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拿摩一等》的观后感10篇
日期:2019-10-28 23: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拿摩一等》的观后感10篇

  《拿摩一等》是一部由阿年执导,杨玏 / 归亚蕾 / 邱林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拿摩一等》观后感(一):猫和鱼的故事

  整体来说这是一部平淡温暖的电影。

  起初并没有很吸引我,直到男主回到小镇,里面的人、事让我动容。碧绿的橄榄叶,黄莹莹的柚子,白闪闪的婚纱纯粹的笑,纯朴伙伴简单的爱情,是我很向往的家的样子、爱情的样子——有你的地方,才是我心安的地方!

  有人说,在医院可以看到人性冷暖,在殡仪馆体会得到爱别离、求不得,但是看了这部影片,我觉得婚礼现场也可以看到人生的一部分:爱情!

  所以啊…那只傻猫啊,你打算什么时候拯救我这条小咸鱼干儿啊!?

  《拿摩一等》观后感(二):柚子一般的爱情故事

  这部电影刚开始没有溅起多大的水花,就像在影片刚开始次老师说的那样,整部电影是慢慢进入佳境的,就像外公爱的咖啡机打出来的咖啡,越老越醇香,亦如我们的感情

  很真实的道出了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打工者现状婚姻房子工作还有那流逝太快的时间。男主人公来回了乡下,他一直在问别人“为什么选择结婚”,我觉得他一直找不到自己答案,或许通过别人的答案自己也可以有所启发结果是他得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感觉把所有的眼泪都放在后半段了,外公外婆神仙爱情,相濡以沫是我觉得最好的表达。两个人一起读诗,一起跳舞,说着只有彼此能懂的话。最好的爱情应该就是为你默默做着一些小事情,随时端来一杯热水

  风景很美,静下来慢下来看看这部电影,太受益良多。家是永远港湾,爱是永恒主题,情是不变的真心。我真的觉得以后看电影要带个小本子专门记录,有些台词已经忘记了。

  《拿摩一等》观后感(三):抬头仰望灰色天空,我们仍旧向着明天前进

  终于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周上看到了这部电影❤️这是一部特别写实的电影,描写现在我们都市社会存在年轻人的恐婚现象。正处在这个年龄段的我,也是我即将要面临的问题,看完以后感触真的也蛮深刻的。

  - - - - - 观后感 - - - - -

  在我看来电影围绕着找寻“幸福定义”与“两人要一起共同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展开的。就像男主在每次主持婚礼时都会新人一个问题“请问二位为什么人会结婚”。这是在问对方,也是在问自己,男主也想在和其他新人的身上找到这个答案。

  随着社会发展,每个阶段人们对于结婚的要求都不一样,外公外婆,父母那辈,两人结婚感觉就特别简单纯粹,没有太多格外的苛求。但到了我们这辈,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加剧,我们对婚姻也要加上更多的“砝码”。不管是大都市还是小城市,都存在同样的现象。快结婚了,就因为聘礼没谈拢,双方最后谈崩了的事例,身边有太多了。结婚成本越来越高,也让更多的年轻人们恐惧着结婚。结婚到底是两人感情到了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发生的事,还是物质条件达标后才能做的事。不能评价哪种观念是对的,哪种观念是不对的,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背景,有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也大不相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双方适合的相处模式,这也许就是“幸福”吧。也许在哪结婚,在哪生活也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适合自己。

  电影的配乐和风景也是一大亮点,配乐的节奏配合着故事情节的不同而变化,让观众更能体会到压抑和舒缓,让观众更能进入状态良心话真的很好听)外公开机车带着外婆那段,切入的插曲恰到好处,配合着景色和淡蓝的色调,那是我第一个泪点拍摄手法和取景都很美,也许因为这个小镇是导演家乡,能让电影更加生活化也不失美感

印象中这是杨玏第一部主演的电影吧(不知道准确与否)看过杨玏很多影视作品,“北京人”“京腔”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如此,我转粉的

  《拿摩一等》观后感(四):温暖地回家

  整部影片的节奏很慢,就像江南小镇的流水,悠悠地流淌;江南小镇的生活,也是波澜不惊悠闲从容。影片从年轻人的恐婚切入,掀起的其实是快速前行时代个体对于未来茫然心绪。“乡愁”可以用来抚慰暂时的焦虑,却注定无法彻底治愈都市病。所以我感觉,这部电影,在成功导航群体中,得到的共鸣会很少,人到中年的人,或许会相视一笑,愿意沉浸在这一个半小时温柔梦幻之中。尽管我们已经回不去了,但我一直鼓励学生回去,因为,很多时候,光鲜的城市未必会带给你更多的幸福,既然已经预感生活会沉重得让人望而生畏,不如回吧!20多年前,阿年导演在《感光时代》中展现90年代年轻人面城市化进程迷惘,现在,他再次关注了年轻人的“回乡”,一如既往敏锐,但多了一份苍凉,毕竟,女孩喜欢巨幕电影、外滩和迪斯尼的。在一往直前的大时代中,个体的力量是很微弱的,生活看起来有另外的选择,但其实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如何调试好自己,无论选择结婚、还是回乡。影片想要表达的其实还有很多,也不是像有些观众说的,只是诠释逃离北上广的好处,这样理解也太肤浅了些,只能说导演的举重若轻让人误解了。无论如何,在中秋节,观看这部温暖的影片还是不错的选择。

  整部影片的节奏很慢,就像江南小镇的流水,悠悠地流淌;江南小镇的生活,也是波澜不惊,悠闲从容。影片从年轻人的恐婚切入,掀起的其实是快速前行时代中个体对于未来的茫然心绪。“乡愁”可以用来抚慰暂时的焦虑,却注定无法彻底治愈都市病。所以我感觉,这部电影,在成功学导航的群体中,得到的共鸣会很少,人到中年的人,或许会相视一笑,愿意沉浸在这一个半小时的温柔梦幻之中。尽管我们已经回不去了,但我一直鼓励学生回去,因为,很多时候,光鲜的城市未必会带给你更多的幸福,既然已经预感到生活会沉重得让人望而生畏,不如回吧!20多年前,阿年导演在《感光时代》中展现90年代年轻人面对城市化进程的迷惘,现在,他再次关注了年轻人的“回乡”,一如既往的敏锐,但多了一份苍凉,毕竟,女孩是喜欢巨幕电影、外滩和迪斯尼的。在一往直前的大时代中,个体的力量是很微弱的,生活看起来有另外的选择,但其实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如何调试好自己,无论选择结婚、还是回乡。影片想要表达的其实还有很多,也不是像有些观众说的,只是诠释了逃离北上广的好处,这样理解也太肤浅了些,只能说导演的举重若轻让人误解了。无论如何,在中秋节,观看这部温暖的影片还是不错的选择。

  《拿摩一等》观后感(五):看了这部不怕剧透的电影之后,恐婚的我,被治愈了

  很多年前,我离开家乡。临别时母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说:“希望你永远记得,你是有路可退的。”

  我一直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直到我看完了《拿摩一等》——突然觉得,似乎一切都没必要那么急迫

  被女友逼婚的肖声逃到外婆家,一个普普通通的江南小镇。一开始,似乎命运指引着他从上一代人那里,寻找关于婚姻的答案。父亲留下了在墙壁上画的两只蝴蝶,多年以后,母亲提起时依然神情温柔,当年嫁给他,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他“有意思”。

  而母亲的情感教育,则来自于她的父亲母亲,也便是肖声的外公外婆。

  这是一对怎样的人呢?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外公,闲下来时会念两句诗,圣经里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非要捣鼓他二十年前交大同学会发的咖啡机,说“能修好”;而外婆则喜欢把柚子皮串起来,挂上晾干,便是可以“清火的柚子茶。

  他们保留自我,却又生活得彼此相融。

  最使我心动的,应该是兜风之前,外婆坐在边三轮摩托的跨斗上,对着小镜子口红的那一幕,虽然时光流逝,可是青春还在。

  我想,一段历久弥新的感情里,最珍贵的是坚持浪漫主义。外公外婆生活朴实而有情趣粗茶淡饭,养猫、养鱼,一起跳舞,到老了,还不忘记圆爱人年轻时的梦,像孩子一样的攀比——“我给你订的那套婚纱比他们的更好看”。

  一部电影的情绪往往来源于叙事节奏,《拿摩一等》在这一点上表现非常出色

  城市中,混乱镜头辅以阴暗冷色调的画面,有点窒息的味道,间或有些温情的画面,也很快被乱动的洗衣机弄得心脏烦躁;回到小镇后,画面整体变亮了,色调也变暖了,节奏放慢了一些,整个故事开始铺陈开来,似乎出现的每个人,都带着一种稚嫩刻意使命感,要引导肖声与第四面墙外的我们。

  肖声在一场又一场婚礼里,重新找回自己。他终于明白,上海很小,小镇很大。在这里的每个人都和他发生着关联影响着他,也被他所影响。通过新的工作,肖声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放松舒适,也找到了自由

  我说了很多片段和剧情,按说在影评中不该出现,可它应该算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

  从焦虑、不安到温情、感动,不过几十分钟。电影里的一切都显得不那么激烈

  面对无从解释困局,肖声沉默时,真真说:“你又和大学时一样。”而当肖声回到小镇,“你又换回了大学时代的发型,我真喜欢。”

  当面对一地的琐碎苟且时,爆发的真真,还是无言的肖声,都像极了我们。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从来不撒狗血,也不歇斯底里,不会有“人生的大起大落真是太刺激了”,即使最后,这个故事给予肖声和真真的安慰,也并不是突然间奇迹发生,而是两个人终于在一对又一对可人儿以身作则下,明白了结婚的意义,那便是爱与陪伴

  这也是这部电影之所以称得上“治愈”的原因,不给你看如梦如幻虚构爱情,给你最美好真诚东西,纵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都不如一杯淡淡的柚子茶来得体面

  《拿摩一等》观后感(六):爱从故乡

  上海高铁站。肖声(杨玏饰)在购票。

  “去哪里?”

  “德清。”

  也许,在大多网上订票的今天,这样的场景属于非典型。但为了凸显肖声要回的家,如此安排也未尝不可。

  肖声,在上海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工作,还有几十万元的股份。但在自己即将要买房筹备婚礼的当口,公司不景气,要歇业了。他的股份只能换回一些真真假假古董家具老板(史航饰)对他说,“当初都是帮朋友的‘情义’,现在这些‘情义’给你吧。”

  这边,未婚妻真真(邱林饰)又是要钻戒高档婚纱。肖声二手网淘来一张椅子,惹得真真大发脾气丈母娘(史可饰)也告诫他们,女人结婚是终身大事,这天不风光,这一辈子就别想好好过了。

  生活的压力非常合乎情理地向肖声袭来。而肖声似乎无力扭转这样的局面,他回到了老家清新市。

  新市,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古镇,历来有“小上海”之誉。在这里肖声有一个温馨的家。他母亲(陶慧敏饰)开了一家字号为“拿摩一等”的婚庆公司,他的外公(徐才根饰)外婆(归亚蕾饰)懂人情懂生活,有涵养又有情调住宅是几间有着斑驳砖墙、花格木窗的老屋庭院有柚子树、金鱼缸和大花猫。古镇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人情质朴茶糕飘香。乡邻积极热情地生活。这一切仿佛春日的阳光,温暖这肖声这颗在都市饱受竞争压力挤兑的心。

  他们一家四口围坐在小桌旁,外婆剥开橙黄的柚子,“消消火”。而随后一颗颗柚子落地的扑通声,好比电影行进的节奏。

  为了给肖声以自由以做事,他妈妈外出旅行。肖声便挑起了“拿摩一等”婚庆公司的重任。承办的婚庆上,一对对新人真情对白,让肖声若有所思。他回味古镇生活,浸淫在古镇人的梦想里,此时应该有和真真QQ、微信的不断沟通。尽管电影没有正面表现,但我想是有的。因为真真驾着东风商务车来了。在古镇,他们开始了第二场爱情。

  爱情需要懂得很多道理吗?我以为不需要。因为懵懂朦胧渴望,才让遮蔽缺陷而让优点更优。当爱情光晕消散,生活真相显现,有了些许生活表象认知,开始不满抱怨,乃至痛苦。其实表象的认知算不得懂,只是被感官虚荣操控本质上还是因为不懂而烦恼。重新爱,就需要懂得很多道理,从而修正自己,找回爱情;或者修正了自己,放弃了爱情。

  真真到新市的起初目的是催肖声回上海把婚结了,有点急。但肖声经营着“拿摩一等”,并无积极回应,而是让真真也待一段时间。共同面向古镇,在放慢了的生活中汲取养分

  有一位年轻的山西流浪歌手情歌舞厅老板娘白雪饰),肖声问他,为什么这么积极想着结婚?那位歌手说,“我老家一家三口,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了。”

  看到肖声狐疑的神情,歌手说,“我爸爸在矿井干活,那天我妈妈给老爸送饭,结果矿井塌了,他们两个都没有出来。”

  肖声主持了他俩的婚礼。在回答“你们为什么要结婚?”的问题时,这对新人都说,我们等不及,有爱的时刻,每一秒飞逝的时间都像是在浪费。生命尤其是青春的短暂性是宿命,也是所有人的缺陷。在这个缺陷的黑暗下,所有财富、虚荣都不应为生活构成阴影。必须把生命之亮色发挥得更亮,比如肖声的外公外婆。

  徐才根和归亚蕾两位老戏骨饰演的外公外婆,是整部电影的闪亮点。他们深情、细腻的表演,准确刻画了一对有着深厚岁月积淀的经典老人的晚年生活,有文艺有嗔怪,情投意合,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感怀厚重而又不乏浪漫的古镇生活场景。而外公遗憾的是当初没有为老伴举办过一场婚礼,没有穿上洁白的婚纱。然而这个缺憾并没有消减他们人生的质量。真真大喊“外公,你真帅!”

  真真对外公的赞美,何尝不是对古镇的赞美,对古镇生活的赞美。由衷的赞美不就是对肖声回归生活的理念的认同吗?

  肖声给真真设计婚纱,肖声妈妈翻出以前剧团的戏装手工裁剪,外婆一针一线地给婚纱挑边,“面料,比现在市面上卖的好多了。”一件婚纱经过好多手,它的前世今生,一下子让岁月慢了起来。古镇人的真情面容,在时光的刻描下,渐渐清晰,光彩而动人。

  遗憾的是外婆没有能够参加肖声、真真的婚礼。临终前,她做了一个梦:听到鱼缸里的红鲤鱼跳了出来。大花猫看到了跑过去叼了红鲤鱼,不是吃它,而是叼着寻找水源。想把红鲤鱼放回水里。古镇有爱,足以让大花猫也改变本性,以鱼为善。那天晚上,外婆用针线串起的柚子皮挂在门框边,在秋月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爱,从故乡来。这爱不是索取,而是给予,是共享。故乡的爱并不会给予了你会减少,反而会因为有了你而更加丰润深厚。你看:外公外婆举手投足间的和谐与情调、古镇庄重而热烈的婚庆场面、激越澎湃的歌舞厅,还有热气腾腾的茶糕铺……背后支撑这些有序运作的是人性,是古镇绵绵不绝的爱。

  爱,从故乡来。在这样润物无声般的爱情里,他们的情感裂痕在悄悄弥合。第二场爱情悄然而至。最后那一场在故乡举行的婚礼庄重而又热情、温馨而又浪漫,将电影推向的高潮。肖声留下来了、真真也留在了家乡古镇。在这里他们找到了生活新的起点,留下来,便有了足够的理由。

  电影实际上是一门说服观众的艺术,编导通过画面、对话、色彩、音乐等电影语言,在生活的逻辑之下,引导观众走进编导试图构筑的观念世界。我以为,《拿摩一等》是能过说服并引领观众的。因为它有比较高的立意,大城市小空间,而故乡虽小,却有大情怀。也许这本身有可以商榷之处,但在这部电影里,是能过自恰的。

  导演阿年是新市人,有志于打造一部中国的经典文艺片。今天,来自故乡的爱,在他身上交汇,他既是出发点,也是归结点。我相信,对于这双重之爱,阿年是有感应的。在9月7日的首映礼上,他深情地说,《拿摩一等》是我献给故乡的一封情书。

  故乡,能感应到吗?

  《拿摩一等》观后感(七):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拿摩一等”?

  这两年,我和北京的朋友聊天时最常蹦出来的一个话题,是离开北京。倒也没有网上一直在渲染的“逃离”那么夸张,在别人眼里,这些朋友大多在北京过得很不错,但依然有为数不少的一些,真就选择了离开。离开的人也不一定就回到了家乡,更多的人选择了北京和家乡之外的另一座城市,有的去了大理,投身环保公益,有的去了厦门,一家人其乐融融。

  我其实很能理解他们的选择,不是北京混不下去了,而是别处有更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

  最近,恰巧看了这部中秋上映的电影,讲的也是这么个事儿,让我看完后心有戚戚。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去还是留”可能是每一个北漂的人迟早都会面临的选择,而这部电影想说的,就是我们该如何做出这样一个选择。

  《拿摩一等》的故事不复杂,讲的是在上海奋斗打拼的主人公肖声,在工作和感情上双双遇到了巨大的挫败,失意地回到家乡,重新思考自己未来的选择。

  刚开始,这很像是一个旨在为当代“X漂一族”代言的白皮书式的电影。肖声所经历的一切,看上去就是我们耳闻目睹,甚至是曾经亲历过的那些事情——简陋的出租屋、总有毛病的旧家电、买不起的新衣裳和贵家具,以及更加买不起的天价房,与恋人的爱情长跑、催婚、逼婚,更不用提筹备婚礼的一大堆“破事儿”——选婚纱、挑戒指、发请柬、办婚礼......

  以上种种,每一件都在无时无刻压迫着肖声紧绷的神经,而让他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丢了工作。失业后的再就业远比想象中困难,被辞退后投简历,往往是杳无音讯。这样的事情多来几次,整个人于是没了精气神。

  伴随事业危机而来的,自然还有情感危机。女朋友真真想要的婚纱、家具、房子、甚至是婚姻本身,都在一个没有工作的未来面前灰飞烟灭。肖声问心有愧,却又心有不甘,百般无奈之下,回到德清老家,选择逃避。

  到这里,你会以为《拿摩一等》只是想要用高度写实的手法,去白描一副当代都市青年满是焦虑与压力的画像。填满工作的生活已然足够艰难,背负一段感情更是给自己增加了一副无形的重担。

  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大多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肖声的处境,也自然不难体会他的心境。似曾相识的事情我也曾在身边的朋友身上见过,而像肖声这样的遭遇,或许也正是一部分人想要“逃离北上广”的原因。

  但问题是,逃离了,就真的管用了吗?

  肖声刚回到老家的时候,事情并没有多少起色。他依然找不到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不敢对家人坦白,不敢面对自己。

  事情的变化,是从他阴差阳错地帮母亲暂时打理婚庆公司,临时客串起婚礼主持人的时候开始的。筹办婚礼和做主持人,让他有机会接触一对又一对即将走入婚姻的恋人,每一次,他都要采访一下新人,问他们为什么选择结婚。

  肖声得到的回答千差万别,但却又殊途同归——之所以选择结婚,是因为他们爱对方。这个过于简单,简单得有点不真实的理由,在一对又一对小镇的恋人身上得到了印证。这些恋人,既有肖声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也有他相识多年的老友,还包括他的父母,和外公外婆。

  外公和外婆的关系,就像是一面镜子,让肖声得以看到一段真实的长久婚姻是什么模样,也让他得以看清自己的样子。这对永远在拌嘴争吵,看上去并不那么搭的老夫妻,却在大半辈子的时间里维系了一段无比和谐的感情。他们会有吵闹,但也会有修补;会有遗憾,但也会有补偿。

  外公执着于修好的旧咖啡机,和他一意孤行去给外婆买的新婚纱,就是修补和补偿的写照。这样的事,肖声做不到,他甚至在此之前都无法理解。

  到这里,《拿摩一等》像是在认真地探讨婚姻与情感。肖声的困惑与很多普通人一样,不明白为什么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谈论婚姻时伴随的永远是房子、家具、婚纱、婚礼这样的问题,而在德清这样的小镇里,婚姻就仅仅只关于感情,可以无关其它。究竟是环境造就了观念,还是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环境?

  但《拿摩一等》并不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这部电影也并不想要在感情问题里去分出一个是非对错,它只是想让我们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不同的另一种可能。

  真正的转变来自于真真。她前后两次来到德清,试图劝肖声回到上海。

  第一次她虽然放弃了自己先前想要的一切——婚纱、家具、房子,但她依然一心只想逼婚,至少她必须得到她想要的婚姻本身。这一次,她失败了。

  第二次,她依然恳求肖声陪她回去,但当肖声表示自己想留在小镇的时候,她辞掉自己的工作,选择留了下来。这一次,她成功了。

  真真这个角色,同样代表着一大批在大都市打拼的年轻人,他们热爱星巴克和IMAX,喜欢酒吧蹦迪和聚会趴体,衣服要买大牌,家具买设计师限量款。这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当代都市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充满物质欲望,如此理所应当。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的是,他们也挤在简陋的出租屋,用着坏了的旧家电,忍受着拥挤的地铁和朝九晚五,在看到昂贵的吊牌标价之后表示“再看看”。真真的身上,同样写满了年轻人的无奈。

  她最终选择留在德清,并不仅仅是因为对肖声的感情,而是和肖声一样,在德清一段时间的生活之后,被周围的人和事感染,让她开始相信,在这样一个平静的水乡小镇,没有她曾经渴望的大城市里的一切,人们同样可以收获幸福。

  过去她只能理解和想象喝着星巴克、看着IMAX、在酒吧狂欢的生活,如今她开始懂得,每天饮茶散步,看瓜熟蒂落(片中多次出现的柚子自己掉落地上的画面,是我最喜欢的镜头),是另一种生活。

  两种生活方式,并不存在高下之分。

  有的人天生激情四溢,热爱冒险,那么他们当然应该义无反顾地投身大都市当中,去寻找自己的梦想,苦累挫败也挡不住他们继续奋斗。有的人性格平淡如水,喜欢宁静,那么他们无疑也可以回归水乡田园,寄情一隅,不为俗世所扰。

  《拿摩一等》并不是在批评前者而肯定后者,它只是在我们大多数时候只能看到前一种的当下,让我们看到后者是什么样子,然后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无论是工作、伴侣、居住地,还是一整套生活方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拿摩一等”(NO.1)。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拿摩一等》的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