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3-06 23: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

  《生命是什么》是一本由王立铭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2018-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是什么》精选点评

  ●2018年第89本。王立铭老师最新科普新书,读下了惊艳感没有之前两本那么大,是因为之前看过许多类似系统科普著作,所以觉得这本讲得不够深入、读着不够爽。值得提一句的是,后记部分写得情怀满满,非常动人

  ●作为科普书,全面、合格。可惜看完喟叹一番,人类认识还是太少。

  ●好奇读了,没想到竟然写这么好!肃然起敬完全对得起这个书名

  ●2019年第1本书。新的一年重新上路,也选择从头开始了解了生命的起源。书中梳理了一次跨越40亿年的惊险历程:从物质能量、自我复制,到细胞膜这层重要的“保护之墙”、多细胞生命体分工合作,最后直至“未知的未知”——人类的智慧、自我意识自由意志这般哲学范畴生物学范畴相互交织重大课题。这本书既是一次对生命起源的生物学系统复盘,也是一次对未来地球、人类发展拨云见日”的支撑。“我们须知道,我们也必将知道”。P.S.科普读物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可以多一个维度理解现世合理不合理。

  ●超棒的

  ●生命科学和哲学贯穿的一本书,适合反复阅读

  ●这本书对得起这个书名

  ●为什么每次看王老师的科普总是这样的感受过程跌宕起伏心潮澎湃,看过之后总是意犹未尽念念不忘~已知 未知 已知的未知以及未知的未知,进化是场意外,我们却在这段意外中获得了一切~期待王老师下部作品

  ●3.5 虽然作者神经生物学家,但前几章写的更好一些。

  ●作者从生命诞生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出发,步步推理,抽死剥茧,丝丝入扣,将严肃的生命科学演绎生动而有活力,但却未失去科学的严谨。难得科学家有如此好的文笔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一):浅读生命

  就我个人浅见,本书高中以上就能读懂,由浅入深,从生命的“硬件”讲到生命的“软件”。书中的举例很贴近现实,非常浅显易懂的讲出了生命演化与认知,最后的尾声写的也是情怀满满,王老师也成为人英雄在科普路上“带领我们穿过一片又一片黑暗空间,并最终用智慧火炬照亮我们脚下的方寸之地。” 在阅读过程中,我和王老师的猜想相反,我觉得此书很“好读”,尽量用简单言语解释复杂学术过程,让我这种好多年没接触过生物的人也一下激活了脑中的基础知识,也解开了我一些关于“灵魂”的疑惑,真是我今年读的最好的生命科学类科普书了。 此书印刷质量非常好,全彩印刷但是纸质没有过厚,捧起来有质感但是不会沉,拿到手翻开的一刻我就很惊喜了。另外还通过本书种草了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我想有机会看看王老师致敬的书。 总之是一次愉快的读书过程,非常感谢。[给你小心心][给你小心心][给你小心心]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二):给我安全感的是自然科学

  1.我们的学习能力,我们的爱情,我们对同类的关心爱护,我们的自尊心和责任感,这些我们引以为荣的智慧火花,也都不是人类凭空创造出来的。它们背后其实是冷冰冰的生物学规则,是漫长演化历史进程中的塑造。2.我们都厌恶死亡,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生命必然终点。而且生物演化不排斥死亡,甚至在某些条件下,它会主动选择让我们死亡。3.从一个全新的维度来理解地球生命的本质,来理解地球生命如何产生,如何变化,如何繁盛至今。我相信,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讨论的问题和逻辑,在人类社会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隐隐约约的对应。我也非常期待,这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我们到底是谁,如何而来,又向何而去。3.三四十亿年弹指一挥间,当今天的地球人类在饱餐一顿后出门上班,穿上跑鞋开始运动、坐上飞船飞向茫茫太空的时候,在幕后默默支持我们的,仍旧是氢离子就永不停歇的流淌和化学渗透闪烁的永恒光辉。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三):何为生命?何为自我?

  070|101,《生命是什么》。

  没错,与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模一样的名字,笔者王立铭老师为了致敬这位影响了万千生命科学从业者的物理学家

  1944年,薛定谔惊人地提出“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基因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晶体或固体;基因的持久性和遗传模式长期稳定的可能性能用量子论加以说明;染色体是遗传的密码本;生命以负熵为生,是从环境抽取“序”维持系统的组织并且进化的。”等观点。

  “生命是什么?”的确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很多人会谈到,意识和思想。但除了智人以外,只有极少的动物如海豚有自我意识,更谈不上有思想。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在哪里呢?据华大基因发的酵母菌合成的文章来看,化学到生命并无界限,或非常模糊。

  笔者以“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膜、感觉、学习、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等”阐述生命体的形成、“智”的产生,智人社会的构建。还自我提出了很多问题,是本发散的书,比《吃货的生物学修养》《上帝的手术刀》更上一筹。

  还有那个拗口的句子,“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还有多少未知的未知”让人印象深刻。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四):需要另外两本一起看

  《生命是什么》,豆瓣8.9。这本书的书名,和薛定谔那著名的演讲一样,作者在最后也说,希望自己书的内容对得起这个伟大的名字。 我原以为元旦拿这一本书回足够了,没想到还没到12点呢就看完了。之所以看的快,是因为有了太多本类似的书垫底,里面涉及复杂的知识,在其他书里已经有过更加细致的描述,所以读起来一点不费劲。不过书本身科普性做的很好,即便没有其他书打底,普通人依然很好理解。 算上这本,这是这个月里,我读过的第三本关于“生命学”的书了。要说的话,三本各有千秋,把这三本书对我有题点的东西提炼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物理生命观。 第一本《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这本书最大的提点就是把薛定谔的演讲,用人话非常精简的说了出来,即,生命就是利用庞大数量的原子,执行一个固定秩序的反应,进而抵消原子过少而导致的生命的不确定性。而这个秩序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 第二本《生物与新物理学》,这本书在立意上更深邃一些,但是论述得很不出彩,它着重于让你思考这种秩序本身的意义。 第三就是这本《生命是什么》,它应该算是高中生物课的加强版,详尽论述了每一个我们能称之为生命特征的背后的化学及物理原理,以及这些化学反应和物理现象从0到1的思想试验。但是本身对生命是什么的哲学思考并不多。 所以三本各有千秋,加一起,就很完整了。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五):“生命是什么”最终讨论的应该是“为什么而活”

  这本书看完是在最近三刷了“流浪地球”电影之后的一晚上决定写个书评,全当发表“个人读后感”,欢迎大家相互交流。

  首先要说的是理科生写文章的脉络和结构高很强,所以读起来都是很清晰的生命时间线索。作为一个科普读物,也是很生动的把许多生物学的原理做了形象而生动的比喻。整篇读起来,确实有帮助把高中生物给串起来讲的感觉。(个人认为倒是挺适合生物老师推荐的课外读物~)

  其次真正引人深思的是作者通过生物学角度一步步剖析,一点点分析到最后几章,告诉你“人类心智确实是有蓝图而非白纸一张”、“自由意志也绝非你想象中那样自由”…这一切的生命都是建立在几万亿年生命蓝图的延续中的结论。这一瞬间让我想起高中上生物课,对死了的青蛙进行刺激的实验。那是我第一次觉得:生命好像一台机器。

  作为年轻人,从小到大总是以为自己是多么独一无二,多么特别的存在。然后毕业了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最后想来想去,发现没什么特别的意义,所有生命的起点终点都一样,唯一不一样的就是这个过程的意义。而这“意义”却没有标准答案。

  想来会思考“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这些问题的我,无非是不了解生命产生的原因,不理解人类这幅躯壳所有的组成都是为了挣扎的活下去。

  这就像当你从地球看宇宙,是无比美好令人向往的感觉;而当你真正身在宇宙中时,只会感觉一片混沌和死寂一般。

  但万事万物总是相伴相生,结尾的那句,或许是最好答案。

  “而在每一代人类中,都会有人高举火把,义无反顾地前行,让人类智慧的光,星火燎原。也许,这就是自由的含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