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难寻》是一本由[美]弗兰纳里·奥康纳著作,雅众文化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get到奥康纳非凡的叙述能力了…着迷。读的时候还想这么好的短片完全可以选入中小学课本了,但又觉得不太合适,毕竟有点难度,文化背景差异也蛮大的,后来在网上查解析发现好多关于奥康纳的学术论文,心想果然……
●也就那样
●需要再读
●相当有力度的文字 每一篇中习以为常而掩饰不住的恶意、跌倒尘土里的命运困境、天启一般降临的暴力都是十足的a punch in the face
●不太能get奥康纳…
●嗯,突然想到,科恩兄弟完全可以抽几个小故事出来拍个电影嘛,参照《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那种形式~
●整部总体而言是白人与黑人之间种族歧视的故事。不过最喜欢的一篇与这个主题无关,是《家的慰藉》。汤玛斯的母亲善心大发将罪犯——一个放荡的姑娘带回了家,无论如何不肯听儿子的劝诫。汤玛斯终于忍无可忍对那个女人开了枪,但是他母亲挡下了这一枪。然后正好警长推门进来,以为是儿子杀死了母亲,想要嫁祸那个姑娘。原本平静富足的母子之家毁掉了。愚昧的善良不可取。(2019.2.13)
●奥康纳的写作是带有神启的,这使得她笔下这些故事凸显为有关人之境况的一种预言。她体现了作家作为“神”的一面,掌握全部细节,并且毫不吝啬地将其展现给世人,因为最重要的事情从来都被忽略,世界无法被改变。这也正是奥康纳的残忍之处。死亡于她只是一种必要手段,真正迷人的是那些瞬间的光影变幻,是“突然间,他感到那亮光倾注而来,穿透通体,把他蛛网般的灵魂照成一幅色彩艳丽、花样繁复的完美图案,一座满是树木芳草、花鸟虫兽的乐园。”2018-082
●雅众新版的《好人难寻》,于是老师翻译,很期待!这本书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集,也是她的代表作,之前新星社和人文社出过两版,译者分别是於梅和周嘉宁,也都是女性。奥康纳的小说真是太棒,我对她感情上的偏爱,甚至超过同为南方作家的福克纳和麦卡勒斯。
小说通常聚焦在母子或母女的相处上,揭露了两代人的矛盾。上一代人还死抓着过去,对黑人的友好和尊重是建立在优越感之上的,下一代人几乎都厌恶上一代人行事作风,金钱至上。他们总是难以调和,没有谁能说服谁。此外,宗教性也很浓,作者是信天主教的,但作品中的主人公的信仰与现实互相矛盾,往往走向崩溃。总之,很好看,很深刻,也很揪心。在这个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父辈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两代人形成根深蒂固的矛盾。希望一切越来越好吧,但我不知道怎样才会变好。
《好人难寻》读后感(二):在极端环境下才发现我竟然如此不堪,这时才是救赎的开始…
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中喜欢《人造黑人》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应该算是奥康纳小说里面比较温暖的一则,随着故事的进行,爷孙俩的心理变化过程既细微又对比强烈。让我感受到 神的救赎或者饶恕是怎样一步步形成了的。
很多人说奥康纳的的小说非常黑暗,看完了觉得难受。刚开始看是这种感觉,觉得她怎么这么残酷,结局、冲突为什么一定要这么激烈?如《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善良的乡下人》《流离失所的人》《好人难寻》……
当我了解背景之后才发现,奥康纳其实通过文学中构建的一个个残酷的事实,刺痛每一个主人公,让他们真的是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环境,也许只是一个催化剂让你看清楚原来你是这样的一个人,在顺风顺水中,我们总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人,但是当我们遇到了真正的困境的时候才发现我原来是一个如此不堪的人。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弱小、无能为力之后,才会真正的谦卑、悔改……上帝的光才会真的照进来。所以,看到了这层一层意思后才懂得,原来奥康纳的小说其实是乐观的。
《好人难寻》最后虽然还是被那个“格格不入”的人杀死了,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相信她的灵魂是得救了的。因为在死前她最终知道了什么是信仰,真的从她的身上流露出了怜悯和爱真的触动到了“格格不入”,她最后两条腿像孩子一样盘在身下,面朝向无云的天空微笑着……
《好人难寻》读后感(三):过度的美德是不合理的
奥康纳的小说很明显具有美国南部色彩,对于黑人还是处于一种贬损和瞧不起的姿态。说奥康纳揭示“邪恶”我觉得其中有一种对于美国国民性的揭示,像《家的慰藉》中提到“过度的美德是不合情理的,适度的善也会引发极度的恶。”在读完《好人难寻》之后,我一直没能理解其中深意,一直等到我读完了整本书才发现奥康纳多排斥的是人们既有观念中的所谓的“善”,人们认定的行善不分对象,不分场合,是在传统文化教化当中规定俗成的 不带任何反思的东西。奥康纳批判的,个人觉得也是一种盲从和愚昧。
从中国社会来看,当年的江歌案也是“过度的美德”中的一种,不会辨别行善的对象,最终将自己陷入了绝境。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如果抬杠一点来说,为什么批判对象不指向施暴者,而指向无辜者,从这个社会来看,施暴者是极少数分子,大多数人是无知的,行善将自己引入了一种困境而不自知。
在《好人难寻》所选的这些短篇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帕克的背》,帕克浑身刺青这种符号成为他生命的支撑,但是每个人想得到他人的承认却是很难的,也是最令人沮丧的事情,抛开怕帕克的精神空虚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畸形而断层。帕克只是执着于自己的世界。
《流离失所的人》我也很喜欢,从一个老妇人对于农庄的经营,她一辈子呕心沥血经营自己的农庄,接受难民为雇工,最后又将他们辞退,庄园很像老舍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是最后她却不得不抛弃这一切匆匆死去,这个女人的命运是既可悲又有些自作自受的意味。
一开始我以为奥康纳很擅长与描写尖酸、刻薄的老太太形象,比如《格林利夫》《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好人难寻》等,后来《你不可能比死人更惨》也挺惊艳我的。
读奥康纳的小说,给我的感觉是并不令人愉快,因为建立的人物没有多少热情的、世俗的,具有人情味的交流,都是一些勉强的,无奈的对抗。读她的小说并不痛快,我在某种意义上不赞同这种是“哥特式小说”,我总觉得在哥特式小说之中,人物的畸形和不合理行为是与内心呈现出反差的,但是在奥康纳的小说里面却是批判居多。你很能感受到白人所谓的尊严面临着黑人的一个举动或者意料不到的行为将自己陷入绝境,他们的价值观念顷刻间土崩瓦解,读者对这些人没有同情,还会觉得有些畅快,因为我们看到了无知的恶受到了惩罚。
也是从奥康纳这里,我看到了国民性的差距,中国的“国民性”依然是鲁迅笔下的看客文化,事不关己 ,也便没有了积德行善和为非作歹之分。中国人更倾向于不去行动。当时我觉得奥康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应该得到重估,在网络社会下,有多少人自以为是的讨伐和谩骂那些不恰当的行为,结果就变成了网络暴力,自以为是后面也是另一种自以为是的“美德”,而且,这是法律所监管不到的地方。
我不觉得奥康纳的“适度的行善”有什么歧义,行善也得分清是非对错,对象和场合。但是又有时我们只是普通人,不是上帝,我们做不了那么理智清醒,是做还是不做。做人好难啊。
《好人难寻》读后感(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个种族歧视严重的国家,黑人居然能够当总统,这可能是八年前美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奥巴马竞选上了总统。如果你以为种族歧视就不存在了,那可就太天真了。这不,特朗普上任后有取消了众多已经颁布的黑人福利政策。历史还在轮回,歧视还在反反复复。
罗曼罗兰曾说过,我们只崇敬真理,自由的、无限的、不分国界的真理,毫无种族歧视或偏见的真理。奥康纳也用她的方式在反抗着歧视、反抗着黑暗的人性、反抗着她短暂一生中的恶。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南部作家的杰出代表,作品常以黑暗、恐怖、凄凉、死亡等主题而备受关注,也因此被称为她的小说是“南方哥特式小说”。奥康纳的一生短暂而穷苦,她写作的环境很差,生活的环境也很糟糕,她的孤独无人知晓,也就是在这样的孤独下,她挖掘出了小说中那些人物的丑陋,给她提供了不少灵感,所以她的小说人物也常常处于一种很极端的环境下。
表性的作品。
奥康纳的作品中经常写到种族、宗教、社会等级的问题,她将这些问题浓缩在一个小小的农场、或者一个家庭、亦或者是一次家庭旅行的路上。
也许是看过更重口味的小说,《好人难寻》至少没有让我觉得压抑和可怕,但几乎每一篇小说中都有人去世,甚至去世的还不止一人:比如,她笔下梅夫人的无奈、朱利安母亲的猝死、好人难寻中老太太一家的惨死,可从细节的描述来看,不得不说奥康纳是一个善于在黑暗中寻找光的作家,她为数不多的文字都在讽刺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种族歧视、愚昧无知甚至是暴力问题,她是一个了不起的“灯塔作家”。
比如《好人难寻》这一篇中,故事从一个家庭外出旅行出发,尽管家人都不喜欢家里的这位老太太,但是还是在老人的指路下,走错了路并且翻了车,这时一伙监狱的逃犯看到了他们,一切的起因只因为老太太认出了逃犯的身份,所以一家人都被灭口。被灭口并不是这个故事的高潮,真正有意味的是老人和杀人犯的对话。老太太试图用善意的语言感化他们,可最后还是被杀了。
奥康纳在小说中并没有太多对这个杀人惨案的情绪铺垫,就像一个平静的观看者,目睹全程、一言不发。只是她似乎还是给这样的黑暗开了一个口:“她是个好人,如果每朝她开一枪的话”。杀人犯也有选择善良的机会,只是他选择了作恶。
书中的j几部短篇小说中,奥康纳都隐藏了一个关于生与死的选择,如果说死亡是黑暗的话,她给了人物可以活的机会,但是却没有人把握的住,因为腐朽的思想和落后的智识,让他们看不到光明。
她的小说细节描述很有感染力,《格林列夫》篇的第一段,其中有仅仅3行字的场景描述,就使用了3个“黑”字,将小说中深夜院子的安静、逃脱的牛的猖狂、梅夫人的无奈描写的l淋漓尽致,似乎从开头我们就难猜到她可怜的结局。
是的,她最后就是被这头牛角扎死的,这篇小说中印象最深的是奥康纳对梅夫人儿子们与她对立、看不起她的描写,整篇小说正面写梅夫人的并不多,几乎都是在描述与她接触的不干事儿的儿子们,以及管不住的农场工人、工人的孩子们。一切压抑着她的外部环境在被不断的放大,梅夫人被“压的”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奥康纳对这个可怜的女人一点也不友好,已经生活的这么苦了,为何还不让好好活着;奥康纳又对这个女人很善良,既然活着是一种给痛苦,那倒不如死了吧,解脱了。
读她的小说,总是能感受到一股挣扎的力量,仿佛是在对那个时代说“不”,是对当时社会种族歧视、宗教歧视的反抗与讽刺。她的每一则故事都很平淡,像是就在讲自己的故事,或者邻居的故事一样,但她的小说却不平庸,她的平淡之中能给人带来如此大的震撼感。
我们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了解奥康纳极力还原的那个时代,人性的善恶之战却并没有禁锢在那个时代,她带给我们灵魂的冲击感在当代依旧足够让我们深思。
《好人难寻》读后感(五):《好人难寻》编辑手记
弗兰纳里·奥康纳 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其多部作品荣获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第一名,并曾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最佳小说奖。
奥康纳1925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先后毕业于佐治亚女子学院和依阿华大学,因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四十岁不到就与世长辞。其短暂的一生只留下了两部长篇和三十二部短篇。她的作品虽然不多,却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触及的通常是人性最深层、最敏感的部分,从而使其描写的美国南方地区人民生活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体验,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近年来中国读者对奥康纳文学作品的兴趣也与日俱增,译本不断涌现。
奥康纳的三十二部短篇在题材和主题上有大量重合,再加上一些译本选篇也比较分散,读者很难通过一两本书全面了解奥康纳一生的创作成就,而且一口气看完奥康纳的所有作品也无必要。因此,编辑策划出版《好人难寻:奥康纳短篇小说精选集》,让读者能在最短时间里对这位美国女作家的成就获得最深刻印象。
选集以奥康纳代表作《好人难寻》为题,收入作家的短篇小说9篇,这9部作品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第一辑4部作品系作者最杰出也流传最广的作品,包括《格林利夫》《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启示》《好人难寻》。第二辑5部是作者不同主题、技巧方面最具代表新的作品,包括《你不可能比死人更惨》《流离失所的人》《帕克的背》《家的慰藉》《天竺葵》。
同名短篇《好人难寻》讲述了一个颇为荒诞黑色的故事。一家六口人(一位爱讲话的老太太、儿子和儿媳,一对缺乏家教,喜欢出口伤人的孙子孙女,还有一个不会讲话的宝宝)驾车去佛罗里达旅行。老太太是故事的主角。这位老太太自私,还爱打小算盘:为了去见老熟人,她想方设法劝一家人改变原来的目的地;因为不舍得丢下爱猫,她偷偷把它藏在篮子里带上了车;想去看看年轻时到过的一座种植园,她就骗全家人说那座宅子里暗藏财宝;发现自己指的路不对,她却暗自决定不提此事;自己踢翻了藏猫的篮子导致车翻进沟里,她却忙说自己受了内伤,以求获得同情、不受责难。这位老太太也颇爱虚荣:她上路前打扮得花枝招展,因为她想“万一发生车祸,她死在公路上,所有人都能一眼认出她是有品位的淑女”。 一路上,她喋喋不休,令人生厌。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以“不合者”为首的三个逃犯出现在车祸现场。老太太喊出“不合者”的名字,最终导致全家被杀。这一部分故事的近景是老太太和“不合者”的对话,她依旧自以为是地说教,试图说服逃犯改邪归正、莫开杀戒;而在背景里,另外两个逃犯正把她的家人一个接一个地拖到树林里杀掉。仔细阅读老太太和“不合者”的对话,你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绝大部分从老太太嘴里说出来的话依然肤浅的套话。直至最后被杀,老太太才说出了全篇唯一一句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话:“你是我的儿呢,你是我的孩子啊!”
无论读者能否因奥康纳给主人公安排的这一“天惠时刻”,而对整部作品的悲剧结局感到释然,忽略掉那些背景、创作意图、宗教信仰等等文字之外的因素,我们其实都能从这一行行精彩的文字中感到获得十分新鲜,极具震撼的阅读乐趣,这就已经足够了。
本书收录的其他作品也都是奥康纳的典范之作,比如支持种族融合的《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描写在人际关系网中,各个人物的伦理意识产生的张力的《启示》。讲述乡下老人在城市生活的迷惘,反映了旧时代人面对社会巨变,整体性、时代性的认知错位的《天竺葵》等。
书稿由著名作家、翻译家于是女士翻译。于是女士翻译英美文学著作数十部,经验丰富,且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其译文流畅生动,文采斐然。在翻译过程中,也参考借鉴了其他译本译文,以保证译文的准确可靠。
编辑在加工稿件过程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1、对书稿中文字标点不规范之处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规范化处理。例如:
(1))P15 第1行 ;p142第20行 人物对话未加引号,经查原文,并与译者协商,因为原文如此,为保持原书风貌,不做处理。而是在首次出现的第15页,加注说明。
(2))P169第19行:“那可太糟了,”刺青师说,“所以,是她让你来文这个的。”从上文来看,“是她让你文这个”是刺青师自己猜测出来的,应该带有疑问的口气,不宜用句号表示肯定语气。有的版本译作“是她让你来文这个的喽。”这种虽是句号,但也有疑问口气,也可取。后与译者斟酌,改为句末改为问号。
2、对一些译文意思模糊不清或者有歧义的通过与译者商议,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前提下进行必要修改。例如:
56第15行, “躺着,对你犯恶心”,语意不明。经查原文并对照其他译本后斟酌改为“要不就赖在地上装病”。
3、对一些读者不易理解,涉及美国民俗民情方面的内容,适当加注释予以说明。例如:
113第10行,“长腿老头穿西装、戴白猫、反戴衣领”,反戴衣领 一词有些费解,特别加注:“神父们所穿的罗马衫附有可拆卸式的衣领,喉结位置附有标志性的白领圈。这里神父为了不让路人看出他的身份,把白领圈转到了脖颈后,也就是反戴衣领了。”
4、统一全书数字的用法。长度及重量单位,比如“英尺”“磅”因文学作品要符合语境社和其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特予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