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与花同》是一本由凌云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2瓣的雪花确实美到我了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在图书馆无意中看到借回来的。天南地北拍雪花的,坐高铁追云的,收集陨石的天文学工作者,在北京路亚的钓鱼人,醉心于的花鸟虫鱼更不必说,这本书相当于收集了现在稍微有些名气的博物、自然方面的“网红”(?不知道怎么形容),喜爱博物的人,可以看看除了花草之外的领域。世界之大,品类之盛,悠游其中,不亦快哉。
●挺好的一本博物引荐书,也就是生活的点滴吧,也不知道该如何入门?
●开始是被内容吸引,走进万物,走进博物,走进自然需要一些指南类的图书,这本是全方位介绍的,从初入到升级:荐书、推人、装备、路线图,以及如何找到正确的博物圈……再刷的时候,就被里面的人吸引了。为了造一片雨林,可以用上所有的资源;为了追一片云,可以跳上高铁;为了拍一片雪花,可以在零下的极寒户外待几个小时……再按图索骥去看了他们的微博,有人每天都在鉴云,有人时常都在观星,还有人,总是在赏花……满满的对博物的热爱之情溢出纸本书和屏幕,所以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本博物之书,情怀之书,热爱之书。
●一月的种子和雪,二月的梅,三月的野花,四月的落樱和虫,五月月季的秘密,六月的奇云和骤雨,七月的荷塘,八月的流星,九月路亚寻钓,十月吃柑橘,十一月赏枫,十二月,给植物起名。一本书里阅尽自然风物,真美好啊!
《万物与花同》读后感(一):采集自然
一、收集种子的天冬。可以密封在玻璃瓶中的诗意。 如何保存:完全干燥,和两片蚊香片密封起来杀虫,装入玻璃瓶。 荐书 《种子的故事》,科学散文,有情怀有故事。 《野果游乐国》,我国台湾地区作家关于种子和果实的科普图书。 《生命的旅程》,邱国出品,电子显微镜下的种子微观图非常震撼。 《种子学》,台版专业书籍。
二、收集雪花的张超。微观的雪花比宝石更美丽。 荐书 《雪花的答案》,作者从物理学的角度对雪花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分析,将雪花的隐松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 《雪花的故事》,用照片展示雪花秘密的自然科学绘本,适合小朋友阅读。
三、收集云朵的计云。一路观云采云,飘忽不定的云比你以为的更神秘。 荐书 《云与大气现象》,每一种云有简洁明确的识别要点和精美图片,此外还有云的谚语口诀,用以通过观云推测和判断天气变化状况。 《宇宙的答案云知道》书中讲述了风起云涌的科学原理、朵朵白云的趣闻逸事。
《万物与花同》读后感(二):造物的宠儿和弄臣
凌云爱风花雪月,但不是在雪月风花的意义上爱。
遍及草木鸟兽之名,这是诗。
云胡不喜?云外空如一!
其实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真的都是物的体系。
万物和花一样,是实在的,在绚烂和净美之外,还有不灭。
这本书不只是花,它也是种子和化肥,是色泽及其触觉,是屠门大嚼和细嗅蔷薇。
“昨日豆花棚下过,忽然迎面好风吹。独自立多时。”
非功利,这是万物和花的共同的造物主的慈悲的良心。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种子长成芽芽长成茎茎长成花朵长成一。
所有停下脚步抬头看云然后惊讶的人都是造物的宠儿。
所有停下脚步抬头看云然后琢磨要不要回去带伞的人都是造物的弄臣。
你的生活里是否有二十四种惊奇?
—— 郭大熟
《万物与花同》读后感(三):玩物与滑头
美食有害健康,恋爱充满风险,玩物让人迷失——我们的周围正流行这样一些看法,好像只有在傍晚跑马拉松、在早上抄经文、全天关注比特币,生活才称之为生活。据说只有工作能拯救日常,才能为人生赋能,事业有成才是硬指标。换句话说,闲散、慵懒、做没有意义的事似乎是罪恶的。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清教伦理开始渗入中国人的生活?它极具蒙蔽效果,看起来人们似乎比以往更注重生活质量——花四个月时间在办公室通道间小跑着递送文件,手里捏着鼠标复制粘贴,午餐后简短的休息时间都用来把键盘缝隙里的米粒抠出来……在某一个周末前后各请三天年假,把自己扔到一个所谓“自由行”的旅途里。
人们确实正变得更富有、更瘦、甚至更年轻了,这一切是以丧失某种东西为代价的,那就是自由意志。工作异化、同侪压力导致了反天性的、斯巴达式的勤劳的人。勤劳的人反对沉迷、拒绝堕落,他们崇尚艰辛和自律甚至牺牲,并最终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沉闷无趣的人。
把《万物与花同》当成博物类书籍,这是一种误读。这是一本享乐之书,作者顺从天性、放纵爱好,不把悲苦当成生活底色。凌云坚信,只有在兴趣里能获得乐趣。在一次选题会上,这位月发行量四十万册杂志的主编说出了她的金句:快乐可以迅速获得,但pleasure(享受)一定来自leisure(闲暇),that is for sure。
玩物丧志是封建的糟粕认知。玩物是和常态生存的诀别,是从板结的工作中窃取意义。和道德标兵、劳动模范相比,玩物者更像一个滑头,她总能又快又好地干完工作,一次又一次地偷得半日闲。
通过满足兴趣是否可以改良日常生活,我们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书作者只喝最烈的酒,喝醉了就鞭打最名贵的马匹,打累了就睡最舒服的枕头,睡醒了就去见最值得见的人。她有条件成为热销品的玩家,但是在出租车司机的手串和刘总的鸡缸杯之间,她选择不具备任何升“值”空间和身份标识的花花草草。
在花花草草、石头树木、云彩和水果中,凌云把自己从异化的工作中拯救出来。她坚信生命中最美丽的东西,都是最无用的东西,比如橘子和梅花。这本书不只是植物轶事,它也是种子和腐殖质,是色彩及其触觉,是屠门大嚼和细嗅蔷薇。
如果你早上出门,抬头被天上的云惊呆,你一定是这本书最好的读者;如果你早上出门,抬头被天上的云惊呆赶紧回家取了伞,你更需要读这本书。
至于这书的作者,不需要太多想象,真实的她是这样的:被欲望驱使,被本能牵引,她走到北京偶尔清澈的户外,在宣武公园的广场舞池外缘迈着鸭子步,她抬头看云、垂手偷花。偷剪来的枝叶和从昆明空运来的鲜切花一起,被插到办公桌上的黄铜瓶里。借此,她又偷了半日闲。
y 小恁
《万物与花同》读后感(四):万物与花童
《万物与花同》后记
告诉朋友我的书定名“万物与花同”的时候,他想成了“万物与花童”,稍微讶异了一下,说“这名字真是好啊”!我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在博大的自然万物面前,我不过是个侍弄花草的小童仆——是的,也许这才是我这本小书的真意。“万物与花同”是“无我之境”,雨雾雷电,四季轮回,春来草自青,非干人事;“万物与花童”则是“有我之境”,直到我来看花时,“此花颜色明白起来”。
其实我对自然万物的热爱是近几年才集中爆发的,之前做过很长一段时间时尚记者,迷失于声色名利,眼睛是看不见花开花落的。2013 年秋到2014 年初夏,我父亲从查出癌症到去世只有半年多时间,期间我经历的痛苦与煎熬无可言喻。熬不住的时候,我发现走到病房楼下看花看树看云是困顿灵魂的唯一出口。我永远记得父亲手术成功出院那天,风大,白杨树欢呼着摇落金色的叶子,我看人间的一切都恍如隔世。
可是半年以后,癌细胞还是全面扩散了。收拾遗物的时候,我看见父亲手机里最后一条短信是再度入院前一天发给他老同学的“春天多美好”,手机相册里装满了他拍的牡丹、月季、荷花。这一年的春天已经过去了,牡丹已谢,月季正开,荷花未放,而这一切都与父亲无关了。
带着父亲对春天的热爱、对生命的眷恋,我重新走进了离我家不远的宣武艺园,那是个仿江南园林式小公园,童年时期父亲每周都要带我去,那里植被格外茂盛。一旦开始走进自然,我就发现自然与人是息息相通的。有落花时的惆怅就有来年花再发时的喜悦。冬天冰雪覆盖的荒凉冻土,二月一过就有茸茸绿意。渐软的枝条上,去年花开的地方今年又发出新的花芽,尽管不再是去年那朵,但分明告诉我生命如四季,只有轮回没有止息。
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的,“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我独自看遍园内每一株望秋先陨的花树和每一棵经冬不凋的松柏,从憎恨命运的残酷到接纳生命的无常,宣武艺园用晨露划过草尖的微光,用晚风穿越枝头的轻响,给予我无尽的安慰。
一旦爱上自然,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我不能穷尽自然规律之玄妙,却愿意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近两三年来,我带着一颗求知的心采访了诸多博物领域的专家、达人,这既让我完成了《旅伴》杂志的本职工作,更让我滋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一过程中我结识了众多良师益友,他们让我在博物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开心,书中记录了与各位师友的对话,教化铭刻在心,在此不一一致谢。
此外,感谢工人出版社董虹女士错爱,督促懒散的我重整文章结集面世;感谢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不弃草昧为我作序,鼓励一个博物学尚未入门的小小学徒;感谢郭大熟、吴秋园、李爽、张幼平等众位好友,为此书提供不少帮助。感谢九十高龄的植物分类学家汪劲武先生、诗人蓝蓝女士为我写下推荐语。
此书更献给我的父亲,它起源于您手机里最后那条信息“春天多美好”。您知道的,夏天、秋天、冬天也一样美好,天地有大美,万物与花同,我们会替您都看见。
凌 云
《万物与花同》读后感(五):进了博物的大门之后知道的事
该怎么形容这本书呢?
庞大,繁杂,眼花缭乱
当然这些形容词都是建立在“褒义”语境上的。
本书作者凌云分别就博物的不同领域(云,陨石,雪花,种子,梅,草莓,荷花,香料等),采访各自然领域大咖,写就成24篇长文,外加一篇后记。
不厌其烦,洋洋洒洒,向读者,向我撒下一个万物的世界。
根据我读了一遍的经验,这本书,还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去阅读,譬如我最喜欢采访《四季啊,慢慢走》的作者年高那一篇,鼓励我自然手绘(自然笔记)最重要的还是迈出第一步。
植物学博士史军那一篇《吃掉这枚性感的草莓》也让我大开眼界。
文章的内容也的确如书的副标题“24堂人文自然课”一般,更像是自然和文学,自然和生活的结合,文人雅趣跃然纸上。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万物与花同》说是“推荐书单”或者“自然达人秀”也不为过。
不信就看看作者凌云在书里推荐的书和采访的大咖们!
达人们:
北大博物学家刘华杰
自然及生态摄影师、科普作家天冬
植物学博士、科普作家史军
自然手绘达人年高
学者 许晖
自然科普工作者、观云者计云
自然科普工作者、饲养甲虫者武其
中国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央视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
北京植物园原园长,中国花卉协会月季分会理事长张佐双
北京植物园热带雨林建造者牛夏
上海辰山植物园工程师 刘夙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家,植物中文命名活动发起人刘冰
文章作者博物、花艺及手绘迷恋者(作者自己都极其博学)凌云
······
推荐的书:
《种子的故事》
《野果游乐园》
《生命的旅程》
《雪花的答案》
《雪花的故事》绘本
《常见野花》
《常见树木》
《常见野花》
《四季啊,慢慢走》
《野花999》
《怎样观察一棵树》
《怎样观察一朵花》
《奇妙的甲虫》绘本
《中国观赏甲虫图鉴》
《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
《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玫瑰圣经》
《云与大气现象》
《宇宙的答案云知道》
《气象学与生活》
《二十四节气志》
《香料传奇》
······
此外,这本书高频金句还挺多,这里就不摘录了!
自信这本书看过便一了而过,因为书中繁杂庞大的博物学知识,有时候容易让人丧失学习的信心,囫囵吞枣便有“一山比一山高”之感,难免心里受挫。
不过倒是可以把此书作为藏书之一,或者做博物学的词典,有用时拿出来翻阅查询,顺着那些自然大咖顺藤摸瓜地查上去,总比一头雾水,摸着石头过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