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3-02 23:2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的读后感大全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是一本由[法]西尔万·泰松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3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精选点评

  ●佩服他在孤独环境还能有那么多思考,写那么多东西

  ●之所向,素履以往

  ●奇妙幻想之旅

  ●很轻快的一本书,写的是在贝加尔湖畔生活半年的每天琐事,但一点儿也不无聊,相反,读这种书能使人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去感受那种万籁俱寂气息。相比起《瓦尔登湖》的枯燥乏味,这本书有趣的多。

  ●矫揉造作,毫无意趣作者时不时流露出的优越感简直让人作呕,这不是现代版的瓦尔登湖,而是当代都市余者的荒野装逼指南

  ●在荒野静谧中思考自己,不是回归原始,而是找到人的存在,懂得自身为“我”的价值意义进入荒野,就是重新找回人和自然静默关系尝试,去脱出社会性外壳,仅以“人”这个单纯身份面对洪荒以来就存在已久的自然。荒野的危机在于,漫无边际安静将带来阵阵的无聊,湮没心灵的无聊将会磨蚀人们内心,所以进入荒野,并不是进入原始,而是让自己的理性达到最大值;也并非逃离人群,而是给予我们选择愿意交往自由,泰松引用《海伯利安》的题词”不要任由自己被广阔压垮,能将自我幽闭在最狭小空间中,神明恰恰蕴育于此”。

  ●隔离期读完,和作者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有些琐碎流水账记录也能理解了(;_;)学会和自己相处,和大自然混在一起,要脚踏实地

  ●应该每个人都有过逃离生活回归自然去简单生活的想法,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付诸行动主题很棒。追求简单生活与精神财富值得肯定,但简单的生活付诸文字就会略显单调乏味,作者思考的絮语有时过于重复,有时又会与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有些冲突。大隐隐于市,现实生活与精神追求需要的是平衡整体感觉还是没有作者另一本书《别列津那河》写的好。

  ●偶尔来这样一段隐居生活,远离人烟,与自己和解,应该是非不错

  ●有一个在山上独居的想,这本书帮我完成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读后感(一):在神秘的贝加尔湖畔,只有书籍、伏特加与雪茄与他作伴

  任何穿越西伯利亚的人都无法再认为幸福理所当然。西尔万·泰松,一个永远不会停止探险步伐法国人,从拥有千万人口大都市,来到杳无人迹的如安魂曲般的西伯利亚森林,独自生活了六个月。那里具备了流放场景的一切元素广袤的空间,惨色调,裹尸布一般的冰雪

  在六个月间,在那个距离最近的村庄得步行五天才能到的地方,在无边无际的大自然中,他过得很幸福。两只狗、一个烧木柴的火炉、一扇朝向湖泊的窗,生命有这些就够了。

  未来,寒冷、寂静和孤独的状态将比黄金更加贵重。在人口过剩、气温过热、噪声过大的地球上,森林小屋将是世外桃源。

  只要森林深处还有小木屋,那就不会是一无所有。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读后感(二):西尔万·泰松致中国读者

  我在中国旅行时(我不记得是在西藏北部、甘肃还是内蒙古了),脑海中总是有一幅神秘的画面。那是法国东方学伯希和的照片。他1908年一路走到敦煌,研究上溯到六世纪的宗教卷子。在一张质量不高的底片上,他坐在一个洞穴里,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阅读佛经。对我来说,这张照片如同一幅具有象征意义的图画,凝聚了翻译工作的全部神秘。长久以来我都以为所有译者都和伯希和一样,像个炼金术士翻看难懂的魔法书一样埋首于黑暗的秘密里。今天他们还这么工作吗?把一种语言的韵律毫发无伤地带到另一种语言里,保留着原来的音调特点和意义,这难道还不是魔术吗?

  得知自己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的旅居日记被翻译成了中文,我很高兴。北方读者可能会觉得有些地方眼熟。中国北方的森林一直延伸下去就是一片叫做泰加森林的地方。两处的气候是一样的。奔腾在大兴安岭和俄罗斯东部的老虎是一样的。不管从国境的哪边看,同一群隐士都追寻着同样的寂静。也许译者偶尔也会向往宁静孤独吧?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读后感(三):我离开我归来

  在法国巴黎的生活,我活得精致奢华,但又小心翼翼,步步为营。我的生活是一张张黑白的照片,没有多彩世界的美与丑,每天都在进行着程式化的操作,西装领带穿戴好,见人要微笑,办公室一坐到深夜,回家睡觉。 于是我想到了改变,来场翻天覆地的改变。 西伯利亚的森林中,二三月仍是一片混沌的世界。暴,疾风,冰冻千里的荒原……起床成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窗外贝加尔湖患上了冻化症,雪片一片片剥落,风用牙齿撕扯着雪,在黑曜石上四处散落着如同虎鲸皮上白斑一样的雪白的圆点。 在这样的气候下,人们没有保护措施顷刻便会毙命。还好我有庇护所。在雪松北岬上有我的小木屋,里面的陈设很简陋却是我的避风港。我准备了成箱的伏特加,香肠,辣椒酱……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然还有书,当物质世界贫乏时精神世界的充盈,可以抵消内心的寂寞感,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 一天,两位印度教的僧侣来到我这儿,说我的小木屋是一个强劲的能量中枢。我闭着眼睛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谈论,有时还冒出一两句费解的梵语。对于世界万象,他们有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高谈阔论”便是其中的一个中心。他们将我的小破屋上升到能量中枢的地位,我内心自然有些小自得,但这又何尝不是呢?这是我的天堂,更是我的精神世界的伊甸园,每天早晨我通过窗看着贝加尔湖,全世界最深的湖泊,你神秘又充满尊严,你从二月陪伴到我七月,你借用时间的权杖帮我修筑起精神世界中的巴别塔。 当时间唾手可得时,自由变成一件很微妙的东西。我隐居在森林中的几个月,成了我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岁月,因为与自然的接触,与自己独处,与内心世界的交流…… 我离群索居 是为了看这鸿蒙中的世界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读后感(四):“我带去了书籍、雪茄和伏特加,至于其他——天地、静寂、孤独——已在那里。”

  读法国旅行家西尔万·泰松的《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有一种使我重新回归阅读的幸福感。

  他列了一张长长的书单,带了很多书去陪伴他的隐居生活,文章中随手就运用了不同书籍之中的语录,可见作者阅读量的广泛。

  这些天只要有时间,我就急不可耐的去读这本书,到后面甚至有点狼吞虎咽,是一本值得在未来多读几次的书。

  【以下是对此书的摘抄】

  “我曾向自己承诺,四十岁前在森林深处过一段隐居生活。”

  “我带去了书籍、雪茄和伏特加,至于其他——天地、静寂、孤独——已在那里。”

  “在这片荒原中,我自创了一种朴素而美好的生活,度过的这段生命紧缩为简单的几个行为。面朝湖泊和森林,注视着日子流逝。砍柴,钓鱼做饭,大量阅读,在山间行走,在窗前喝伏特加,小屋是个捕捉自然颤动瞬间的理想观测站。”

  “我想和时间解决长久以来的争执,我曾在步行中找到放缓时间的方法”

  “旅行再也无法给予我的东西,应该向静止去索取:那就是平和。”

  “我曾妄图扼住每一秒的脖颈,逼它吐出吞下的时间,榨取它的汁液,而现在,我学习着凝视。”

  “我本该深信德尔苏·乌拉扎的哲学:在森林里,可靠的只有斧子、炉子和匕首。”

  “孤独的国度,居住的是对他人的回忆。”

  塞拉芬在俄罗斯西部的森林里度过了十五年,隐居末期,他为熊喂食,说鹿的语言。

  “五年来,我一直梦想着这种生活,现如今,我品尝着它,感觉却像完成了一件普通的任务,我们的梦想实现了,但却只是在不可避免的宿命中爆裂的肥皂泡而已。”

  “孑然一身时,我从自身的存在吸收养分,的确如此,而且这源泉无穷无尽....”卢梭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这样写道。

  “我的生命开始生根,举止逐渐放缓,我喝大量的茶,对光线变化变得极其敏感,而且不再吃肉,小木屋成了一座温室。”

  “托尔斯泰建议每天进行四小时的劳作,以获得食宿的权利。”

  晚上阅读卡萨诺瓦,被囚禁在威尼斯铅皮监狱里时,他写道:“请相信,要想自由,只需坚信自己是自由的。”

  “自然的寂寞和我的寂寞相遇了,两种寂寞由此证实了自己的存在。”

  “要想幸福,我似乎只需要一座图书馆。”

  “有种观点认为景观也有记忆。农田记得教堂的三钟,长满虞美人的田野记得年少的爱情。但这里呢?树木并无记忆,它们既没有变化,也不保留历史,它们沉默不语,人类任何活动产生的回响在叶簇下都无法持续,泰加森林自顾自的卧在那里,覆盖谷壁,攻向陡坡,但无欲无求。”

  “今晚,我坐在雪松穹隆下的木凳上,注视着湖面。首先,比一切都重要的,是眼前的美景。其次,一切都能解决,生命可以从头开始。”

  “

  孤独是什么?一个万能的伙伴。

  它是涂抹在伤口上的香膏。它是一个共鸣箱:当我们独自获得某种突然出现的印象时,它的效果将放大十倍。它将责任加附于人:我是人类向空无一人的森林派出的大使,必须为那些无法获得这一切的人享受这里的景致。

  它催生思想,因为唯一可能进行的对话只能与自己发生,它让所有人摆脱闲聊大论,使审视自己变为可能,它召唤了我们对所爱之人的记忆。它用友谊将隐居者与植物、野兽,以及偶尔途经的小小神灵紧连在一起。”

  “但要注意,中国式的无为并非淡漠忧郁。无为使人对万物的感知力更加敏锐,专注于穹宇的隐士对其最微不足道的一面都施以极致的关切,盘腿坐在杏树下的他听见花瓣轻坠池水的声响。他看见飞翔的白鹤羽翼轻颤,感到空气中升起甜蜜的花香,萦绕整个夜晚。”

  九点,我正读着米歇尔·代翁的这句话——“你们知道,无论我的意愿如何,孤独是最难保护的东西。“

  “行动事项范围变窄的同时,每项体验的深度却增加了。阅读、写作、捕鱼、登山、滑冰、林子漫步....生存仅剩十五种活动。”

  “无所事事使人关注一切事物。”

  毛杭在第二章中写道:“开启生命的方式有三种:开头享乐,随后严肃;或是开头苦干,终获回报;最后一种则是享乐与苦活同在。”

  “美永远无法拯救世界,它只是为人类的自相残杀提供美丽的布景。”

  “勇气体现在直面一切:我的人生,我的时代,以及其他。”

  “我们可以满足于坐井观天,或者是决定出去走走。”

  “爱就是承认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事物的价值,而不是为自己在同类脸上的倒影大肆庆贺。”

  禅宗和尚把睡懒觉称为“在睡梦中遗忘”。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在一九零三年二月十七日给年轻诗人弗兰斯·克萨危尔·卡卜斯的信中写道“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够作一个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

  约翰·巴勒斯则在《看待事物的艺术》中说:”我们向世界说话的语气便是它对我们使用的语气。付出最好的,获得最好的。”

  “不对,怀旧的人悼念的只是自己的青春。”

  “寂静是神圣孤独的祭服。”(《朗塞传》)

  “我喜欢这些离别的时刻,它们和坠落有些相似。”

  “何为奢侈,是每天在我面前铺陈开来的二十四小时,只馈赠给我一个人的欲望。”

  ”森林隐士拥有两个爱人:时间和空间。”

  附作者带去的书单: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读后感(五):《在西伯利亚森林中》——向往的隐居生活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他人的存在控制着我们的行为,这是行为纪律的一部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想再接任何工作电话或者回复任何邮件信息的我们,开始向往陶渊明“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法国探险家西尔万•泰松和我们也有同样的向往,与我们不同的是:他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泰松在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居住了六个月。

  为了获得内心自由的感觉,必须有丰沛的空间与孤独。此外还得加上对时间的掌控、绝对的宁静、粗粝的生活,以及触手可及的自然美景。这些战利品的方程式最终将导向小木屋。

  决定在小木屋生活的时候,泰松想象着自己在蓝天下抽着雪茄,迷失在沉思中。事实的真相却是:自己在后勤记录簿上的食品清单前打着勾。生活,就是柴米油盐。

  在山上的这些日子里,我把自己奉献给纯粹的生命的欢乐。独自对着湖面吸烟,不妨害任何事物,不受任何人的操纵,不奢求多于当下所拥有的任何东西,而且知道大自然并不厌弃我们。生活需要三种原料:阳光,观景台,使出的力气留在双腿里的酸痛记忆(泰松每天都会去爬山,或者步行到一百公里外的邻居家里)。还得有蒙特克里斯托小雪茄。幸福短暂得如同一口雪茄烟。

  在小木屋里,阳光透过窗玻璃轻抚所带来的快感犹如被一只亲昵的手抚摸。归隐山林时,我们能够忍受的只有阳光的侵入。

  越过窗户的目光如同当时透过舷窗一样。我窥伺着光线的明暗与颤动,而不再是海岸的变化。甲板上的我们借助空间的行进加以消遣,而在小木屋里,时间投下的各种小惊喜足矣。我静止地航行,因无风而停驶。如果有人问我:你在这几个月里做了什么?我会回答:“一次巡航。”

  在小木屋内外,对时间流淌的感受并不相同。屋内,时辰如溪流般温柔地淌过。在户外的零下三十度中,每一秒钟都像一记耳光。冰上的时光步履缓慢,寒冷麻痹了它的流逝。所以,我的门槛并非一道分隔温暖与寒冷、安逸与敌意的板条,而是连接沙漏中两个玻璃球的阀门,在这两个球体中,时间流逝的速度也不一样。

  一个人在小木屋的生活,仿佛一下子了拥有了所有的时间。一下午的整理和修葺工作。我钉了几块木板,密封了小木屋的挡雨板,还完成了物资箱的分拣。但今后怎么办呢?等到没有木板要钉、没有箱子要整理的时候呢?

  十七点,太阳消失在山脊后面。阴影逐渐覆盖了林间空地,小木屋里暗了下来。为对付焦虑,我找到了一种即刻起效的解毒剂:在冰面上走几步。望一眼天际,我就能坚定自己的选择:这座小木屋,这种生活。不知道美能否拯救世界,但它拯救了我的夜晚。

  我想到,我得进行多少活动、遇见多少人、读多少东西、拜访多少地方才能结束巴黎的一天,而我却在这儿,轻松地面对一只鸟儿。小木屋的生活或许是一种倒退,但如果这种倒退中包含着进步呢?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中作者关于自己所思所想的描写:

  1. 我更喜欢那些类似于冰冻湖泊的人性,而非类似于沼泽的人性。前者表面上坚硬冰冷,底下却深沉、翻腾、生动。后者外表温和轻软,深处却呆滞、无法渗透。

  2. 首先,比一切都重要的,是眼前的美景。其次,一切都能解决,生命可以从头开始。

  3. 要想幸福,我似乎只需要一座图书馆。

  4. 住在小木屋时,松懈的精神威胁着人们。有多少孤单的西伯利亚人在摆脱了社会的一切强制性之后,深知再也不会有别人看到自己的形象,最终的下场却是萎靡地躺在堆满烟蒂的床上搔挠自己的疥疮?鲁滨逊很明白这一危险,因而决定,为了防止自己堕落,每天晚上必须盛装打扮,坐在桌前用餐,就像在接待宾客一样。

  5. 我丝毫不害怕烦闷,这世上有比它更令人痛苦的伤痛:因无法与爱人分享所经历的美好时刻而产生的悲伤。寂寞:在获得这些感受时,别人却由于不在身边而错过了这一切。

  6. 西伯利亚小木屋并不是按照文明世界的住宅标准建造的。这里并没有对安全、救助、保护的绝对要求。俄罗斯人的原则是绝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在这个九平方米的空间里,身体在滚烫的炉子、悬挂的锯子、插在木梁上的匕首和斧子之间活动。若是在做足保护措施的欧洲,小木屋都应被铲除。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把自己封闭在贝加尔湖的小木屋,我会回答说,因为我有书来不及读。作者在巴黎时无比认真地列了一张完美的书单,带了一箱子书以应对小木屋的休闲时光,书单如下:

  《地狱码头》,英格丽·阿斯提耶尔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D.H.劳伦斯

  《论绝望》,克尔凯郭尔

  《雪中足印》,埃里克·罗姆

  《会走路的剧院》,菲利普·芬维克

  《阿加菲娅的消息》,瓦西里·佩斯科夫

  《印第安溪》,皮特·弗洛姆

  《沉醉于上帝的人》,雅克·拉加里埃尔

  《星期五》,米歇尔·图尼埃

  《一辆淡紫色出租车》,米歇尔·代翁

  《闺房哲学》,萨德

  《吉尔》,德里厄·拉罗谢尔

  《鲁滨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

  《冷血》,杜鲁门·卡波特

  《小木屋的一年》,奥拉夫·冈多

  《婚礼集》,加缪 《堕落》,加缪

  《南海鲁滨逊》,汤姆·尼尔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卢梭

  《我的一生》,卡萨诺瓦

  《人世之歌》,吉奥诺

  《富凯》,保罗·毛杭

  《笔记》,蒙泰朗

  《消逝的七十年》卷一,荣格尔

  《反叛的契约》,荣格尔

  《戈耳狄俄斯之结》,荣格尔

  《方法,药剂和陶醉》,荣格尔

  《非洲游戏》,荣格尔

  《恶之花》,波德莱尔

  《邮差总按两次铃》,詹姆斯·M.凯恩

  《诗人》,迈克尔·康奈利

  《染血之夜》,詹姆斯·艾尔洛伊

  《夏娃》,詹姆斯·哈德利·蔡斯

  《斯多葛派》,七星文库

  《血腥的收获》,达希尔·哈米特

  《物性论》,卢克莱修

  《永恒回归的神话》,米尔恰·伊利亚德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

  《台风》,康拉德

  《颂歌》,谢阁兰

  《朗塞传》,夏多布里昂

  《道德经》,老子

  《玛丽恩巴德悲歌》,歌德

  《短篇小说全集》,海明威

  《瞧!这个人》,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

  《偶像的黄昏》,尼采

  《星·雪·火:北方野地的二十五年》,约翰·海恩斯

  《最后的边境》,格雷·奥尔

  《孤独小屋的契约》,安托万·马塞尔

  《世界中心》,桑德拉尔

  《草叶集》,惠特曼

  《沙乡年鉴》,奥尔多·利奥波德

  《苦炼》,尤瑟纳尔

  《一千零一夜》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莎士比亚 《第十二夜》,莎士比亚

  《圆桌故事》,克雷蒂安·德·特鲁瓦

  《美国黑匣子》,莫里斯·G.唐提克

  《美国精神病人》,布莱特·伊斯顿·埃利斯

  《瓦尔登湖》,梭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

  《金阁寺》,三岛由纪夫

  《黎明的允诺》,罗曼·加里

  《走出非洲》,卡伦·布利克森

  《冒险者》,约瑟·吉奥瓦尼

  当人们担心内心世界贫乏时,应该往里面加入好书:自身的空虚总是可以弥补的。错误则在于只选择艰涩的读物,以为林中生活能使你维持极高的精神状态。但如果在飘雪的午后只有黑格尔相伴的话,时间将会极其漫长。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单单只是关于隐居生活的描写,更是关于自我的内心探索。正如作者所言:归隐等于反抗。来到小木屋,相当于从操控屏上消失。隐士消失了。他不再发送数字足迹、电话信号、银行业务,摆脱了一切身份。他采取的是逆向的黑客攻击,退出这个大型游戏。此外,其实并不需要来到小木屋。革命的苦行应在城市中心进行。消费社会为人们提供了抵制它的选择:只需少许自律即可。在物资丰富的时代,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是过着脑满肠肥的生活,还是成为僧侣、在书本的低语间消瘦度日。后者无需离开公寓,也能回归内心森林。在资源匮乏的社会,大家别无可选。人们注定贫瘠,受其控制。意志在这里毫无意义。

  往期文章:

  《超级大脑的7个习惯》读书笔记

  即使没有天赋,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抗压力成为精英

  如何成为和平战士?——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公众号:姚先生快乐进步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