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与禁忌的述语论理》是一本由[日]井上真伪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译者翻译完之后一直建议我看看这本书,最近终于看掉了,看到最后一章一下子就明白了译者的意思。井上的一些趣味读起来和我的个人趣味不谋而合:精巧的结构、追求形式的多重解答、略带恶趣味的恋情、依托于某个领域的系列串联……在这本书里能看到我想写却写不好的一些东西,被井上以一种很成熟的方式展现出来。唯一的问题大概就是单个案件的核心还略显单薄,但是为了整体的美感可以给五星。另外译者的努力也值得称赞,这本的逻辑学知识太复杂了,心疼译者。
●书名已经把作品的主要卖点全部揭露出来了,井上老师的确在推理解答方面有独特的风格化处理,但阅读体验真是不算友好。(PS.吐槽一下千本樱文库,实体书拿到手后有一种迷之廉价感)
●比起在推理里引入逻辑元素,这本更像是以基础案件为例题的逻辑学科普。游刃有余的证明形式非常漂亮,略带流水风格的第三篇令人欣喜。终章在我个人趣味里全是减分项,不是很懂你们死宅(
●这个翻译怎么说呢……就是那种第一次的感觉吧,没什么不对的地方但就是很奇怪。抛开翻译不谈,这本书的结构和行文是很具有张力的,但问题在于赋予了主人公和侦探奇怪的、没有必要的属性,导致这种张力大打折扣……诡计比较水,但这无关紧要,因为小说的高潮点根本不在推理诡计而在于揭示出新的逻辑体系,当然这也使得高潮的进入变为了福尔摩斯式的灵光一现,从而直接拉低了整个小说的格调。总之是有神作潜力的作品,可惜作者处理的不太好,逻辑学的部分浮于表面,现在这样只能说是及格了。
●如果不是最后的伏线收回我可能只会打三星。作者创作这本书的思路很有趣,在传统的主打严谨推导过程的逻辑流推理的基础上利用真正的逻辑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与强化,使之无懈可击。不过,这样也许使推理的过程足够严谨了,但在我看来却并不有趣。也许会有人觉得这样的作品有趣吧,但对我来说,比起看侦探对着简单的案子进行高数考试解题般枯燥(对我来说)的解答,还是更喜欢那些过程没有那么严谨,但是却有着飘逸的推理切入点的作品亦或是那种比起逻辑更需要想象力的不可能犯罪——至少在我看来,这些都比这种高数解题式推理要来的有趣。而最后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最终章的伏线回收部分,女主角又出人意料地没有用之前那样的推理方法,而是用更接近“正常”的方式指出真相,而作者之后的作品也更换了侦探主役,也许作者也觉得这种写法终究不能长久吧。
●四章,四位侦探,最后一章把前三章的故事串连了起来,解答了一些疑问,并又留下了开放式的结尾,新的疑问产生,强烈期待下一部。
●看了眼译者的名
●安乐椅侦探的连作短篇集。作者用逻辑学把相对简单的诡计包装的非常有趣!千本樱文库的书中角色都真可爱啊。希望以后会有续作。PS:题材差不多的《灵机一动的机率》用经济学包装的推理和本书比的话,就完全是反面教材了。
●最后一章的串联兼具了恶趣味与正统伏笔,其实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人物设定惹。
《恋与禁忌的述语论理》读后感(一):逻辑奥义
推理小说一向以逻辑自居,可“逻辑”究竟是什么?这部小说的封面看起来像禁书,其实内容也有一点点,emmm…… 又一次刷新了我对推理小说的认知(上一次还是《白夜行》),身为资深的理科生,以为书中“数理逻辑”的干货难不倒我,但是,我太高估专业外人士的水准了。不过并不影响推理过程的阅读,只不过换了一种思路来解释我们习以为常的“逻辑”罢了。不管是多个角度看待一个案子的“一题多解”,还是最后把三个小故事联系在一起的“陈案总结”,都是亮点。
《恋与禁忌的述语论理》读后感(二):是否故弄玄虚
看完第二篇,我忍不住想表示,作者有故弄玄虚之嫌啊。第二篇的重点在于作者指出,对于命题P:被害者没有系领带。命题Q:系领带的不是被害者。 从Q无法推导出P,因为被害者存在介于系领带与没系领带的第三种情况,作者认为此情况排中律并不适用。并且引述了另外两个命题:“乌鸦是黑的”及“幽灵没有脚”,指出“若是可以证明 所有 有脚的都不是幽灵,则命题幽灵没有脚成立 ”这样的逻辑是错误的加固了这个观点。
然而我认为他提出的这两个命题与小说中的PQ不具有可比性。因为小说PQ命题中的领带其实指的是死者的那一条领带,具有唯一性,在某一时刻,领带要么就在死者身边要么不在,没有第三种情况。领带在监控中戴在B身上,事实上确实不在死者身边,排中律成立。
实际上原来那美女的推导不成立仅仅是因为不具有同时性,即领带戴在B子身上时并非死者的死亡时间,即领带在B子身上无法推导出死者死时领带不在他身边。
换句话说,归根结底,这个故事的诡计仅仅是凶手制造了一个凶器的不在场证明,误导人认为凶器不是死者的领带而已,而他硬要扯乌鸦幽灵排中律等等的东西,反而让人云里雾里。虽然角度很好,但中途的论述是否有些故作高深,实际上并不相干呢?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我也不是什么研究逻辑学的人,如果有懂行的还请赐教。
《恋与禁忌的述语论理》读后感(三):内容衬托不起其形式
用逻辑学专业知识来包装通俗的推理小说,确实是开创性的一种尝试,文中充斥大量的专业术语,作者也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作科普解释,这种想法是值得的。 针对这方面,外行的我没有办法去指摘一二。不过这不是主要问题,问题在于用复杂的“论文”来解谜,故事本身的设计难度与精彩程度却无法与之相配。 形式与内容之间太割裂,质量不搭。扯了一大串,实际上核心并非必须要如此拐弯抹角才能解释。最后真正到了解谜阶段,仍是采用传统通俗的套路形式,只不过将我们日常的语言思维逻辑拆分具体化来探究其根本,其实逻辑本就融于本格推理的结构中,而我们正常的推理分析也蕴藏其逻辑学的道理。因此比起简单老套的诡计与逻辑链,一堆学术就只显得虚有其表。 我希望看到的是,必须要靠你引用的专业知识才能解开的谜底,而非这种写了150页篇幅,其中30页东拉西扯讲课,实际只需要5页就能解决的小谜题。 倒是最后一章的伏笔串联很有意思,完全意料之外,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发展。当作者不再玩弄逻辑学知识,着重于故事、伏笔本身,小说效果在读者身上的反映一下子便显著。男女主人设魅力加分,相比起《那种可能性早已料及》里脸谱化符号化的上井侦探,石见小姐确实塑造得不错,反差萌很讨喜,不会因过分而显得做作,而她与男主接下来的关系发展让人好奇。小说最后留下的“日常”悬念,恐怕比前文几个迷题对我更加有诱惑力。 翻译水平不错,很明显是充满难度的,但仍做得用心细致,叙事与流行语运用恰到好处,给整个充满枯燥理性的氛围增添了轻松与风趣,当读者即将产生厌倦时即刻给予一丝舒适感。除了针对标题的争论外,专业术语的翻译也很讲究,注释大量而认真,其成果不会让读者产生什么不妥。
《恋与禁忌的述语论理》读后感(四):梅奖中的逻辑学
《恋与禁忌的述语论理》读后感(五):平成年代最后的奎因
众所周知,在欧美侦探小说黄金时代三大家中,以埃勒里·奎因为笔名进行共同创作的李和丹奈两兄弟开创的古典逻辑推理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桩谋杀案,一系列线索,一群嫌疑犯,就能把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事实串联成清晰完整的图画。李和丹奈信奉“均等线索”的创作原则,所有与案件有关的线索均被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也能运用逻辑推理断案,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这一类型的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当世界推理的目光转向日本后,也陆续涌现出法月纶太郎《一的悲剧》《二的悲剧》、有栖川有栖《马来铁道之谜》、青崎有吾《图书馆之谜》《体育馆之谜》等致敬之作,这些作家也被冠以日本平成年代的奎因之名。
在平成年代最后的一天里有幸看到《恋与禁忌的述语论理》,感谢千本樱文库。井上真伪以本作一举夺得梅菲斯特赏,层出不穷的逻辑学知识,令人大呼过瘾的伪解答,足可被其称为平成年代最后的奎因。
相比于以上几位日本平成年代的奎因之作,我更为喜欢本作。大学生拜访居住在田舍间天才数理逻辑学家的小姨,在逻辑推演和叙述中,不时夹杂着几句插科打诨和小暧昧,使得文科生也能在理科炫学的数理概念和符号演算中找到乐趣。非推理迷也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当做一本轻小说来读,跳过纷繁复杂的逻辑证明过程并不会丧失其中的乐趣。
“恋与禁忌”最初看来本以为是10世代的大学生外甥与30世代的美艳小姨的禁忌之恋,有劲爆UC标题党“男默女泪”吸引眼球之嫌。但是读至最后会发现,“恋与禁忌”原来是指安乐椅侦探的小姨适时制止“我”帮助青梅竹马复仇而拟定犯罪计划,企图利用天才数理逻辑学家帮助“验算”其中纰漏从而达到完美犯罪的行为,使“我”迷途知返,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为时未晚。
终章足以加一星。文中似叙诡一般完美避开了所有可以出现砚小姐本姓的地方,在故事的尾声以数理逻辑学作出最终证明,给所有期待彦X砚CP开花结果的读者HE。
“铃,风铃响了”,似微风拂面,不禁掩卷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