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玉孤志》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9-11-01 23: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玉孤志》读后感精选10篇

  《玉孤志》是一本由张广天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玉孤志》读后感(一):人间能有几回闻

  初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畏惧的,因为之前从未接触类似诗歌文体读物,所以阅读的时候几乎是带着崇敬心情安静静的在学校自修室看的。

  《玉孤志》这是一首关于玉的长诗信息量很大,而且内容也很有广度。如果用书友会马箭老师观点,那我读《玉孤志》应该是以仰视的角度来拜读的。

  虽未曾完完整整地看完西方但丁的著作《神曲》,但也小有阅读。可以说《玉孤志》是可以与这部巨著并驾齐驱的。《玉孤志》中的玉,它有着更大时空范围内的文化内涵,甚至是以玉的视角重述了整个人类史

  这本书故事主体部分分为三篇,上篇《地狱行》,中篇《人间行》,下篇《养孤记》,另有续篇《玉的献辞》与后述《征信录》十四首。实际上,我在平时的阅读中是最怕诗歌这种文体的了,它晦涩难懂,难解其意,因为从高中大学考试文明确注明“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所以几乎很少阅读这类书籍,更不要谈去创作了,而作者张广天洋洋洒洒来个十万字的长诗,把神话历史、人间情事想象力的冒险,全部写进诗里。

在《养孤记》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王胜和玉精的爱情。这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玉孤志》读后感(二):玉孤志:玉的冒险,玉的迷宫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文学上乐于冒险的时期模仿国外各种文学流派进行写作,已经成了文学青年必备技能中国的文学市场突然出现了许多带着外国口音本土作品,国外许多著名作家和作品在中国都能找到不止一个怪模怪样的“私生子”。

  当这个时代过去时,除了留下极少几部能够流传的作品之外,更多的则是遍地的尸体。又过了短短几年,这些尸体腐烂后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当这段冒险时期过去后,中国的文学市场又进入了一个庸俗式写作时期,所有的人都乐于编造虚无缥缈的故事,但在写作手法上却是越俗越好。与之相伴的是文学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技术书籍以及历史作品。

  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势必会出现下一次反转,当文学变得不能再俗时,一定会有人重新举起探索大旗开始另一次写作手法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最近两年张广天连续推出的数部作品,或者可以看做这一次反转的起点

  这位从戏剧转型进入写作圈子写作者,最近几年突然间连续推出重磅作品,震撼着中国早已死寂文坛。从他的《既生魄》,到《南荣家的越》,再到最新出版的《玉孤志》,每一本书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而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跨界,让他拥有了一般作家不曾拥有的广博知识全面技巧,这些知识和技巧支撑着他的每一部作品,让它们显得足够先锋,有足够的硬知识和严密逻辑性,却又基于中国的语法和文化,显得非常好读,可以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

  不去谈其他两本,他最新的《玉孤志》是以现代长诗的形式表现的。八十年代的写作者总是去机械地模仿国外作品,张广天并不排斥国外作品,甚至有时会戏谑地加以模仿,但这种模仿绝不机械,反而带着一点善意玩笑。这本书就仿效但丁的长诗,分成了《地狱》和《人间》。但他的语言又是纯粹中文的,不带有翻译腔,这让他的尝试不再是八十年代的重复,而是一次更高层次的探索。

玉的冒险

  他的新书《玉孤志》所描写的是一块世界上最知名的玉。相信大部分中国读者都知道历史上有一块和氏璧,但对于这块玉的来龙去脉却很少了解

  张广天正是抓住了这块玉的旅程,将他的长诗构建在了一段段真真假假虚实实的历史当中。为了吊读者的胃口,我并不指出他的哪些情节虚构的,哪些又是史书上列举的,一本好的作品,本来就应该将历史与虚构相融合,让读者沉浸在故事的构架之中无法自拔。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氏璧被发现之后进入了楚王宫,之后被赵王得到,于是就有了秦赵的渑池之会,秦王想借机得到和氏璧,却被赵国大臣蔺相如识破。

  但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和氏璧还是进入了秦始皇的宫廷,并被制成了一块传国玉玺,上面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块玉玺随着秦汉更迭而落入了汉代皇帝手中。从这时开始,这块玉玺就成了政权皇权象征,不管是谁想当皇帝,这块玉玺都能增加他的合法性,而没有玉玺的篡位者被认为是不合法的。

  王莽时期,由于从孺子婴母亲手中夺玉玺,导致玉玺被摔掉了一个角。到了东汉末年,随着董卓之乱的发生,玉玺消失了。可过了不久,玉玺又被一个军阀孙坚得到,送给了他的上司袁术,袁术由此想称帝自立,却在对手的交相围攻中死去,玉玺落入了曹操手中。

  之后玉玺归于晋,在南朝诸位皇帝手中传递,又经过了隋唐,到了五代后唐时期。由于契丹灭亡了后唐,也获得了这块传国玉玺。契丹人将玉玺改制为一个玉盘,那八个字也只保留了一个“天”字。

  契丹的玉盘经过了女真,传入了蒙古人成吉思汗手中。但在明朝初年,被元顺帝带往了北方。从此这块玉与中原皇帝分离,不管明清,再也没有得到过它。

  那么,这块玉到底又去了哪儿呢?

  原来,明朝一位大将与北元作战时曾经得到了这块玉,却由于不认识,赐给了俘虏的一个蒙元妃子,不想妃子自杀跳入了捕鱼儿海,玉盘也就下落不明了。

  一百年后,一位渔人将其捞起,当做油灯使用,这块玉又辗转于中国的民间,它虽然离开了皇帝,却并没有离开中国。

  直到有一次,一位将军战争中得到了它,将它交给了自己心爱的人,一位叫做云芳的女人。由于玉石在战争中摔成了两半,云芳将其中一半做成了玉杯,和氏璧又成了一个杯子

  但这还不是玉石最终的命运。作者仿造但丁的地狱篇,突然之间在西方设置了一个地狱。云芳老后,一位在巴黎地下世界的鬼魂将玉杯偷走,于是这块玉有了一段海外的流亡生涯。作者通过对海外地狱的描写,将华夏与海外的命运这个主题摆到了读者眼前,相信阅读的人都会有所领悟

  直到最后,当考古学家从一块墓地里将已经被切成玉玦的和氏璧发现时,又由于不识货,将它送给了一位中国人,于是,这块伴随着中华命运的玉又回到了国内,并最终落入了本书的主人公手中。

华夏的冒险

  这块玉的命运到底象征了什么?它象征了华夏。

  于是,这部长诗又有了另一个层面涵义:它浓缩了华夏世界两千多年的冒险。

  在这里,作者将各个民族的神话融合在一起,将华夏的历史串了起来。在他的笔下,东亚大地上最早的人来自于北方那寒冷土地上。那儿现在属于俄罗斯,却曾经是东方文明的一部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相信读者可以从中读到山海经、穆天子传、七仙女匈奴和鲜卑起源神话等多种影子,却又只是似曾相识,不会在任何一个神话上停留太久。

  在贝加尔湖(诗中称为拜哈勒湖)畔,一位猎人看到七位仙女在洗澡,他由此得到了最小的仙女。仙女以玉为食,生下了不里牙惕人(布里亚特人位于现在的俄罗斯)。

  六百年后,仙女带着一部分子民前往东方的大鲜卑山,而留在原地的那一部分至今仍然是不里牙惕人。在大鲜卑山,又有一部分选择了留下,他们成了鲜卑人,而继续铺满了东方大地的,就是华夏之祖,也是怀玉之人。

  华夏人与来自西方的一个民族塞人作战。塞人在东西方典籍中都有所提到,是一个古老的印欧种民族。当塞人战败后,其中一支变成了月氏人,另一支分布在昆仑山麓,后来则被战国时期各国和秦人称为犬戎。两支塞人都守着昆仑山的美玉,而华夏反而远离了玉石产地

  与鲜卑人分离后,在东方的华夏人也并非只有一支,由于前进路线不同,他们也分成了多个支脉。靠东的一支是商人,而西方的一支是夏人。他们又汇集在周人名义下,熔炼为一体

  周穆王时期,去往西方拜访塞人(犬戎系),见到了赛人的首领西王母,并获得美玉归来。

  到了秦王朝,另一支匈奴人前来,匈奴人就是留在贝加尔湖畔的不里牙惕人的后裔。这样,游牧民族来自于不里牙惕人,还有一部分是留在大鲜卑山的人。而华夏民族则来源于那些跟随仙女母亲一路向东南的人民

  这些东方的民族在新的史诗下拥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都是玉人的后代,对于玉的崇拜无处不在,却又各有特点,而我们现代的华夏,又是融入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双重的血统,从这个角度说,当初分开的兄弟再次合流了。

  作者通过一个新的神话的形式,利用现代语言构造新的史诗,将华夏与玉连接在了一起,用一块玉的命运象征了整个民族。这块玉出自楚国人的发现,却贯穿在各个朝代,从定居民族到游牧民族,他们的命运无不与之相关。到了近代,又由于西方的介入产生了另一次冒险。

  那么,这个民族最终的命运又是什么样的呢?它到底属于西方,还是东方?

  作者并没有给出确切答案,却又有着点点滴滴暗示

平民主义崛起

  在书中,那块象征着华夏之玉的命运是不同的,最初它只是一块如同顽石外表璞玉,很少有人认识,只有一位玉工敢于押上性命。到后来名满天下,成为和氏璧,再称为皇帝之宝。

  但它的命运又是坎坷的,它曾经被摔掉了角,也曾经数次隐没在乱世之中,流落到游牧的北方。最后,它破碎成为两半,从玉玺变成了一个玉盘,又从玉盘变成了玉杯,最后从玉杯变成了一个玉玦,就像是中国的王权那样,所剩下的越来越小,到主人公手中时,变成了一块貌不起眼的小玉。

  与此同时,作者却在数处强调,玉已经不再只是王权的象征,它已经走入了百姓家庭,到了现在,即便是普通人家里也喜欢佩玉了。

  当年这曾经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以及王权的必备,现在已经散入了平常人家。这从侧面反映了一种平民主义的崛起。

  西方的近现代也是一种平民主义深入人心的历史,中国的平民主义兴起得更早,从春秋时代的贵族,到汉代就已经平民化了。如果将魏晋南北朝看做是一种贵族主义的反动,到了隋唐宋元,一路上平民主义再次大行其道

  但在古代,中国平民主义并没有产生出一个非王权的社会,皇帝继续存在,即便到了后来,皇帝的存在已经不是必须,甚至明清时代,连象征皇权的那块玉都已经不再在中原皇帝手中,而是流落到了北方,甚至欧洲的异乡,但人们还是无法摆脱皇权。

  现在,借助着西方的冲击,中国终于摆脱了皇权,一种更加彻底的平民主义再次袭来。就像作者在书的最后表现的那样,玉再次化为了女子,并爱上了一位游吟诗人,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权象征,反而如同她最早的祖先(小仙女)那样,喜爱的是一介平民。

  但这其中到底是福是祸?华夏的命运到底在何方?当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调,心情随着那块玉的命运颠簸时,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困惑,比提供给我们的现成答案,恐怕更多一些。

  《玉孤志》读后感(三):玉为媒,看尽中国千年

  文/秦莹

  连夜读完《玉孤志》,竟深觉几夜阅了千年,惊异之余,感喟不已。文字看得我愉悦,即使是形而上的幻景也蕴含诱惑,直到看到粗粝现实悲景将玉的窍穴闭塞,随着花人沉入捕鱼儿湖,异乡人来了又去,转眼又见云芳阿婆得玉不偏不倚,我竟激动得想起柏拉图口中那句“多么珍贵喜悦”,几经起伏的情绪更惹得我心猿意马手不释卷思绪更加无不细致。玉与人的相识、相知、相惜,着实让人感怀涕零。尼采所言“生命之于我们,意味着不断地将自身及所遭遇的一切转化为光与火”,这正意味着读懂了自己的灵魂,身上那些不可或缺意义重大东西必将呈现,于玉,于阿婆,于王胜,皆如是。

  古有曹寅一出红楼戏,以玉为引,道尽“木石前盟”以真为假的众生之殇,解了“金玉良缘”的众人之惑。一世聚散浮生,皆由此“玉”而生。借了“通灵宝玉”,寄人思,托人愿悲欢离合便交待的明明白白。

  “玉孤志”,亦“玉孤传”,以玉的身世,探索玉的文化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玉孤志》成文,分为五篇,作者解释说:“序篇《玉的献辞》、上篇《地狱行》、中篇《人间行》,都是王胜的手笔;续写下篇《养孤记》和后述《征信录》,乃仿王胜诗体,为使全书浑然无间;故书名为《玉孤志》,又叫做《甪直王胜体诗传》。”

  作者以东方文化为背景,将玉的主体历史进行了系谱式叙事,以玉为媒,观照地狱人间。通过把制造玉本身的话语传播出去,并将主体身份扩散,使东方民人形成具有真理性的关于玉的认知,楚君的错识,卞和的痛惜,皆从这里开始。故这是一本关于物的仿人类学史诗,表面上通过追溯玉的生命历程,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传达出作者关于神话、玄学形而上学的认识论。

  “物志”并不多见于小说题材,尤其是诗体小说。但关于描述物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传统由来已久,尤其是随着消费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兴起。在这个意义上,《玉孤志》也是一本关于玉的易主史,重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贸易繁荣与萧条,各民族间的频繁交往盛况。在《玉孤志》中其实有不少关于商品交换的情节:

有一次玉杯不见了,叫儿媳卖给了山东货郎,得价统共三块大洋,阿婆听说后一病不起。

  这事后来越发蹊跷,那货郎得了玉杯后竟走上塞途,霉运不断,原来祸从玉起,德不配玉,只得还了回去,身体才越发清朗起来。玉自有灵性,也就是从这时,阿婆与玉,心间再无分离。

那日赤山宴中,人皆醉不醒时,有巡夜官于席上见玉璧,匿于笥中,携归。巡夜官将璧卖给了外邦商贾,商贾将璧抵债给了赵人千户侯,千户侯子孙不识宝,赠予市中贩夫,赵臣缪贤于市中购得,知乃和氏璧,献于赵王。秦王闻赵国有宝,称愿出十五邑交换。赵畏秦强,不得已差蔺相如怀璧赴秦。

  这些关于商品交换的简单文字背后,承载着商品经济和拜物教的社会学寓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指出,交换价值体现的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物的联结也是人的联结,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行为间的关系。正如玛丽·道格拉斯(Douglas)和贝伦·伊舍伍德(Isherwood)在《物品的世界》一书中提出的,物的作用是通过日常生活实践来“生产和维持社会关系”。玉的几经转手,联结的正是这千年的人事,辗转变化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每聆听到玉的内心秘密,都经历着一次奇异的似曾相识感:我们为苍茫现实所迷惑,而忽略了它的弦外之音。

  “物品绝不仅有交换价值而同时铭刻了文化意义”,伊戈尔·科普托夫(Kopytoff)在《物的文化传记:商品化过程》中提出一个新观点,即物的“商品化”(去社会化)和“去商品化”(再社会化)。他把“商品化”看作一个过程,即使在商品流通领域之外,物仍具有商品的潜能,这是一个文化和认知的过程,强调了商品化和社会化相辅相成的关系。阿帕杜莱(Appadurai)在《物的社会生命:文化视野中的商品》一书中以“方法上的拜物教”(methodological fetishism)来重新看待物的研究,复兴了一种物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things),通过追溯物的生命历程,关注物的商品化、去商品化的路径、方式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

  因此,我们得以在《玉孤志》中看到关于玉与神、与人、与鬼的关系描述,审视了时空与权力的变迁。作者通过对东方古都的神秘想象,营造出瑰奇的东方宝国对玉的无限崇尚:

天地人三界贯通,上帝赐玉给东方,令不隔绝,不分离,一切时间的速度,一切空间的宽窄,卑至草芥,尊至日月,每一个方向都朝着真理

  当然,这里的“东方”不是萨义德(Said)意义上的“东方”。对“东方”意义的考究,萨义德认为“东方”是被欧洲人发明出来的。他用“东方主义”形容一种东方话语建构起来的关于东方的知识过程。他者意义上的“观看”与自我的“审视”意义自不相同。

我王胜何德何能呢?我是唱宣卷人的后代,我依着宣本知道的,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只因为遇见了玉玦,玦中之精澄澜受了天命,历经璞、璧、玺、盘、杯,又从地狱深处来到甪直,借着我的手笔将隐义宣讲出来。神天择一个唱宣卷的人来做这件事,原是用了我的宣白之技。曾经宣卷的我,如今在这里宣玉。

  后来便有了像玉之字所书的无尽文献和典章。即便如此,读罢还是有着让人身临其境却犹坐云间的不真实感。玦中之精澄澜受了天命,历经璞、璧、玺、盘、杯,人间也历经了盛世后坍塌的光年,凤箫声动,玉壶光转,花千树下的一面墙走过千年的人,长安城如今车水马龙的喧嚣,差点让人记不清脚踩着四朝古都的土地,感慨时光承载了玉的生命中多少难以承受之轻重。

  玉有意志,自不必说。书中关于玉的意志描写颇为有趣:

玉记得,最后的看护者叫云芳阿婆。阿婆,如今你在哪里呢?玉多么想她,在拿摩提俱乐部后台的梳妆盒里,在短暂的逃离鬼的纠缠的片刻,想她。爹爹真就转身不认得孩儿了吗?我是澄澜,那日在桥头遇见你,不过才二旬。……玉玦静躺在锦匣中,有一丝流光转动,仿似男孩儿钻进去了,真的回到了里面。

  作者有意指引我们从玉的意志角度对外部世界进行解读。“碎璧造玺”、“完璧归赵”,排斥和吸引、化合和分解,都是意志。玉的心理活动和对话,让我们将玉认识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生命体之一。上天入地,溯古至今,不受时空之限,意志来去自如。这意志玄而又玄,玉的意志似乎可与人的意志相通相契,相生相灭:

东方的民人啊,你们的疆界或者只依着玉脉的走向,由群玉围绕,又由群玉开启天门,连通天路。

  我心中不禁感叹,东方人该有多么爱玉,“人以玉而闻天音,天以玉而御天下。在东方,玉是最初的保守,也是最后的保守。”无论是玉燕投怀,还是香消玉殒。

  张广天一出玉孤志,以玉为媒,道尽“地狱人间”阴阳交错的众生之欲,“千秋百代”以玉为师的东方意寓,“此生此世”美玉与人的惺惺相遇。一世聚散浮生,亦皆由此“玉”而生。玉与万物同生,与烟火共处,不大喜大悲,大愠大怒。以玉为媒,沧海桑田也能交待的清清楚楚。

  (原载于《晶报·深港书评》)

  《玉孤志》读后感(四):世间秘密,只在玉中

  《玉孤志》是一本有关玉的小说,或者说,是以玉为脉络的长诗。

  玉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地位非常特殊,从和氏璧到传国玉玺,君子比德与玉,圣人被褐怀玉,玉是天下至纯至真至美,道德在玉,权柄也在玉。因此与玉有关的小说,尤其能照见人性明暗善恶。十多年前我在亲戚家随手翻开一本书,正好是《穆斯林的葬礼》中《玉王》一章,蒲绶昌去看韩子奇的览玉会。蒲绶昌眼见着一件件珍宝,琳琅满目,心中嫉妒到眩晕,而韩子奇不费一兵一卒,体面周到地带着昔日“恩师”参观,却好像割肉腕骨般把蒲绶昌虐到厥过去,大仇得报。玉越是无价,越是无辜,越衬得伪君子过往所作所为,见利忘义为人不齿。

  凡是与玉有关的文字,作者写得从容,读者读着也就畅快。《穆斯林的葬礼》里,玉是作为工艺品的玉,凝结了匠人的劳动与心血。而《玉孤志》中的玉,则有着更大时空范围内的文化内涵,甚至是以玉的视角重述了整个人类史。

  《玉孤志》这本书故事主体部分分为三篇,上篇《地狱行》,讲玉在欧洲的故事,中篇《人间行》,以玉为中心,串起了整个人类史,下篇《养孤记》,仿佛志怪小说,讲述了玉精澄澜下凡,与说书人的一段奇异韵事。另有续篇《玉的献辞》与后述《征信录》十四首。

  作者张广天的写作非常与众不同,比如《南荣家的越》像历史小说,却又挑战读者习以为常的历史观,《既生魄》像风流话本,却引诱读者直面人生的挣扎与迷惘。《玉孤志》相较于前两者,更复杂,更难归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又再一次打破了既有模式,颇有“初极狭”而后“豁然开朗”之感。

别怕读诗

  没有什么比在2019年出版一本长诗更能吓退读者了。就连高考作文都“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张广天逆潮流而作,胆量和信心十足。

  什克洛夫斯基说,散文是普通的语言,是一种“节约、易懂、正确的语言”,而诗歌则是“一种困难重重的、扭曲的言语”。

  雅各布森说:诗不过是语言的美学操作。

  张广天在《既生魄》里已经写了许多诗,但还不够,这次干脆洋洋洒洒来个十万字的长诗,把神话、历史、人间情事与想象力的冒险,全部写进诗里。

  怕读诗的读者要注意,长诗和诗集是两回事,前者是排兵布阵、情节跌宕、令读者避无可避,而后者受限于诗人本身的生活经验,只能被片段式的赏玩。

  既然是长诗,语言的“困难重重”只需要交给写作者,而美的追求与美的感受,则由作者与读者共享。印象里我读过的类似作品有史诗《失乐园》以及清传奇《长生殿》,只要愿意接受一点陌生化的语言,就能得到超出寻常小说的流畅与美的阅读体验。

  从中篇第三首《玉国 玉人 玉字》截取一段:

玉先听见了,承托了,然后成文,然后才有人信。由文衍生出来的群象叫做字,字的依据是文,文的依据是玉。文与字,由玉做中保而为人笃信。玉国玉人,契字为约,所以叫做玉字。……天垂象示意,人刻在玉上,复摹于书上。这才是文字!文字守住最初的意义,不叫意义随着话音流变。那识字的人有福了,他可借着字受到玉荫庇护;那失去字的人困苦了,他失去了最初的约诺而飘零,沦为思想的流浪者。

  这里叙述者以玉的视角重构了字的起源,不是考据,也不是说教,是几千年前玉的见证,非诗歌不能表达这其中的厚重情感。

魔幻的,神话的,非现实的

  虽然说《玉孤志》这本书讲的还是一块宝玉下凡的故事,但一定不会再有读者把它和《红楼梦》类比到一起了。

  从第一篇第一首诗开始,作者描述的这个巴黎,就在所有知识与想象力之外。

“那铁的栏杆是冰透的,云英伸出头来折射成一片,一片片薄的花瓣,像显影液中的底片,随着风劈里作响。”

  那是一个泛着蓝光的、阴郁的、众鬼食人肉啖人血的巴黎。

  我在历史上找不到侯中强、雅各布、墨菲所对应的人物。可关于贱影的描写,读起来又仿佛身处魔幻主义的现实:

那叫做贱影的,在地狱中是万众所趋的至高艺术;那制造贱影的,在地狱中被称作“梦的工厂”。他们用光把影子收进一个匣子,影子亮了,光却暗了,又用光将暗的照亮,将亮的照黑,影子便显露出来,成为形体。那阻隔光的黑暗纷纷跃动,人间称作群魔乱舞的,在这里叫做诗情画意。

  地狱中万众所趋的艺术和现实中审美单调、逐利的娱乐生态倒是十分相似。

  本书前三分之一的《地狱行》,我毫无知识准备却又能连贯地读下来,这与作者的讲故事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引诱着读者读下去、在阅读中感受刺激和沉迷的,是那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

  书中描写了大司寇储安乐的死亡过程:受人拥戴的大司寇在躺椅上打瞌睡,醒来发现整条右腿胫骨以下都变成了透光的晶体,这晶体不断的向上生长,人也越来越小,直到全然晶化,缩得只有碗盏大小。

  《百年孤独》里乌尔苏拉的死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坚强了一辈子的乌尔苏拉在死前干瘪成胎儿大小,手臂仿佛蜘蛛猴的爪子,甚至差点被老鼠吃掉。这种画面感实在令人难忘。

  另外,《地狱行》中有关霾的描写也非常的奇异。巴黎的地狱里终日遍布阴霾。地狱西冥王派鬼魂去东方的蚌埠寻玉,推送着霾气裹着,防止鬼众暴露在日光下而窒息。“鬼至则霾起,鬼去则霾散,起风时节,这霾毒甚至蔓延到上海、汉城和东京。”

  书中所虚构的,其实也是另一番现实。从2013年北京重污染事件之后,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霾。大家说霾是忽视民众健康,是粗放式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问题,矛盾直指政府。但是,Nature杂志上有这么一篇文章,科学家做了贸易与空气污染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发现污染总是发生在大的贸易出口国。污染问题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再转移到日本、而后是中国、印度。世界工厂在哪里,霾就在哪里。“鬼至则霾起,鬼去则霾散”描述得再恰当不过。

  跳脱现实之外,穷尽想象力,反而能看到现实的另一面。

历史重述与话本故事

  之所以说阅读体验是“初极狭”而后“豁然开朗”,是因为中篇的《人间行》把视角从欧洲拉到了我们所熟悉的中国。讲七仙女与玉,夏商周与玉,始皇帝与玉,讲完璧归赵,讲皇权玉玺,所有的神话和历史故事都被玉改写了,玉不再是由人类寄予意义的物件,而是上天的启示,是天人之间的连接。

  下篇《养孤记》把视角进一步拉近,聚焦到一个说书人王胜的身上,自古至今见证了一切的那块玉,化作一个女子,陪伴在王胜身边。《财富的秘密》和《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两首像寓言,讲述凡夫俗子和钱的关系。“那嗜好给你营生,那安慰令你充裕。”“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一点也没错,只是别让钱将你当做磨来推。”

  《养孤记》讲了王胜与玉精的故事,也借故事讲了许多人间道理。

有个人买了汽车,买了屋子,说还要继续做工,去买那一座酒店。人问他这么拼命,究竟为了什么。他道是为了求到美人,为了能跟妹妹说上话。人哂笑他,说,想与妹妹说话,何不直接就与妹妹说呢?那是他困于世间外物,失了风情,不晓得男女之事天然玉成,连最初的交往都变得昂贵无比。

  看了这段,再想想现实种种,我不禁觉得好笑。曾在高校旁听了一门课,讲亲密关系的,恋爱的秘密是什么?不要管你和你中意的女孩爱好是否相同,不要管你们家世是否相配性格是否契合,也不要管你们毕业后是否会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只要你们对彼此有一瞬间的心动,就去恋爱,人只能在相爱中学习,却不能准备完全才决定相爱。这么简单的道理,竟然需要教授用一整个学期来劝导精英学生们。

玉的福音

  书中的王胜听了佳讯,跟随玉精因信称义。

认命的人有福了!因为你由着造化引领必得福气。那抗命挣扎的人有祸了!因为你靠着自己必无援孤立。……唯独因罪过生出求救的,方得信心,因信而称义,因义而归正。

  读罢全书,我非常怅然,对于无信仰的人而言,能像《命若琴弦》那样认命已经难得,能认识罪过、得到信心的只会更少。但不论如何,能短暂脱离蝇现实,思索天人关系、内心信仰,这样的阅读体验已经足够难得。

  《玉孤志》读后感(五):玉魂人魄——读张广天长诗《玉孤志》有感(高敬)

  孔夫子说,如果不能和中行之士交往,那么他宁愿与狂者和狷者做朋友,因为“狂者进取”。曾被冠以“先疯导演”头衔的张广天,正是当代文学艺术领域的一位狂者。况且,他不仅“进取”,而且不羁。他有着奇瑰的想象,恣肆的语言;他突破了各种框框的束缚,在文艺天地里纵横无拘。他在2019年推出的长诗《玉孤志》,同样是这样的风格。长诗以“玉”为主人公,叙说了一个纵贯五千年、横跨东西方“玉”的故事,咏唱出一曲人类精魂诗篇。

  《玉孤志》的副题是“甪直王胜体诗传”。甪直,著名的江南文化古镇。王胜,是诗人虚构的一个人物,是这古镇上一位唱宣卷的艺人。《玉孤志》分为五篇,诗人解释说:“序篇《玉的献辞》、上篇《地狱行》、中篇《人间行》,都是王胜的手笔;续写下篇《养孤记》和后述《征信录》,乃仿王胜诗体,为使全书浑然无间;故书名为《玉孤志》,又叫做《甪直王胜体诗传》。”我们毋宁把这看做一个噱头,确信全篇都出自诗人之手。

  玉之灵、人之魂

  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远古时期,祭祀是上天的代言者,是通天的精灵,玉则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和“法器”。进入文明社会后,玉成为君子品行的象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也,兼五德者。”中国文化中,君子比德与玉,圣人被褐怀玉。诗人曾说:“玉之意象,除了传情,还喻示君子的格位。”(张广天:《手珠记》)《玉孤志》以玉为意象,点出了玉之五德,说明了玉德与人的关系:

  玉是一种匡正,

  以它的属性指向律法:

  温润指向仁爱,

  颖栗指向忠诚,

  坚韧指向英勇,

  清越指向智慧,

  裂不伤人指向纯洁。

  人视玉而心悦,

  心悦而渐渐由玉引领。

  这些都是曾经约定的律法,

  爱玉人必是守约者。

  (《人间行•澄澜物语之杯》)

  玉,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精灵,是亘古以来人类精神的凝聚。玉的灵气从何而来呢?《玉孤志》不吝笔墨,以诗意的语言,滚动在神话与历史之间,营造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玉的世界”:玉的历险、玉的形制、玉的灵异、玉的故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鲁迅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而《玉孤志》中的人类精魂,何尝不是如此?人类历史与人类精魂,两者一显一隐,一表一里,一外一内,形成的路径是相似的。人类的英灵汇聚到玉中,玉因此成为人类精魂的承载者。请看诗人的描述:

  千古的英灵们汇聚过来,

  凤鸟的英灵,

  神兽的英灵,

  见微知著的圣通者的英灵,

  专一而不弃的英灵,

  悲的英灵,

  武的英灵,

  仁爱的英灵,

  卑微而纯良的英灵……

  它们滚滚而来,

  血肉风干了,

  剩下油脂,

  渗透进我的肌理。

  ——(《玉的献辞•三》)

  玉代表了至纯至真贯通天地的灵性。诗人曾说:“这个世界上一切物质都可以与人一起过,奇妙的是,只有玉可以过出一番神气,运气和骨气来。”(张广天:《手珠记》)玉之灵,就是人之魂。诗人在《玉孤志》中,描绘了玉的天性,玉通人性,知天意,染地气,“天人地虽隔绝,有玉则贯通”。玉贯通了天地人神,贯通,才是玉的本性。于是,在人间,玉之为用,可谓大矣。诗人说:

  玉者,寓也,

  寓人心气志愿;

  玉者,浴也,

  涤人尘灰污浊;

  玉者,欲也,

  存人性情活气;

  玉者,育也,

  养人灵秀品概;

  玉者,遇也,

  遇人命中福祚;

  玉者,裕也,

  丰人寿禄荣誉;

  玉者,喻也,

  晓人物理真知;

  玉者,域也,

  通天达地以至无限。

  (《征信录•玉用》)

  天地把灵气赋予了玉,正如天地把精魂赋予了人。在诗人眼中,玉不是供人把玩的一个器物,不是让人炫耀的一个装饰,“万玉都是天伸到地上的筋骨根须”。玉与人合一、灵与魂合一,凝成人类精神世界里的那一点良知,“千万年紧凑在一起”,“世界浓缩为一团”。

  玉之史、人之事

  《玉孤志》是一部想象力出奇的史诗。文学史上的史诗,或是创世神话,或是英雄故事。《玉孤志》却是一部以“玉”为主人公的史诗,也是一部“玉”的诗史。玉伴随人类走过千万年,人类得玉、失玉、寻玉、争玉、养玉、用玉,玉遭遇过厄难,玉曾经失去,但玉的灵魂永存人间。

  诗的上篇《地狱行》和中篇《人间行》,是诗人借王胜之名,叙述玉的一段段经历。《地狱行》是玉的神话,映射出的是人类历史;《人间行》是玉的历史和典故,凸显出的是中国人的精神史。诗人讲的是玉的历史,更是人的历史,是人的精神冒险史。在漫长的历史中,玉之灵与人之魂合一,构建出人类仅有的那点良知。正因为有了这一点良知,人类才没有被心中卑劣的贪欲吞噬,没有随着贪欲引发的争斗走向灭亡。

  《地狱行》是一篇构思奇特的神话,讲述玉遭受厄难的故事。诗人设置的地域,是“一座不夜长明的城,他们叫做巴黎”。这个“巴黎”,不是现实中法国的首都,而是“地狱”。诗人说:

  这里是叫做巴黎的地狱,

  来往的车马与行者非人非鬼。

  那富有的像人,

  那穷饿的似鬼。

  (《地狱行•巴黎 拿摩提贱影》)

  地狱是众鬼的世界,走私犯侯中强、“绅士”雅各布、“名媛”墨菲、被封圣的断魂赤佬、大司寇储安乐……,共同组成了鬼的世界。他们的品性,恰如墨菲的自述:“每个人都赐我一重罪孽:卑鄙,阴险,贪婪,怯懦,嫉恨,懒惰,残忍,虚伪……”诗人描绘了地狱里颠三倒四的景象:

  人的脑袋朝着庙堂,

  人的屁股对着阴沟;

  这地狱里竟是庙堂应纳屁股,

  阴沟照着头脸。

  (《地狱行•众神在流浪》)

  地狱众鬼挖空心思、明争暗斗,为的是抢夺玉。他们不惜破坏玉,玉杯被用来喝人血,玉玦被改成玉环,玉因此遭受无穷的厄难。地狱之中,凝固在玉体中的众神,被迫去流浪,如诗人所描绘:

  众神在玉体中是凝固的,

  只受人的精气和造化的垂顾才被激活,

  或者灾难和苦难临到的时候,

  那无助的求救呼声和咸的眼泪会感动玉心。

  ……

  玉玦欲哭无泪,

  神的位置日益被毒沁占领,

  玉之吸力召不回流散之神。

  (《地狱行•众神在流浪》)

  这个诡异的地狱,岂不正是人类自己造成的?翻开史册,多少次的“人间地狱”,不是因为人类自己的贪婪和虚伪造成的呢?当人类失去了玉的品行,就会被欲望吞没,在争斗中自残。那时候的人类,不管是有罪的还是无辜的,都只能在地狱中煎熬。

  在《人间行》里,玉离开了地狱的厄难,开始在人间——准确地说是玉在大中国的历程。这是一篇诗意的中国玉史和玉论,诗人描绘的是人间的玉国,从远古森林里人与玉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到民权革命风起云涌,王玉时代进入民玉时代。玉在中国,在一个个王朝、一个个民族手中走过。人们爱玉、拜玉,“天拣何姓为君,皆因玉之缘故”,这国成为玉国,玉成为这国的魂灵。诗人说:

  祂将天地人的秘密昭示给一群人,

  这群人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聚集起来,

  不以族血,不以言语,但以玉信而立国。

  用玉以信上帝,以听天音,

  受玉荫庇而抵御不祥,

  佩玉抚玉而疗冤疾。

  玉,成为这国的魂灵,

  成为这国的国界,

  成为这国的国本。

  (《人间行•玉国 玉人 玉字》)

  玉国之人,以玉为师,契字为约,于是有了玉字。这是文明的曙光:

  玉是东方最原初的卷本,

  先民以玉刻出了第一个字,

  于是有了后来像玉之字所书的无尽文献和典章。

  (《人间行•玉之根脉》)

  东方人在这文明的光照之下,借着字受到玉荫庇护,铸造出一个个辉煌。可是,有一天他们失去了玉字,沦入困苦飘零。他们不识形义,又不会拼写记音,背负着字形的空壳,于是玉的精神失去了,文明衰落了。诗人描绘说:

  玉国的人倘失了玉字,

  就好比撕毁了契约,

  你祖先的特殊恩宠不复临到你,

  他族的便宜又要你支付双倍价钱,

  你成为孤儿,

  一群一群的孤儿,

  纵拼尽全力,

  终究一无所有,

  甚至欠下新账,

  被追讨一生。

  (《人间行•玉国 玉人 玉字》)

  这是玉在中国的历史,何尝又不是中国人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也有失去最初的精神,沦为“孤儿”的时代。玉与人,竟然有着这样神秘的联系!

  思之奇、情之诡

  如果说《玉孤记》的上、中两篇是“王胜讲的故事”,那么下篇《养孤记》可以称为“讲王胜的故事”。这种奇特的构思,不能不让人击节赞叹。王胜讲的故事,是人类波澜壮阔的史诗,是一部玉的诗史;王胜的故事,则是一篇人与玉的故事,是人与玉的一段传奇。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聊斋志异》《子不语》这类志怪小说的影子。

  旧时说,玉孤而遗落,失主而神伤。《养孤记》讲的是“王胜养孤”的故事。甪直镇骑着甪(甪,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去宣卷的艺人王胜,目睹玉玦就要断裂,心生悲悯。诗人说:

  悲悯心,

  谁知道悲悯的力量有多大?

  但凡喜怒哀乐打不通的关节,

  但凡千军万马过不去的关隘,

  只消悲悯一瞬,

  就都融化了。

  (《养孤记•甦醒》)

  王胜的悲悯,打动了玉玦中的精灵。玉的精灵苏醒过来,化身为一个女子,名叫澄澜,字清凝,自称是是东方青春大神句芒之子。在王胜眼中,她或是少女澄澜,或是少男清凝;在镇民眼中,他们却是一男一女两个。澄澜拜王胜为师,听王胜讲人间的秘密。清凝带给王胜一缸的财物,取不尽,用不竭。王胜发现了财富的秘密:

  人总要自己消受不了的,

  有了还想有,

  结果一世贫苦,

  临终还欠了账。

  (《养孤记•财富的秘密是这样的》)

  有钱能使鬼推磨,

  这话一点也没错,

  只是别让钱将你当做磨来推。

  (《养孤记•有钱能使鬼推磨》)

  王胜设帐讲课,听者只有澄澜和清凝,但王胜只看见座中一人,今日是清凝,明日是澄澜。王胜为他们讲孔夫子,讲老庄的大道,讲佛门的佛法,讲什么是为人之道,师徒间互相启发。王胜也讲玉品:

  说玉品即人品,

  即万物之品。

  玉品集结万品于一身,

  识玉则识天下。

  (《养孤记•玉品》)

  《养孤记》叙述的是人间的道理,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谈经论道的结果,是师徒两人饮酒大醉,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儿。于是,澄澜嫁给了王胜,与自己的师父成了亲。而王胜也终于看到了澄澜与清凝两个,诗人说:

  那些时日,

  他们正襟危坐,

  论过了法道,

  论过了纲常,

  却终于难逃情劫,

  深陷其中。

  (《养孤记•他却终于看见了两个》)

  这个志怪的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读者也许会问:王胜最后怎么样了?澄澜与的结局如何?诗人奇妙的构思,在这里再次闪现:

  碎如一滩烂泥的王胜,

  这时候他看见了两个,

  一个男孩儿清凝,

  一个女孩儿澄澜,

  他从此与两个同榻,

  与两个同进同出,

  与两个朝夕相处。

  (《养孤记•他却终于看见了两个》)

  这段不伦的感情,难道不是应该发生在《圣经》里的罪恶之城所多玛,或者蛾摩拉吗?为什么会发生在江南的甪直?怎么会发生在渊博的宣卷人王胜和纯洁的玉精澄澜身上?诗人不愿回答这样的问题,而是更加让这个故事走向深入。王胜情绪低落地回到家里,看到他的新妇澄澜光着身子,背对着他的坐骑甪。王胜听到了《圣经》里的警告:

  人若与兽淫合,

  总要治死他,

  也要杀那兽。

  女人若与兽亲近,与它淫合,

  你要杀那女人和那兽,

  总要把他们治死,

  罪要归到他们身上。

  (《养孤记•王胜听到了警告》)

  王胜拔出剑,杀死了他的甪,同时被甪踢断了六根肋骨,心脏和肺也受了伤。澄澜在他的床头,自承犯下的罪孽。王胜跟她索取来玉玦,觉得心里踏实了一点。他们在床头抱头痛哭,交股缠绵,不知坠到哪里是罪的底处。终于,他们遇到了接应他们的天使,天使告诉王胜人生的真谛:

  人在生中犯罪,

  一是支付死的代价,

  二是指向罪的结算。

  你在各样的性爱中没有体受到快活吗?

  人神之恋,

  不伦之爱,

  人兽交接,

  逆性的情欲,

  下坠也是工价的升级。

  你从罪价的亏空中没有计算出美的品秩吗?

  越险的越昂贵,

  哪有美的昂贵,贵过天国的?

  倘你在追逐性爱的极限中学不会计价,

  你的生命乃是虚度的。

  (《养孤记•他们终于坠到罪的底处》)

  罪孽啊,罪孽。人带着原罪来到世间,赎清罪孽再离去。王胜用笔记下了玉的诗传,留给了人们,看得见诗传的人,都能得闻来自上帝的佳讯。诗人说:

  凡闻着佳讯的人,

  都看见了全部的财富,

  全部的恩赐。

  (《养孤记•玦会一直传下去》)

  王胜死了,澄澜按照他的遗嘱,用无底的棺材安葬了他。然后,澄澜化作一缕青霞,归入玦中。诗人说,这块玉玦和王胜的诗稿,一起归入自己的手中。

  故事结束了,男主女主各得其所,令人荡气回肠;其实,故事没有结束,因为承载着澄澜的玉玦还在诗人手中。诗人说:

  这不是玦最后的驻处,

  玦会一直传下去,

  一直传下去,

  从我再到下一个人,

  从下一个人再到下一个人;

  玦的事也会一直写下去,

  一直写下去,

  直到世界的末日。

  (《养孤记•玦会一直传下去》)

  人与玉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永远也不会结束,正如人不能没有精魂。没有精魂的人,只能是行尸走肉。在诗人笔下,那块损伤的玉玦恢复了原来的模样。诗人说:

  那玦口下缘的隐痕弥合了,

  血泣涌出的红泪已然褪去。

  玉孤而遗落,

  失主而神伤,

  伤裂而血泣。

  如今痊愈完好了,

  这是玉玦认了新主。

  (《征信录•我的心中充满了喜乐》)

  玉玦的未来会怎样?问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问:人类的未来会怎样?澄澜有一天,从玉玦中醒来,告诉诗人这样的话:“自入世以来,凡养护我、善待我的,有福了。”

  玉的精灵苏醒了,就是人的精魂复苏了。当这样的时代降临的时候,就如诗人所说:“我的心中充满了喜乐。”是的,有福的人终将有福,沉迷的人终会苏醒。玉会失主、玉会遗落,然而玉孤只能是时光中的一段。人与玉的情缘,永远不会消失,这正是人有喜乐的根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玉孤志》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