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死于昨日世界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3-02 23: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死于昨日世界读后感100字

  《死于昨日世界》是一本由李静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死于昨日世界》精选点评

  ●李静睿的文字微博公号一直都在关注。尽管有很多她观点不是很认同,但是她写作精神一直非常的敬佩,读上一本小说集觉得某些地方写的非常的僵硬东拼西凑想要表达某种含糊不清的东西,这本书评集却异常的好,有自己思想,有很多的联系,有对时代把握。 很幸运的是她文中提及的大部分书我都读过,能和她有一点点的共鸣

  ●我跟tan老师说我成为了李静睿的粉丝我喜欢温柔的表达,不急于表达的表达,她写那些微小事情,也从小事情里谈论命运真实。但她也坦白的说,年轻时候写东西是只为了暴露残酷书写,太无聊了,后来的她已经找到了答案,「我们没有必要飞到太阳中心去,然而什么要在地球上爬着找到一块清洁的地方,有时候阳光照耀那块地方,我们便可得一丝温暖。」

  ●因为老师课的缘故在微博上关注了阿花,第一次刷微博看到阿花的书房特别喜欢,希望以后也可以有一个大大书房来读书。第一次读阿花的书是愿你道路漫长,偶尔闲下来翻翻。刷微博带给我的感觉更好一些,就像是久别重逢。看到阿花序里引了王小波,也是我是我非常非常痴迷作家。喜欢阿花现在的生活状态,希望十年之后我愿望也可达成吧。期待看到阿花这本新书

  ●之前读过《北方大道》,个人感觉这本随笔小说好。她把私人阅读世界直白展示给我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看看比我大13岁的她读的书再看看自己有点羞愧,虽然并不是书评还是开了一长串书单让我有点甜蜜苦恼。花老师还在通过读书变成自己的路上,希望自己也别掉队。

  ●【7.5】在破碎寂静边缘回声中,荡漾自己的孤独失望。从过去的清冷密林中走入现实迷雾里,抑制昏厥冲动,紧握着衣角中密藏的银色徽章

  ●虽然阿花说不是书评,但大多数的故事依旧和书相关。书里面的情绪,现实中的失落,都呈现在一篇篇成长对话中。尤其是和奥斯维辛相关、相近话题,引起强大共鸣,因为,我们生活在处处都是艾希曼的时代。

  ●成为这个时代的噪音也没有什么不好

  ●不是简单的书评,他人之石浇胸中垒块。一些作者个人感受加深刻痕行文缜密规律。为什么读书?是因为孤独和自我。成功失败。与人和环境有关,但最后是运气。文字当中的冷清,犹如刀锋

  ●这不只是一本读书随笔,阿花就是暗夜中发声,让思想的光芒照亮这晕暗的世界。后半部分略弱,前半部分不忍读完。

  ●七年来阿花的文字读过不少。不是最喜欢的一本(阅读情境的关系),依然5颗星。

  《死于昨日世界》读后感(一):阿花,谢谢

  五年的时光,不知什么时候,你的文字成了我的一股力量。支撑着我走过了难过的岁月。看到微信你的回复,很是激动,真想跟你说一声:不客气,我也谢谢你这些年给予我们读者的所有。那几本书反复翻了多次,第一本《愿你的道路漫长》借给了一个朋友,没有还给我,于是在卓越重新买了一本。那天刚好看到你说:不会再版这本书了。我想:幸好。我买来了书套小心翼翼地把它们都包裹起来。想着以后有了孩子,我要传给他们。阿花已经做妈妈了,唯愿一切安好。

  《死于昨日世界》读后感(二):死亡从来都不是最差的结果

  我一定要看到世界尽头,不是为了占有,甚至不是为了威名,就是为了到那里看看。(P20)

  那个时候,我已经来到北京,一个人住在遥远的郊区,有点孤独,却也生平第一次感到孤独中生长出来的自由,这种自由同时意味着力量和限制。(P50)

  自由从来不意味着成功,恰恰相反,自由意味着你足够坚硬、勇敢,能够承受溃败。(P71)

  我终于找到了我自己真正的家。语言所带来的不仅是重生,而且还有一种合法化的形式、真正的公民身份以及真正的归属感。从这个最终的避难之地被放逐将是最残忍的毁灭形式,将触动我的存在的本质。(P149)

  《死于昨日世界》读后感(三):死去活来 不缺席

  花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李静睿老师的《死于昨日世界》,特别好,非常喜欢。

  这不能完全算是一本书评集,因为书评是客观抽离的,而本书关于自身的,书是其中的线索,是作者通过阅读观察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和寻找个人精神世界安放之处的历程。

  可以看到一个具有自由主义者、知识分子、中国人、现代人多重身份的阅读者,如何把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连接,体察和应对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无处不在的困境。

  我最喜欢的是写萨义德、茨威格、沈从文、加缪、米沃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哈金的那几篇,因为他们都是在困境中犹疑挣扎,格格不入的人。

  里面提到的书我大都读过,也有意外惊喜。标注了两个将来要读的作家,都是罗马尼亚的,一位赫塔米勒,一位是诺曼马内阿。以及三本极想读的书:针尖上的天使、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花腔。

  强烈推荐这本书。而且如果能跟着阿花老师读完她提到的那些书,肯定会有极大的收获,也许能收获一个更好的自我。

  《死于昨日世界》读后感(四):生活的阻力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防御系统

  最近看书看的蛮杂的,摒弃了之前那种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下一本的习惯,开始几种不同类型的书同时看。看累了评论类的就开始看看短篇小说,短篇小说看完了就开始看长篇小说,所以床头柜上摆起了五六本书。然后也抛弃了处女座的强迫症,开始随手在书上写写画画了,要知道之前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不能容忍的。

  读评论类的书是一种很神奇的感受,两人看着同一个段故事的延展,却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共鸣。或是另一个人帮你说出了你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想法,或是因际遇不同,会产生全然不同的看法。

  大概这就跟我之前喜欢读信件和日记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我最近越来越喜欢读各种序了。这是一本书评,尽管作者阿花说不是,她觉得这只是一个懵懂的年轻人在阅读他人的人生时遇到的一点光,但我着实从这本书里读出了一份长长的书单。

  其实最近身边的人好多都挺迷茫的,考试的失利、职场新人的难挨、对于未来不确定的焦急都随之而来。

  所以说18岁到25岁的人生七年我们都在剧烈的震荡着,这七年的境遇也是由往昔种种叠加的总和,看似面临着很多选择,却在一一排除后发现好像根本无路可走。但绝不意味着这七年就可以直接决定人生的走向,起起和落落以后也都还会有。

  在这些起起落落中,我从以前坚信“不论如何生活会善待自己”到“为一切做好最坏的打算”,逐渐由一个乐天派变成了一个不完全的悲观主义者。

  生活的阻力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防御系统,向其妥协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抵御通往“革命”路上的很多要面临的很多未知和艰难,并将其合理化。

  没有人会说你不够坚定,没人会指责你不够坚强,只会用安慰的语气,拍拍你的肩膀说:“都是生活嘛。”你也看不到自己的怯懦,不用考虑那条路上也会有荆棘,可以理所当然的安慰自己:“这都是为了生活”。

  在书里看到有“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时候还蛮惊喜的,我蛮认同莉拉没有边界感这一说法的,对于莉拉来说,她跨越所有边界是用硬碰硬的方式去打破,所以每头破血流一次结痂的地方就会更加坚硬,也就有更多的力量去接受溃败。虽然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做不到这样,但我是真心的觉得这样的人很迷人。

  以上。

  《死于昨日世界》读后感(五):选择尊严

  人生常常太长了,长到会被际遇不断地鞭打人性,我毕竟读过这些书,又留下这些阅读的印记,知道别人在相似境遇中如何做出选择,知道这些选择哪些通往尊严,哪些徒留悔恨。

  变动是一种必然,有些来自外力,有些来自内心。如果一个人想要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内心的事情,那么往往只能一个人独自去做。

  自由从来不意味着成功,恰恰相反,自由意味着你足够坚强勇敢,能够承受溃败。对界限的意识对所有的女性来说都是重压。当我们在别人设定的界限里生活,当我们不尊重这些界限时,我们也无法喜欢自己。男性突破界限不会自动产生消极的后果,反而会是一种好奇心或者勇气的标志。但女性突破界限,会令人无所适从,会是一种女性魅力的丧失,是逾越、堕落和疾病。

  反抗不是为了胜利,反抗代表恐惧并未吞噬一切,自我仍然存在且闪动微光。当我们的人生看起来是被命运安排为无命运之时,我们是否可以“顿时、立刻且毫不犹豫地”回答:不要!

  每个人的人生都蕴含成分不等的悲剧,却也不过是一种寻常人生。

  “永远”是一句誓言,但绝大部分誓言都不会实现,有时候关乎爱情,有时候关乎生命。

  中国人惯于用无常代替追问,活下来就好,死了的,那也是命。

  书是一颗钻出坟墓的大树,当生活宛如坟墓之时,还是有这么一颗大树,夏日开花,秋天结青果,在一切都冷冰冰的漫长冬天,它留着枝桠,等待来年。

  以上部分为读书笔记

  花了三天时间读完整本书,首先它是一本书评的集合,各个书评也并非独立存在,用时间和事件串联,犹如在逛一个厚重的博物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 斯基、沈从文、茨威格、米沃什、加缪、马内阿、肖斯塔科维奇…他们既是历史本身,又是历史的呈现者和记录者,而李静睿则是这条博物馆线路的设计者和最佳解说员。

  惊异于作者的阅读量,文笔也非常好,读书的人是孤独的,同时读书的人也是幸福的。

  整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巨大的沉重感,能够时刻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个媒体人,对社会问题,人性的黑暗、混沌、不可解释性的深刻担忧。

  群体里的个体很容易成为乌合之众,他们会对和自己无关的惨痛事件置身事外,同时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会自动选择遗忘。然而个体是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存在的,扭曲人性的社会事件应该被记录,被时刻铭记和反思,你很难保证它不会换一副面孔卷土重来,你也很难保证在群众的大流中,自己可以保持理智或者是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我们应该庆幸和感激的是,这些伟大的作家,他们选择了尊严,即使保持清醒和尊严是痛苦的,即使身处迫害中或者是面临被迫害的危险,他们仍然在执着地记录,在担忧未来可能接踵而至的社会迫害。

  但是我们没有,针对那些被迫害以及政治错误的历史,我们的社会选择了沉默或者遗忘。现如今的文字环境,被政治环境和商业利益裹挟着,不知去向何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死于昨日世界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