了我,在简略翻过介绍后毫不犹豫的买下了这本画册。

没有留下名字的人

  我非常喜欢简拍摄的普通人,那些在画册上没有留下名字的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永恒。

  简说:“这些照片,是真正的我。”

  我问自己,为什么会被这些照片吸引。想到的第一个词是,“存在”。

  照片中的这些人做着普通的事情,缝纫,用手杖定住地上的一张报纸,弯腰捡东西,他们的姿势看上去熟悉而亲切。

  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做着相似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此刻被相似性笼罩,孤独感由此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舒缓。

  简喜欢拍儿童、社会的边缘人和四处奔波中的人,她以尊重的方式,捕捉了转瞬即逝的共鸣。

  悲伤,脆弱,疲倦,疑惑,茫然,在照片里可以读到的这些情绪同样引起了我的共鸣,这种情感冲击不激烈但绵长。

  吸引简的还有一种特质,就是存在于普通人身上的力量,一种自知或不自知的精气神、活力,尊严。这种力量直接、纯粹,普通人亦可以鼓舞普通人。

来自直觉深处的工作方式

  简追求一种完全自动、仰赖直觉的拍摄方式,用最少的器材配合自然光迅速拍照。

  她很沉默,以低调、朴素和隐蔽的方式工作着。吸引她的也是安静,是一切喧嚣与咆哮静止或消退的时刻。

  年轻时她很害羞,喜欢不被察觉地从背面或侧面拍照。但她同时又是个很酷的人,在为名人拍摄肖像时从不大惊小怪,常常拍出与环境不符的冷静。

  她能很快让拍摄对象卸下防备,产生信任与认同,按自己的心意来回应她的凝视。

  名人在她的镜头下,展现的往往不是魅力的光环,而是放空的刹那,疲惫的刹那,思虑的刹那。简凭直觉开始拍摄,在紧张的环境中捕捉相遇的自然感和纯粹的直接,直觉也会告诉她何时停止拍摄。

拍照本身

  照片右侧那个小个子女人,就是工作中的简.鲍恩。152cm的身高里,住着一个安静而有能量的灵魂。

  她最喜欢的摄影方式,是手持一台奥林巴斯OM1相机,隐藏于川流不息的人潮中悄悄观察。拍照本身,给她带来极大快乐,通过拍照,她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除了与生俱来的无以伦比的艺术敏感性,还有郁郁寡欢的青春期带来的归属感缺乏,拍照帮助她对抗忧郁天性的困扰。她极少接受采访,但在一些非常个人化的照片中,她与被摄对象产生瞬间的认同,极为克制地流露出悲伤、孤独。

  简在80多岁还在拍照,有人称她为“把相机装在购物袋里的小老太婆”,“一个莫名其妙拍出伟大作品的怪人”。她虽然不喜欢这种印象,但乐于掩盖真实的自我,当个次要角色是她拍摄时最舒服的身份设定。

  但简同样为同事给她起的昵称自豪,“执着的简”。

  她动作迅速、行事低调,工作效率很高,在男性主宰的团队里,她凭借“不争”与绝对的低调,每每顺利完成任务。不争,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要的。在坚持黑白摄影方面,她倒是跟报社打了个胜仗。

  简自称“卖照为生之人”。她将个性掩藏,却沉浸于黑白摄影的氛围、质感和无限层次中,度过及其简单而纯粹的一生。

  与她的偶然相遇链接到两个世界,一个丰富多样,一个简单宁静。

  原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AtuHu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生的凝视》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