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怪作家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11-29 23: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怪作家的读后感10篇

  《怪作家》是一本由[美] 西莉亚•布鲁•约翰逊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怪作家》读后感(一):怪癖并不属于成功秘籍

  如果有人想从名作家的故事里得到什么写作秘籍,在这本书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那个众所周知的答案是——笔耕不辍

  如果你对他人的生活细节有窥视的兴趣,这本书倒是不错选择

  在这个寻求与众不同时代,怪癖已经不是什么不可与人言的东西了,但人是很奇怪的东西,在寻求不同的路上总忍不住左顾右看的暗暗期许有人不同的和自己一样

  要是同样在写作的自己和名作家有什么相同嗜好说不定是自己即将成功的预兆。不知道有没有人是带着这样的目的读这本书,说不定它还有欺骗安慰剂的功效哦。

  《怪作家》读后感(二):作家的怪癖也是常人望尘莫及

  成为一名作家有多不容易?为什么我在看完一本介绍作家怪癖的书后,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起初买这本书完全出于一种猎奇心理,作家和怪癖,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组合。书中主要介绍了20位知名作家的写作怪癖或称习惯,包括席勒、海明威、卡波特、纳博科夫、伍尔夫等等,在了解他们写作过程中的一些小怪癖后,更加让我佩服的是这么多作家为写作付出努力。不管是夜晚写作、喝浓咖啡还是撸猫,都包含着对写作的热爱,如果你不爱一项工作,又怎么会费尽心思找到坚持下去的方法呢?

但是,这本书的缺点对我来说就是内容太过浅显点到为止,而没有真正的深入挖掘,虽然也可以理解,也许作者本就想给大家呈现作家们不为人知一面而已,再加上对象如此多,确实没办法每个都作很细致全面描写。所以四

  《怪作家》读后感(三):凝望人群背影

  这本书收录了作家们的各种怪癖——这种怪癖其实是个体差异体现,换句话说就是人性证明,只是因为它们的主体是作家才引人关注,就像作家的自杀率并不比别的群体更高,却更容易成为话题一样。如果我们去观察农民种田的方式可能也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怪癖,只是没人感兴趣罢了。——农民种田种得再好也不会成为“农民家”。

  不过其中有些习惯确实很有启发性,比如席勒书桌抽屉里会放一堆烂苹果,这些腐烂的气味刺激他的灵感(我从未考虑嗅觉的刺激,也许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巴尔扎克会“穿得像工人一样褴褛”,跟随行人,偷听他们的对话(我在北京也试过几次——当然我本来就穿得像工人一样褴褛,不需要更多的伪装——确实有效,但回报率很低);奥康纳每天早上都要写三个小时。“如果你不是每天都坐在那,你就会错失顺利起来的那一天。”(职业写作真的就是一份“工作”。)

  有幸见过译者一面,有趣的是,译者本人的生活习惯和这本书的内容形成微妙呼应。他是我见过的年轻人里面,离“现代科技”最远的一位:他至今没有智能手机,更谈不上使用微信。他给我讲过一个画面感很强的细节:有天晚上下冷雨,他站在寒风的街头打不到车,顿时产生强烈购买智能手机冲动,但最后还是克制住了。这种“前智能手机时代”遗民式的姿态,可能在别人看来很怪,我却觉得可敬:总要有人留在最后面凝望人群的背影。

  《怪作家》读后感(四):怪作家

  2019/7/7
罗伯特.弗罗斯特经常隐退到荒野。在斑驳的树荫下,他能独自走上好几小时。早在上大学时,弗罗斯特的同学就取笑他从校园里消失的习惯。当他们探问他,在这些孤独的远行中,他都干了些什么,他回答说:“我啃树皮了。“

此外,还有:

科莱特写作前给狗抓跳骚;巴尔扎克一天喝50杯咖啡,——他的膀胱真好!席勒堆放大量的烂苹果依靠腐烂味道保持清醒;西特维尔在动笔之前,会躺在棺材里……..
但是无论他们有着怎样的怪癖或者爱好,这些令人匪夷所思或者费解行为,无一不指引着他们通往伟大著作的罗马,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这句矫情话语,其实用在这些生产著作的作家身上更为恰当,———慢一些,再慢一些,远离甚嚣尘上,与自己对话,与生活对话。
慢到什么程度呢?乔伊斯一天能写出两句话,便雀跃着给友人电话祝贺,当有人提出他的低产,推荐其使用打印机,他反驳:”但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对着打印机口授。如果我愿意,我也可以这么做。但有什么用?不值当!“他一个字一个字的写着《尤利西斯》,而彼时,乔伊斯已经几乎看不见,写作《芬尼根的守灵夜》时情况糟糕。
以上,《怪作家》
作者是美国作家兼编辑西莉亚.布鲁.约翰逊,《怪作家》是她其中的一本,专门探究大作家们的奇怪的癖好,仿佛作家的狗仔,有意思的是,作者还有另外一本,《与达洛维夫人共舞 文学名著背后的灵感故事》,从书名难看出故事架构,一本专门挖掘怪癖,一本赞美,有趣。

  《怪作家》读后感(五):怪作家,有点可爱

  作为一名有着强烈“好奇心”的读者,对书籍感兴趣之余,对写书的作家同样有浓厚兴趣。这就是一本可以满足好奇心的书,书中可以看到众多名作家那些有点搞笑,又有点迷惑的“怪癖”。

  写作时要闻着烂苹果“香味”的席勒。一天喝高达五十杯咖啡的巴尔扎克,而且浓度不高还不行数量之多让人惊讶,但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忍不住计算一下五十杯咖啡得花多少钱。巴尔扎克要喝的还是优质咖啡啊。现代的星巴克估计在他眼里算不上精品咖啡,用星巴克一杯来算的话,五十杯是什么概念啊,超过一千了。除了咖啡,大量创作的巴尔扎克消耗最快的就是笔和纸了。他在给友人的信提到

可怜的笔!它应该是钻石做的,才不至于这么快就坏!

  看到这句话,直接笑了,瞬间觉得巴尔扎克很可爱。

  作家们的怪癖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勤奋。一个比一个勤奋写作,每天2/3小时是最少的,不少是通宵达旦的创作,像卡夫卡晚上十点到凌晨六点。巴尔扎克晚上十点睡觉,凌晨两点起床。有写到具体时间最夸张的要属塞林格,每天十六小时。蛮想知道塞林格要不要喝咖啡提神。我试过看书困了喝咖啡还是一样困,看了巴尔扎克,发现是我那甜甜的牛奶咖啡浓度不够高。

  有时候花了很多时间写的东西,回头发现很烂。感觉费时间。对此,弗兰纳里·奥康纳“现身说法”了。有时我写了几个月,却不得不把所有的东西都扔掉,但我不认为这些是浪费时间。事情进展顺利时,会变得更容易。事实上,如果你不是每天都坐在那,你就会错失顺利起来的那一天。

  《怪作家》读后感(六):成为作家

  村上春树每天四点起床,什么也不做,直接写上五六小时。每天写十页,每页字数约四百字,然后每天跑步保持体力。像村上春树这般有着正常作息规律的作家毕竟少见,作家都有怪癖。而这些怪癖的养成,都是为了作品完成

  任何作家在作品背后,都曾写下过无数“废纸”——那些写出来无法出版的文字。这并非毫无意义,浪费是值得的,如果没有大量的文字浪费为基础,最后的作品断难完成,或者说只会差强人意。浪费即练习写作者必须不断经历

  因为对于作家来说,真正花在作品创作上的时间只是“冰山一角”,其他时间都是练习。他必须不断地写,不为作品出版而写,只是为写而写。没有哪位成功的作家不曾花时间在文字磨砺上,一天的功夫最后也许只有几个字可以用。

  并且,作家的“灵感”实则虚假的概念,没有作家是祈求灵感写作的,就像靠天吃饭那般。如果真有灵感,那么灵感也只会在作家持续的写作中到来。这样它就不是灵感了,而是长期坚持换来的回报机会只给坚持的人,这是真的。

  因此养成怪癖是必须的,为了能每天写作。写作艰苦,为了产出一页,付出无法计数的时间与精力。但这又是必须的,灵感闪现在坚持的某些瞬间。于是,必须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无论是规定每天写的时间,还是每日完成的字数。

  这是厉害作家们都很怪的原因。每天像上班那样朝九晚五写作是不太可能的,必须有适合于自己的奇怪癖好,无论是猛灌咖啡(巴尔扎克)、躺在浴室(纳博科夫)、闻腐烂苹果(席勒)、与猫为伴(艾伦坡)躺在床上(普鲁斯特)。

  只要能让自己坚持写下去的舒适姿态都应该尽可能开发和跟随。于是,一批怪作家便诞生了,或者说,真正厉害的作家没有不“怪”的。因为他必须顺从自己的写作天性来创作大量可行或不可行的文字,然后选出最好的出版成作品。

  如果哪天你想成为作家了,也会养成怪癖。不是说你为了成为作家先养成写作怪癖,而是一旦你成为作家,怪癖自然相伴而来。你逃不脱的:成为大作家,得每天写作,想保持每天写作的习惯,必须顺应天性。当然,小作家例外

  《怪作家》读后感(七):创作就是不断修改——《怪作家》读书笔记

  没有什么是真正的创作,只是修改,不断修改。 致敬这些可爱、勇敢的作家们,写作是件艰苦卓绝的事情,但,只要你足够热爱,就会一直坚持,或坚持的更久些。

  福克纳

  没想到我挚爱的作家福克纳,他的作品《我弥留之际》是在锅炉房上夜班时完成的,只用了六周。漫漫长夜,他一直在写作,这比那本书本身更浪漫了,让人致敬,那天才的、坚忍的写作。 至今还会回想起《我弥留之际》里那荒诞情节迷人的细节,很难忘。隔着木桶听里面水的声音星星仿佛掉落在水桶里,整个世界那么安静,只有呼吸和水的声音。

  巴尔扎克

  每天喝五十杯咖啡的巴尔扎克,辛苦完成的第一部作品《克伦威尔》,没有收到好的评价,他不允许失败使自己泄气,拿起咖啡壶旁的笔,继续写了起来。 巴尔扎克给朋友的信里写,“一个人在十二小时内,可以让很多黑字落在白纸上。”

  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他卧室的灯直到凌晨两点还亮着,闹钟定在五点钟,铃声一响他又弹起身来工作。 六百五十封退稿信,压垮了这位在贫穷挣扎的作家。直到杂志社给他的一篇故事开出了不菲价格拯救了他,在现实中,在文学上,因为他的家庭负担也很重,写作也是为了养家。

  奥康纳,“如果你不是每天都坐在那里,你就会错失顺利起来的那一天。”

  “纪律对我来说并不自然,我必须去养成。”

  雨果把衣服锁在箱子里,为了避免自己外出,还有把烂苹果放在桌子里的作家,闻这种味道会清醒和有灵感,把双脚放在冷水盆里写作的作家,床上贴满了小卡片的作家,每天散很多步的作家,每天跑步、游泳的作家…

  各种各样的作家有很多独特的习惯,但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写作。为世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精神财富、时代记忆生命淬炼,向他们致敬,这需要体力、脑力、自律的写作生涯

  珍惜经典作品,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生命的凝练,心的颤动,悸动,读的是作家的心血, 不说呕心沥血,也是自律的体现。

  写作,长久训练、坚持,不断修改,创造生命的价值,那些可爱的“怪作家”们。

  《怪作家》读后感(八):作家们的仪式感

  千百年以来,就写作这件事而言,当人们阅读了经典传世之作后,便会强烈地渴望向作家本身的生活一探究竟。不仅吃了这颗美味鸡蛋,还都想要拜会一下这只无与伦比母鸡

  《怪作家》这本书,就是知名作家的写作仪式感的集大成者。这本书选取了席勒、巴尔扎克、大仲马、雨果、乔伊斯、伍尔夫等不同时代闻名遐迩的大作家在写作中的逸闻趣事,摘编整理成书。

  作者西莉亚·布鲁姆·约翰逊的文笔,仿佛行走在人物传记八卦故事的边境线上,集纪实趣味一身,让人有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冲动。

  对比起过去作家们的创作历程,写小说之于现代社会,已经进化成了一个相对轻松简单的生产过程。只要有一台电脑,连上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就能敲击键盘并发布作品。时间往前闪回,在狄更斯的年代,他更喜欢是使用蓝色墨水,但这个选择并不基于颜色偏好,而是因为一种特殊的蓝墨水比其他颜色干得更快,这以为着他可以省掉吸墨纸吸墨这件麻烦事

  创作并不是作家工作的全部,写作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汲取源源不断的灵感,并在脑海中逐渐形成故事的雏形。所以“怪作家”之所以“怪”,更在于他们获得灵感的方式千奇百怪

  席勒需要在抽屉里藏一堆腐烂的苹果,借助这种“芳香推动自己的生活和写作。而为了维持旺盛大脑活动,巴尔扎克每天要喝五十倍高浓度咖啡,甚至还自己发明了一套做咖啡的方法。

  在开始写作之后,反复的自我审读和修改对于不同作家而言,也是不尽相同。普鲁斯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会一遍一遍地重写,不断地为浩繁的巨著添砖加瓦

  这样的小故事在《怪作家》这本书中数不胜数,有许许多多的作家是猫奴,一部分作者喜欢闭关创作,另一部分则偏好在飞机或者公共汽车上边找寻灵感边写作……

  如今,“仪式感”这个词正逐渐成为滥觞,当代朋友圈之怪现状和一众沉迷于写作本身,已经养成了各种奇妙习惯却不自知的作家相比,的确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现代人强调“生活需要仪式感”,但作家们的仪式感围绕的目标却只有一个——写出精彩成功的作品。也许正是因为每个作家都有独具特色的写作习惯,说明了他们并非一群矫揉造作、追求形式的人。

  作家的仪式感,最终是为创作而服务的。写作对于他们而言,宛若生命一般圣洁和重要。即使饥寒交迫,舟车劳顿,或是身体状况频频,他们共同的选择也只有一个——坚持写下去,继续写下去。

  在与文字沾边的职业角色中,文学教师、出版人、书评人、新闻人这些多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要想成为伟大的作家,则必然需要造物主的意外指点。

  《怪作家》不是一部写作指南,更像是一把梯子。借助它,我们可以距离这些天才的灵魂更近一点。

  《怪作家》读后感(九):透过作家看作家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很儒雅,很有学识的才子老师说过,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不能仅仅局限在读完这本书就可以了,应该了解作家的生平,生活背景,有什么特点,写作的时代背景等等。这样才算是真正地读完了一本书。当时不太了解,觉得老师好麻烦啊。后来,随着读的书逐渐增多,觉得老师的话简直是真理。

  不了解作家的喜好,看作家写的作品还真隔着一层纱。写中国作家各种逸闻趣事的书籍,很多,但鲜有介绍外国作家性格癖好的作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怪作家》收录了八十多位作家的怪癖。有喜欢的伍尔夫、狄更斯、巴尔扎克、大仲马、乔伊斯、纳博科夫、海明威……他们个个性格鲜明,在长期的写作生涯中,形成了特立独行的风格。这些在写作中要用到的道具——烂苹果、紫墨水、白色的外衣、书写板、咖啡……在普通人看来特别奇怪,甚至是难以理解的,因而他们也成为了怪作家。

  烂苹果。

  歌德说,烂苹果的那种气味,对席勒有益,对我则像毒药。席勒的生活和写作中离不开烂苹果,他有意将苹果放坏,烂苹果散发出的气味,能带给他灵感。在想,席勒可以写本《苹果说》的书了。

  紫墨水。

  代表优雅、高贵、魅力、自傲、神秘色彩的紫色,充满了浪漫气息,让人产生幻想。伍尔夫在写作中偏爱用紫墨水。她的书《友谊长廊》,内文、封面都是紫色的,这本书是她送给朋友英国植物学家维奥莱特·狄金森的礼物。维奥莱特恰好是Violet紫色的拼读,或许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整本书才用足了紫色。伍尔夫在日记中,竟然将云朵也描写成了紫色,“一场暴风雨——紫墨水般的云朵——正在消失,如墨斑之于水中。”真真的紫色粉啊。

  刘易斯·卡罗尔写作时,也使用紫墨水。因为他曾经当老师时,学校要求批改作业用紫墨水,所以养成了用紫墨水的习惯。

  书写板。

  伍尔夫在写作中,一直有使用书写板的习惯。她的书写板是一张薄薄的胶合板。她很聪明,她在她的书写板上加了一个托盘,用来放钢笔和墨水。这样在写作中,就不用担心在寻找合适的笔时,丢失掉稍纵即逝的灵感了。

  著名的童书作家罗尔达·达尔的书写板,是绿色的,用软软的绿色布料手工做的。达尔会在绿色的书写板上放上黄色的书写纸,开始准备写作。

  咖啡。

  许多作家会把咖啡,当作写作时的精神兴奋剂。比如,席勒、巴尔扎克、伏尔泰、本杰明·富兰克林、乔纳森·斯威夫特、亚历山大·蒲柏。席勒在夜里写作时,会用浓烈的咖啡提神。

  巴尔扎克是咖啡的重度患者。他每天要喝五十杯浓咖啡,甚至会花半天时间来采购优质的咖啡豆。他说:“咖啡给了我们一种能力,让我们能够从事较长时间的脑力劳动。”虽然,他自己也承认,长期饮用咖啡让他变得脾气暴躁,喜怒无常,但他还是无法不喝咖啡。

  坐落在巴黎左岸的日耳曼大街上的普洛可甫咖啡馆,成为伏尔泰、富兰克林、巴尔扎克等大作家的聚集地。

  阅读这本小书,对了解这些怪作家,我觉得仅仅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哪个作家感兴趣,想深入了解他们,还需自己下功夫去钻研。

  《怪作家》读后感(十):无怪不成家

  约翰逊“别有用心”地沿着文学史的时间脉络,将各个时期大作家的小怪癖统统串联了起来:从狂飙突进时期的启蒙诗人席勒,到20世纪后半叶美国南方鬼才奥康纳,作者以横跨三个世纪的20块光怪陆离的碎片,拼凑出了一部轻巧又趣味十足的文学小史。

  约翰逊像一位引见你前去与杰出大师会面的女管家,她将领你从客厅走向书房,轻轻推开作家书房那扇虚掩的木门,任你透过有限的缝隙肆意偷窥大师伏案写作的背影、窥探文学史的“后台”。这便是阅读《怪作家》时你将拥有的视角和体验。

  怪癖与个人风格

  原来,为了刺激灵感和嗅觉,席勒会在自己书桌的抽屉里放满烂苹果;为了敛心凝神,拖延症患者科莱特会在写作前给她的猫抓跳蚤;为了向姐姐证明写作和绘画一样是件吃力严肃的活,伍尔芙始终坚持站着写作……

  为了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力和意志,作家们无不竭尽了手段,而实际上,这些怪癖和手段其实都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作家们各自迥异的主体性:他们因各有其“怪”而最终各具风格。

  正如,倘若不是因为爱在堵车的“走走停停”中写作,斯坦因的散文也许不会具有它独特的节奏。对于诸多创作者而言,怪癖几乎间接催化、塑造了他们独特的自我风格。

  关于怪癖与风格间微妙的同构关系,普鲁斯特身上也许存在着最佳印证,只是对普鲁斯特而言,怪癖之于风格的影响并不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和自我成就,而是更多的出于命运的苦涩和无奈。

  在《欢乐与时日》的序言里,普鲁斯特写到:“在我的孩提时代,我以为圣经里没有一个人物的命运像诺亚那样悲惨,因为洪水使他被囚禁于方舟达四十天之久。后来,我经常患病,在漫长的时间里,我不得不待在‘方舟’上。于是我懂得了诺亚曾经只能从方舟上才如此清楚地观察世界,尽管方舟是封闭的,大地一片漆黑。”

  他像地窖中的穴鸟一样生活,用软木铺满房间以隔绝一切光亮,在黑暗的幽闭中耗尽了余生。在那漫长的禁闭时光里,普鲁斯特毅然决然地坠入记忆的深渊,写下了《追寻逝去的时光》皇皇七卷本。在黑暗与禁闭中实现时空杂糅和记忆漫游——这是命运的刁难带来的苦涩怪癖,但这怪癖与他的“天才”之间,何尝不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即便承认这一联系,对普鲁斯特而言无疑是苦涩的。

  怪癖与启灵仪式

  怪癖是作家们各自主体性的昭示,是作家风格塑形期的一次次挤压和催化,除此之外,我们或许还可以说,特殊癖好实际上是作家们企图进入写作状态的一场神圣的启灵仪式。

  乔伊斯会在写作前换上白色的“制服”;大仲马一生都只在蓝色的稿纸上创作;巴尔扎克在动笔时必须有咖啡相伴……对怪癖的偏执坚持、精准执行,使得这些特殊癖好拥有了某种近乎宗教祷告的仪式感。

  当大仲马铺好蓝纸,当乔伊斯换上白衣,当伍尔芙站定在书桌旁……一股热望随着仪式的完成而在他们心中变得明晰:从这一刻起,一切都将是艺术创作,从这一刻起,作家将真正进入他的“作家身份”。

  仪式感就这样区分了“作家”和“其他也使用着语言的普通人”,区分了“艺术语言”和“诞生于日常生活里的废话”。

  诚然,“使用语言”看似是一项廉价的、极易获得的技能,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话语”更泛滥成灾。然而,只有写作者明白,当语言落于一个暗含秩序和整体性的作品之中时,它将不同于任何在日常中被生产出的语言材料。为了抵抗日常生活中无意义的话语对“语言的艺术性”的侵蚀和同化,为了真正区分这两者,一场偏执的划分仪式是必要的。

  在当下这个语言材料泛滥成灾,并逐渐丧失其秩序和整体性的信息时代,这种偏执的划分仪式更加是每个写作者必须习得的技能。

  这也许便是伍尔芙坚持站立着写作的理由,也是她有意向他人展示写作艰苦性的理由,她以站立这一姿态申明:写作,并非是一项日常行为,而是像绘画、雕塑一样具有艺术性和创造力的举动。说到底,所谓怪癖,就像作家们投掷于日常生活乏味浪潮上的一个浮标,用以标明茫茫卑琐之上,艺术性所处的方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怪作家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