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修订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19-12-31 23: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修订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修订版)》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修订版)》读后感(一):事相百态,不过如此

  在吃饱喝足的午后,俯首桌案,翻几页书,睡那么一小下,忽觉人生不过如此。从容如此,窘迫亦如此。为难别人无道理,为难自己更是无天理静静看事相百态辗转,你能做的不过如此,你能想的不过如此。

  梁实秋出生书香门第,从小耳濡目染性子端正温和,可在他憨厚外表下,藏着一颗总爱逗趣的心。 行文走字可见一斑风趣幽默不失道理,生活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主旨侧重

  第一部分 快乐度日 发现生活的诗意

  其中对中年的认识深入独到,“钟表上的时钟实在慢慢地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在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这样的比喻简直不能再准确,让我想抬头望一望,我是否在不觉间溜走那么多的年华。又是什么时候窗外换了光景柳枝怎么长了那么多,小嫩芽怎么一下就长成月牙形,我还没来得及看清。在抬头又是另一番样子

  第二部分 良好习惯,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人没有不懒的。作者的一句概括深扎我心,却也有人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废寝忘食,不论寒冬酷暑。“架上非无书,眼慵不能看”人都有惰性藏书再多不读终是负累。无论劳心劳力,勤勤恳恳,尽心尽力总是良好开端

  第三部分 事相百态,看透人世冷暖心酸

  在这世上,无论你怎么活总有人说长道短,无论你怎么做总有人指指点点,无论你做得多好多对,也有人说你不好、说你不对是是非非错错对对,立场不同处境不同,结论完全不同。没有不被评说的事,也没有不被议论的人。你认为值得的,就去珍惜做人说易也不易,难称千人心,难调众人口问心无愧,冷暖只有自知!

  静下来,作为局外人看着吵杂的人间,最纷扰的一个字就是“争”。这个世界的吵闹,喧嚣,摩擦,嫌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都是争的结果。争到最后,原本广阔尘世,只能容得下一颗自私的心。把看似要紧东西淡然地放一放,你会发现,人心就会一下子变宽,世界就会一下子变大。不争,得自在;无争,得清闲。 人生不过如此,喧闹如此,冷清亦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修订版)》读后感(二):生活处处皆美学

  梁实秋大名如雷贯耳,可对梁先生了解甚少,一直有个习惯,许是语文课培养出来的,每学习一篇文章,先对作者进行了解,这不,先了解下梁先生,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的权威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等。关于梁先生与鲁迅先生等左翼作家笔战度娘也有提到,还有梁先生作品风格均有分析。对一个作者的生平有所了解,相对也作者的写作思想。梁实秋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冰心先生这样评论: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言归正传,《人生不过如此而已》看到书名心动,人生该如何过不是一句话言语的,但梁先生给人一种天下独然的大气享受人生而不消极;不管世事如何,都要保持一份恬淡和从容。封面上的一席话让你是否顿悟人生呢?你会说有种鸡血感觉,做到极难。不着急,慢慢品梁实秋先生人哲学,通过品读梁实秋先生对人生的参悟,找到人生出口,发现生活的诗意,享受生活美学。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给人以思考,不会让你像喝多了心灵鸡汤,像打了鸡血似的,树担心的是外在险厄,人烦恼的是内心风波,树给我们的是各种姿态亭亭玉立、矮墩墩摇曳生姿...各极其致,待到花团锦簇之时,招蜂引蝶,定是一番得意落英缤纷可能会有一点伤感硕果累累时又有点点迟暮之思,梁先生认为树是获得,根扎在哪里便是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是的万物皆有生命,树的生命在于它的绽放;它也有自身的担忧,受外界自然灾害,人为因素。人呢?作为生命体,不只仅限于外界,还有自身,内心的忧虑烦恼才是最大的风波,要学会随时给自己的内心清零。

  拜读完《人生不过如此而已》梁实秋先生用他的睿智给了我们心的人生视角,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这个人生,有丑恶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读梁实秋先生温暖话语,做个生活家,赏心乐事,随处皆是,只要你用心,生活处处皆美学。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修订版)》读后感(三):带给我改变的一本书

  最新 - - - -

  我已经在同一家公司主动申请换了岗位,新岗位给了我时间心情去好好睡觉好好运动同时也对应一定的取舍。

  去年写的书评 - - - - - -

  我的职业商业咨询有关,常常给客户指手画脚,如何更好的站稳中国市场,如何更贴合消费者朋友圈里,常常看见的文章是,最新的十大商业趋势,最近爆火的app的原因分析,经济周期房价关系之类的.......

  在这样的职业气场里待久了,在这样的相似朋友圈里存在有了,有时候有种忙而麻痹着的倦怠。希望自己不要错过商业的最新趋势,要有最及时到位的商业世界洞察的谈资,为别人的公司被BAT收购点赞,因为他的期权可以兑现了,为同事发帖要下海创业欢呼,仿佛新的商业巨星过几年就要诞生。但倦怠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商业世界,总是有输赢,有风光的人,有被失落企业。赢,在这个职业气场中,变得挺重要

  过年回家,在高铁候车厅里,遇见了这本书,在畅销书前几位的推荐里。如果往常,我更有可能去拿起旁边写马云、刘强东的书。至少为了充点谈资吧(想要为自己的势力摇一摇头)。然而家乡给了人一种不一样氛围。更加生活感,更有发自内心愉悦。好像柴米油盐,每天吃什么,变得重要。好像,每天吃的好一些,就挺开心了。于是,我拿起了这本书。

  说实话,这本书让我很感动。梁实秋先生,用简洁、带点幽默的笔法,写了日常生活中,看上去不过如此的琐碎懒惰、生病、中年、老年、厨房、散步.........他的观察如此细腻,思考如此清新,散发出不可抑制地对生活的热爱,对琐碎日常的热爱。

  而这种琐碎日常,不就是人一生,短短有光亮的那几十年,所需要重复着、感受着的大部分光阴吗?如果没有过好眼前,没有在睡觉时尽可能温暖好梦,在与人相处时,礼貌恰当,在厨房里,做出赏心的菜饭,那老了,会不会觉得只顾着远方,而没有了每一个当下。

  梁先生的文笔有些民国风范白话和当时的文辞夹杂,读起来稍稍有些吃力。可是啃出其中的意思来之后,清香扑鼻。

  看完这本书,突然觉出一种对日常生活的敬畏。愿常常与自己对视,常常提醒

  好好睡觉,美梦香甜

  多多锻炼,散步养身

  常思感恩,福相天成

  以礼待人,内心安稳

  好好生活,惬意此生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修订版)》读后感(四):选好自己的剧本

  威尔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曾经说过:“人类的一切努力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然而,佛语有云,众生皆苦。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幸福即是痛苦的避免。所谓痛苦是实在的,而幸福则是根本不存在的。痛苦不存在时之状态,无以名之,名之曰幸福。是故人生之目标,不在幸福之追求,而在痛苦之避免。人生即是由一串痛苦所构成。能避免一分的痛苦,即是一分的幸福。

  据此,梁实秋引申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在《人生不过如此而已》里写道:“从坏处着想,大概可以十猜十中,百猜百中;从好处着想,往往一次一失望,十次十失望。所以乐观者真可爱,而禁不住与现实接触,一接触希望就泡沫一般破灭。悲观者似乎未免自苦,而在现实中却能安身立命。”

  我想,大概在乐观自杀者看来,死亡其实是一种解脱。毕竟,人在死亡之后,无非面临着两种结果——人能拥有来世,或者没有来世。如果可以有来世,那么说不定来世会比这一世要好,退一步来说,就算来世不比这一世好,接着自杀就是了;如果没有来世,那么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焉,尘世间所有的烦恼和痛苦就都到此为止,也算勉强可以接受。而对于悲观的幸福者来说,悲观并不等于消极,因此,悲观者总是从坏的方面来观察一切事物,无时无刻不料想事物的恶化,不为虚幻的希望所引入歧途,同时积极努力地设法来对付这丑恶的现实。是以,“自杀者常是乐观的人,幸福者倒常是悲观的人”。

  除此之外,《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中,还有两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

  一则:“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人生不是只有“快乐”或“不快乐”这两种非黑即白的状态,在“快乐”和“不快乐”之间的,也可以是一种无悲无喜的平静心态,而非痛苦。换言之,“不快乐”不是痛苦,对“快乐”的求而不得才是。

  二是:“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你说它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说到底,人生也不过就是如此而已,不仅生死全都由不得自己做主——自杀也不是能够百分之一百成功的——而且人生只是生死之间短短的一瞬,并且“求即往往不得”。唯有顺其自然,不去强求,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适意的人生。

  正如林语堂所说的那样:“人生的目的除了享受人生之外,还有什么呢?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配角。”这一次,选好自己人生的剧本,不做父母续集,不做子女前传,也不做朋友的外篇。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修订版)》读后感(五):人生的美妙在于看透与平淡

  很多人认为文学大家,都是那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也存在着这样的认知误区。可是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发现,梁先生他让我重新改变了自己的认识。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梁实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生活家。在这本书里面,他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种种。我觉得梁先生最厉害的是,他写的美食,能让你浮想联翩、垂涎三尺;他写的玩乐,会让你有种“原来这也能如此有趣”的感叹;他写的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小事,会让你又不得不折服于他对每一个平常日子的细心、有心、用心;他写的对人生百态的观察,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等你,在这一种哭笑不得的氛围当中去感受人生百态……

  看了梁先生的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对于人生的那一种态度。人生,不过是一段来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其实,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很多人看不透生活,甚至觉得自己不适合生活而选择以一些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活。这些人的选择,他们到底是对生活看得有多么的不透彻

  就例如《中年》和《老年》这两篇文章中所讲述的一样。人到了中年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在于认识自己,而不是自暴自弃。就正如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纵心所欲不逾矩。”在《老年》中,梁实秋又告诉我们,别自寻烦恼,别碍人事,别讨人嫌。其实,就这些非常简短的文章,你就可以看出梁先生对于人生的一些观点与态度,其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很多人都在纠结着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简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在漫漫人生道路当中,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我觉得梁先生在这本书里面最想表达的就是这一个意思。过好你自己的每一天,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梁实秋一生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任情不随于俗,不拘礼法,任性不羁,始终追求一种优雅从容的风度。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是非常一种不容易做到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是可以达到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不管世风如何浮躁,都尽量保持一份高雅恬静和淡然。”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种生活态度呀!要想做到这样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变得如此的美好。如果我们用如此的心态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将会发现世界充满美好、光明,即使人生愁苦也会呈现新的色彩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修订版)》读后感(六):真正的人生,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

  什么是人生?这是一个无数人谈了无数年以至于有点让人烦的问题。

  所以,现在的多数人需要的,不是对人生的唯一定义,而是对人生的看法之一。也就是说,观点多一点没关系,越多的观点融合,对人生的了解越完整。

  木心说:人生在世,需要一点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

  木心一向被认为是个小资,是老清新,而梁实秋呢,从很久之前就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们俩,对于人生的理解,现在结合着来看,也颇有意思。

  梁实秋被很多的人看做雅致的象征,其实,梁实秋身上更明显的特质是从容和幽默,是看透人生之后的大度和自如。这需要对自己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并且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才行,这样才能面对举世的质疑和反对,而虽千万人吾往矣。

  木心还说:真正的人生,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

  我们看梁实秋的人生,他在《中年》这篇文章中也说道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梁实秋并不是说只有中年人才可以认识人生,认识自我,而是说,只有经历足够的世事,只有有了足够的阅历,再结合自己的所学所知,才能对人生对自我有足够的认识。青年人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积淀都不够,所以,自然难以做到足够认识人生。而老年呢,要是从那时候才开始认识人生,那也太晚了。

  说“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不是谁都能说的,虽然现在的年轻人也能随便说出“人间不值得”这样的“名言”。但“人生不过如此而已”就给人一种看开之后的从容之感,给人一种智者的印象,而“人间不值得”只是一种“丧”的感觉,只是一种低了头认了命的失败者的形象。

  中年人看透人生挺好,年轻人年纪轻轻的,还是不要随便认输才好。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中,梁实秋不再像其他作品中那样讲生活情趣,讲享受生活,而是以一篇篇略带讽刺也略带幽默的杂文,指出了人生中一些不妥的现象,也对人生如何能够更好给出了一些善意的期望。

  男人的脏乱差,女人的嫉妒善变,孩子的任性顽皮,老人的为老不尊,暴发户的庸俗嘚瑟,以及无法忽视的插队现象,公共场所旁若无人的低素质表现,幸灾乐祸的小心眼表现,等等,从各个方面展现出梁实秋是如何看待人生的,但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梁实秋也是真正想让国家和国人能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梁实秋说过,一辈子不改国籍,如果中美开战,肯定站在中国这边。他眼中种种看不顺眼的现象,从那个时候,到这个年代,很多还依然在上演,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曾经的善意的批判,就算刨除文学价值,那也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何况,作为散文或杂文,梁实秋是当仁不让的大师呢。

  我们可以抱着“人生不过如此而已”的心态去从容的对待人对待事,但是,更应该以更高更好的标准要求自己。

  如果说以前的“人生不过如此而已”还略带一点无奈的话,我希望,以后的“人生不过如此而已”是这样的一种表达——嗨,这算什么,我们新时代的人,就是这么有素质,就是这么优秀,人生不过如此而已嘛。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修订版)》读后感(七):某个生活观察家

  彼时,高中同桌最喜爱的作品是《雅舍》系列,一大摞新的旧的搜罗在桌肚里,极为爱护。高中课业紧张,他无暇一一翻看,常常担心有霉斑腐蚀了心爱的书籍,便在周末阳光炙热的午休时间,小心翼翼地把书籍们摊在桌上。

  我一般不午休,摊在我面前的几本我也就是顺便读了,唯独印象颇深的是雅舍小品里讲那栋小房子在下雨打雷时的难堪之处,又讲到古代有个爱听雨的人,特意建造一栋竹楼,用来听雨,竹子能放大雨点滴落之声,极为有趣。长大之后,一逢夜里落雨,便停下手中的演算,怅然想到若是我有一栋竹楼则多热闹。

  自那时起,我便对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停留在写他人之观察不到的细节之处,有点你我明知却未尝说出口的感觉,与沈复的文字有些相似之处。今日再次拜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选集,便读出多了一些从容自得与自苦以练豁达之感。人物刻画能描出其神采,动物描写浮现在眼前,言语精要干练,到了一种不给你多余的想象力空间的文字深度。

  幸遇三杯酒好,何逢一朵花新。本书分为五部分,开篇快乐度日中,讲到中年那块,身为九五后的我,在大二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能力已经经不起分散,只能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做自己能做的时候,也不再敢熬夜,再看大一新生生龙活虎的,在图书馆一口气借十本书回去。颇有一种“眼中万少年”之感。

  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话说,相由心生这件事情还是要看心态,有时候对上了便嘟囔一句,却不曾想自己的面相由何而来,并非全是爸妈决定,自己的境遇与心态也浸染到了面相。那些僧人面相祥和,也不只是吃素的原因。早起出门,留心观察眼前活动的脸,倘若不是相熟,能让自己再看的又有多少,大概真是学校里青春洋溢的多,让人感到生活的幸福。

  梁实秋先生在描述一种社会角色的时候,非常的深刻,虽然有一些地方与当前时代不一样,但有些东西改了面貌却未曾改变本质,讲到医生与同学时让人感同身受。虽然感觉现在的社会与我们小时候已经差别很大,高中的时候物资匮乏,晚上一碗泡面能六个人吃。如今估计很少有这种情况了。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五部分中的苦雨凄风,对于即将远去美国求学的梁实秋,与他的情人、母亲、妹妹一一作别,却又难以作别的场景。今朝的情绪,留作明日的相思。梁实秋的真性情跃然纸上,而一改梁实秋先生作为生活观察家的“刻薄“与”平静“形象,放在这本书中简直是点睛之笔。人当少年嫁,我当少年别。母亲的翘首相望,是领多少游子潸然泪下的心酸。

  梁实秋应当是一个悲观自苦的人,才能如此客观的记录生活,从坏的一方面去发现好的东西。他不觉流露出来的是对人性的无力的失望,但未曾忘记他严肃的“观察人生,并且观察人生全体“的使命。

  愁来愁去,生活还是那个生活,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快乐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内心坦然,则无往而不乐。代序中,便能让人明白本书的要义。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修订版)》读后感(八):人生贵在适意,做自己,爱生活——《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文/北北笑

  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次读梁先生的文章是什么时候了,但对他的印象极深,极好。从他的文字中,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哪怕是再平凡不过的柴米油盐般地生活,在他的笔下,却平淡而不失品味。

  他是一个很精致的人,精致的生活,精致的做事,他总说人生贵在适意,偶尔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放肆一下也不为过。

  本书《人生不过如此而已》,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教会我们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学会享受生活中的美好。第二部分讲述了良好习惯,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这跟我们平时讲到的自律是差不多的意思,自律使人自由,这道理永远不会变。第三部分通过分析世相百态,看透人世冷暖酸辛。第四部分让我们学会从生活中的琐事感受到美好。第五部分对全书做了一个总结,人生贵在适意,不如笑看人生。

快乐度日,发现生活的诗意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只有学会正视自己的生活了,才能算得上是成熟。人最怕的就是自欺欺人,不敢正视自己的现状,总扯着一块生活的遮羞布不肯撒手,这样的人是很悲哀的。

  书中提到,中年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人的衰老过程是缓慢的,但我们意识到衰老却是很突然的,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眼角出现皱纹,脸上出现一些斑斑点点,洗不掉擦不掉,只能擦脂抹粉来掩盖。再仔细看,发现一头黑发中夹杂着几根白发,身上的肉也开始变得松松垮垮,那一刻悲伤到想哭。

  曾经不屑一顾的各种补品补药,如今也成了自己的救命稻草,想尽可能地赖在青春里不走,枸杞保温杯也成了中年人的标配。

良好习惯,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面由心生,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是恶的,那他的面相便是凶的,因为人在发怒的时候,最难看。在小的事情上让一让别人,大的地方才能做到与人无争。

  勤奋的人,必定会有所成就,一个人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能够坚持早起的人,大都是生活非常自律之人,别人睡懒觉的时间,他们可能已经学习或者工作几小时了,日积月累,无数个小时加起来,他们在无形之中变得比身边人都要优秀。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大都对自己非常苛刻,高度自律,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虽然成功很难复制,但成功者身上的良好习惯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你走,我不去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都要去接你

  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特别痛苦,像是在心里开刀,眼泪不听使唤涌出来,所以我平时很少去送别人,也不喜欢别人送我,离别的场面真的太心酸。

  但是接人就不一样了,是开心和激动的,不管天气好不好,不管你的航班你的列车多晚到达,我都愿意去接你。

受气不必花钱,花钱则一定要受气

  在我小的时候,买东西都要去供销社,供销社是大仓库改的,白天不开灯,便很昏暗,从门口进去直走到底,就能看到一长排的玻璃柜台,柜台里面站着售货员。

  那时候买东西不像现在,可以自己挑自己选,那时候都是报出自己要买的物品名称,售货员从里面拿给你,那时候我们也不是上帝,买东西都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说错话人家就不卖了,受气也是难免的。

  现在好很多了,买东西可以任挑任选,也不必再受气。我时常会觉得自己很幸福,能生活在这样好的一个时代,吃苦的日子很短,往后都是幸福。

人生贵在适意,不如笑看人生

  叔本华说,幸福即是痛苦的避免,所谓痛苦是实在的,而幸福则是根本不存在的。经历过痛苦的人,更能感受到幸福的存在,也会更加珍惜幸福。

  人的一生并不算很长,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做真实的自己,是很难得的,不必拘泥于礼法。

  人生,不过是一段来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修订版)》读后感(九):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圆满

  从微信朋友圈里看过去,似乎每个人都过得不错。

  今天去吃日料,隔几天再来个法餐;刚从泰国骑完大象回来,又计划着四月去日本赏樱花;生了双胞胎,一天几个十几个秀娃小视频轰炸;逢年过节不是晒礼物就是晒红包,甚至结婚证房产证……总有那么一群人,过着你“想要却暂时无法拥有的生活”。

  每每看到,习惯性点个赞,然后打开某视频app继续追没有追完的剧,心里感叹:为什么别人的生活过得那么好?而我每天都很丧?

  然而,他们真的过得好吗?未必。愿意展现出来给人看的,永远都是最好的一面,背地里的辛酸苦楚,只有自己知晓。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打理得越来越糟,这是现代社会所有年轻人的通病。好像大家都不会“生活”了,只是在“活着”而已。读了梁实秋的散文,跟真正会生活的人一比较,这个想法更加明确。同时也深深感觉到,现在的年轻人,都应该读一读梁实秋的书。

  梁实秋是我见过最会生活的人。但凡读过书的人,对他都最为熟悉不过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生活家——写美食,能让你浮想联翩、垂涎三尺;写玩乐,会教你有种“原来这也能如此有趣”的感叹;写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小事,如喝茶、饮酒、写字、照相、请客,等等,你又不得不折服于他对每一个平常日子的细心、有心、用心;写对人生百态的观察,时而幽你一默,但是就在这嬉笑怒骂之间,他的生活智慧、人生洞见就跃然纸上了;就连生与死,这种困扰大多数人的终极命题,他也看得很淡,所谓人生,不过是生与死之间短短的一橛……

  他还说,“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 “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潇洒、豁达、敞亮、帅气。这样的生活态度,不得不叫人叹服。好像在他的眼里,没有烦心事,日日都是好日。

  如果我们能做到像梁实秋这样,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于日常小事着手,用心过好每一天,这就够了。

  即日起,给自己一个好好生活的理由。

  先从好好吃饭开始吧。你看那些大家,哪一个不是“老饕”?梁实秋、汪曾祺、蔡澜……他们热爱食物(无论是家常之食还是珍馐美馔),恨不得将天下美食都尝个遍(是美食者,却不是饕餮客),也能从“吃”中悟出生活哲理。吃,是一件重要的事。好好吃饭是对自己最基本的关爱。热爱美食的人,必然热爱生活,没有什么比吃好吃的更让人开心的事了。即使工作再忙碌,心情再不好的时候,也别忘记关爱自己的胃,用心给自己准备一日三餐。从今天起,不再关心世界和平,只关心粮食和蔬菜。

  除了好好吃饭,你还得有自己热爱的事。心守一事去生活。可以是工作,也可以是工作以外的爱好,如画画、读书、弹琴、写字、跑步、瑜伽,等等。蔡澜说,这不是玩物丧志,而是玩物养志。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只会睡觉、刷剧的“肥宅女孩”,培养一个爱好吧。不需要做得多好,每天读二十页书也可以,循序渐进;不需要成名成家,随意去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心中真实所想;不需要参加选美比赛,身体健健康康、整个人看上去朝气蓬勃就好……重要的是坚持。任何事,只要坚持去做,努力求好,哪怕一开始困难重重,都会渐入佳境,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全新的你,一个更好的你。

  还要简单一点、安静一点、从容一点、雅致一点、慢一点去生活。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可惜懂得的人太少。生怕慢了一步,生怕挣不了大钱,生怕没房没车,生怕日子过得不如别人好……到头来,累了,病了,还要埋怨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却不知,生活的好与差,不只有一个衡量标准。父母健在,身体健康,温饱无忧,有事可做,孩子正在身边慢慢长大,生活中的“小确幸”如此之多,平常日子最可贵,难道因为平常就自动忽略了它的可贵吗?人生只一次,单程不可返;匆匆几十年,不如简单过。简单、安静、从容、雅致过生活,慢慢走,去发现生活之美。

  当你懂得如何去生活,你会很容易找到使自己感觉舒适的状态,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也不再会因为他人的眼光而选择性地隐藏部分真实的自己。你会快乐。

  最好的生活,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最雅致的生活,是再慢一点的生活。永远不要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以简单美好的生活完善复杂的人生。

  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圆满。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修订版)》读后感(十):不过如此。

  人生的目的除了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林语堂

  小桥流水,丝竹于耳,亭前听昆曲,雪中泛太湖,啸聚同好。一席茶,一池荷,熏香迟暮,花馔青灯。每个国人心目中的生活。

  “中国式生活”,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以智慧、闲适和觉醒为主要特征的艺术的人生态度和活法。“中国式生活”是对“乡土中国”的一种历史追忆,是对农耕时代田园牧歌生活的一种精神向往,是对抱朴守真心灵生活的一种崇尚回归。“中国式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出的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

  “中国式生活”在精神层面有几个特征,首先是简约。“中国式生活”追求的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而非奢华的生活方式。那种一掷千金、醉生梦死的“土豪生活”,那种追求香车、豪宅、权力、美女的所谓“成功生活”都不在此列。“中国式生活”更多的是隐含着一种精神和文化。

  于丹说过一句话,三十岁之前,人在不断地做加法,即不断从这个社会积累自己的财富、情感、经历、知识……而到了四十岁,人就要学会做减法,学会舍弃一切负累、添堵于心的东西,如名、利、权……

  其次是闲适。闲适是一种优雅,闲适是一种从容,闲适是一种境界,闲适是一种智慧。“中国式生活”享受的是充实的生活,而不是平庸的日子;是平实无华的岁月,而不是灯红酒绿的时间;是安然平静的时光,而不是愤懑暴怒的态度。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人生也要追求,守一份闲情逸致的情调生活 。现实社会安稳,物质生活丰厚,文化生活多彩,人群中,大部分人受过良好的文化基础教育,何不追求一份闲情逸致的情调生活。

  每一个人都应如此,以不同凡响的姿态,摇曳在红尘中。不惊不扰,不骄不躁,寂静而温暖,平凡而又简单,采撷一抹绿意,用自己的色彩怒放生命的璀璨绚烂。

  最后是智慧。“中国式生活”是一种智慧的活法。拥有这种智慧的人,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自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独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亢,不俗不谄。能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林语堂先生说:“幸福很简单: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修订版)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