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个落水的人,是需要一个伟大无私但不会游泳的人?还是需要一个收费一万元,但是有能力救他的人?
第一种人只会和落水者一起淹死,临死前,还要丢给人家一些良心上的包袱。
如果一个人有好的动机,却没有做过任何有实际绩效的事,或者他根本没有智慧分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或者是懒——有心动而没行动,但他的确是有好的动机……
对这样的人,你也许会认为:他是一个老实人,虽然并没有帮上忙,但也是好心啊!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你就是一个唯心论者、纯动机论者。
另有一种人,他能够做好事,但却很在意名利,你们认为他是真好人,还是假好人?如果你认为是真好人,那么,你就是一个行为主义者。
宗教是纯精神论,所以会导致一群信仰宗教的良善者,在现实绩效上却表现不佳,因为过度偏重想法。
而现实中,健全的思想必须是动机与行为兼顾,就像法官判案,不会单凭行为或动机去判断,而是两方面都要考虑。
不论是纯动机论,还是纯行为论,都有失偏颇。
佛法是缘起论,在世间,只要是健全、健康的看法,也都是典型的缘起论——既不是纯精神,也不是纯物质。
只有心地好,却从未做过好事的“好人”,我们只能说你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愚蠢之人。动机好,也要做出有实际绩效的好事,只有好的动机或只有好的行为,都是偏于一边,两者都不值得鼓励。
宗教徒往往有好的动机,却不懂得做出好的行为,就会逐渐被边缘化、淘汰。
没有敏感到自己陷入如此处境的人,甚至还会自我欣赏,并讥讽那些虽求名求利但实际对他人有帮助的人,从而变成一个愤世嫉俗者。
有因缘观的人看事情、处理事情是不一样的。慈悲不能只看愿力,背后还要有正确的方法与行为,才会有实际的绩效。
因缘(法)、四圣谛不是宗教信仰,而是实事求是,解决实际的问题。
本文由书记组整理自2017年4月29日,随佛禅师于广西贵港市南山寺禅修营的部分开示内容
☞ 唯物与唯心的困局
☞ “不起心动念”与“一切随缘”的困局
☞ 你要如何解决“心理”与“现实”的双重困境?
☞ 为什么多数人都想做好人,却很难做好事?
除特别说明外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原始佛教任何观点。
长按下方
欢迎将 原始佛教 公众号
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