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1-31 23:2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精选

  《故乡味道》是一本由遆存磊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一):故乡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越看越觉得作者的故乡离我们很近,甜汤、蒸菜、焦叶、瓜豆酱、腌蛋、变蛋……小时候熟悉的一幕幕场景扑面而来,满是熟悉的味道。小时很喜欢围观去村里做变蛋的手艺人,这个场景魔术见证奇迹时刻要等到数天后磕开鸡蛋壳时候幸运的时候能在琥珀色的蛋清上看到雪花状的图案。直到现在回老家,还能吃到妈妈亲手做的瓜豆酱和腌鸡蛋,炸的焦叶和麻花,嗑开瓜豆酱里的西瓜子吃里面的咸瓜子仁也是我现在还会干的事儿。故乡的味道是熟悉的味道,也是幸福的味道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二):最故乡味

  最近几年春节前都会翻翻关于食物乡情的书,觉得很是应景,今年也不例外

  《故乡的味道》一书的作者是独立撰稿人遆存磊,为此我还专门百度了这个姓。遆,姓氏读作tí,源于姬姓,出自明朝皇室朱氏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明朝皇室……喜欢大惊小怪的我,一看就感觉厉害样子,更不敢怠慢了此书。

  《故乡的味道》是一本小巧简约的书。非常适合装在小包里,约会等人的间隙拿出来翻翻,时间长一点的话便翻上一篇或几篇文,短的话看看插图等待也就变得有意思起来。前一刻或许还沉浸于对“酸”的回忆里,下一刻你就会尝到滋味了。

  关于酸,沙棘、醋、酸梅汤、青杏,这些都太贴近我的生活了,所以读起来会很有共鸣特别是青杏,我一直狭隘地以为这是我们冕宁人才会有的独特记忆,因为每每谈起来,朋友多是惊讶表情杏子难道不是长熟了,变得黄黄的,才能吃吗?他们是理解不了我总是吃青杏,还要蘸着辣椒面吃这种行为的。还有,我们绝不是担心“熟了就没你吃的份了”,而是真的只喜欢吃青杏。最好吃的青杏,是核还没有完全变硬前,那时的口感最好。

  书里有太多没有见过、吃过的食物,引起了我极大好奇心。比如把芹菜、莴苣叶子作为蒸菜原料,到底是什么滋味呢?瓜豆酱会不会和腐竹类似?我可能也是吃不惯的。作者提到的黄龙溪古镇街边现做的热糍粑,应该就是我们经常吃的那种吧。作为四川人个人最有好感的的一篇是《川食漫录》,里面记录了作者吃伤凉粉、麻辣兔头、肥肠粉、锅魁等食物的经历,虽然很短,但挺有画面感的。

  作者总是一本正经用词简练,讲究考据。正因如此,偶尔透露出的一些“可爱”,更让我觉得很有趣,那颗童心闪闪发光。提到小孩子拿着腌鹅蛋,他说:“若在风地里走,大约也不担心被吹走了。”提到剥白萝卜,他说:“我是用手指剥,剥得慢,却乐意。”他一定也是边剥边啃来吃吧,哈哈哈。

  《故乡的味道》,还是挺值得一看的。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三):萝卜赛梨哟,辣来换啊

  文/***

  遆存磊兄出书了,值得庆贺。将写出的文字编辑成书,恐怕是对读书人最好的回报了。

  与存磊相识十余年,我只知道,他喜欢汪曾祺,大爱知堂,本以为处女作会是一本关于“苦茶系”的专作。谁知他独辟蹊径,写起了吃食,居然还写得有模有样!

  我总以为《故乡的味道》的书名起俗了,难显存磊的学人风骨。聊及此书,我还使劲地揶揄了他几句。他不无委屈地说,本来叫《蔬果飣餖开》,但编辑觉得现在的书名更接地气。飣餖一词,出自黄庭坚的“岁丰寒十亦把酒,满眼飣餖梨枣多”,指的是摆出来的多而杂的食物。如果懂了飣餖的含义,便知晓书里写什么了。表面上天马行空,无规律可循,实际上写的却是难登大雅之堂,身世卑微的民间食物。但越是低尘越暖心,这便是食物的魅色。因此,说这书里讲的是“故乡的味道 ”也没错。不过,存磊写的是故乡味道里的雅与知性,这与其它食物美文极为不同。

  书中内容分三辑。辑一里所写,从野蔬、食蒜到红薯、泡馍,我们尚能日常所见。南甜北咸,各有各的吃法而已。可写在辑二的吃食,却令我大开眼界。栲栳栳,也只是在晋北旅游时,才在餐馆里吃过。说到“芜荽和荆芥”、“皂角仁·槐花·榆花”做成的食物,我这个北方娃简直是闻所未闻。南北相隔,故乡远离,别人的日常饮食,在我家仿似天方夜谭。若不是像存磊这样的作家以文字建桥,我们这些山水相离的食客,估计一辈子也都是短见识的人了。

  可我以为,本书里最有价值的是辑三,是存磊多年的研读心得。最长见识的是“汪曾祺与《随园食单》”和“知堂早年日记摭拾”两篇。然而,“饮食之事:略谈周作人、汪曾祺的坐而论食”倒是可以做为存磊饮食观的定性之作,也可算是本书的结语。这篇里,存磊举了两例,一例是汪曾祺写江南茶馆里的干丝,“用干豆腐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为‘堂倌’所独有”。干丝,我们北方也有,却以食宽条或是大张卷菜吃为主。汪曾祺的一番干丝做法,简单明了,仿佛一团江南烟火气直冲弄堂人家的烟囱。另一例是知堂写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所的尘梦。”饮茶家家都有,可在知堂笔下,却非人人可为。因此,存磊在文末总结,“周作人、汪曾祺之坐而论食,冲淡的文字下,自有冰山潜藏着。”亲近美食之人,浅者即吃货,深者可谓美食家、生活家,甚至于思想家呢。

  存磊写饮食,恐是在写作路上的初试牛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写出更多的文字,打开人们禁锢的头脑,慰藉我们孤独的心灵。萝卜赛梨哟,辣来换啊!这是多么美的货声。

  转载请豆邮联系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四):回望——《故乡的味道》读后

  我有同时读多本书的习惯,谈不上好坏,只是习惯而已。

  眼下手边放着如下几本书:《温柔之歌》(小说)、《当9翻转为零》(小说)、《时间迷宫》(科普)、《资治通鉴4》(历史)、《故乡的味道》(随笔)。

  手头会随时放一本随笔也是惯例,在读《故乡的味道》前,看的是村上春树的《爱吃沙拉的狮子》。

  对我来说,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看不同的书,不仅与心情有关,更重要的,这是一种放松头脑的方式。

  《故乡的味道》是本谈饮食的随笔集,里面谈及的多种面食,甚至野食,对同样身为北方人的我来说并不陌生,读起来自然没什么隔阂。但我的兴趣却不在那些描写日常食物的文章,更喜欢那些带一定考据性质的文章,比如《采薇》。

  伯夷叔齐的故事流传久矣,当初看《史记》的时候,脑海里就打个问号,薇究竟为何物?之后读到《诗经》里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觉得诗情画意,但浮于脑海的也无非是南方姑娘采茶的情景,并不知薇的模样。至于鲁迅《故事新编》里“烤薇菜、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几乎看得人馋涎欲滴,不过顶多能联想到上汤苋菜就不错了。

  在《故乡的味道》“采薇”一文中,作者不厌其烦地详细考据了薇菜。涉及《诗经》、《礼记》、《通志》、《救荒本草》、《本草纲目》、《鸡肋编》、《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也引述了今人流沙河、柳宗民、青木正儿等人的论述。虽然各种说法最后还是莫衷一是,但作者把能找到的说法都罗列出来,让读者自己去鉴别,这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于我而言,所谓的薇究竟是野豌豆、蕨菜,还是灰灰菜,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历史本就是个混沌的谜团,连伯夷叔齐的事迹我都不大信,更何况他们吃什么呢。

  但把出现于典籍中的某个名物认真梳理,科学考证,旁征博引,披沙沥金的做法,我是佩服且欣赏的。在冬天的下午,泡壶茶,坐在阳台上边晒太阳,边看着这些从故纸堆里搜寻到的蛛丝马迹,再对照手边的《植物名实图考》,此中乐趣不足为外人道。

  书中那篇《饮食之事》,大约是作者比较看重的,因为在后记里有“如果说写这一系列随笔是有创作准备与理论基础的话,就是它了”的说法。此文梳理了周作人和汪曾祺文章里涉及到的饮食相关话题,干丝、喝茶、点心、结缘豆、油条、羊肉粥,看似东拉西扯,实则文章中始终有根看不见的线贯穿。

  读完,虽然容易让人产生饥饿感,但作者的意图显然并不在于罗列那些吃食,倒更像是对已经消失的文人闲适雅致情趣的一次回望,抱着淡淡的怅惋之情。

  最后说一下《故乡的味道》的语言。读这本书,不由自主会联想到周作人文章里那种冷涩的苦茶味儿。语言节制、节奏徐缓。有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句子,作者其实不知反复推敲了多少次——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罢了。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五):魂牵梦萦 有滋有味

  关于美食的书看过不少,但是拿着这本《故乡的味道》时,内心会有些触动,尤其是身在异乡的人儿,听到“故乡”二字,再联系到故乡的食物,那心底最深处最柔软的记忆瞬间被勾起了,勾起的回忆会不由地吞咽下口水,其中的滋味只有尝过的人才明白。

  对我来说,故乡的味道是年少时嚼过的甘草味、是拐枣的酸酸甜甜,还有夏天蒸丝瓜的清香味。遆存磊笔下的故乡味道是多滋多味的,有野果酸、有发菜滑、有炒面香、有豆腐臭,有各种野菜的杂味、有卤煮的实在。这位作者咱不能确定他是哪里人,但是我们一定知道他是中国人,在他的笔下,食物不分省份地域,好像东南西北中的故乡美食都有提到,不论故乡在中国的哪个位置,都有可能在这本书里发现故乡的食物故乡的味道。

  他的文字没有特别的章法,随性随意,文章是随笔是散文,慢条斯理地娓娓道来,是亲切的。书里还配了水彩画,画的是那些故乡的美食,给这本书增添不少色彩,也让我们阅读时眼睛有“品”的感觉。这些故乡的食物并非什么大鱼大肉,有的甚至只是野蔬野果,还有腌菜酱物之类,但是读来是那般真挚,令人酸鼻,特别是久未吃到故乡食物的人,读后一定会分外想念。

  其中有一篇他写了瓜豆酱、腌菜与变蛋,这些是很多人家拿来配粥下饭的小菜,虽然很普通,但是很多中国人都喜欢吃,微小如斯,吃了却让人满足。他写腌蛋——“腌蛋的味道,那种筷子一戳吱吱冒油的”,让我想到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就有写到“腌蛋”,说“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还有“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别看这小小的腌蛋,腌制有讲究,吃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著名的文学家汪曾褀就是高邮人,他就写过自己故乡的食物——高邮咸蛋,“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每位名家,写的腌蛋都很别致,让人光是看了这些文字就特别想吃腌蛋了。虽然它是那么地普通,但是恰恰是他们的文字勾起了我们食欲。这些爱吃爱美食的人都有一颗细腻的心,他们对故乡的情感是通过对故乡食物故乡味道的描写来表达的。

  遆存磊在《故乡的味道》这本书里,还略谈了周作人、汪曾祺等人的饮食之事,这些大家都会写文,都爱吃,也都写过关于故乡食物的文字。遆存磊说汪曾祺先生的笔致极悠然、从容不迫。引经据典,讨论爱故乡之人对故乡食物的描写,也越加让读者明白那些大家笔下平淡物什、食物的描述正是他们思想的表达,回味美食的人道出了他们的恋乡情愫。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六):《故乡的味道》后记

  写出这样一整本有关饮食的随笔文字,是我始料未及的。

  初始的想法,不过是回忆一下往事——童年的那个段落。从何着手呢(亦即寻找某些承载体),想来大致有游戏、游览、玩具、食物、连环画等,总之就是亲历过的、有兴趣写的物与事,及其间的人。于是,动手写去,兴致颇好,成了若干篇章;不太意外,涉及食物的,写得多且快,可能是逗引起的记忆和情绪细密不绝的缘故。后因偶然的机缘,须多写些这一主题的文章,便暂将精神荟萃此处,作一集中之书写。

  待得专注于一种题材,发现扩而延之是不可避免的。既是因童年之回忆再多,终究有其限度,也因系列文章层面之丰富性考虑。不再限定于稚童的阶段,且衍伸至更阔大的地域,写了一些成年后所居留及游历中尝到的食物,勿论吃过一回或许多回,共同点乃确为印象颇深,有兴味拿笔记它下来。

  我不想用“饮馔”、“饮膳”之类的词括言笔下的食物(“美食”称谓也不妥),因这些词实在太文雅,太正式,而记下的又实在是些寻常不过,乃至土膏气息极重的物什,如蒜、葱、芫荽、荆芥、甘薯、萝卜、甜瓜、瓜豆酱、腌蛋、变蛋、臭豆腐、蒸菜、甜汤、煎饼、焦叶、炒面、酿皮、卤煮、栲栳栳,又如酸啾啾、野樱桃、地皮菜、发菜、苦苦菜、车前草、婆婆丁、灰灰菜、茅针、槐花、榆皮等。这样一看,真是土气极了,一毫也无稀罕物,更不必说什么山珍海味,称它们为风物或许是切合的。

  至于文章的写法,前导是对文章的看法。涉及饮食的文章,“格”最高的,渗入历史与现实的思考,纵深感强,具思想力度,能写成这样的少见,目力所及,能举出的例子似仅有周作人(他的许多文章谈吃,意却不在吃);对自我经历的缅怀,民俗风土的记录,进入文化的范畴,涵蕴朴素的人道主义,汪曾祺、梁实秋、王世襄、唐鲁孙、邓云乡写的多数是这个意思;等而下之的,就是为吃而吃,文字油头滑脑,浮泛无意味了。

  我写这一系列随笔,多用白描,重细节,详尽记下采集或品食的亲历,于食物的形态与制法,尽己所知描述之。平时喜读一些古书,若有适合材料,便引入文中(或附在文后),可以使那些寻常物什的渊源更为凸显些,如小花小草般,其实它们并非如此卑微,而是在历史与时代的纵轴上有过自己的光照的。

  当手里的材料较为充足,也会写考据意味较重的随笔,主要收入第三辑中,虽然篇数不过几篇而已。另有一篇较长的文章,是对周作人和汪曾祺的饮食类文章作比较研究的,算是一全面之梳理,此文的写作于我自己是重要的,如果说写这一系列随笔是有创作准备与理论基础的话,就是它了。

  饮食,在习焉不察时是小事,而在某些紧要处又无可避免一变而为大事,累人不浅,灾祸重重,这是屡屡为历史所证实的。我想,一个专制、禁欲的社会,不仅在着装上造就满街尽是“蓝蚂蚁”,而且必定以消灭美好的食物为附带,因为专制者会有意或无意地察觉到,形而下的饮食在自由之烟火气的熏燎下,竟可悄然打开人们的心灵,怀疑现有的禁锢秩序,这可大大不妙,必欲除之而后快。饮食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丢却它是文化失忆的前兆。而文字的留存,一是现实与过往的记载,更是对文化乡愁的提早怀旧。而我悲哀地发现,留给尚有心了解往事的人,只有靠不住的记忆与想象了。

  附记:

  书中十五幅插画,是好友木馜(豆名:@皮蛋在德国)所绘,费她数月辰光和神思,其精美超出我的预想,实在令我深为感激,亦为这本书添上如许的润泽之意。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七):在故乡 思故乡

  单看标题未免有些用力过度,既在故乡,何来思乡?其实兜兜转转,我也从未离故乡太远,谈不上游子漂泊,但又总觉得现时故乡与记忆中的有些不一样,究竟是哪里不一样?——是了,味道不一样。

  年前得秋水兄雅赠新书《故乡的味道》:“小时候吃过,种下了因,在生养你的地方开花,于异地结出果子来。”此句看完便深深根植心中。小时候的故乡,带着小时候的味道,带着童年的歌谣,随着书本的翻阅,一点一点开始明晰起来。

  生于江南,秋水兄文中所述不少食物倒也尚未听闻,至少在儿时不曾见得。譬如栲栳栳,海枣、荆芥等;皂角仁、榆皮、槐花倒是时常在书中见闻,却也从未食用。尤其槐花一物,多次瞥见各类文中对其的美味描写,让人流连神往。然而不要说食用槐花,道来惭愧,我却是连槐花都未曾见过。许是见过?但不识,终究是错过。桂花倒是常见,香气四溢,近年来家人也会采集做桂花蜜、桂花甜元宵,别有一番滋味。

  记忆中故乡的味道,是春天里的马兰头,夏天里的赤豆棒冰,秋天里的酸橘,冬天里的烤红薯(山芋)。还有许多美味,譬如祖母夏至蒸的咸菜馒头(故乡将包子称作馒头),冬天做的炒米糕;譬如走街串巷的小贩高声售卖的五香兰花豆、麻花、小馄饨;再譬如四五月时节的乌米饭,腊八节母亲煮的咸粥,秋分时节邻居奶奶做的野菜饼……想来无一不刺激着我的味蕾。是了,这才是记忆中故乡的味道。

  秋水兄有篇《野蔬》:苦苦菜、婆婆丁、荠菜、灰灰菜,茅针,尝过些许。江南物产丰饶,提及野蔬,自然不能不提马兰头。儿时朋友也少,难得有次同村伙伴愿意带我去田地中挖马兰头。母亲极少带我去田地,我也疏于辨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其实不大认识马兰头,也更不知要去哪里找。伙伴则机灵地多,带我一一分辨,自诩挖了满满一篮子归来,挑拣完毕,焯水后凉拌,不过浅浅一小盘,颇有些失落。马兰头鲜美,春节期间二三十元一斤,比猪肉价贵。但至三四月时节,路边随处可见,又廉价地紧,但这从不妨碍江南人对其的喜爱。马兰头与香干切丁凉拌,几乎是整个春季家家户户饭桌上之标配。

  茅针大约儿时尝过,荠菜近些年来才常吃。除了野蔬,红薯藤、南瓜藤也是故乡人餐桌常备食物。长大离乡,才发现这两物鲜有人吃。就如苏州地带人家,偏爱金花菜、紫角叶,但在我故乡却是少有人食用。秋水兄又及“山上的物什”,其间发菜我是前阵子才有幸食之,的确美味。江南地带鲜有山丘,我生活的小镇无山,县城附近倒是不少。论及故乡山中物什,近些年来方接触得多些。板栗、茶叶、桃胶自是山中特产,竹笋更不用提,有味美物叫“雁来覃”,菌菇类,味道极其鲜美。竹鸡也要算竹林中一大特色,肉质鲜嫩引人垂涎。

  百合、乌米饭同样算故乡两大特色,秋水兄在“染色饭食”一文中提及乌米饭,“取南烛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我常食乌饭,惭愧却从未仔细见得其制作过程。南烛树长于山中,多是买现成的树叶浸米。乌饭拌白糖,香甜软糯,别有风味。现在市面上包装的乌饭虽多,但不知真假,许是心里作用,总觉没有母亲亲手做的味美。故乡的味道,更多是母亲的味道,但其实母亲身为异乡人,在食物中又糅杂了许多不一样的风情,想来那也是她的乡愁。味道的融合中实则情感的融合,因为我们她才会爱上我们的故土,学会这许多江南食物的做法,慢慢地把我们的家乡变成她的故乡。

  其实《故乡的味道》一书,于网络上已看过部分,秋水兄行文严谨,极有条理,语言逻辑紧密而不繁复,多有引经据典及相关考证,又使得此书颇有些学术研究型著作之感。初读有些晦涩,但细细品味,那些味道却又一一走入心里,文字也跳跃着到你心里去了。于是你除了认识瓜豆酱、栲栳栳,跟着尝过了酸啾啾、白肉,齁过头的腌蛋,仿佛也更了解了汪曾祺、知堂,还能知道雩娄农(此前我真不知)。秋水兄写文,非多方考据、非亲身经历而不写,不瞎写,不夸夸其词,在这样一个追求辞藻“繁花似锦”或是一味“通俗民流”之文学的快消费时代里,将一本看似描写美食的书籍生生写出美文之感,可观可赏又可依,可谓非常难得了。

  在故乡,思故乡,我思念的是儿时故乡的味道。无论再去往何方,这种下的因、这果始终根植在心里,愿有日能在异地结出同样美丽的果子来。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八):所有的味道都是乡愁

  之前和秋水君戏言。说看他的书只怕会看得馋起来。所以收到书之后,我并没在第一时间看,而是选了空闲的一天,备好茶点之后,才翻开这本书,这是我有先见之明。书名既叫故乡的味道,写的虽然是食物,咀嚼之后,在舌尖回味的,却都是乡愁。秋水君行文,笔锋清臞,用词简练,虽是描写饮食,却无烟熏火燎之气。辑一和辑二写吃食,辑三重考据,张驰有度。

  要是把文章也比作食物的话,这本书倒是像极了一盘绍兴的茴香豆,清淡却不失真味,入口却留有嚼劲,适合下酒。

  书的前半本里描写的食物,大多是我所熟悉的。看着看着,思绪就飞远了,飞去的另一个时空。《餍》这一篇里写到,‘扣肉以在笼屉上蒸的方法制成,呈酥软状态,腻感已去掉不少,但饶是如此,八九岁的孩童猛攻三四片后,也有点受不了,脑中会产生一种晕的感觉,如醉酒,上头,这多半是肥肉造成的。有言到急火攻心,这会是变成急吃攻脑了。’

  吃肉吃晕的故事,我是从小听到大的。母亲总是跟我讲,他们小时候生活太苦,因为公分挣的少,老是要欠大队的帐,以至于一年到头,连过年分下来的年猪都没钱买,所以格外馋肉。有一年她和才七八岁大的姑姑去太家家那里拜年,桌上就放了一盘肥美的扣肉,专门给这两个小外孙女解馋。姑姑连吃了三四片以后,就从椅子上溜下去了,人事不知。旁边的大人一把将她抓起来,又是掐人中,又是灌浓茶,几分钟之后才悠悠转醒。太家家吓到了,说是小孩子久不吃肉,陡然之间沾了荤腥受不了,再也不敢给她们吃肉。

  这种故事总是心酸的。农村里,哪怕到现在,每年开春之后,年猪腌制的腊肉吃完,很多节俭的人家也是不会去菜场割肉的。扣肉这种大菜,除非过年也就只有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可以吃到。孩子们,总是馋肉的。有时候家里来了贵客,或者在流水席上,孩子们吃相太凶恶,家长就会把孩子们赶下席,单独给他们夹点菜开个小桌。还好我从小古怪,不爱猪肉的味道,所以倒省了这种心酸。

  春天的荠菜、苦菜、婆婆丁,我们也是常吃的。地里采一把鲜嫩的来,洗干净切碎,撒点盐,倒点酱油,凉拌来吃,味道很野。我们老家没有瓜豆酱,只有‘稀广椒’,其实就是豆瓣酱,而且是地地道道的,口感吃起来和四川郫县豆瓣酱是一样的。

  蕉叶、泡馍,槐花、榆皮、海枣,这些我都没吃过。北方的食物对我来说都是极为陌生的。看了之后心里就有点念想了。不知道被这样饱含深情写出来的食材,滋味到底如何,别人看文章是看文气,看风骨,我这个吃货看文章却总是看面皮,看吃食,心心念念就是想着还有哪些没吃过,然后在心里种草,盘算着什么时候定要去吃一回,才算了事。

  看了这本书,勾起了我对野菜,对小时候粗茶淡饭的追忆。想起了奶奶做的油炸花椒叶,春雨过后刚长成的山芹菜,想起了老屋菜园里嫩得掐得出水来的芫荽菜,那些在田埂上挖鱼腥草的日子……

  结果我在晚饭时做了道黑暗料理……在巷角买了点农民自家种的香菜和折耳根,只有我自己吃饭,就放飞了一把自我,想起小时候常吃的凉拌芫荽和凉拌鱼腥草,我图省事,把两者合二为一。结果天然的东西就是比大棚的厉害,芳香醇多多,两种气味强烈的野菜,配上老抽和麻油,劲道成倍递增,一碗饭吃下肚,暂时失去了味觉……魔鬼料理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九):写个书单

  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1982年版

  《北京风俗杂咏》,北京古籍1982年版

  闲园鞠农《一岁货声》,北京出版社2015年版

  《北平味儿》,三联2014年版

  《回忆旧北京》,北京燕山1996年版

  顾仲《养小录》,岳麓2005年版

  邓云乡《云乡话食》,河北教育2004年版

  李笠翁《闲情偶寄》,上海古籍2000年版

  薛宝辰《素食说略》,中国商业1984年

  《食疗本草》,中华书局2011年版

  《陆游饮食诗选注》,中国商业1984年

  贾铭《饮食须知》,中华书局2011年版

  苏颂《本草图经》,安徽科技1994年版

  朱橚《救荒本草译注》,上海古籍2015年版

  幸田露伴《书斋闲话》,中华书局2008年版

  鲍山《野菜博录》,山东画报2007年版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中医古籍2007年版

  陶榖《清异录》,上海古籍2012年版

  朱彝尊《食宪鸿秘》,中国商业1985年版

  李化楠《醒园录》,中国商业1984年版

  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国商业1985年版

  逯耀东《肚大能容》,三联2002年版

  浦江吴氏《吴氏中馈录》,中国商业1987年版

  袁枚《随园食单》,中华书局2010年版

  《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1981年版

  翁偶虹《北京话旧》,百花文艺2012年版

  刘若愚《酌中志》,北京古籍1994年

  陈师曾《北京风俗图》,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倪云林《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国商业1984年版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中国商业1982年版

  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国商业1987年版

  《知堂谈吃》,中华书局2017年版

  震钧《天咫偶闻》,北京古籍1982年

  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

  陈淏《花镜》,浙江人民美术2015年版

  戴璐《藤阴杂记》,北京古籍1982年版

  范寅《越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汪启淑《水曹清暇录》,北京古籍1998年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

  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国中医药2009年版

  贾思勰《齐民要术(饮食部分)》,中国商业1984年版

  明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书店2009年版

  明韩弈《易牙遗意》,中国商业1984年版

  刘侗《帝京景物略》,上海古籍2001年版

  庄季裕《鸡肋编》,中华书局1997年版

  段成式《酉阳杂俎》,上海古籍2012年版

  曹庭栋《老老恒言》,人民卫生2006年版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海风2000年

  吴曾《能改斋漫录》,中国商业1987年

  杨慎《升庵外集》,中国商业1989年

  林洪《山家清供》,中国商业1985年

  宗懔《荆楚岁时记》,为《博物志(外七种)》之一,上海古籍2016年版

  柳宗民《杂草记》,四川文艺2017年版

  《颜氏家训》,中华书局2007年

  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

  枝巢子《枝巢四述 旧京琐记》,辽宁教育1998年版

  《筵款丰馐依祥调鼎新录》,中国商业1987年

  邓拓《燕山夜话》,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郑骞《永嘉室杂文》,辽宁教育1998年版

  梁章钜《浪迹丛谈》,中国商业1991年

  青木正儿《中华名物考》,中华书局2005年版,陕西人民2017年版

  嵇含《南方草木状》,为《博物志(外七种)》之一,上海古籍2016年版

  薛爱华《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三联2014年版

  劳费尔《中国伊朗编》,商务2015年版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2004年版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十):笔尖下的周作人,舌尖上的汪曾祺

  前几天,收到齐物秋水兄的大作,一本谈食物,谈饮食文化的散文集,《故乡的味道》。虽然里面大部分的篇目都在秋水兄的日记里读过,此番忙里偷闲,再读一遍,还是别 有一种滋味。这样的文字,确实值得也更适合印在纸上。

  说起来,我跟秋水兄好像相识于2016年中,彼时我在豆瓣上看到一篇谈汪曾祺周作人饮食文章比较的文章。考证细密,行文雍容清淡,一读之下,大为倾倒,遂关注之。秋水兄也颇为客气的回关。

  我与秋水兄都很喜欢从周作人起,到汪曾祺的这一路冲淡简白风格的散文,而秋水兄对周作人所下功夫尤深。也大概是从那里起,秋水兄在豆瓣上开始贴出一系列的谈饮食及其文化的散文。应该是浸淫日深,不觉技痒,也大概有向周、汪诸前辈致敬的意思。

  豆瓣的编辑只眼独具,秋水兄的这一路散文几乎每篇都被选入热门日记,在豆瓣上不少谈饮食的文章里别具一格,矫矫不群。

  我和秋水兄审美趣味略近,偶尔在一些事情上也有歧见,也会隔空唱唱对台戏,打打擂台。跟秋水兄打擂唱戏时,我是放心得很,知道他雅量,绝不会因为观点之争,一言不合跟你撕逼,对骂之类的。

  像我这样的粗人,又在网上混,难免把一些事关男女生殖器这样的词儿挂在嘴边。互为友邻两年多,我还没在秋水兄的广播里看到一个这种词。有时骂战当前,兄也是四两拨千斤,化撕逼于无形。

  由此可知,秋水兄是一个对自己,对文字都有坚持,有要求的人,这在当下人人都在网上装疯卖傻的时代并不容易。

  《故乡的味道》里面的文字,既诉诸于感官,也诉诸于理性,既有烟火气,也有书斋气,既有汪曾祺式的白描,也有周作人式的考据,形成一种奇妙的反差和魅力。

  在《臭豆腐》一文中,是这样开场的:“曾去同里镇,在河边石板路上信步走,风吹过,飘来一股臭味,举目瞧去,果然,数十米开外有一炸臭豆腐摊。当即拔腿奔去,摸几个大子儿,得以手持两串,每支五块儿,白里透微黑的豆腐方块,经油炸后呈金黄,蘸调料咬下去,牙齿切破焦皮后触到柔嫩的内里,口感是不错的,而其味道,既为臭豆腐干,自然是要臭的(及伴生的香味)。不过就个人的感受而言,此物尝起来的臭味,较之随风飘散以鼻嗅之的那股味道,却有所不及,亦即说,闻起来臭,真付诸实践,其力道顿时弱了许多。”

  聊聊数语,场景,动作,感官感受齐备,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如尝其味,文字的节奏和表现力可见一斑。而兄写食物,并不仅仅满足于形而下,往往想要考订其源流,辨析其名称,探究其文化,所以引证广博。秋水兄曾把书中涉及到的书目稍作整理,计有: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风俗杂咏》,《一岁货声》《北平味儿》《回忆旧北京》,《养小录》《云乡话食》《闲情偶寄》《素食说略》《食疗本草》《陆游饮食诗选注》,《饮食须知》《本草图经》《救荒本草译注》,《书斋闲话》《野菜博录》……

  以上只是抄录了一小部分,没敢引完,因为有点儿吓人。我是万万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一是没读过这么多书,二是太懒。王安石《题张司业诗》中有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用来评价秋水兄这本书,也是很恰切。

  瓣上的“文学圈”,三种文章最为流行。一种是叫苦卖惨型。老大不小的人了,坐在你的对面默默饮泣,先生,买一本吧,怪不容易的。一种是喜欢把他油腻粗黑的手,伸到你的胳肢窝里,一边使劲挠你,一边问,我幽不幽默,我幽不幽默?一种是充满了小布尔乔亚情调的田园文学,你以为是陶渊明,其实人家是张爱玲。

  秋水兄的文字跟这些流行的路数并不相类,自有其格调,不趋时,不媚众,算是相当难得了。酒香也怕巷子深,这本《故乡的味道》是坛好酒,我要吆喝两声,是为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