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逢生》是一部由张建亚执导,潘长江 / 魏宗万 / 叶芳主演的一部喜剧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境逢生》影评(一):中国电影
唉~
开头先叹气,为什么现在都不在有这样的电影了,以前的风格不是挺好的的么。还有以前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很多动画片,为什么现在也看不到了,都变味了~~
怀念以前啊~~~~
为什么现在的电影电视老要学外国的,看了真让人觉得无聊和伤心~
影片刚开场的字幕和场景完全模仿七八十年代或更早那种老胶片电影的风格,一度让我以为在看一部奇老无比的国产主旋律老片,一直到看到演过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中三德子的赵亮和潘长江出场才反应过来。
值得一看,不是那种本土常见的幽默,有英式幽默的味道,爆笑中顺带鄙视鬼子。
《绝境逢生》影评(三):两星给魏宗万老师
导演张建亚自己说,这是中国版的《虎口脱险》,可谓大言不惭,自我膨胀得厉害。
各种模仿,有点蹩脚,没人家《虎口脱险》看得自然、巧妙。不过有些桥段还是可以的。
鬼子显得特别蠢,人家德军可不是蠢,只是误会错位巧合造成的危机、喜剧效果。
不过魏宗万演得是真的好,《三毛从军记》就已经尽显老师的喜剧天赋。
张建亚与魏宗万是《三毛》后再次合作战争喜剧。
潘长江后来模仿拍摄了《举起手来!》等抗日喜剧,更蠢,更神剧。
《绝境逢生》影评(四):老美,咱一起打鬼子
A
首先,影片的情节:美国人护送带着日军密码(鬼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的日本情报人员,而潜艇被击破流落到渔村。在老万和铁匠的帮助下,女间谍成功逃离,日本人被赶走,美国人也迎来了自己的潜艇。
让我惊异的是这部在1994年出产的中国电影中美国演员能够搭配得如此之好。他们与中国演员完全不同的表演风格让我在看的时候不断称奇。而这是当年的我所从来没有注意到的。而且编剧看来比较懂美国文化。影片里不仅有美国黑人拳击鬼子(赢了以后另一美国兵高举其手,全场欢呼),还有铁匠在土屋里跟汉奸的拳击擂台赛(中场还有莲妹子灌水)。在逃离的路上美国黑人抓着头盔将鬼子作篮球打,鬼子丢手榴弹来时用枪柄作棒球击回,最为搞笑的是鬼子们纷纷转投手榴弹,整个场面如争二三四垒。最终到达太君处,棒球爆炸,太君肚皮上烟灰赫然写着"4:3"。
最后美国兵带着铁匠驾摩托车冲进日军阵地,老美不知从哪抓来一顶[类]牛仔帽,系上红巾,开始用绳圈套鬼子。铁匠冲着要救莲妹子,最后不慎摔倒,双枪牛仔也大喊“莲妹子”啪啪两枪干掉已经走到楼上的鬼子。结果是老万从旁边钻出来抱得美人归。
这时牛仔同学说了一句:
quot;God damn it."
以至于最后大家一起欢呼时牛仔还要趁机把[莲妹子]在怀里搂一搂。
而15名美军在最后一起高呼"That's our sub!"的情状实在令人感动。
说到底,又是关于偶然的相连系,战争时期的短暂关系。情缘过去后,无论多久仍让人怀念。
C
看片前印象比较深的是老万和老美在庙里摆造型作雕塑状的情景,重看时仍觉经典。
其他的一切,都可以牺牲。
这就是。
战争。
你们日本人杀了那么多中国人,你就像没看见似的。我说你还是不是人啊你?
-我不是人。
为了这些密码,死了多少人,你知道吗!
D
不久前问起同学,这部我看过无数遍,认为是大陆最经典的搞笑片的电影(我竭力说服我妈这部片子比虎口脱险经典),他们根本没有听过。后来上豆瓣查,这部片子又名老少爷们打鬼子。而2005年那部他们都看过的片子,又叫做老少爷们打鬼子II。
上网搜了搜他们说极其经典的弹棉花歌片断,却觉得索然无味。录音室配音让一部搞笑片怎么看总不是滋味。而整个片子节奏缓慢而严肃,根本无法与紧凑而笑声不断的绝境逢生相比。而黄宏终究更适合演小品,那冷笑话怎么听都不应该在这种片子里。我突然开始怀念起潘长江的东北话。到了第二部里,人人都是播音员,感觉总有点怪怪的。再去掉文化熟悉度的因素,绝境逢生的无厘头程度不亚于一部港产搞笑片。后来得知三毛从军记也是这位导演张建亚拍的,对他的风格感到赞叹。
总之,我只是发表[这部片子比他的续集经典]的看法。而关于什么政治主题和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丑化日本人的问题,在一部搞笑片里,就一边去吧。
《绝境逢生》影评(五):第五代奇葩
说起中国的第五代导演,你想起谁?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反正就是那些天天皱着眉头思考的”伟大“人物。那么,还有谁?这时候你可能想不起别的名字,但是经我稍微提醒,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就是”那个人“,你不知道他的名字,却知道他的作品——张建亚,那个拍《三毛从军记》的人。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看过多次《三毛从军记》,一开始觉得干净利落,行云流水,搞笑无比。后来就越来越奇怪——怎么中国会有这么一部作品呢?想不出来它的路数来自哪里,也不知道这个路数之后去了哪里,中国新时期电影史上就莫名其妙的出现了这么一部《三毛从军记》,跟别人都不一样。
中国不是没有喜剧电影,80-90年代中国出品了大量的B级喜剧电影(比如陈佩斯系列,方子歌系列),而且质量颇高。这里要谈到一段关于装B的历史,我发现装B真的是靠天赋的,我就很有这个天赋。当今的两个装B必备词汇,我在初中的年纪就自己“发明”了出来,一曰“质感”,一曰“接地气”。于是乎在那个男生放学之后租香港烂片VCD回家看顺便交流撸管心得的时代,我就开始B水横溢的指点他们:看这种东西,没品位,一部《二子开店》玩爆香港烂片N条街——有质感,而且接地气。。。。但是就在这一大坨有一定水准的B级喜剧里面,《三毛从军记》仍然显得很出挑,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质。我今天知道那是一股“油墨味”,让人想到知名博客,stand-up,或者那些供多少有点文化的读者阅读的杂志,比如《南方人物周刊》。
同时我还发现,人们谈到《三毛从军记》常常用到一个词——解构,继而顺其自然的谈到后现代。“后现代”这个东西,其实超级难理解——要理解后现代,得先理解现代,要理解现代,得先理解近代。。。如果你要真想完全理解,恐怕要追溯到苏格拉底,西方思想就是这样,爷爷爸爸儿子孙子,沾亲带故的。所以当有人态势谈后现代和解构的时候,我就认为他在胡说八道了。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对解构这个东西多少有点直观的认识:一种带着点温情的,对“结构”的调戏,有趣的是解构这个路数,甚少应用在张艺谋等第五代大师们身上,他们忙着思考,没时间温情。
一段时间之前,我重新想起《三毛从军记》,开始好奇它的导演。搜索了一下我发现是张建亚——张建亚?对,就是那个导了“史上最牛历史剧”《贞观之治》和新版《西游记》的张建亚。
张建亚,1951年生。福建莆田人,笔名木江,1975年至1978年,张建亚曾在上影演员剧团做演员,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与陈凯歌,张艺谋等人同学,1982年毕业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助理、导演,先后执导《红象》、《冰河死亡线》、《少爷的磨难》、《绑架卡拉扬》、《挑战》、《义胆忠魂》等影片。
张建亚指导的《三毛从军记》于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童年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影片奖;《绝境逢生》获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导演奖、第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1999年其导演的《紧急迫降》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尝试用电脑特技表现惊险场面,具有开创意义。 1992年,张建亚执导的《三毛从军记》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体现了他的创新意识,影片将漫画手法,荒诞风格及资料片,滑稽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大胆想象中体现幽默和快乐情趣。在放松嬉笑之中体现深刻寓意,独具一格,开拓了中国电影在喜剧创作上的新领域新路子。张建亚认为游戏感在电影戏剧中是个很重要的元素。同年的《王先生之欲火焚身》漫画色彩更加强烈,张建亚尝试用电影语言来表达幽默,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电影的经典场景,巧妙地融汇在影片中,体现出导演的诙谐,调侃的意味,有评论家称《三毛从军记》的问世,标志着第五代导演中产生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导演人材。
他的影片与他的那些第五代的同学们截然不同。毕业后的第十年他导演了《三毛从军记》,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体现了他的创新意识,影片将漫画手法,荒诞风格及资料片,滑稽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大胆想象中体现幽默和快乐情趣。在放松嬉笑之中体现深刻寓意,独具一格,开拓了中国电影在喜剧创作上的新领域新路子。张建亚认为游戏感在电影戏剧中是个很重要的元素。《王先生之欲火焚身》的漫画色彩更加强烈,张建亚尝试用电影语言来表达幽默,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电影的经典场景,巧妙地融汇在影片中,体现出导演的诙谐,调侃的意味,有评论家称《三毛从军记》的问世,标志着第五代导演中产生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导演人材。张建亚的确与同窗不同,他的影片没有文以载道的重任,既不愿起启蒙教育的作用,也不会居高临下地俯视众生,张建亚将观众作为朋友,他的影片有助于我国喜剧电影的发展和创新。1989年参与电视剧《围城》拍摄,饰演董斜川。
从张导的作品年表可以发现,在导演那些巨nb无比的电视剧和有点无聊的《爱情呼叫转移》之前,在1993年到1994年这个时期,我们的张导忽然“爆气”了,连续拿出了中国B级喜剧电影史中的“奇葩”三部曲——《三毛从军记》,《王先生之欲火焚身》,《绝境逢生》。
三毛从军记
我想这部电影不怎么用介绍了,太多人看过太多遍。其中无数的经典桥段和经典台词。比如:三毛还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就已经被深深的埋在了国土里。
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这同样是一部改编自漫画的作品,原著为叶浅予的著名漫画作品《王先生》。此片的情节不像《三毛》一般天马行空,更贴近生活,但是搞笑程度一点也不少,而且其中展现出来的老上海风貌非常生动。此片中同样充满了幽默的桥段与台词,尤其是有主角王先生嘴里说出来的那些尖酸而充满生存智慧的话,令人捧腹——“真是世道凋零,人心不古啊,现在的人,其的都是下流念头”,“中国人的节制,就是节约和克制——想也不能做”,多么超前的台词哈哈。此片与《三毛》一样采用了动画和现实结合的方法,体现出一种“漫画”的想象力。值得一提的是周立波在此片中有精彩的演出——不是套话,真的蛮精彩的。
推荐没看过的朋友看一下:http://v.youku.com/v_playlist/f2031933o1p1.html
绝境逢生
这是一部非典型“抗日闹剧”。“抗日闹剧”,似乎是中国特有的电影门类,以闹剧的形式刻画残酷的抗日战争,普遍极尽丑化日本军人之能事,基本上其中的日本人以sb加bt为主。其基本模式是"一个地下党以轻松而玩笑的方式干死一批日本sb"——我实在不理解,连这种电影都能让中国观众看得不亦乐乎,怎么陆川的《南京南京》却被如此苛刻的对待?
之所以说非典型,因为这部电影真的非常搞笑,并且用网友的话说是“搞笑而不可笑”。魏宗万和潘长江的小人物表演非常生动。相比于前两部电影的“夹叙夹议”,这部电影是比较纯粹的喜剧。个人觉得没有前两部出彩,但是对比《举起手来》之流,实在是高了不知多少倍。
另外张导还有一部电影值得推荐,叫《绑架卡拉扬》,标题很直白,其情节就是一群人要绑架指挥家卡拉扬。。。真够天马行空的。
说回标题,我为什么很标题党的把周星驰扯进来?因为在自己当导演拍大片之前,星爷和张导属于一个关键词——B级喜剧。这场内地和香港的较量,一开始我给张导找的对手是王晶,但是我实在是觉得王晶低张导一个档次,于是把周星驰拉出来,算是个噱头吧,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同样作为B级戏剧高手,星爷和张导谁比较厉害。我选张导。
值得注意的是,94年之后张导的喜剧生涯中断了,同样的90年代之后,中国小成本喜剧电影的爆发时期也过去了,之后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断档,冯小刚出现,使的京片子作为中国喜剧电影标准元素和赵本山的东北话划江而治,再到后来宁浩横空出世,使得喜剧进入方言时代。但是张导这一路知识分子式的尖酸的,讽刺的,带点上海滑稽色彩的,有股“油墨味”的喜剧路数,再没有传承下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