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日志》是一本由[英] 柯瑞妮·斯威特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焦虑日志》读后感(一):满船清梦压星河
你是上帝展示在我失明的眼睛前的音乐,天穹,宫殿,江河,天使、深沉的玫瑰,隐秘而没有穷期。 ——博尔赫斯 焦虑、不安、抑郁、紧张、寡欢……在社会现实与同辈压力下,似乎日益成为当代的人们的通病,我们屡见不鲜,我们束手无策。于是情绪与心态的管理刻不容缓,柯瑞妮·斯威特的这本《焦虑日志》的出现仿佛应运而生,恰逢其会。 《约翰福音》里说,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近两年来开始感到疑惑甚至焦虑——没有进取心与上进心,是一件不可原谅、不能饶恕的过错吗? 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力争上游,要奋发图强,要积极进取,要出人头地,好像生存乃至活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变得优秀,取得成功。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总会有不想努力的时候呢。 太多的这样那样的时候感到抱歉了。我很抱歉成长的速度追不上勃勃的野心,很抱歉努力的程度远不够想要达到的优秀的高度,很抱歉辜负了那些殷切期待的目光炯炯,很抱歉应该迎难而上时却狼狈不堪地落荒而逃…… 怎么可能会没有焦虑呢?怎么可能不会难过呢?那些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晚上,那些竭力挣扎将醒未醒的噩梦,那些天亮说晚安眼睁睁看着晨曦微露的凌晨,那些听风听雨看星星看月亮看叶落看雪飘的死一样的寂静与沉默……那些无数个走投无路却又好似前方有光的时候,焦虑如同蚂蚁一样无孔不入钻进了你衣袖,啃噬着你不远万里跋涉已久疲惫不堪的躯壳,还妄图吞噬你千疮百孔的野心。你疼得想蜷缩起来,跪下后却又想挺直骄傲的脊梁,于是你痛并难堪着,堂皇又无措。 作为英国心理学会BPS推荐图书,《焦虑日志》是本极具设计感的缓解焦虑读物,全书近60幅全彩淡紫色插画,带来的是沉浸式的享受。作者试图用简单舒缓的心理学,去拥抱越努力越焦虑的你。 柯瑞妮·斯威特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个体焦虑的原因与症状,聚焦原生家庭、性别差异、心理困境、社交恐惧、亲密关系五大议题,帮助读者重新评估和定义生活中遇到的压力,从生理、情感、心理等多个角度调节读者的情绪,帮助读者认清焦虑问题的根本原因,有效地缓解焦虑情绪。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拥抱自己,热爱自己。
《焦虑日志》读后感(二):了解自己,更好生活 ——评《焦虑日志》
可能跟体质有关,我的耳朵和身体很敏感,喜欢看烟花,但听不得那瞬间的爆响。看着二踢脚的引线在呲呲消耗,我的眼睛、耳朵和心脏都也在跟着收缩。 在自然科学中读到一句,地球上的人类可饮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且在逐年递减和被污染,更为严峻的是海水淡化技术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长此以往人类将面临重大的灾难。那一刻以后,我最忌惮去水房,最怕听到水哗哗没被使用便被浪费掉的声音,最怕看到水龙头坏了而长时间没人管理而水却一直在流。 相对于中长篇小说十万加的字数,这本书是羽量级别的,只是在字数上是。千万不要被字数迷惑,如诗歌一样,它的价值在于精髓不在于量。 说焦虑如影随形人人有之也许夸大了,你可能会用极端的痴傻人、植物人来做反证。如此较真的话,我也无语。焦虑随时会来,长短不一强弱不一,莫怕,该书会全方位地告诉你应对的方法。不做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做妄自菲薄的推论,敞敞亮亮明明白白地做个健壮的自己。 人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所以单一方法是 无法应对各种情况的焦虑的。无妨,该书从神经、心理、运动、饮食、呼吸、意念等各方面消释焦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做自我的心理引导,正视自我本身所存在的观念错误。尝试做出改变,给自己心理暗示,做相关的放松运动。 其次,书中有各种状态的量表,会对你曾经有过的经历进行核对,从而对症下药。 我比较欣赏文中的转化法。山不转水转,既然无法逃避,那就坦然面对。人无完人,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应该用一种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也许,你会觉得承认自己的缺点会有一种阿Q的那种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其实,大可不必,与其自我消耗磨损光阴,不如另辟蹊径重获新生。读书期间,有点内向的我英语一直不好,有那么一段时间有种壮烈的死磕的劲儿。不曾想把其他科目的成绩也拉了下来。 该书在结构和装帧设计方面亦很用心。 名人名言。过了轻信名人名言的年纪,会发现它如饥饿时的一个馒头那般实在。 纸质。淡紫淡蓝色的硬朗的纸页,如沉静幽深的大海,用一种包容的感觉让人放松释怀、坦然面对。 简笔画。主题突出的简画,挥洒写意中透露着轻松与精准。 综上,该书可读,可愈身心。
《焦虑日志》读后感(三):拥抱你的精神空间
前两天,许久未曾联系的朋友忽然很反常的在朋友圈连续发了两条动态。一副感慨颇多的样子,不像是我认识的她以往风格。 偶尔聊了两句,她竟语不惊人死不休。给发来了一句:前段时间抑郁了,想去死一死。 吓得我手机差点摔地上。害怕不小心回复不当,触动到她的伤心痛处。
和朋友的聊天截图不知道在哪儿看到这样一句话,觉得颇有道理:成年人的生活只能用如履薄冰来形容,每次觉得稍稍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幺蛾子就来。不敢发出最近真幸福的感慨,怕命运听到。 多么委屈敏感而又无奈的感叹! 这不就是赤裸裸的焦虑么?而这种焦虑我们很多人也都习以为常,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陪伴左右。任它侵蚀心扉,任它肆意伸出爪牙。从不知所以到隐隐作痛,再到最后甚至心理上觉得呼吸就痛。 温水煮青蛙似的,被焦虑打败。游戏结束,后果难以预料。 这本书的名字是《焦虑日志》,封面上是亮着灯光的一扇窗,一只乖巧的猫咪在窗檐上张望,星空下显得格外温馨浪漫。诚如书中所说:我们每一个人的情绪都需要一两个至亲好友理解,需要有情绪的出口。而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朋友,很会把握和你聊天给你疗伤的“度”。循序渐进,拥抱越努力越焦虑的你。对症下药,克服焦虑,重拾平和静好的你。
单纯只是觉得书不错,随即决定送给那个前段时间有些许抑郁的朋友一本。朋友的反馈让我受宠若惊,似乎这本书是莫大的恩惠。 现代人都功利性很强,一般不会去读这种“无用”的书。很少人会发现或承认自己做事缺乏条例,是想急功近利试图花极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很少人承认自己焦虑。但却有数据显示,“焦虑症”成为人类头号精神健康大敌。当自我系统崩溃,“焦虑”可能会把人推向精神上的崩溃。而这本书,可以自我救赎。 配图清新,让人能够放下手机马上代入。纸张也是上等,能让人捡起被遗忘的笔写下久违的私语。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各种个体焦虑的原因与症状。拥抱越努力越焦虑的我们。
朋友看过书两天后私发给我的照片夏日里的遗憾一定会被秋风温柔化解,你的焦虑一定会被这本焦虑日志治愈。很高兴举手之劳帮到了她。朋友说,原来正视自己的焦虑,才是最好的破局之道。
希望我们都能坦诚的拥抱自己的精神空间。
1893年,刚满30岁的挪威画家蒙克创作了《呐喊》,此时忧虑与疲惫已过早爬上这个年轻画家的脸庞。之后他又五度将《呐喊》搬上画布,反复描摹那个张口大叫的秃顶人像,仿佛一种持续不断的宣泄,用现代心理学的眼光来看,也许那就是他独门的减压方式吧。
蒙克可能想不到,未来,焦虑不再是个人情绪了,它甚至会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开来,在《柳叶刀》2018年发布的世界主要城市人群问卷调查中,焦虑等心理问题俨然成为全球范围的健康杀手。而他的《呐喊》,冥冥中竟成了焦虑情绪的代言标签,被无数人贴在了自己身上。
亲身感受,从焦虑症走出来的心理专家
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个人情绪变成“社会传染病”的呢?我们又该如何控制焦虑这匹脱缰野马?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柯瑞妮·斯威特在《焦虑日志》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意外的是,柯瑞妮·斯威特也曾是焦虑症受害者。她还能回忆起第一次焦虑来袭时的情形:“那时我刚生完第一个孩子。当看到高昂的账单时,我第一次有了头晕目眩的感觉。我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了。“这绝非夸张的语言表达,而是有强烈的躯体不适感存在。
幸好通过及时诊疗和小宝贝美妙笑容的治愈,柯瑞妮·斯威特得以很快摆脱生活逐渐坠落的不安,焦虑随之消失。她开始用更多时间自我审视,思考焦虑的来龙去脉。十五年后,终于成为知名心理学家,备受肯定的心理治疗师。她也被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机构聘请,通过BBC等电视台常驻嘉宾,知名媒体专栏作家这样的身份来传播“舒焦”知识,出版心理自助书籍,帮助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重新振作起来。
在她的著作中,《焦虑日志》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心理自助类图书。主要针对不同类型、程度的都市焦虑人士,仿佛一路伴你同行的心理专家,为你随时随地提供建议和指导。
控制焦虑,就像有了随身医生
对于焦虑症人群来说,有两大难题需要攻克。
首先,你要明白一点,焦虑无法彻底根除,因为它是我们自身情绪的一部分。某种程度的焦虑是完全正常的——甚至是有用的。就像恐惧感能使我们远离危险一样,焦虑感也会使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威胁保持警惕,使我们更具动力。只有超过某个临界点,焦虑才会变成可怕、痛苦,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的不是完全否定焦虑,而是把它控制在合理的程度内。这也正是《焦虑日志》的自助功效所在,这本书有点像血压计,可以随时检测你的焦虑值,并告诉你如何把蹿升的焦虑降下来。
其次,虽然我们对心理问题的了解日渐详尽,但你也不得不承认,我们身处的社会历来重视勇敢、坚强或有能力应对问题的人,而往往会轻视那些胆怯或表现出脆弱的人。所以与焦虑和焦虑的人相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色彩。如果你感到焦虑,或者公开表达了你的焦虑,其他人会对你做出各种各样的假设,毫无疑问,这些假设通常是负面的。因此,你的焦虑不但没有缓解,反增加了额外的负担。
而《焦虑日志》这类心理自助图书,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它们就像尽职尽责的随身医生,让你的“舒焦”过程变得轻松。你可以随时向它倾吐,不再担心别人说你传播负面情绪,回应你的永远都是支持与帮助。
心理自助,不是普通的心理书
内容: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平静,在了解后变得安心。该书从哲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维度,聚焦了原生家庭、性别差异、情感困境、社交恐惧、亲密关系等五大议题。对焦虑做了全方位的解析,相当于帮助读者获得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又绝无艰深晦涩之感。还特聘插画师专门绘制了近60幅意境深远的插画,以配合流畅舒缓的文字。读起来更觉轻松。
形式:书中问答部分犹如专家问诊,帮你区分自己的焦虑等级;笔记部分犹如个人陈述,帮你找出问题源头;日志式的内容展开,自然贴合循序渐进的“舒焦”方式,带你不疾不徐的走出焦虑困境,重拾平和内心,让你能够更好的追求和享受你想要的生活。
设计:圆角、软精装、超轻、柔韧手感,更适合随身携带和日常阅读、书写。
该书一经出版即成为心理自助类权威读物,跻身英国畅销书榜前三位置并获得英国心理学会BPS推荐。正如英国心理学会(BPS)等机构和媒体对这本书的评价所说:这本书就像一个朋友在与你说话,告诉你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也不要养成坏的心理习惯。它是为了吸引你不断重读而精心设计的。即使是五分钟,只要你在阅读它,你就会沉浸在这本书所创造出的独立的精神空间中。
了解、识别、陪伴、指导、达到平衡,这也正是《焦虑日志》一书的用意所在。
《焦虑日志》读后感(五):用舒缓焦虑的心理学,拥抱越努力越焦虑的你
孤独与诗7.7鞠婧祎 / 2019 焦虑症的表现是什么?坐立不安,紧张担心,说话脸红,认知受损,躯体章碍说明已患焦虑。焦虑情绪是人与大自然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只是在焦虑中患者这种机制被扩大化了,过分的评估了现实中的一些不存在的影响因素。
一般将焦虑症分为两种,所谓的慢性焦虑症就是广泛性焦虑,急性焦虑就是惊恐发作。慢性焦虑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患者没有明确的情况下,出现了过分的担心、紧张、害怕,甚至出现一种提心吊胆、恐惧的情绪体验,有时还会伴随坐立不安、急躁、胸闷、出汗等症状。
一本判断和解决并存的宝藏书籍当人们按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行有成效的人。人的情绪伴随思维产生,情绪上的困扰是非理性的思维所造成。理性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的信念则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当人们坚持某些非理性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非理性信念的特征有:
①绝对化的要求。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
②过分概括化。即以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整个人。过分概括化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一本书的好坏一样。一个人的价值是不能以他是否聪明,是否取得了成就等来评价的,人的价值就在于他具有人性。他因此主张不要去评价整体的人,而应代之以评价人的行为、行动和表现,每一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人类一员(无条件的自我接纳和接纳别人)。
③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场灾难的想法。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有可能发生,尽管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希望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对不该发生。我们将努力去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时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 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并与之辩论,从而达到“无条件的自我接纳”。
别封闭自我,试着多接触大自然大部分心理治疗的流派会比较倾向于使用或认知、或行为、或情绪的方法,但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流派,它三种方法都使用,并清楚地认识到认知、行为、情绪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我们以一种情绪和行为的模式使用认知技术,我们以一种认知和行为的模式使用情绪技术,我们以一种认知和情绪的模式使用行为技术。
轻度焦虑症,如果自己有感觉的话,可以能改掉的,就是出现脾气暴躁,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让自己少发脾气,工作上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努力就好,饮食上多吃些青菜水果,多喝水,不要吃太油腻的东西,也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没事的时候可以出去自己散散心,放松一下心情。
无论严重与否,都应该多进行自我开导,或者是找家人朋友沟通,帮助开导。调整心态,多做室外运动,舒缓压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愉悦。对自己充满自信,会让我们面对各种困难都能够克服,从而化解心理焦虑。当你缺乏自信的时候,不妨进行自我暗示。
努力微笑,认真微笑愿屏幕前的你身心健康,不必终日惶惶,不会忧思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