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尼安德特人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2-29 23:45: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尼安德特人读后感锦集

  《尼安德特人》是一本由[瑞典] 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著作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尼安德特人》精选点评

  ●可能翻译原因?有的地读着很别扭,而且文字略显枯燥

  ●这是本作者自己研究经历专辑,可以看出优秀科学家研究中的独到之处成功经验

  ●【2019031】更多是科学实验设计、怎样避免污染数据、得出结论。围绕“尼安德特人是否给现代人类带来基因贡献”的论文手记详细罗列了科研团队招募更新,科研是一项社会工作涉及到不断更新常识,会触及到多方利益。作者在分子生物科学与古生物研究的贡献,克服实验材料的极度稀缺性(尼安德特人头骨毕竟非常宝贵),优化研究方法,克服科研阻力行政消耗达到科研目的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早早到了办公室一半同事都没来,于是读完了这本书年前剩下的部分。尼安德特人不是新题材,都被拍成动画片疯狂原始人》了,起初我以为这本书是讲尼安德特的繁衍史,读了才知道不是。这本书是作者的科研手记、研究工作复盘书,是作者回忆他本人如何从对木乃伊的DNA感兴趣,却一步步走上尼安德特人研究,最后成功对其完成了首次全基因测序的过程理科的科研和文科真太不相同了,现在的理工科都是靠仪器了,所以可能这本书对理工科的研究者比较吸引力,我看到眼睛一亮的部分,都是作者如何上同事的老婆婚外恋,还结婚生子继续与同事搞科研;以及与竞争者之间如何合作竞争之类的内容

  ●比想象的要专业很多

  ●除了满足古人谱系好奇以外,更触发我的是科学研究事业的极度复杂性高度竞争性。智力雄心政治激情细节...

  ●也许只有paabo教授可以把科普书信手拈来摇身一变,成为一本傲娇传记

  ●感谢后浪的赠书,这两天就看完了第一遍。原作者写到自己的科研历程叙述了很多学者心路历程,窃以为这些是打破关于关于科研不真实幻觉的好故事,而且文中在叙述中对所用到的研究手段做了精准易懂描述,对于外行而言,拿这本书去作为分子古生物学的入门读物还是蛮好的~

  ●连滚带爬地翻完,身为文科生绞尽脑汁运用初中残存的一点生物、化学知识在读的过程中依旧捉襟见肘。但是真得能感受到帕博教授在科学研究中对求真的严格要求人类理性能达到的高度和纯度,DNA样本被污染,就用尽一切办法建立无污染洁净室;实验结果可能有偏差,就一次次重新独立实验以保证结果没有倾向性克制自己对于首发研究成果带来荣誉名声虚荣,尽管可能被他人抢先。一路走来,帕博教授接触了科学研究领域的各色人等,获取巅峰荣耀的背后是其他科学家默默无闻辛勤地劳作,真得非常辛苦,出了一丝差错可能就会功亏一篑。看完长舒一口气,只剩敬佩二字。

  ●书名就是个标题党,甚至可说是文不对题,其实作者自我吹水书,虽然科普了一点尼安德特人的变迁和习性,但是DNA测序污染和工作日常啰嗦的太多了,还大谈感情世界,当自己爱因斯坦还是薛定谔啊???ps:封设甚佳,然而草纸印刷。。。

  《尼安德特人》读后感(一):读书 |《 尼安德特人 》

  既是演化遗传学 斯万特 · 帕博 的半自传,又是关于他所从事的古遗传学、分子生物科学的浅显易懂的科普,即围绕尼安德特人 DNA 序列、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基因流动等等开展的研究。

  但阅读之后,庸俗读者所得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他简略提及另一位科学家的科研分析 :

  与猿类相较,人类在演化进程中丢失( 或许说丢弃更贴切 )了某些基因,比如,丢失了能够让雄性更快射精的阴茎骨基因,以享受长时间的性爱。

  所以,从前常读到说,人类是唯一懂得享受性爱的物种,这其实并不与现代人类俱来,而是我们的基因在进化中一点一点自主选择的结果。

  《尼安德特人》读后感(二):太坦诚了。。。

  aabo教授真是太坦诚了,在津津有味的给我们普及嘧啶和嘌呤知识以外,举重若轻的谈到自己怎么讨厌一个纳粹遗老教授的,怎么被前女友劈腿的,怎么和同事太太婚外情的,以及自己作为一个私生子对生父的好奇,一般科普书你真还看不到这样冷静而娓娓道来的科学家偷情描写,就凭这个都不好意思打低分! 说到内容,绝对也是满分,有分子生物学以后,人类学研究如同挑了白内障的盲人,戴了助听器的聋子,忽然之间豁然开朗。仅凭一片小指骨,丹尼索瓦人来了,它在进化树上的位置确定了,对现代人的基因影响清楚了。这在分子生物学出现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拥抱科学吧,祝福这些好奇驱使的大脑继续揭示谜团。

  《尼安德特人》读后感(三):过去即未来,未来即过去

  076|101,《尼安德特人》。

  尹哥书单推荐之一,如对生命科学有兴趣可关注公众号“尹哥聊基因”。

  演化丛书。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腾讯的WE大会,探索过去与探索未来的意义。探索过去是让我们认识自己,突破知识的边际;探索未来是让我们突破自己,认识更多更深的过去。

  本书讲述笔者从意外到在行的探索历程,有点像James Watson(双螺旋发现者之一)。还有另一种人,像Richard Feynman,宛如天生注定探索某个方向。(后者有个本书叫《发现的乐趣》,力荐之一)

  虽说是尼安德特人基因或基因组发现历程,更多还是基因测序技术的演进,PCR、Sanger Sequencing、BAC文库、NGS等。NGS就像一个更高倍数、更广尺度的扫描仪,让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极低起始浓度”的尼安德特人,还要避免污染带来的错误认识。

  虽然本书还没告诉我,“尼安德特人究竟在中东与智人相遇后为什么消失了?两个人种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智人具备物种优势,优势源自于什么?优势基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优势?早走出非洲的尼安德特人为何没有提前“进化”?”,但不影响我学习古生物学的相关研究脉络。

  另,马爷的序是出于何种考虑?乱入生命科学圈。[呲牙]

  《尼安德特人》读后感(四):帕博逮到了羊

  霍金为了解释天体物理学于是出版了《果壳中的宇宙》,斯万特为了解释近代人类学的几个重大发现,于是写下了《尼安德特人》

  近代的尖端人类学已经不是进进田野写写日记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着眼于过去历史的滚滚洪流中被埋没了的骨头,合以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学、考古学、分子化学等,颠覆了全世界范围的错误认知,即四万年前智人并不是单一存在的种类,我们与尼安德特人,丹尼瓦索人等是平行的存在,正如金丝猴与黑猩猩,不过是灵长类动物的不同分支。

  帕博将整发现及鉴定尼安德特人的过程以时间叙述的过程详细记录了个人的学术生涯成长与团队探索过程,例如用于采集古代DNA的样本骨遭到现代人类污染,便建立了完善的洁净室制度。古代样本保存不善,便在成千上百次的提取中绞尽脑汁扩大尼安德特人DNA序列,加入不同于人类基因的引物。客观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则闪现于团队合作的每一颗大脑。

  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区别是什么?

  曾经看过一个颇具抖机灵意味的回答

  “老师画一只羊,告诉他们羊是什么,吃什么,这是大学生。老师画一只羊,让他们去抓过来,这是研究生。而你看到一群人在赶着去抓一只动物,有些人没抓到,有些人抓到了,抓完了在大声的骂架企图说服对方这是马是鹿还是骆驼,这就是博士生了。”

  所以恭喜帕博的团队抓到了动物,也说服了全世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尼安德特人》读后感(五):国内版本缩减的部分内容

  发出来随缘吧,鬼知道。

  这本书比起“科普作品”更多是作者自传和工作札记,缺少了这些八卦很是逊色。这让我想起如果Criag Packer的Lions in the Balance如果到国内出版会变成什么糟糕的样子(当然,我并不认为这本书会在国内出版)

  帕波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吃个饭爬个山出个轨真的乐滋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尼安德特人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