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好人难寻》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4 20: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好人难寻》读后感10篇

  《好人难寻》是一本由[美] 弗兰纳里·奥康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页数:2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好人难寻》读后感(一):我们可以治疗自己,但最终我们会发现改变不了世界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合集。她的小说充满了黑暗暴力,通过文字,她展现人性中最深处的,最不为人知秘密

作品:《好人难寻》 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原作名: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出版年:2010/3 页数:300 定价:CNY28.00 装帧:平装 ISBN:9787802257863

  善良的乡下人。作者用假腿来展示了人的伪装以及直击天真本能的叙事,年轻的传道者拥有超越智慧的本能,能触碰人的本质。装着假腿的女孩,很理智,这是她的转折点,但男孩拆了她的假腿之后,女孩子感受到了其他的东西,她感到自己完全依赖男孩子,她聪慧大脑开始停止了思考。因为假腿的缘故,女孩对男孩彻底的投降,像是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又奇迹般从他那里获得。

  然后突然故事的转折点,就在于这个男孩并不是那么善良,而是一个欺骗者,他生下来就什么都不信了。他把女孩的假腿拿走,留她一个人在那边。

  好人难寻。这则故事中,蕴含了几个主题在里面,祖母自私刻薄自以为是态度,自以为自己是一名来自现代文明社会的人,她从未意识生活荒谬,反而沾沾自喜。其次是男性主导家庭社会关系,当翻车的时候女性保护男性。同样的,也有男性对女性的冷漠关系呈现。女性自我意愿缺乏,也许在这里不是很明显,但祖母在家庭中的盲目自信和对社会的看法,都导致了最后她被杀。

  祖母和家庭成员交流都流于表面,不是很真诚,是虚伪造作的。同样对黑人男子没有表现同情心。祖母从薄弱宗教意识形态转变虔诚基督信仰者,这里面包含了祖母的行为动机,在面对歹徒的时候,祖母为了让自己得到宽慰,所以采取了感化的仪式,想感化歹徒。祖母通过自己感化自己的方式来得到救赎

  歹徒在这故事中,是冷漠,是无情的,看似彬彬有礼,其实毫无信仰。

  “我们的灵魂不得安宁,直到它们在上帝的身上找到了安宁。”

  好人难寻这一主题贯穿了整个短篇故事中,这个词汇语出圣徒耶路撒冷的箴言人们必须有所经历,面对危险挑战才能达到通往精神的路。但故事中作者赋予祖母的寓意是,这些精神之路不需要经历磨难

  让我印象深刻的两篇,假肢女孩(善良的乡下人),和好人难寻。其实还有小男孩洗礼被杀死等等故事,但大概是因为我看的比较多的原因,觉得有一些价值观是让我感受到了震动,比如,“通过暴力可以改变一个人”。

  在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她活着时候,每分钟都有人开枪打她,那么她倒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好女人。”人都有潜伏的优良品质,需要通过暴力,可以把她改造过来,成为好人。

  “生活里没有真正的乐趣”,故事中呈现了某些神秘主义味道运用了旁白的叙事手法,揭露了某种形式先知暗示这些先知不同程度存在我们身边,给予我们提示,给予生活的指引。但我们并没有发现他们。

  因为得不到善待的孩子们长途跋涉来到了父母曾经服务过的庄园,也许是如费孝通所写的那般,文明阶层的对立,体面野性碰撞产生了两者的张力,在这种张力中的人们都不能快乐。最终孩子们的一场大火,消灭了这样的张力。

  又如故事中的人们,给予别人一点好处,就等着对方做牛做马的偿还。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失去了一切。又如同彻底崩溃的母亲,在这则故事中,刻画了一个黑人男子最终因为报复,反击,而杀死了那一家人。冷漠,隔阂发生种族之间,甚至是亲人之间,母子父子之间,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是作者所期待的一种救赎和怜悯

  奥康纳说,对于这个世界,我只重视它与基督赎罪的关系。

  为自己做作罪而感到羞耻内疚的人,最终明白没有什么罪孽大得使他不能承认是自己犯的。作者的文字像一把刀子,隔开伪装起来的皮肉,透析那一层层即将腐烂的伤口,亮出来给人们看到,给自己看到。这样说未免悲观了一些。诚然小说故事看起来是很悲凉的,感觉到这个灰色的世界。但是仔细阅读,又可以从中发现一丝奥康纳的善,藏在文字的深处,等待读者自己去发现。

  身怀重病的奥康纳,留下了自己的文字和故事,同样也是告诉我们,善是一种结果。妄想人生来就善,那是不可能的且不会发生的事情细致勾勒出一个群魔乱舞的世界,让我们睁开眼睛清楚世界,而不是躲避在背后,更不是视而不见

  那么之后呢?

  我想到了之前写过的关于微醺的文章做人微醺就好。奥康纳也说道,“人有时候为了让自己觉得开心,应该在脸上装出笑容”,假装的笑容,为了让自己开心,这不是微醺吗?

  也许,我们可以治疗自己,但最终我们会发现,改变不了世界。

  《好人难寻》读后感(二):三块广告

  奥奖前无意中看了三块广告牌的电影图解,鬼使神差的留意到女主第一次付款给广告公司老板时,老板在看的,就是这本“好人难寻”。就这样买来看了。现在差不多看了一半的故事,最明显的感受是,人活一世,不要悲伤,不要难过,不必失望,不必受伤,因为人复杂性,已经让身为同类的我们丧失了一颗真正明白的头脑。所以没关系,彻底放松下来好了,承认人类的复杂性,做好防御,尽量理解,尽量周全,尽量漂亮一点点,活下去。

  《好人难寻》读后感(三):有些道理总要在临死前懂得

  这是本独特的小说集,但我直到最近才听说它的名头。我在很多书里看到评论家对《好人难寻》这篇文评头论足,说它结构好,文笔好,但是邪恶,邪恶得令人难忘。这些评论一再激发我对好人难寻这篇文章的兴趣,直到我得到奥康纳作品集才终于得以一探究竟

  奥康纳是个不幸的女人,家族遗传性红斑狼疮在她39岁那年就夺去了她的生命,而死前她一直在家乡依靠孔雀为生。特殊身世背景使她的作品戴上一层悲观与不幸的色彩。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读出命运不公与宗教的无用感。

  就拿好人难寻这篇文为例。主人公是个精明刁钻,爱耍滑头,虚荣,浮夸的老太太,她并没有做错什么事,可是不幸的命运偏偏选择了她。她想去田纳西州,她儿子却要去佛罗里达,于是她绞尽脑汁与儿子媳妇以及孙子孙女周旋,她设法引导他们回想田纳西州的美好风光,诱骗他们更改路线去某个她实际上记错了位置的庄园,结果不幸的翻车并在求援过程中遇到了通缉犯,到最后佛罗里达没去成,倒丢了全家人性命

  与平常好人有好报类的作品不同,奥康纳作品里的主人公的命运大多是不幸的死亡,而且是并未犯多少错误或犯了一些微小错误引起的死亡。老太太犯的错是诱骗家人更改路线,偷藏猫咪上路,直接喊出通缉犯的身份,虽然罪不至死,但在奥康纳笔下,这些不幸的巧合足以使他们毁灭

  可笑的是,老太太明明对宗教并未有多少了解,却口口声声在死前希望罪犯能够念在基督的面上放过他们。她试图劝导对方,可口里的言辞毫无信服力。罪犯倒说出了不少值得人深思的句子,正应了“肤浅的好人与深沉的罪犯”这两种独特身份的对立。

  不过老太太在死前还是领悟到了自己的错误,作者借用罪犯的话点明了这点:

“她可以变成个好人的,”“格格不入”说,“要是每分钟都有人对她开枪的话。”

  全文就在罪犯说人生没有什么是有意义的这句话里戛然而止,粗看之下这篇文就是讲了个小故事,但细读时感觉作者表露了很多。

有些人活一辈子也不会问生活是什么,有些人却要知道生活的意义

  文中提到这句话,前者令人想到老太太一家人,后者令人想到这批罪犯。作者没提到罪犯的确切罪行,或许罪犯原本就无罪,但是硬加的罪使他们成为了被逮捕的对象。而他们想要寻求的意义,也正是他们想要活下去的目的勇气

  整篇文虽然短小,但每一句都精辟极致,没有一句废话,就连写景都是恰到好处描写,令我忍不住看完以后想再多看几遍。这就是好小说的魅力

  我不太喜欢周嘉宁把罪犯的称号“格格不入”翻译作不和谐的人,还是格格不入这个代称更容易令人在头脑里产生罪犯的形象,看着和常人无异,却散发着独特的令人心惊胆寒的气场

  《好人难寻》读后感(四):她不同情任何人,她只同情人

  她不同情任何人,她只同情人类 ——评 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 一名手戴白色橡胶手套的女医师有条不紊的拿起精致手术刀,对着解剖台上鲜活躯体面色冷淡从容,细察纹理冷冷切割。这便是我所能想象到的奥康纳的写作姿态。我绝对相信奥康纳是冷到极致的作家,在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中,她用12块带着血渍的碎片拼凑起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世界,精致的纹理之中裹挟着深入骨髓的“冷”,这便是奥康纳的文字给人最直观的感受。 奥康纳曾在评论先锋小说家时说到,“他们叫嚣着成为先锋派,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想写故事,而是想为某个空洞的构想搭架子。他们关心问题,却不关心人,关心宏大的议题,却不关心每个人存在的肌理,不关心真正构成人困境的那些确确实实的生活细节。”的确,奥康纳本人恰恰是那类真正关心人类存在肌理、真正把握生活细节的作家。和其他哥特小说家不同的是,奥康纳从不在情结人物设置上彰显怪诞,远离尘世的南方农场、幽闭的乡村生活、虔诚顽固教徒,这些平凡的一切便是奥康纳小说所描绘的。奥康纳有着独特的诠释荒诞的方式,那就是用细腻笔触构建起一个真切平常的世界,却在平淡无奇中,细细推演了一场又一场荒诞邪恶的结局,这便是“奥康纳式的哥特”。 奥康纳式的怪诞真正迷人地方就是毁灭,善的火苗被无情地浇灭,恶成了一团烈火在善的废墟之上熊熊燃烧。《救人就是救自己》中毫无心机单纯老妇,《没有人比死人可怜》中虔诚一生等待上帝救赎的老头,《善良的乡下人》里富有同情心的霍普威尔太太......这些在常人眼中善良的好人,在奥康纳笔下却无一捞得圆满结局,而魔鬼却在上帝的领地大行其道。在《好人难寻》的结局中,这种讽刺对比更是被推演到了极致:妇人虔诚的哀嚎、祷告在“格格不入者”深刻睿智的言说前显得空洞可笑。她笔下的信仰往往愚昧廉价,“怀疑者”却常常夹杂着对道德界限的思考,对信仰本质的把握。 是的,我们通常会说,那些家伙或许笨拙了些、愚昧了些、无知了些,可归根到底来说还是善良的,是单纯、天真的好人,可这种圣母式的说辞奥康纳绝不会买账,因为这本短篇集的创作动机之一正是要把这种“廉价的虔诚”毁灭给人看的。 奥康纳对“愚昧的信徒”信仰的廉价性进行了无情的揭穿,信仰如果变得廉价,那绝不是因为有怀疑参杂其中,而恰恰是因为没有怀疑。怀疑恰恰是思考存在的证据,而奥康纳笔下的“好人们”的罪恰恰在于她们不曾思考也不曾怀疑,她们盲目的遵循着信仰所自动生成的那一套善的秩序,她们宁可花大把的力气歇斯底里地祷告,也不愿花丁点力气思考这套秩序的正确性。奥康纳揭开这层虚伪的面纱,道出了真谛:上帝宁可垂怜那些在质疑和思考中挣扎,犯下过错恶人,也不愿意赐福一个盲从秩序,不曾思考的懒人。 除了对“廉价的虔诚”的批判,奥康纳还运用“暴力”与“天惠时刻”,对善与恶的关系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论述。奥康纳所刻画的善是贬值了的善,它不再是一种深刻思考后的坚定选择,而是一种对秩序盲目的遵从。留意小说中的“天惠时刻”,我们不难发现,的确,可怜的好人最终在灭亡前获得了某种顿悟,但特别的是,催生这股救赎之力的,不是一切善的东西,而是她们面前的暴力。 当善被愚昧的追随者固化为某种秩序时,对这种秩序的反叛就成了恶,恶是对秩序的终结,并且在终结这种秩序上,恶具有强大不可代替的力量。这也是奥康纳笔下的恶之所以可以催生某种顿悟的原因所在。从这个角度上看,奥康纳则像是在向读者揭示这样一个道理:有时,恶比善更接近真理。 多数人因奥康纳如此“让恶大行其道”而将她判定为“邪恶”的作家,而我却认为,奥康纳的邪恶其实是一种极致的“冷”。在《生存的习惯》中,她指出:“人们通常普遍认为作家绝对需要同情心......我通常以为,这意味着作家原谅了所有人的软弱,因为人类的软弱是人的本性要求家具有这种模糊的同情心,会使她很难对任何事情提出反对意见。”如她所说,她正是因为冷才能够跳脱出浮于表面的怜悯,冷静剖析问题根源所在,她在用极致的残忍表达自己对于人类最终极关怀。这种“冷”恰恰是作家奥康纳最迷人的品质。 我们不禁会想,如果说作家的“冷”是一种终极的关怀,那么奥康纳又关怀些什么呢?其实,在《好人难寻》中,奥康纳借“格格不入者”之口道出了谜底: “耶稣让万物失衡,他和我一样,不过他没有犯罪,而他们能证明我犯了罪,因为他们有判决书。当然,他们从未给我看过判决书。” 奥康纳39年来不曾有过信仰危机,但她却道出了一个可怕的信仰危机:信仰最大的危机不是人们没有了信仰,也不是人们不再相信,而是这个时代所有的人都在诚惶诚恐的阅读着自己的判决书,却没有人去质疑判决书的权威性,没有人在乎到底是谁在书写着人类的判决书,更加不会有人去担忧“万一书写者的善恶观出了问题怎么办?”“如果善被固化成秩序,那么有一天这套秩序出了错怎么办?” 回顾艾希曼的审判,那不正是“善的秩序出现问题”所酿成的悲剧吗。艾希曼代表了无数平庸者的逻辑:一个人若是永远遵从秩序行事,即使不能获得嘉奖,也至少可以安全自保,不去反抗秩序就永远也酿不成大错。正是这套逻辑秩序成了无数平庸恶者的庇护所,酿成了全人类无法承受的灾难。 当善成为一种既定的秩序,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一套系统中的螺丝钉,机械的运转着,他们藏身于这套体系之中保全自己,并且还自以为正小心翼翼的走在善的康庄大道上。这样的所谓的善,归根到底来说是无比卑劣,无比自私的。如果这样的机械和虚假也可以称之为善的话,那我们又将那些深刻思考“善的本质”的痛苦人类置于何地?将极力反抗这套秩序的勇者置于何地? 奥康纳狠狠的为人类清算了这笔罪账。她真正迷人的就是毁灭,她嘲讽一切她能嘲讽的,她亵渎一切她能亵渎的,她冷漠到了极致,是的,她或许也不同情笔下的任何人物,但她同情人类。而这,才是终极关怀。

  《好人难寻》读后感(五):冷血的书写多像暴风雪

  奥康纳是个冷血写手。

  她不写性。这可能与其信仰和教育有关,但是完全没有情欲的润滑,小说显得像一颗核桃一样庄严而有质感,适合雕刻,刀刀虽则不见血,你是否也能感到疼?!

  她不写故事。你以为她在跟你讲故事?!她才不。她挥挥她修女的衣袖,翻云翻雨,不翻彩虹。她拿起笔:

  在阴暗树林的延伸带,一屋檐下的人呆坐,阴蒙的脸微低着,让人看不清,越看不清你越想看清,渐渐地,看的人转入一场奇妙的幻境:在阴暗树林的延伸带,一屋檐下的人呆坐,阴蒙的脸微低着,让人看不清,越看不清你越想看清,渐渐地,看的人转入下一场奇妙的幻境……

  她不写诗。诗是浪漫的,她写的是现实,以诗的语言写非诗的现实。刷刷刷几笔,一幅速成涂鸦,怪诞的象征,魔怔般惹人在脑门里周而复始地播放过去和未来发生的事,虚幻得不真实,又真实得可怕。

  她不怜爱谁。她笔下的人物,似乎从不需要人的怜爱,得胜的得胜,活该的活该。她似乎在说:你如果没有为人的力量,何必做人?!

  十篇小说,死掉十个,却似乎还没死够。她模仿着真主的表情,阴冷而诡异地咧开嘴,慢慢微笑,你不知道她在笑什么,也不知道她下一个笑里会晕开一朵怎样的血花。

  她不老实。她从不老老实实写一个事,她总带着放大镜近距离去看浮世。她要看得螳螂的腿大如大象,干掉大象,最后,螳螂之腿也会因过度被光线聚焦而灰飞烟灭。她极想借这或真或幻的螳螂之腿翘起我们星球的良知。

  《好人难寻》的最后一句话是:“人生没有真正的乐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好人难寻》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