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2-12 23: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100字

  《觉知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是一本由机械出版社著作出版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一):早日觉知,给孩子一份更好的爱

  作为父母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的最大的责任不是挣钱,不是工作,而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有娃两年来,我一直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但是,这个过程真的苦不堪言,因为,我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答案,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直到遇到这本,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本书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萨提亚治疗模式的基本理论,梳理了孩子从心里需求(安全感归属感)到精神需求(审美自由选择)的发展脉络,旨在唤醒父母关注孩子的里和精神需求,给足孩子内在的营养,从而帮助孩子构建更加完整的自我。

  好的教育,不应只关注孩子的行为层面,更重要的是发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所以,与之相应的,应该是让父母学会养育技法,从而逐渐掌握教育的心法

  本书逻辑非常严谨,每一章节都通过特定的真实案例反应问题,从而分析产生这种问题背后的原因,父母应该怎么样做,章节最后还会给列出详细的父母建议,并根据不同年龄段从0--12岁,给与不同的适用方法

  书中提到了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我个人非常喜欢蒙氏教学,如今全国各地也遍布着各种各样的蒙氏教育,从早教小学,但是多数是学了一个表象,或者如作者所说,就是拿来了50多种教具,但是老师不知道怎么用。浪费了太多的好的理念。

  我们总是感叹孩子长的好快,常常带给我们成长惊喜。那我们的成长呢?明智成熟的父母,应该比孩子成长更快。做妈妈更是如此,妈妈这个角色女性生活中的一个巨大变化,如何做个好妈妈、如何处理好妈妈角色和妻子角色的关系,如何在照顾好孩子同时,保持婚姻爱情生活质量、都是全新课题,这是女性成长的重要时刻,不但不能“自觉变傻”,反而需要更多学习、更多智慧,这样才能面对自如

  希望所有家长都能用心感受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给与孩子最完美的教育。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二):从儿童需求出发,关照家庭教育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有感

  教育真是一个大问题,想一想,自从孩子来到这个社会,我们的怪脾气不知从什么时候就集中的爆发了出来。今天为孩子不听话生气明天又为孩子的任性调皮烦恼,有人甚至说,孩子就是自己前世的冤家,教育孩子真的成了我们的一个课题。

  当孩子出生,父母就天经地义地成了家长。如果以为生育了孩子并提供了饮食等物质保障,父母的责任就尽了,那是极其错误的。其实,教育不只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训练,它还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如果没有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不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那要陪伴孩子幸福快乐成长就成为了一种奢望。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向我们介绍了应该如何关注和保护好孩子的需求,唤醒沉睡于孩子内心深处的爱。作为一名家长,我为有这样一本指南手册似的家庭教育方法书感到高兴。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以理论加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寓教育理念于一个个小案例中,这些小案例却又是我们家庭教育中每天几乎都会发生的事情,读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教育孩子这么简单,因为只要我们多用心一些,许多看似不可解决的问题或许轻而易举的就会处理掉。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整日忙于为生活而奔波,各种各样的应酬和活动使我们渐渐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对孩子的爱也多表现为物质上给予的满足,以至于我们不经意间会突然感觉孩子又长大了许多,而在我们的记忆里却没有和孩子静静相处,陪他们成长的经历。难怪孩子们会发出: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请陪陪我的呼喊。

  李嘉诚先生曾经这样说:“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作为家长,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做孩子情感的倾听者,每天和孩子共同阅读一会书籍,放学上学路上和孩子聊聊学校里的新鲜事,周末带孩子一起外出活动一下,共同享受和煦的春风和明媚的阳光,我们收获的将不只是身心的放松,还有正确的价值引导,美好的情感分享,以及近距离感受孩子成长的机会。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三):提升父母水平,满足孩子内在需求

  如果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那么人在满足生理需求自然就要求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父母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需要做点什么呢,我们一些家长陷入了迷茫,虽然科技进步了不少,但是如何教育孩子还是摸着石头过河。

  最近看到一本《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作者是将心理学和教育糅合的创业者,里面的论点十分的有趣,家长们可以买来参考一下。

  首先,传统的头脑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与其被动地与孩子交流,不如用心去关心孩子的心灵,打开自己的心灵的门与孩子对接(书中如述),书中说道:“当父母的心灵与孩子产生共振后,自然会流淌出正确的做法”,“产生共振,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有了”。

  简而言之,心灵交流,用心去感知。

  其次,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内循环系统,提升自我意识的成长,构建关注感和归属感。孩子在各种活动中,逐步发现自我,并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学会如何尊重人和如何被人尊重,达成双赢,完成父母与孩子双方的互相激励。

  这个观点,就是沟通,彼此尊重,彼此提高自我。

  再次,心灵教育是一种蜕变,让父母对自己重新构建认知,改变错误的传统做法,“当你能够与自己的内在一致性,与周围的人(你的孩子、伴侣、家人、朋友保持一致性,与整个环境保持一致性的时候,能量自然发生)。”

  十年前,我看过一本美国人写的关于道家的书,里面写道:“每天要学会和自己的内在对话,与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共振。”

  “ 人的本性与天的本性是一致的。天生万物,而万物都朝不同的方向运化。但是迟早它们会回归于同一个地方。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与这个自然的过程融为一体。 ”

  其实,这本书的观点和道家的心灵觉醒是有一种共同的论点,对于自我的感知可以增加父母的沟通能力,更好的去为孩子服务,这点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教育孩子的观点上,每个人不需要都要取得一致,因为孩子的个性都是不一样的,不要去生搬硬套,跟随孩子,用心去体会。

  当你两鬓斑白的时候,你回忆起现在,你也会会心一笑。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四):提升父母水平,满足孩子内在需求

  如果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那么人在满足生理需求自然就要求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父母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需要做点什么呢,我们一些家长陷入了迷茫,虽然科技进步了不少,但是如何教育孩子还是摸着石头过河。

  最近看到一本《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作者是将心理学和教育糅合的创业者,里面的论点十分的有趣,家长们可以买来参考一下。

  首先,传统的头脑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与其被动地与孩子交流,不如用心去关心孩子的心灵,打开自己的心灵的门与孩子对接(书中如述),书中说道:“当父母的心灵与孩子产生共振后,自然会流淌出正确的做法”,“产生共振,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有了”。

  简而言之,心灵交流,用心去感知。

  其次,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内循环系统,提升自我意识的成长,构建关注感和归属感。孩子在各种活动中,逐步发现自我,并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学会如何尊重人和如何被人尊重,达成双赢,完成父母与孩子双方的互相激励。

  这个观点,就是沟通,彼此尊重,彼此提高自我。

  再次,心灵教育是一种蜕变,让父母对自己重新构建认知,改变错误的传统做法,“当你能够与自己的内在一致性,与周围的人(你的孩子、伴侣、家人、朋友保持一致性,与整个环境保持一致性的时候,能量自然发生)。”

  十年前,我看过一本美国人写的关于道家的书,里面写道:“每天要学会和自己的内在对话,与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共振。”

  “ 人的本性与天的本性是一致的。天生万物,而万物都朝不同的方向运化。但是迟早它们会回归于同一个地方。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与这个自然的过程融为一体。 ”

  其实,这本书的观点和道家的心灵觉醒是有一种共同的论点,对于自我的感知可以增加父母的沟通能力,更好的去为孩子服务,这点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教育孩子的观点上,每个人不需要都要取得一致,因为孩子的个性都是不一样的,不要去生搬硬套,跟随孩子,用心去体会。

  当你两鬓斑白的时候,你回忆起现在,你也会会心一笑。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五):你是这种“刻舟求剑”式的家长吗?

  一代代人的成长,恰恰是一个层次理论发展的历程。如果说60后、70后的童年在生理需求上经历了匮乏,那么80后、90后的童年便是在心理需求上经历了匮乏,而零零后遇到的,则是对自我构建的困难与阻碍。这本身,也是一个需求的金字塔。

  就如同80后、90后的父母不能全盘照搬50后、60后养育子女的那一整套方式,不能当个“刻舟求剑”式的父母。20多年前跟小朋友讲“别人家的小孩”,多半能换来自家小朋友的奋发图强,现在可能会换来一句“你还不是别人家小孩的家长呢”。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如果不及时学习更新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容易出现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的情况。

  这本书的作者王树是中国新教育的拓荒者、实践者、传播者。1995年于宁夏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爱和自由”学校,看成国内新教育的开端。自2004年开始,深度探索西方心理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系统学习多种心理流派,将多年的学习、体验和了悟融入中国家庭教育和营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中。

  当今的中国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已经实现了小康生活,还有一部分已经达到了富裕的生活,而不再是为了吃穿用度而发愁的阶段。在这个物质较为发达的阶段,从家长层面来看,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是一件不太难的事情。甚至有一些80后和90后的家长为了弥补自己小时候的缺憾,以爱孩子或者满足自己孩子的需求为由,可以做大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殊不知,这并不是正确的教育,容易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充满叛逆与对抗的性格。

  打不得、骂不得、宠不得,那当今的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去做?

成人是孩子的背景,也是其模仿的对象。**

  通俗地来讲,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也就是有什么样的家长,会有什么样的孩子。面对孩子的教育,家长需要学会放下之前形成的固定模式,即简单的头脑教育,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

  在这本书的最后附录了《父母成长体验手册》,包含9个活动教案和9个热身活动的方案。通过王树老师的教学视频以及教案中的方法,可以为困惑中的父母找到正确的方向。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六):你是那种“刻舟求剑”的家长吗?

  一代代人的成长,恰恰是一个层次理论发展的历程。如果说60后、70后的童年在生理需求上经历了匮乏,那么80后、90后的童年便是在心理需求上经历了匮乏,而零零后遇到的,则是对自我构建的困难与阻碍。这本身,也是一个需求的金字塔。

  就如同80后、90后的父母不能全盘照搬50后、60后养育子女的那一整套方式,不能当个“刻舟求剑”式的父母。20多年前跟小朋友讲“别人家的小孩”,多半能换来自家小朋友的奋发图强,现在可能会换来一句“你还不是别人家小孩的家长呢”。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如果不及时学习更新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容易出现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的情况。

  这本书的作者王树是中国新教育的拓荒者、实践者、传播者。1995年于宁夏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爱和自由”学校,看成国内新教育的开端。自2004年开始,深度探索西方心理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系统学习多种心理流派,将多年的学习、体验和了悟融入中国家庭教育和营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中。

  当今的中国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已经实现了小康生活,还有一部分已经达到了富裕的生活,而不再是为了吃穿用度而发愁的阶段。在这个物质较为发达的阶段,从家长层面来看,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是一件不太难的事情。甚至有一些80后和90后的家长为了弥补自己小时候的缺憾,以爱孩子或者满足自己孩子的需求为由,可以做大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殊不知,这并不是正确的教育,容易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充满叛逆与对抗的性格。

  打不得、骂不得、宠不得,那当今的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去做?

成人是孩子的背景,也是其模仿的对象。**

  通俗地来讲,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也就是有什么样的家长,会有什么样的孩子。面对孩子的教育,家长需要学会放下之前形成的固定模式,即简单的头脑教育,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

  在这本书的最后附录了《父母成长体验手册》,包含9个活动教案和9个热身活动的方案。通过王树老师的教学视频以及教案中的方法,可以为困惑中的父母找到正确的方向。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七):用爱的眼睛看孩子

  不得不承认,孩子的内在需求,往往易客我们大人所忽略。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话用的孩子身上,同样适合。有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种教育法。因为孩子是不同样的,没法一种方法,可以教我们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身为家长,是可以学习,借百家所长,集中归纳为自己所用。这本《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就是一本非常棒的家长学习使用手册。

  这本《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有许多案例,作者根据0-3,3-6,6岁以后这样的年龄段来分别给出建议,同时结合西方心理学对人的成长的影响,融入儿童教育当中,着重讲解了儿童内在需求。孩子的心理需求,心灵需求,自我价值,特别是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用爱的慧眼看需求,更是当下家长也易欠缺的。

  时下物质丰富,家长对于孩子的各项所需,总是能达到孩子的要求,往往还会高额完成这个要求。但是家长也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为了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而仅的时间恐怕也是抱着手机。孩子眼中的家长,会让他们的安全感降低,而家庭这种归属感,也会随之降低。我们需要在一个空间,全然接受孩子,让孩子在心理上有安全感,这样就比较容易构建归属感。放下手机,放下家务,放下事情,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哪怕只有一个小孩子,全身心的投入,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长很容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的各种优点,而看不到他们的缺点。是因为家长并不是同别人家的孩子住在一起。而自家的孩子,因为是在一起,缺点往往被放大化,而优点被缩小化,甚至于被当成这是必备的特点而忽视。这时候,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孩子是我们的,我们要从心的位置来爱我们的孩子。只有被灌溉了爱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这也是成长的唯一法则。细细想一下,作者推出的这个观点,确实是这样。如果我们是园丁,仔细地照顾一棵花,那必然会开出一朵美丽的花朵。如果我们不细心照顾,从心底里不在乎,那么必然不会去施肥,除草,晒太阳等等好好照顾它,那它不能长得好,也不会开出花朵了。

  本书作者王树,中国新教育者,代表作品《透析童年》。

  本书最后附有父母成长体验手册,里面有各种类型的体验式活动教案。详细指出练习要求,方法,技巧,还布置作业,作者还贴明注明时间长短。

  好好学习当家长,好好学习爱孩子,从心底里散发出来的爱,必然会让孩子成长的更健康。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八):觉知的爱——让我看见自己的内在需求

  在书中读到“泽泽的成长”例子时,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的经历: 小时候,隔壁的大婶总是说:你呀,你是你妈从田埂上捡来的。看我一脸狐疑的样,她就开心地大笑。 这个玩笑影响了我三十多年。在那个只管吃饱饭的年代里,哪有什么爱的表达方式?况且,父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天天在为生存而焦头烂额时,哪里会有一丝念头来觉察我的想法?记忆中父母的拥抱是缺席的,我是姐姐带大的。所以,我一直相信:我是爸爸妈妈捡来的,他们不爱我。自此,自卑如影随形。 工作以后,离开了家,可烙印在心中的痕迹仍清晰可辨,不经意间,耳畔总响起“你是捡来的”。这时的我,唯有更努力工作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然而内心总是空了一个洞,怎么也填补不了。 结婚生子后,我开始寻找能奉为圭臬的育儿宝典,我比泽泽的妈妈幸运的是,我遇上了心理学。 在不断地学习中,我充实了自己,也抚慰自己内心深处的小孩。我开始撑起一个属于我的孩子的世界,给孩子提供更优质的阳光雨露——成人自身拥有的良好的生命状态。我竭尽全力改变自我,给予孩子心理营养,满足孩子心理需求。时至今日,却仍感觉自己没有做到一点:无条件的接纳。 《觉知的爱》中说:“为什么喜欢的事,你就能接纳,不喜欢的事,你就那么抗拒呢?原因是你将人和事混淆在一起。”在读到这段话时,我不由反省自己:就在刚才,我看儿子拿着我的手机,我就生气了。 为什么儿子一拿手机,我就有不悦感受?因为我怕儿子玩游戏上瘾,耽搁了学习。 转身再细看儿子没玩游戏,是在看书法视频教学。这一下,我紧绷的情绪一下子放松下来,这是在学习呢! 短短一瞬间,我经历了天上人间。庆幸自己刚才没发火“你怎么又拿手机玩”,而是退了一步。其实儿子适当玩手机,我是接受的;但儿子频频玩游戏,我就不能容忍了。我不能接纳的不是儿子,而是儿子玩游戏这件事。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心的空间似乎变大了。 那为什么我不能接纳儿子玩游戏呢?我认为学习就该全力以赴,玩游戏会耽搁了学习。 劳逸结合,儿子放松一下为什么不可以呢?我担心别人看见儿子玩游戏,会说他妈妈怎么都不管教。 为什么我那么在意儿子在人前的表现?…… 因为缺乏自我认可的妈妈希望通过儿子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水平。 原来,我做不到无条件的接纳,本质原因是还没有接纳自己。这一刻,我深深对自己道歉,双臂环绕,拥抱自己。 感谢《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让我看见自己内心小孩的需求! 学习,让爱每一天都是新的。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九):觉知的爱----你爱对孩子了吗

  世界上有一种爱,是最无私的,最崇高伟大的,那就是父母的爱。母爱是一片大海,让你的灵魂即使遇到电闪雷鸣依然仁厚宽容;父爱是一本无字的书,读着就有永远不竭的力量,在生命的信念中升腾。

  但是,身为父母,你爱对孩子了吗?世间最艰难的工作就是为人父母。俞敏洪说过: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平安幸福。可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的爱是否已经改变了初衷,我们又希望孩子能成绩优秀,成龙变凤。攀比的心理导致各种补习爱好班压得孩子无法轻松。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就是爱,却很少思考,孩子真正幸福吗?

  这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觉知的爱》无疑来的恰到好处。作者王树,中国新教育的拓荒者,实践者,传播者,生命成长的实修者,他通过理论引导讲述实例,情景再现等方式深入浅出的告诉父母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并从中获得自我滋养和关爱,又如何完成自我构建,实现与孩子共同成长。

  往往很少探寻孩子的内心世界。总是看到或满足孩子的外在表现,那么有几个人能真正清楚背后的精神需求。

  本书提到了两个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理论。每一章都用真实的案例来说明问题。说明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需求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生理需求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家长还需要通过重视、尊重、接纳、欣赏、规则和界限来帮助孩子建构安全感、归属感。帮助孩子建构更加完整的自我。当孩子满足基本的心理需求之后,自然而然走向精神追求:审美和自我选择,以此来完成自我建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人生三部曲。

  可能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到了现实生活中,不由自主的去对比,去吼嚷,去“伤害”、、、、、、所以说教育是项修行一点也没错!

  这是一门毕生的功课,孩子犹如一面镜子,照着的却是父母。希望父母成长的速度要快些,因为一眨眼,孩子就长大了。

  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看完后受益匪浅。我们不仅仅是在养育一个孩子,而是在用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对接与碰撞。希望我能够不要停在原地,做最好的父母,带着觉知去爱孩子!让那颗生命的种子,在爱的呵护下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十):爱在心头嘴难开

  爱在心头嘴难开,对于孩子,我们作为父母的极少比例是厌恶的,绝大多数都是抱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这种美好的希望并不会因为我们的等待而实现,我们需要与孩子不停地互动。记住,互动是无时不在无地不有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慰是合格的父母。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需求》给了我无比的震撼,一直以为孩子不过是缩小版的成人,或者是成年人的早期版本、不完善版本,孩子所思所想都曾经在我们心中发生过,所以我们有很大的把握让孩子逃脱不了我们的手掌心。通过阅读,我才发现儿童却是一种不可理喻的生物,他们需要在体重与身高改变的同时实现心智的跃迁,尽管这个过程长达十年、二十年,但是精神追求从来就没有中止过,他们在自我建构、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三部曲各有各的玄妙与精彩。

  好的教育不应局限于行为层面的训练,也许我们觉得孩子的体格尚可,可以自我行走与饮食,对于花花世界他们也有天生的免疫力,但是我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发现自己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他们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审美需求一直在压抑,从来未实现。这一点从中国所谓的应试教育中就可以看到,他们总是在与同龄人比较成绩、名次,却忽视了人格的健全,待到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由于学业模式的转变,他们就变得无可适应,甚至指责父母从来只是把他们当作小动物去养育。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需求》正是对当前社会亲子关系紧张所提出的思考,而不是那类仅从马斯洛需求理论中说着无关痛痒的话语。说真的,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父母的职责何在?难道只是提供一些饮食的便利,就无需管理他们的情绪,关注他们的心理吗?当然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以忙着挣钱为理由让孩子如同放牧般的自由,只要他们定期交上一份成绩单,我们就有充分的权力去评价他们,没有对过程的关注哪有对结果的期望。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需求》如同一记响亮的巴掌,打在我们这群不称职的父母脸上,让我们觉得自己面目可憎,后悔自己将太多的时间用于工作上,美其名日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我们连自己的孩子所思所想都不清楚,将来二十年三十年,当他们成为社会的主角时,我们还有充分的理由去评论他们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