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歪笑小说》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3-04 23:0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歪笑小说》读后感精选

  《歪笑小说》是一本由[日]东野圭吾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歪笑小说》精选点评

  ●如果我是个作家,或许也会像书里的人一样卑微,一样骄傲

  ●虽然自始至终东野圭吾都在调侃出版界与作之间的各种黑幕,也是他亲身经历的种种磨难,但最后几篇还是看出想要表现决心,“这个世界没有那么简单,还要有把前辈拉下马气魄我们的目标在更高的地方。”任何一个光鲜的人的背后都不是生来如此,作家这一行业影射的是各行各业的固有规律,每个人付出想得到回报,但必须要等。比较认同最后那位读者读小说的观点:“自己在小说中寻求的,既不是提心吊胆,也不是忐忑不安,就是这种彻彻底底的安心感,灵得到解放感觉。”

  ●东野先生业界良心,将书本背后的辛勤工作毫不保留地揭开在读者面前,虽然是虚构作品,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出版界真实心酸呢。每个小故事特别抓人,非常易读,没两天就着看完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可知这些辉煌背后的多少汗水心血一家名叫炙英社的书籍编辑社,表面看似做着编辑书目单调的工作,其实却向世人展示社会上的人情世故,书籍编辑,在金钱与良心,在真实虚假来回游走,那些真正拥有出色编辑能力,真正想向世人展示好书的编辑又能有几个?另一方面,那些给炙英社定期交稿的作家,正面临着灵感缺失与互相竞争局面,在文学战场上已经弥漫起了无形硝烟,每个作家都在以笔为武器,拼命奋斗着,在仅有的一点灵感之间挣扎……

  ●哈哈哈有意思

  ●苦逼编辑部和作家的故事,故事诙谐残酷。以短篇方式写的长篇自传

  ●喜欢内幕

  ●调侃作家和出版社的小说。也描绘小说家的心酸和不被主流社会认可无奈

  ●热海啊,可长点心

  ●超级喜欢了 在书店看到的 因为是东野圭吾的作品 好奇他不是推理的小说是什么样子的 看了第一篇就停不下来了 把狮子取先生描述的太搞笑了 但是在他捧红热海的那篇也会发现他真的是有洞察力实力的人 所以我也很佩服 对那篇让热海写搞笑推理小说的真的是高级温情篇看着暖暖短篇小说合在一起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出版界的样子 里面写了太多不如意 但看下来发现每个人都在努力活着 每一篇结局都很惊喜 可能和他写推理小说有关系吧 虽然写的是黑暗面也会觉得正能量满满 最后寒川心五郎的告别作品可以入围直本奖恭喜啊~

  《歪笑小说》读后感(一):出版业图鉴

  这本书特别像是一个卡片类游戏。

  通过不同的故事来展示出版业各个环节的不同人的工作、不同性格、不同的成就、不同的心理。

  通过不断的转化第一视角,完成不同位置的人的不同心理解读。

  两条线,一条线是负责编辑,另一条线就是作者们。

  责编里面的像狮子取这样的“行业精英”,令人瞠目结舌,可以跪在脚下,鬼哭狼嚎,可以对于单身女作家疯狂谄媚,甚至求婚。一切都是一个单一的目的,获得作家的版权,他确实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这种人格的浮夸低劣的人格和事业上的成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把职场上的扭曲变形的现象被充分的放大。

  而新人却发现编辑不是拿到书那么简单,打高尔夫球这种 活动居然是编辑的基本工作,而不是单纯的面对文字,甚至比面对文字更为重要。

  在作家方面,有被众星捧月的超级畅销作家,也有非畅销的作者。

  畅销作家自然而然的拿着自己的文字当作源源不断的金钱,用自己的名气持续的输出,理所应当的留在这个行业之中。

  而在那些非畅销作家当中 ,有位了家庭兼职着不愿继续工作的作家、有昙花一现获奖却又沉入谷底的作家、也有像东野圭吾那样不断坚持努力,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声,慢慢走向畅销作家。

  东野圭吾说这个其实是自己的故事,我觉得跟他其他的推理小说不太一样,可以读一读。

  《歪笑小说》读后感(二):歪笑读后感

  机缘巧合下入手了这本。

  第一眼还以为是一个个小故事合集,读了两三章后明白原来是讲编辑部职员和作家的日常。

  每篇文章都不长,阅读体验很好,而且故事也都很有趣,反正有好几个点我是笑了。

  有点期待其他笑系列小说了。

  #####################

  说说对于书中几个人物感觉吧

  青山:初来乍到的编辑部新人,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某段青葱的时期的缩影。

  小堺:职场前辈,业务上操作已经很熟悉了,可能是已经对工作丧失了热情,感觉一切都已经循规蹈矩,也不会去争取什么了。

  狮子取:传说中的男人,感觉作者对这个男人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肯定他的能力,深谙出版之道、世故人情,另一方面又觉得他是个很可悲的人,虽然身居高位,但是现实中确实个卑微的人,而且设定也是单身狗(笑)

  热海圭介:他属于让人哭笑不得的一位作家。你说他有写作天赋么,写的作品都让专业人士头疼不已,你说他没写作天赋么,人家凭借“丑咸鱼式”的风格倒也收获一批死忠粉。此外他自己给自己定位常常不清,还喜欢吹牛,现实中胆小怕事。

  只野六郎(唐伞忏悔):有才华有天赋的年轻作家,一边凭借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在写作界崭露头角,另一边又有个爱自己的贤内助陪伴,爱情事业双丰收。然而背后也有自己的烦恼,虽然书最后还收货迷丈人一枚……这本书据说是东野圭吾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那么这个角色该不会是他自己吧。

  石桥坚一:单位里被上司同事排挤,家里被老婆女儿忽视,不善言谈,心理活动巨丰富不过没人关心他想什么。机缘巧合下进入写作的世界,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缺乏天赋的他在所谓的“努力”下写出来的作品,也中规中矩,好在最后自己也认清事实。整本书唯一的悲剧人物。

  《歪笑小说》读后感(三):讽刺的绝佳艺术(4)满含诚意的自嘲之作

  2019/4/11看完ψ(`∇´)ψ

  东野圭吾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获奖后开始专职于写作,作品年年高产似母猪,不少作品又被翻拍成影视剧,受人瞩目,名声也是很响亮了。他与众出版社打交道至今已经超过30年了,但是他专门写了这本书来揭露了出版界和文学界的种种后幕。真是够任性了哈哈(~_~;)但是笑系列也确实令人啼笑皆非之余产生了更深刻的思索。

  东野坦言这部作品里的两位作家,唐伞和热海,身上都有自己过去的影子,(如唐伞)当初入小说界时,作为新人不得不去和界内大佬应酬社交,苦练高尔夫,吃尽苦头,这是基于真实经历。(如热海)得知自己的作品要被影视化时心理极大膨胀,以为自己是原著作者就能趾高气昂地指定自己满意的演员来出演,沾沾自喜之情溢于言表,恨不得让所有自己认识的人都知道,东野圭吾也是真的够坦诚了。(ಥ_ಥ)敢于这样把过去的尚不成熟的自己剖析出来,还加到了角色身上,对读者广而告之,这说明东野真的是及其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写作事业的,这本书,就是一部满含诚意的自嘲之作,却让人不得不佩服。东野出道的30余年也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85本(到目前)作品,虽然其中一些作品被批评注水,没看头,质量下降,为了挣钱随便写的……但是,当一个人有了最优秀之作之后,更多作品的都是锦上添花,永远不嫌多,每次的新的都在打败旧的,今天的作品是否比昨天更优秀?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心态在持续地努力的作者,这样的坚持确实令人望洋兴叹。而批评的人又几人能比他更埋头苦干呢?正因为批评,才能知道好与坏,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作家,对读者是负责任的。坚持了30余年的一个作家,如若不基于真心实意地对这个事业的热爱,必定不可能坚持如此之久。

  作品里有这样的话:“他们(指作家)耗尽心血,才写成一部作品!”也有一些读者“为了区区一本小说花钱,是傻瓜才会干的事!”还有读者不挑食胡乱看没有文学性的书,让没有才华之人冠冕堂皇的享受自己的庸俗之作勉强卖出得到的收入……东野在写出了文学界种种乱象之余其实也侧面表达了创作者对一些读者的失望。如果享受创作成果的人都怀着这种心态对待创作家,那创作家岂不是要饿死?

  我突然觉得自己有些惭愧,我没花钱在微信读书上读了大半年的书了,东野圭吾先生的书也看了10多本了,记得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个女生是他的铁粉,每出一本必买,我最早入坑看得作品也都是从她那里借阅的,到现在我也还一本都没买过。我在豆瓣读书上花了100多人民币买各种书,希望自己能变成个爱看书的人,可是后来又弃了,一直都没有在那边看过,唉,直到用了微信读书这软件以后,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一边和书友交流想法一边看书的感觉。这个平台的手段很厉害,营销策略真是挺棒的,可能因为微信读书经常性的给出的优惠让我有种有便宜不占是傻子的心态,所以感觉到了惭愧。不过读书的习惯坚持下来太好了,以后也会一直坚持,为好书付费真的是应该的,毕竟创作者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好音乐,画作等等的艺术也是,真的要支持正版才行,这样才能给作者增加收入。大家都觉得艺术家/作家/音乐家都是高洁而不食人间烟火的,可是他们也要吃饭啊,难道看着他们饿死,就符合了你的“艺术化”的想法吗?艺术是需要培养的,而看着艺术家们被饿死真的不是件“有艺术感”的事啊。

  《歪笑小说》读后感(四):击铁之诗

  我给东野圭吾的《歪笑小说》打了五颗星,有一个原因是我曾经梦想当编辑。那时我刚回到 WH,给周筠老师写了一封长长的电邮,并且完成了她发给我的一项测验:评论她手中的一篇稿件。我觉得我的评论写得比那篇稿件还长。当然那篇稿件并不好,而我的评论写得好不好呢?我不知道。终究,我没有得到周筠老师手下的编辑工作。

  对东野圭吾的四本笑的小说有印象,是很久以前——至少是生小孩以前,看 Marisol 杂志上的广告看到的。我拍下来发给我的死党,东野圭吾的死忠粉,大概是本着一种献宝的心态吧。现在我自己读了,自然可以光明正大义正辞严,要求我死党,赶紧读!

  其实我是冲着简介里说这是东野难得一见的短篇小说集,才有勇气翻开的。他的推理我看了不少,影视化之后的作品也看了一些。但毕竟,我是大侦探波洛的粉丝啊。可是,一个两个短篇看下去,我才发现,人物怕是要贯穿全书的:一个一个编辑,一个一个作家。只是每一个故事的确可以独立存在,除了某几个故事之间能读出时间先后外,跳跃着看也没有问题。那么,这个风格我很熟悉,因为伊坂幸太郎就是这个风格。好像按照这个风格写,比较容易逐渐生成小确幸的暖心效果。

  小确幸之余,还是有丧的成分在。出版业惨淡,编辑很愁苦。读者挑剔,作家不好过。深夜哄完娃拿出手机静默读书,我将《歪笑小说》与江国香织的《那一年我们爱得闪闪发光》一起穿插阅读,居然没有违和感。而再去打开《H庄园的午餐》就会觉得串台了。果然东西洋文化差异很大。

  小时候看过《东京爱情故事》《回首又见他》等给人印象深刻的传统日剧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机会也没动机看日剧·。直到十五年前刚上大学的时候,同学把《欺诈猎人》传给我看。算是开启了我的新日剧时代吧。日剧之于我,其魅力永远在于剧中人永不放弃的那份执着带给我的感动。噢,不产生这种效应的日剧我就自动屏蔽了,比如《失恋巧克力职人》是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看的,看完我其实挺晕的,后来我觉得,这部剧应该放在我怀孕遭遇A小姐撩我老公的那个时期看。

  热海圭介。我写了一大堆中年妇女漫无边际的废话,其实就是想写下这个名字。《歪笑小说》里面出场的所有作家中最窝囊的一个。在硬汉派小说已经成为历史名词的时代里,他写硬汉派小说,叫做《击铁之诗》。资深编辑小堺对这么老套的作品简直嗤之以鼻,以敷衍态度对待之。作为读者我们知道,热海圭介幻想知名男星木村拓哉(书中当然不是这个名,但不是木村还能影射谁,就像灸英社影射集英社一样)出演男主角,小堺嘲讽他敷衍他,最后还推掉了另一个想要购买影视改编权的买主,其实这个买主就是木村。

  隔了几个故事,热海圭介又出现了,这次他被一个很会吹捧他拍他马屁号称崇拜他(诶,怎么听起来这么像A小姐,看来这是某一类职场女性的常用招数)的女编辑弄得五迷三道,其实女编辑对她负责管理的每一个作家都是这个路数(诶,听起来还是很像A小姐),目的是为了确保得到作家的原稿,以及顺便刺激作家的写作欲。结果热海圭介真的觉得这位女编辑对他有意思,于是将她当作灵魂知己,欠下巨额卡债买了钻戒要跟她求婚,却发现这个女编辑早就结婚了。按照作者暗示,好像女编辑的老公就是那个敷衍塞责的男编辑小堺。真是坑热海二人组。

  在一连串的打击之后,热海写了《击铁之诗》的第II部,去问玫瑰与子弹。哈哈哈哈,遣词用句的浮夸老套造作差点儿把编辑与主编弄疯。主编狮子取决定捧红热海,以促进第II部的销量。可是,不管是爆炸头还是红夹克,以及那个叼在嘴里的烟斗,都无法让与娱乐文化格格不入的真•卢瑟儿气质爆棚的热海圭介火起来。热海放弃了这副夸张的行头。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丧,那么的像我们。

  后来,一些读者真的对这样的作家产生了兴趣,买了《击铁之诗》看,又寻找已经撤下畅销书架的第II部看。这么看来,热海最终迎来了转机,大概可以小赚一笔吧。

  读到女高中生买热海的书看的时候,我坐在上班路上的公交车上,外面是热到爆炸的长江上的桥面。也许是阳光太强,我竟觉得视线有些模糊。

  《歪笑小说》读后感(五):《编辑部的故事》

  12个短篇,作家和编辑之间的故事。让我们一窥作家的成长,编辑的日常以及出版社的的运作。如果排成个电视剧,完全可以叫《编辑部的故事》。

  如何当个好编辑

  《传说中的男人》精英编辑狮子取告诉下属,编辑最重要的是迎合、讨好作家,用一切手段跟作家搞好关系。在这个高尚正直的目标支撑下,不管是陪旅游、陪打高尔夫、陪跑马拉松,还是风雨无阻的机场接送和争抢行李、随时随地的跪地道歉或是求婚索吻,只要是迎合作家的心理需求,摸准作家的脉搏,搞好与作家的关系,一切一切的付出都是必要的。作家的喜好永远比他们稿子的质量要重要。毕竟有名气的作家,每个出版社都会疯抢,有名气作家的作品,不管好坏,读者都会天然地喜欢。

  你懂了吧!难怪现在市场上的图书质量越来越差。白长了畅销书的名头,却让人难以读下去。大概作家也都忙着跟编辑攀关系去了。

  单单跟作家搞好关系就够了吗?《残忍的女人》告诉我们仅仅靠无原则的夸奖讨好远远还不够,编辑还需要对作家的作品有独到的见解,能够提出忠恳的意见。并非所有的作家都是自恋狂,都喜欢听千篇一律的恭维话,还有少数作家是渴望客观的评论,希望编辑帮助其发现自身不足,督促自己不断成长的。

  如果你又以为编辑的工作只是跟作家搞好关系,对其作品提提意见,那你就太单纯了。

  编辑与作家,就像是女人和商店中的衣服,大牌子价高的衣服就像畅销作家,杂牌子便宜的衣服就像新生作家。编辑当然都喜欢跟畅销作家合作,就像女人都喜欢大牌子衣服,但大牌衣服的价格都不太友好,因为受欢迎不愁销量,所以打折的情况也不多。同样畅销作家不愁没活,他们才不关心编辑要求的截稿日期。《小说杂志》就是描写编辑为了督促畅销作家按时交稿,想出了“连载”这种方式。纸质杂志上的连载我没有看过,没有连续购买纸质杂志的习惯。不过我看过网络上的小说连载,问题很多,参差不齐。这种连载的形式确实可以督促作者严格地保持写作的速度,确实也是一种促进内容生成的好方法。只是可惜了那些花钱的消费者,花钱买了半成品。等到作品花力气修改形成终稿,正式出版后,这些人看到改动那么大,会不会有些后悔呢。不过换一种角度看,就像现在的视频VIP,VVIP,总是有人付费的,同样的视频内容,VIP,VVIP可以提前看,可以清晰度更高的看,可以免广告的看,这本身也算一种价值吧。就看这个价格是否能吸引人买单。存在即合理,有市场就有活力,还真很难用道德来规范和要求。

  至于新生作家和编辑的关系,那就完全颠倒过来了。虽然杂牌子衣服也有好看的,价格合适质量不错,特别是预算有限的时候女人也会考虑,但那毕竟是无奈之举,现实条件下不得已的选择,大牌子同款衣服的替代品。除非这个杂牌衣服质量真的杠杠的,价格真的没话说。《推理小说专刊》描写两位获奖作家,面对编辑罕见的约稿,即使是自己从未涉足过的作品类型,但迫于经济压力也不得不咬牙接下。两人不约而同地到书店买来了《推理的写作指南》,有没有一种逼上梁山的感觉。

  出版市场上的奖项五花八门,含金量如何呢。《创设文学奖》就告诉我们一个奖项出现的前世今生,它的出现自有商业上的考量,它的含金量也是靠幕后人员的运作,其实也犹如作家创造一个作品,作品的产生离不开作家的构思,作品的传播离不开作家与编辑的推广,作品的成功也离不开作家的天赋和运气。一个奖项也是如此。炙英社众人期待的前直本奖-天川奖,却偏离了大家期待的发展路线,跑出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得奖者。不过编辑直山似乎从中很有收获。

  东野圭吾如果对于编辑和出版社,是极尽讽刺和吐槽,但对作家则是充满了同情。

  《最终入围名单》写了人到中年,在原工作岗位上遭受排挤的石桥,一心想靠新人奖转行当作家。他一边忍受着公司领导的指责,同事的嘲笑,妻子的抱怨和期待,一边偷偷得利用晚上时间,分析历届获奖作品的特点,费尽心力完成了他认为最有可能获奖的作品,就梦想着新人奖获奖的那天,扬眉吐气,将辞职信甩在领导的脸上,让妻子对他另眼相看。终于等到了新人奖入围的消息,可最终当他忍无可忍想要放弃的时候,却接到了没有获奖的消息。最终他只得在原来的岗位上继续忍耐。看着都觉得喘不过气来。或许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吧。中年人的现实生活,怀揣作家梦想的大多数人的现实生活。

  《梦一般的影视化》新人奖作家热海好不容易等来了他的获奖作品影视化的好消息,于是迫不及待地告诉了家人朋友,大家一起畅想着会有哪位明星来参演,可热海却发现,影视化的剧本将他的作品改得面目全非,参演的演员毫无名气。他想要争取,却又害怕作品失去好不容易等来的影视化机会。作家的作品第一次影视化的情形,不知道跟这个是否相似。小说最后的反转实在让人”哎呀“一声,只能叹道“时也,运也”。

  你以为获奖了,就跻身作家行列了吗?跟现在众多的选秀节目一样,有很多作家同样是获奖后就销声匿迹了,更多作家是在获奖作品后再无突破,再也写不出受欢迎的作品,只能不尴不尬的勉力维持着。《天敌》就描写了获奖作家唐伞如何在怀疑、挣扎中突破自己的。作家,就是一次次地不断自我突破,努力地做到不在意粉丝的观点,不讨好迎合读者的想法,只是孤独地讲述自己。还真得挺不容易。《引退宣言》则是连续多年无作品的获奖作家,不得已召开的引退记者会。不过当编辑真以为作家是黯然引退,出于同情同意出版该作家的最后一部小说时,才发现他们上当了。这个作家还真是独辟蹊径,想来也是无奈之举吧。在作家艰难求生的道路上,只能是各凭本事。

  除了来自粉丝的压力,还有前辈作家的压力。《序之口》就描写了唐伞面对已成名多年的畅想作家时所感受到的压力。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是当前浪还独领风骚,当后浪还落后甚多时,前浪还是相当有优越感的,他们习惯了站在金字塔上,自动忽略后浪的优势,睥睨众生。后浪想要追赶上前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不仅要付出更多努力,还要有超乎寻常的自信才行。

  作家及其作品是否受欢迎,受什么人的欢迎,这真得是个难题。《战略》编辑们就闹了个大乌龙,自以为花大力气包装作家,推销作品,结果却是帮了大大的倒忙。在作品面前,作家的任何包装都是毫无意义的,真正的粉丝会透过作品直视作家的灵魂,喜欢作家的作品,自然会认可并接受作家这个人。一个受欢迎的作家,自有他本身的魅力。当然,这其中肯定也少不了作家的朋友和家人,他们的认可也是作家不断努力创造更优秀作品的动力。《职业:小说家》一个暖暖的收尾,相信在路上的新生作家有了身边这些温暖的支持,一定能坚持等到他们的春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歪笑小说》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