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战争》是一部由理查德·阿滕伯勒执导,桑德拉·布洛克 / 克里斯·奥唐纳 / 麦肯齐·阿斯丁主演的一部爱情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明威鲜为人知的初恋故事 虽然拍摄节奏很慢 但对人物的刻画蛮深刻的
●虽然俗套连篇外加选角出了大问题,但作为情节剧至少moves things along,而且制作也算精致,是属于水平较好的烂片。
●觉着这是桑婆最温油的一部片子
●我高考后的那个暑假,看了这个电影和乞力马扎罗的雪,然后才开始读海明威的书
●3.5星~
●海明威真他妈是个混蛋
●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好汉为其折腰,多少文人骚客挥毫泼墨只为或赞扬或发泄对它的情感。
●06年CCTV6看的,印象挺好
故事结尾真的很曲折 虽然知道结局不一定会美满 但我心里老想着厄尼能和爱格妮幸福 虽然他们还是没能走到一起 不过当爱格妮在长廊上说出了“我爱你”三个字时 我哭了 她是爱他的 当厄尼悔恨地捶打桌子的时候 我真愿他会喊住爱 也告诉她“我爱你”啊 可惜他的尊严 他所谓的尊严让他错过了真爱 她的犹豫不决让她再也无法挽回那个kid的心了 也许我们都会与真爱擦肩而过 但是爱过就好 记忆中有你就好" I'll love you forever! "
《爱情与战争》影评(二):一个发生在意大利的战争和美丽的爱情
偶然在凤凰卫视看到郭富城唱的中文版主题曲,再加上喜欢Chris Odonell,一定要看这部电影
love and war,永远爱你。
well,it's a good title..I love this film,so touching,
In war they found each other,
In each other they found love,
这是海明威的战地之恋。
当恩妮与意大利医生 一起跳华尔滋时,他才知道,他根本无法忘记恩尼与他一起在窗前跳的那段华尔滋。。
于是他退婚,找到了略显苍老,在池边钓鱼的恩尼,此时的恩妮已经写了几部小说,
《爱情与战争》影评(三):海明威的爱情
著名作家海明威先后有四任妻子,但本片所讲述的却是一段无关婚姻的爱情。出演男女主角的演员都比较有名,桑德拉布洛克和克里斯奥唐纳,但影片本身的评价不高。除了影片里的故事的确有些温吞之外,大概还源于这位著名作家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那样一个灵魂,后人实在是很难用哪一种艺术形式完全承载。
片中关于海明威在重伤之下营救战友的描写确有其事,可见这位作家的傲骨从十九岁起已初露锋芒。当年27岁的克里斯奥唐纳,从面容上倒是很符合十九岁的青年,却没有那一副骄傲的气质,他也好像一直这样,无论演什么角色,都是摆脱不了自己本身的老实孩子气。有趣的是,当影片末尾海明威的照片叠加在奥唐纳脸上的时候,你会发现从面容上还真有那么点相像。
桑德拉布洛克在片中一改傻大姐形象,成了温柔娴淑的女护士,虽然比男主角大了许多,但两人看上去还算搭调。不过剧本写得实在牵强,尤其是几乎没有为女主角的变心做出合理的解释,让前面那么多铺垫都白白浪费,实在是很可惜。唯独喜欢片中两人在小旅馆裸身相拥的逆光剪影和海明威为逝去战友写遗书的两个片段,除此之外,影片实无什么亮点。
不过看过本片后,令我对海明威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电影总是能给人带来意外收获。还有克里斯奥唐纳的那个面容,我也总是会没理由地喜欢,好在从现在起可以在NCIS:LA里每周都能看到,生活真美好。
《爱情与战争》影评(四):一个枪口绽放一朵玫瑰
题记——
爱情是“冰山上的八分之一”,爱情的毁灭足以使人痛苦一生;战争是“ 冰山下的八分之七”,它是爱情毁灭的根本原因。
--------------------------------------------------------------------------------
看完《In Love and War(爱情与战争)》,我困惑着Ernest的决定,还不知这是Ernest 'Ernie' Hemingway的爱情故事。但霎那,我明了男主人翁的最终选择。他是Hemingway啊。
一直对有关战争的爱情影片情有独钟,即便是《Schindler's List(辛德勒的名单)》中纳粹军官Amon Goeth对Helen的“冰山一角”。爱情走主线的就更多了《The English Patient(英国病人)》、《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柯莱利上尉的曼陀铃)》、《The White Countess(伯爵夫人)》……奇特的是,其中很有一部分是Ralph Fiennes主演的。或许,他如我一般对战争与爱情这两个名词无法抗拒,故在挑选剧本时屡次定了这类。Fiennes的众多角色里,我依旧最爱Amon——冷酷残暴的“精卫队”司令。他的行为不堪,但你无法停滞心对其的倾斜。他着纳粹军装,竟帅得一塌糊涂;他的指甲修剪整齐,却沾满鲜血;他倾斜身子详装看报纸,只为与犹太人Helen更近距离;他说如果可以,战争完结就带Helen走;……。他在厌恶犹太人与对Helen的迷恋中流离失所,他在邪恶与人性间左右徘徊。他令你做不到投梭折齿,抵御心的响应。当然,Helen做到了。亏她怎么做到了。
走题了,都是Fiennes闹的。回归正途。
影片谈不上大起大落,是传记片的缘故吧,想令人信服。总不能过于戏剧化,而抹煞了其真实性。但就爱情类型片来看,还不置于被批判。
整部片子让我想写字是剧终时的共鸣。与其说电影唤起我的心潮,不如归于Hemingway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Hemingway注定历经四次婚姻与磨难。他太骄傲了,容不下Agnes的一丝被判或迟疑。即便热爱她,他也放弃。你的回归、你的悔悟掩盖不了曾经叛逃的事实;你爱的宣言平复不了离弃我时所造成的心灵创伤。我的爱里容不下一粒沙子。Hemingway就是这般果敢,为此他牺牲了一生的爱。
人们总爱问,“值不值得?”——为一个看似不大的黑点放弃整片洁白的爱的图腾。Hemingway或许是较真了,可他就是这般近乎看待人与人、人与爱情。错不在他,只是世界太复杂。
战争。爱情。战争里的爱情。一个毁灭,一个美好。这两个词广泛出现在众多影视作品与文学著作中。Joseph Rudyard Kipling曾言:世上两件事最为崇高,一是爱情,二是战争。战争毁掉人对美好事物尤其是爱情的追求,它销毁人的意志,看轻人的生命价值,从而使一切变得毫无意义。爱情是这个世上最温情的事物,它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给人一丝温暖和慰籍。
爱的感情色彩越强烈,它的毁灭越给人威慑力。Eros的战场无谓胜负。Ernest拒绝了Agnes,纷换着妻子、情人,孤寂一生;Agnes对Ernest刻骨铭心,终生未嫁。他们都未曾幸福。
我们逃开了战争,至少此时此刻、下时下刻。我们能幸免于爱情中的战争吗?
《爱情与战争》影评(五):迷失的青春 远走的爱情
从文字与影片两个层面一起探寻海明威真实的内心世界——热烈的初恋。实在抱歉,此篇影评其实是一份作业。部分观点借鉴假期时阅读的《许子东现代文学课》、《长日将尽》,也算是这个寒假读书小小的汇报吧!分享给各位豆友,如有高见,欢迎批评指正。:)
前言: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的《小小说》一如其名是一篇名副其实的超级短篇小说,小说全文不过六百三十三个单词,但是用冷静简洁的笔触讲述了一段令人意难平的爱情故事。1996年英国理查·艾登堡以此为蓝本,参考亨利·维拉与唐姆斯·纳格所著的《海明威的战火恋情:爱格妮·考斯基日记》改编成独具风格的电影《爱情与战争》,并获得了第四十七届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的提名。小说与电影之间相辅相成,各具其特点。本文就小说与电影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索出隐藏在文本与荧幕后更深层的蕴意。
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0721-19610702, 图源网络小说介绍:故事的背景设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意大利的帕多瓦,一个受伤的美国士兵与医院的护士卢兹坠入爱河,他们在战争时期相知相爱,然而战争结束之后却因种种因素而失之交臂,没有终成眷属。卢兹后来移情别恋却没能和新欢结成婚,士兵则最后因与一个女售货员在出租车上发生关系,而后染上了性病。
In Love and War, 1996,图源网络
电影剧情简介:故事发生在1918年的意大利,海明威怀揣着满腔的热血来到了前线,投身到了残酷而又激烈的战争中去。在一场意外中,海明威遭到了炮弹的袭击,身受重伤被送往了战地医院。在那里,海明威邂逅了名为艾格尼的美丽护士,艾格尼的精明强干和温柔善良很快就令海明威坠入了爱河,向前者发起了火热的攻势。一次偶然中,海明威展现出的文学天赋终于让艾格尼动了心,可是没过多久,艾格尼便和卡拉奇奥一起被调往了前线医疗站,而海明威则被派遣回国。
海明威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强调写作的客观性与主题思想的隐晦含蓄,他总是用最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白描,有限的形式引出人们的思考,从而使其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复杂的情感得以展示,真挚的热情得以宣泄,迷茫的伤痛得以慰藉。一如既往,《小小说》看似是作者以同样含蓄的文字只言片语、不带感情色彩地便将女主卢兹与男主“他”两人在战争期间的爱情故事脉络呈现给读者。然而仔细深究,此小说并非表面上以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地描述了这段战地爱情:
在逻辑中心主义的西方哲学思想影响下,二元对立论的批判占据了一个重要席位。在此篇小说中,“他”与卢兹两性间的二元对立通过差异将故事呈现。无名男主“他”是海明威笔下极具男子气概的经典硬汉(tough guy)形象:他寡言少语,整篇小说未曾听见他的只言片语;他意志力强,在承受重伤手术时也咬牙坚持。但在面对心爱之人时,他温柔体贴,半夜拄拐替卢兹帮伤员们测体温;他含蓄内敛,在车站不欢而散后只是独自悲伤;他自暴自弃,面对远方的背叛无能为力,终以别样“复仇”染上性病。此番描述给男主贴上了受害者的标签,相对比之下对女主卢兹的描写与海明威“言多必失”(If you talk about it, you lost it.)的准则背道而驰:叙述里,卢兹最开始给“他”的信件里充斥着天荒地老的誓言以及令人肝肠寸断的想念,这些都与最后她言而无信、移情别恋形成鲜明对比,卢兹所代表的女性显得虚伪、势利、无情。
“在叙述者是“可靠的”情况下,叙述者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与作者或者说体现在作品中的整体倾向是一致的,读者可以大体上将叙述者的声音等同于作者的声音。”[ 石黑一雄《长日将尽》,冯涛译]那这篇《小小说》的叙述是否可靠呢?海明威刻意将卢兹的言思举动毫无保留地暴露并非无心之过,实则是有意为之。从文章的措辞来看,主语“他”举止其实是作者自身“我”的言行轨迹。例如“在炎热夏夜里,卢兹坐在床上看起来清新凉爽”是从“他”的视角观察所得。美国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斯(Wayne Booth)在其叙事学名著《小说修辞学》(The Rhetoric of Fiction)首次对“不可靠的描述”进行了命名和论述:“当叙述者的言行与作品的范式(即隐含作者的范式)保持一致时,叙述者就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因此,海明威自身有意回避对“他”的描写揭示了这篇小说是基于第三人称视角的主观性描写(即第一人称视角)是不可靠的。
反观1996年电影《爱情与战争》临近“谢幕”时,女主以叙述性的口吻道:“瓦伦湖一别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厄尼了。”看似是以《小小说》里的“卢兹”视角阐述故事,以对海明威单方面的说辞有力地回击,然而电影中导演并未偏袒任何一方,只是将故事娓娓道来、不偏不倚。电影在参考爱格妮·考斯基日记后,向我们展现了女方内心的挣扎:她爱他,只是两者七岁年龄差所造成三观的不同让女主苦恼:“我可不想做他的母亲。”事实上,她更需要一个成熟的丈夫,而不是一个淘气的男孩。
由此,电影成片更加客观。小说里背叛爱情的“拜金女”其实只是没有那么勇敢放弃物质生活去追寻爱情的普通战地护士。
叔本华的三个悲剧理论中,前两种是骇人的恶毒与可怕的命运,第三种不幸也可以仅仅是由于剧中人彼此的地位不同,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这就无需乎(布置)可怕的错误或闻所未闻的意外事故,也不用恶毒已到可能的极限的人物;而只需要在道德上平平常常的人们,把他们安排在经常发生的情况之下,使他们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他们为这种地位所迫明明知道,明明看到却互为对方制造灾祸,同时还不能说单是那一方面不对。[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叔本华在三种悲剧理论中,更青睐于第三种悲剧的诞生,因为对于前两种悲剧人们可以躲避这些力量而不必以自我克制,可是后者却缠绕于人们身边,悄无声息地便酿成悲剧。《小小说》中卢兹充当了“负心汉”的角色,而电影所展现出来的更多是第三种悲剧:双方皆不是恶人,仅仅是从自己所在立场出发思考问题——十九岁的男主把爱情当作生活,二十六岁的女主明白生活不仅仅是爱情。这场战争是他们俩爱情的开始,也是悲剧的再一次重演。
《小小说》中,海明威以看似客观的口吻叙述故事,实则已将女性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卢兹给“他”的分手信里反复强调他们之间的爱情仅仅是童言无忌(a boy and a girl love),并用夸张的言辞表达了内心对与意大利籍未婚夫婚姻的向往。收到信后,在“他”试图报复卢兹而与一名女售货员发生性关系却染上了淋病。此时,“他”的身心皆受到摧毁,而这一切均是红颜所祸。作者笔下的男主最终自暴自弃与“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形成强烈对比。虽然海明威没有明显写出对女性的苛责,冰山下留给读者的空间难免已给女性定下“红颜祸水”罪。
海明威所持对女性的偏见——花心、虚伪、无情、势利,在文中成了制造悲剧的根本原因,而在“痛定思痛”后观看电影《爱情与战争》不难发现这仅仅是海明威的片面之词。尽管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表达了对女性在两性冲突间无奈与痛苦的同情,如《雨中猫》。但就此片小说而言,海明威仍然站在男权社会的制高点来处理女性角色——男性为主题,女性被客体成为边缘人,看似小说里的女性掌握着主导权制约着“他”的精神与身体状态,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自我欺骗。我们从《爱情与战争》里看到了男主在尚未与女方确定恋爱关系时碍于面子向朋友撒谎他与女主发生了性关系,与小说中将这份爱情藏于心底,不愿向他人说三道四的“他”再次产生了对比。小说与电影里的男主都爱而不得,尽管如此,表面上拥有主动权的女性仍然不能逃离作者笔下的男性凝视。
在很长一段长期内,女性被看作是男性的附属品(在《圣经》里,夏娃是亚当身上的一颗肋骨)。男性是理性的,女性是感性的;男性是智慧的,女性是愚昧的;男性是勇敢的,女性是懦弱的……无疑,在这些刻板印象里,男性总是以英雄的形象扮演着威严的君王、丈夫去救赎仍处于危难之间的公主、妻子。然而在《小小说》与《战争与爱情》里,女性则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电影里女性作为红十字成员志愿到前线尽护士之责救死扶伤,正如影片开头趴在长辈背上的小孩以为这些护士是来自天堂的天使,此时女性俨然已经打破了对于女性固有的刻板印象,她们是勇敢的救赎者。于浅层次,女主跟医生据理力争方才保住海明威本要被锯掉的腿,而对于视残疾为死亡的海明威,女主成功救赎了他的身体;于深层次,在生死由命、血腥残酷的战争期间,女主给了海明威生命的希望,生活的向往,女主再一次救赎了他。
易卜生《玩偶之家》中不甘做花瓶的娜拉选择出走,这在文学史上无疑是女性意识崛起的一次象征,但娜拉出走后的生活却鲜少有人关注。事实上,大部分女性仍将婚姻视作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英国作家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里,庄园里的小姐们集聚舞会,期望找到一个显赫的贵族;中国作家凌叔华《绣枕》里,一位大小姐绣了精美的枕头只为送到有钱人家,若能被挑中方才了却婚姻大事;严歌苓《扶桑》里对于婚嫁有了别样的定义:“我的时代和你的时代不同了,你看,这么多的女人暗暗为自己定了价格,车子,房产,多少万年收入。好哩,成交。这种出卖的概念被成功偷换了,变为婚嫁。”在现实的牢笼里,《小小说》里的卢兹也仍处于被婚姻束缚的困境,毕竟没有人会为她“娜拉”式勇敢而埋单。与其靠他人救赎,不如自救。
在寻找与寄托之间,在渴望与失望之际,这份爱而不得的悲痛点燃了海明威,他“变成了一个愤怒的男人,一个聪明而倔强的冒险者,他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作家。”在相互交错的人生轨道上,爱格妮·考斯基助海明威走向作家的起跑线,这也是一种救赎。
结语:《小小说》在海明威的感情与创作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无情”之言表达了海明威在创作时内心汹涌的暗潮。《爱情与战争》在人类情感世界里算是别离的悲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救赎。爱情与战争,看似是悲剧中不可调停的矛盾体,但期间的美好是生命的赞歌,之后的伤痛也是成长之必修课,两者相辅相成。正如这篇小说与此部电影均为经典让后人深究其中,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