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是一本由陈磊·半小时漫画团队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到一小时看完了这本漫画,也涨了很多知识,对于二十四节气部分很喜欢!
●这一本我愿意给5星,不要小看了历法和节日,某种意义上是他们促成了一个文明的诞生与存续。
●过年前看完,颇有意思
●感觉没有正史有趣,但是二十四节气这篇真的好看,了解到很多知识,看得有点匆忙
●混子哥的书内容越来越少了……
●不知道是不是看多了,很一般
●了解到不一样的节日,内容过浅,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读后感(一):新年伊始,happy new year!
新年第一天,就看看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吧。 总的来说,咱们的节都来自:祭祀!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的丰富,加入了宗教的元素(佛教和道教),成为了我们今天的各种节日。 像春节,实际以前是属于腊日的一个节日,叫除夕,春节是民国才定下名字;腊八也是腊日的一个节日,后开被佛教加持,为佛陀生日,后来甚至把腊日也并进腊八这天了;还有一些道教有关联的节日,比如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也是盂兰盆会)这些就是道教的上元(天官)中元(地官);重阳,九月初九,九在数字里面是数之极,属阳,所以就是重阳了,古时重阳是登高遍插茱萸的节日,现在嘛,主要是老人节了。 当然还有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祝大家新年快乐!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读后感(二):了解一些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
书评需要一定的字数,抓狂。好吧,那来说说我跟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我很小的时候在外婆家长大。外公外婆常年务农,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时代帮助农民耕种的官方指导,很小的时候就听他们教导我背诵。可惜我总是不得要领,囫囵吞枣全是靠死记硬背。
再长大的时候偶尔看见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只觉得很美,“春分”“谷雨”“芒种”“小满”听起来都好文艺啊,为啥古人取个名字都那么有才呢?嗯,想起齐鲁三杰的伏念,颜路,张良。哎呀,普普通通的小良子输在名字上~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读后感(三):传统不是一天养成的
猫爪翻书2020—3: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中国传统节日 二混子的漫画,从公众号到纸质书,看的有一搭没一搭,可能这种暴漫的画风不是我的茶,不过知识点还是有趣。 比如这本中国传统节日,从太阳历、月亮历说起,梳理每个节日的由来、演变到固化为传统,每个传统节日几乎都缘起自农耕时代对天文历法的需要,然后结合了祭祀、庆典,又融合了佛、道两教的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变成我们现在熟悉的民俗。 篇幅短小、内容精炼、信息量大、文风幽默,读起来很轻松,读完多少都能有点收获,这就是爆款公众号的气质。 知识点: 元旦、春节是民国时期确定的节日名称; 道教三神:天官(上元)、地官(中元)、水官(下元); 清明原来只是节气,后来吸收了临近的上巳节的插柳、寒食节的扫墓,加上自身的踏青春游,逆袭成了现在最为大家熟知的清明节; 端午节在屈原投江之前就已经有了,粽子的前身是“角黍”,用竹叶(属阴)包上黍米(属阳),做成牛角的样子,作为祭祀的贡品,寓意阴阳调和、驱邪辟毒。 腊八节、祭灶、除夕,其实都是从腊日节分化出来的,影响力又都逆袭爆棚,最后腊日节干脆和腊八合并,祭品也简化为腊八粥。 所谓传统,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无一不是融合、创新的产物。如今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传统节日如此,故宫也是同理。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读后感(四):传统节日
人类的发展经历漫长的时期,开始对自己对世界都是一无所知的。渐渐地人们有了时间的概念,一天一月一年,农历是我们老祖宗结合季节变化总结出来的,对于农忙是很有效果的。 古代的历法多变,封建王朝封建皇权是最大的,很多东西都会随着皇帝的喜好而改变。但年基本是带着古代人民对于一年辛勤劳作后的满足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有时候也不能怪古代人民迷信,在生产力科技都不发达的状况,人们又遇到那么多自己不能解释的现象,那只能通过想象力自己赋予它们意义了。想象力本身是没有错的,很多现在利国利民的发明其实也是通过很多异想天开的想法慢慢实现的。即使是在科技这么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是有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 现在我们有了七夕、白色情人节、双十一,每个都是不少人需要荷包大出血的节日,元宵节在我的记忆里没有特别深的节日气氛,大概是因为它在过年的尾巴上,过完它就意味着年已经结束了,假期也没了。这个节日的记忆也就一碗汤圆了。 看过几部古装剧也看了关于历史的书,很多时候真实的历史比杜撰出来的有趣多了。古代为了社会治安稳定,是实行宵禁的。也就是到了晚上你就只能在家里待着,随便出去乱逛一不小心就被抓进大牢了。宵禁有例外的时刻就是在元宵节了,一年也就这么一次可以晚上出去逛逛。这个时候街上也热闹,各种卖东西的加上好看的灯会。小哥哥小姐姐们都上街来了,此时不相亲更待何时。所以古代的元宵节是比情人节更情人节的存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的青团很好吃,其实现代的很多节日都是很多古代节日糅合在一起的综合体。现在的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扫墓。近年还因为扫墓烧纸对环保不利出现了网上扫墓的项目,还有代为扫墓和拜祭的服务。环保我是支持的,但扫墓本就重在一份心意,真的抽不出空不去也无妨,让别人代劳真的能有那份心意传递吗? 清明最开始只是一个节气,但这个日期跟寒食隔得很近,寒食是个不友好的节日,来历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寒食节最重要的规矩就是不能生火做饭吃热食。你说在夏天也就算了,就算是在夏天老中医也会告诉你不可贪凉。现在很多人都脾胃虚弱,跟这个喜欢吃凉食脱不了关系。但古代官方有了这个规定你就得遵守,所以大家只能一起苦哈哈地熬过这个寒食节。熬完了之后清明来啦!得到解放的时候来了,所以古代的清明节是终于可以吃热乎饭的日子,当然要好好happyhappy。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读后感(五):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春节
阴阳合历(农历):以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而成的一种历法。太初历:修正了月亮的圆缺时间,还恢复了一月的正月地位。腊祭: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作年终祭祀。拜年:放松身心,学术交流,开轰趴。春节: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全宇宙过节人数最多的节日。元宵
诸吕之乱:汉文帝定为全民欢庆日。元宵:古代把正月称为元月,把夜称为宵,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就叫元宵。上元、元夕、元夜、灯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清明
上巳节:招魂辟邪。插柳;洗冷水澡(祓禊)。寒食节:扫墓上坟。吃冷饭。大寒食、官寒食和小寒食。清明节:扫墓+插柳+踏青春游。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端午
夏至:白天最长的一天,堪称“阳顶天”。角黍:用竹叶包上米,做成牛角的样子。黍属阳。箬叶属阴。两者结合,代表阴阳调和、驱邪辟毒。驱五毒:用香草洗澡;携带香囊;喝雄黄酒;挂菖蒲。端午名人:伍子胥、屈原、介子推、越王勾践、曹娥等。七夕
中国情人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人观星术:黄道十二宫,二十八星宿,四象(东宫苍龙;南宫朱雀;西宫白虎;北宫玄武)乞巧节:祈祷心灵手巧的活动。掷花针;穿七孔针;晒棉衣;雕瓜果。中元
民俗鬼月+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节。魂魄思想:魂是精神,魄是肉体、体魄,两个结合才是人。祖先崇拜:烧纸、扫墓,祈求祖先保佑。中秋
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活动:斗歌;花样点灯;唱戏。月海:月亮火山爆发,岩浆喷了一地,变成玄武岩,铁元素超标又让它们变得又黑又硬,就形成了月亮表面的黑斑。月亮的影响:潮汐。早上潮,晚上汐。重阳
登高节,晒秋节,敬老节。重阳:《周易》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月初九,两阳重合。习俗:登高远眺;晒粮食;回娘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腊八
先秦时期,唯一的令节。腊祭:祭祀天地、辞旧迎新。腊八粥:七宝五味粥,前身是唐代的药食,也有人说源于印度。二十四节气
诗歌版本: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故事版本:24个仙人,帮助农民丰收。每隔15天换人上岗,春夏秋冬四个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