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赴宴者》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09-08 23: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赴宴者》读后感10篇

  《赴宴者》是一本由[美] 严歌苓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赴宴者》读后感(一):没有机遇,就不能激发人的潜能

  《赴宴者》这本书是严歌苓用全英文写作的书,在书的后记中,她写道:“没有机遇,人就不能发现自己的潜能。”这句话很值得人去认同生活中大小小的事,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在《赴宴者》这本书里,讲述了下岗工人董丹充当宴会虫以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故事充满着冷幽默,但故事的背后又藏着深深无奈艰辛小说以董丹为故事主人公,以他当宴会虫为线索展开画卷。董丹是来自农村农民家庭男人,与其妻小梅私奔逃至北京,两人在北京生活极其艰辛,靠着烂桌子椅子作为家庭的家具,连洗澡上厕所都在下水道口。董丹失业后想着减少生活负担,冒充假记者,去当了宴会虫,在第一次大艺术家的宴会上便与大名鼎鼎艺术家成为了知己老乡,假记者走的越来越好,认识了一个自由撰稿人高兴,随着与高兴的结交。董丹在假记者这一方面做的越来越“真”。但由于对小梅没有吃过山珍海味而感到遗憾,在带小梅去吃鱼翅宴后,他便暴露了,而警方放长线钓大鱼等到后面才抓捕董丹。董丹在当假记者时,遇到过按摩的小十,并与其成为了情侣,由于小十的经历而为其感到可怜。遇到白大叔的经历,更是联想起自己也是农民家庭出身感同身受,想为之写文章,曝光一些腐败行为。无疑,董丹的行为是令人斥责的,但其中的人物也有其精神上的闪光点,或是良知发现。但读这本书后始终觉得故事的人物及情节塑造不够饱满,也有点失真。第一次读严歌苓的书,不知道这样的感受是否准确。在书中的媒体、艺术家、农民等等人物形象仿佛都不是我们所认识了解的人。在书中也未看到具体写的哪个年代,写作依据也未交待很喜欢书的后记里头严歌苓的话语。人不逼一逼自己,哪里还知道自己有那么多的潜能。正如学习一门新的东西一样,只要学,其实能学懂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喜欢做略微吃力事情,它焕发出精神和身体里一种凝聚力,使你的生命力突然达到更高的强度成长是难得的,对于咱们年轻人来说,更应该抓住成长的每一次机会,奋勇向前,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成就不一样的自我。

  《赴宴者》读后感(二):通过“宴会虫”的眼睛社会

  《赴宴者》是著名华语作家严歌苓唯一一部用英文写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滑稽荒诞而又贴近现实的故事。北京下岗工人董丹在应聘酒店保安过程中,意外被工作人员错认为赴宴的记者而被带到了宴会现场,品尝了他平时想都不敢想的珍馐美味。这次意外的“赴宴”让他发现了一个好营生,于是他去伪造了名片,买了假的录音器材伪装成记者,成为专职的“宴会虫”。在一次次机缘巧合的赴宴过程中,让他与脾气古怪的著名画家陈洋结为知音,并与自由撰稿人高兴不打不相识成为了合作伙伴。在他与高兴的合作中,他以记者的身份接触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如为姐伸冤的按摩女、追讨薪水农民工机关算尽的画家妻子、卖血申冤的老农民、阴险狡诈房地产商、飞扬跋扈的高干子弟等。在这过程中,警方对“宴会虫”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董丹的很多同行被抓,他因此也抛弃报社记者身份,转换身份变成自由撰稿人,以此规避风险继续潜伏。他有过洗手不干的念头,但因他想让妻子小梅也享受免费的高档美食决定带着小梅赴宴。由于小梅的性格开朗大大咧咧,做事直接冲动,在他们共同赴宴的时候鲁莽的小梅露出了马脚警察因此顺藤摸瓜,通过一系列布控揪出了潜伏的“宴会虫”董丹。小说表层意义,在于向我们展示了“宴会虫”这一群体状态,但是它还有更深的意义。

  本书的更深的一层意义,在于通过一位下岗工人荒诞的“伪记者”经历,铺展开社会各色人等现实主义人生。小说主人公董丹表面上是一个混迹饭局、骗吃骗喝的冒牌记者,作家却通过这个负面人物的眼睛审视人世间光怪陆离。小说中,董丹不断揭露社会各行业内幕:爱鸟协会表面打着保护野生鸟类旗号,实则大摆孔雀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房地产老板却尽情享受“人体宴”,置农民工不顾;工厂为了牟取暴利竟用头发酱油,无视消费者健康;农民因检举贪污捐助扶贫款的村干部而被打成瘫痪,却无人主持公道等,董丹以“记者”身份揭露的社会上的种种黑幕,而他自己所从事的“宴会虫”事业,其实也是黑幕中的一种,他本人也挣扎过,他一方面打算洗手不干,但是在目睹了种种黑幕以后又幻想能通过“记者”身份去为那些弱势群体伸张正义,在这种矛盾心理折磨之下,董丹继续过着“宴会虫”的生活,并最终被警察抓获。

  总体来说,《赴宴者》故事荒诞、情节紧凑寓意深刻津贴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和现实水平期待它被搬上荧屏

  《赴宴者》读后感(三):极致盛宴背后的秘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直是我们国人对吃的终极追求。对于吃,我国人民几乎是抱着狂热态度对待。这里说的狂热态度,不是指对于生存的需求,而是对于如何吃的极致具有谜之热爱。当我们的生活一富裕起来,首先就会体现在“吃”上。这也许是在我们几千年历史中,人们一次次遭受到战争饥荒等,导致了我们集体记忆中对吃产生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心结

  《赴宴者》是严歌苓写的一本反映我国在转型时期,社会上一些浮躁风气的小说,笔触幽默又饱含讽刺。主人公董丹,失业后在面试一个保安岗位来到酒店,却被宴会的主办人员误以为是来赴宴的记者而被带入会场。尝到甜头的董丹,自认为发现了一个好营生,于是他伪装成一名记者,开启了作为“宴会虫”的一段经历。我国人民在吃上具有非常高的智慧,从食材开发到盛具的创新,各种匪夷所思刁钻古怪的方式,让世界人民汗颜。在吃文化上,我们可以说遥遥领先全世界,连法国人都承认中国人是最会吃,菜也是全世界做的最精致、最好的。可一旦到了极致,我们对吃的追求也就会变出很多负面的东西来。“酒桌文化”曾经有段时间被誉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际手段,大量事情都可以在一张餐桌完成。爱鸟协会主办的孔雀宴、为“造假”举办的女体盛,在一场场极致盛宴的背后,都是一次次利益交易欲望的膨胀。

  严歌苓的小说,总是能通过对小人物描写,来揭露社会的时弊和时代变迁,如《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等。

  董丹在一次次光怪陆离的宴会中,享受到了各种极致的美食,同时也看到了这些极致盛宴背后种种不可思议权力与欲望交易。对于这一切,董丹都是报以冷漠的态度去看待,每次赴宴,他只关心自己的身份是否会被暴露。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带妻子享受一次这种极致盛宴,而这也成为了他被暴露的原因。但董丹并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他具有小人物的悲悯心,会同情弱势群体,会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帮助他们。他会给乞丐零钱,会为帮助弱势群体而写文章。虽然董丹努力的想让这些文章发表,讽刺的是,在董丹被抓住后,却有电视台采访他作为“宴会虫”现象报道社会的腐败和堕落一面

  “待会儿,摄影机开始的时候,别提帮你刊登文章的那位有权人物。”

  “你要我说什么,我就说什么”

  “那就好”

  结尾的这几句话,真是让人感到满满的无奈。

  《赴宴者》读后感(四):一场场荒诞错乱的“吃”闹剧

  有幸拜读严歌苓女士的《赴宴者》,这本书很早之前就出版了,各类型书评也是层出不穷,我也是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感受。

  本书是一本全英文小说,当然我看的是译版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喜欢做略感吃力的事情,可以印证为自己能力挑战,所以也是很佩服严歌苓女士,中文小说的写作对于她是游刃有余的,但仍去发掘自己的潜能,有勇气逼自己去用英文进行文学创作

  回到《赴宴者》这本小说,下岗工人董丹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被误认为是记者,从而被拉去参加了一场误打误撞的“饭局”,从此成为一个混迹饭局、骗吃骗喝的“伪记者”。而我们通过作者描述,跟着董丹这位负面人物的眼睛审视了社会各色人等的现实人生经历,而这一场场荒诞错乱的“吃”闹剧,更是将人性的扭曲和悲剧通过“吃”具体深刻地表现出来。

  董丹还是董丹,并不是真正的记者,他有了真正媒体人担当,可他什么都做不了。所以,注定他最后会经历露馅儿身陷囹圄

  董丹的宴会虫生活中,接触到记者真正会接触到的事情。老十的悲痛经历、房地产老板吴董欺骗农民工的真实经历等。吴董与李总编交谈时,高兴让吴丹去找工人代表去揭开吴董的真实样貌,但是没想到的是之前闹得不可开交的工人们,这个时候却都退后了。

  ——“如果你们不抗议就难了。”“可是我们不想抗议。”

  ——“出了事你负责吗?”工头问。

  ——“嘿,我们跑去跟老板闹,对你有什么好处?”另外一个工人问,接着他向其他的人喊话,“一个陌生人跑来说要帮我们,他会没好处?”

  董丹鼓起勇气去疾呼,而现实让他明白当事人的不在乎是多么让人无奈及愤怒,所做的也只能是隔靴搔痒,这可能是被自己内心情感绑架结果

  他感觉这一年半以来白吃的所有好东西这会儿都给倒了出来。渐渐地,他满嘴酸味,那是他在军队里头偷吃的馊包子味道。胃液已经不是酸的,而是苦的。苦味是来自母亲煮的榆树皮掺和的小米糊糊。接下来是剧烈疼痛。每吐一口都让他感觉一阵可怕的抽搐。

  在董丹参加的最后一场宴会“人体宴”时,他被捕了,被捕钱的呕吐场景作者描绘的简直一绝,他的五脏六腑开始天翻地覆回忆过去的辛酸悲哀痛苦杂陈

  《赴宴者》整部小说中,描写了一场场荒诞错乱的“吃”闹剧,“吃”的艺术性嘲讽性并存,但其实我有一个想不通地方,宴会虫真的是要被抓起开判刑吗?是否有所触犯的法律条规呢?总感觉像这些人的处罚,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赴宴者》读后感(五):畸形社会的多棱镜

  《赴宴者》和之前读过的严歌苓的作品,如《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陆犯焉识》都不同,取人生的片断,一场场意外和巧合,廖廖数笔勾勒出一幅让人啼笑皆非的人生况味大餐:人皆赴宴者,赴一场生死大宴;曲终有结时,曲尽人散落。荒诞的故事之外,流动是让人心寒的社会潜规则,通过一上骗吃骗喝且带人一起蹭吃蹭喝的失业人的离奇“步步高升”,讽刺的是社会社交圈流传已久的腐朽饭桌文化。

  严歌苓在《赴宴者》一书中没有和其他小说中对个人的精雕细刻,而是豪放地用“赴宴”这一件事串起众生的诸多活法。看起来结构简单,深思却让人喟叹,这个世界的桌酒文化曾经造福一方,与此同时也暗暗滋生着让人作呕的寄生虫。一个人在声色光艳的诱惑面前能有多么强大自制力?一个人在生死存亡生计考验面前,又能有多高大上理想信念?一个社会人如此,一个社会又何曾有所例外?社会的病灶,从来是由内而外的点滴腐败开始,小洞不补,大洞决堤。

  在《赴宴者》后记中严歌苓说,“人到中年,发现坦荡诚实比较省力”,因为梦想,因为想和自己过不去,于是留美学英文文学创作,《赴宴者》就是这样逼着自己完成的一部英文小说。写法与往日迥异,简单直接而又荒诞离奇,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反映比较“中国化”的社会现实,再加上语言上的幽默和冷静(冷幽默)——这些元素都符合外国人审美——所以,严歌苓也自评,《赴宴者》让她发现“一个带些美国式粗狂、调侃的严歌苓”。

  这次写作,对严歌苓自己来说是有些“不适”的,是“成长”,但对读者而言,与往日看到那些细腻又深刻的小说比起来,还是过于显得单薄,也许是语境的不同,英文表达力度的差异或者也有英译文中的文意丢失,这些都比不上母语创作和阅读流畅性。写作此书,对严歌苓来说,是未知刺激,在我们读者眼里却是一次略有瑕疵实验品,玩的是文字反射的是畸形社会的多棱镜。

  比起主人公董丹,董丹的媳妇更让人印象深刻。董丹的媳妇带着没多少见识妇人无知和人性纯真,爱的东西坦坦荡荡也轰轰烈烈,玩不来心机诡计技巧八卦,很实诚,也很接地气。严歌苓笔下刻画女子从来比男性更出彩——我想这也是《赴宴者》这部满篇灰暗色调的小说中最鲜亮、最异类、也最有希望的一个吧。

  董丹在监狱接受采访时,主持人要求他说话要注意,董丹说,“你要我说什么,我就说什么。”这是一位经验丰富且非常“成功”的赴宴者的觉悟,这种觉悟多么让人心寒。懂得潜规则,被社会教育好之后,就慢慢变成这样一个毫无信念与坚持的“犬儒”,连媳妇那点纯真也都一一丢尽——这也是小人物与固有规则抗争失败的真实写照。

  对于失败者,连做自己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赴宴者》读后感(六):寄生虫

  这是作者严歌苓首部用英文写就的小说,其在30岁就开始英语学习。只是对于国人来说,使用第二语言来进行文学写作,想表达出的意境未免会有些困难。“中国的语言是基于视觉的,西方的语言都是基于听觉的”,余光中在《时间的乡愁》里就提到文学作品翻译的难度,其在进行多年的英语教学之后,方才开始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的翻译工作。由此可见,使用英文写作的难度比较大,若再由其他人将其翻译为中文,小说之中的某些韵味必然会因之而消失。

  对于首部英文处女作,无疑选择的题材要相对简单,在深思熟虑之后,作者选择了当代的社会题材。其笔下的“宴会虫”,来源自现实里的真实故事,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写作,作者也作为小说里的“赴宴者” ,亲自前往参与宴会体验生活,充当“宴会虫”的卧底。小说之中,提及到多种的社会现象,如:下岗、按摩女、新闻造假、农民工、房产泡沫、官民纠纷、艺术庸俗化、婚外情、人体盛、高干子弟等等,这些当时的各类热门话题,在小说之中都得以描述,只是也有些话题如:“二奶”没有涉及哦。

  在小说中,作者采用了黑色幽默、反讽、荒诞的笔法,来展现了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社会百态。在描绘每一幅画面时,又巧妙地运用美食与美色做掩饰,将重重骗术与堕落、欲望与腐化隐藏在美食之下。就如同人体宴:“想要欣赏她们美丽的玉体得慢慢来,等大家把食物一片一片从她们身上夹起之后”。想了解现实,也需要将各类话题一个一个地慢慢揭示出来。

  作者在小说中,多次用语言将“赴宴者”视为“寄生虫”。说到社会底层人物的“寄生虫”,自然也让读者联想起近期热播的韩片《寄生虫》。同为社会的底层人物,一个是通过免费吃喝来积累财富改变人生,另一个则是通过欺骗来获得生存之权利。所不同的,《赴宴者》不仅仅表达出底层人物生存的困难,还能感悟到作为媒体存在的生存价值,和底层人物的希望所在。而《寄生虫》所要表达的则是“ 阶级矛盾、贫富差距”,从影片中可以透视出底层和上层两者间的差距,以及社会所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自然,要想在不长的篇幅中,将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加以深层次的阐述会显得有些困难,作者只能简单地这些现象进行表层描述,这到也挺适合英文处女作的写作风格。

  《赴宴者》读后感(七):赴宴的演员

  你会因为什么而去赴一场宴席?受邀参加各种典礼,无奈应付扮演配角,还是其他什么。你的目的是什么?是去享受一顿饕餮盛宴,是去加强某种人际联系,还是去达到不可公之于众的目的。

  严歌苓用她的《赴宴者》为大家展示了2000年左右的北京以及那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一个工厂败落的下岗职工,一个从西北农村走出来在帝都摸爬滚打的最底层的小人物,一个有正义感、责任感却又骗吃骗喝的宴会虫子——董丹,在一次偶然的尝试中,被人误打误撞的当成了记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董丹窥探到假扮记者的妙处——可以拿着这个假身份,参与众多的宴会,品尝到他这辈子都不可能享受到的美食。他又通过赴宴,结识了记者、画家、官富二代、被迫害的农民以及按摩女。一张大网就这么铺天盖地地落下来。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他被识破身份,带进了警局。

  一场灰色的盛宴,一席华丽的袍子,就这样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多少虱子,多少臭虫,多少寄生于上的虫子。严歌苓用她的笔触挑战了英文写作,所以当我看到封面上写着“[美]严歌苓著,郭强生译”时,略吃了一惊,此人竟不用驾驭娴熟的中文写作,而去挑战英文,着实是对自己出的狠招。《赴宴者》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除了小说全文外,后面还有作者的一篇后记,略述英文写作的潜能迸发。

  “食色性也”,吃,是普天下活下去的基础,董丹赴着一场又一场光怪陆离的宴席,填饱肚子后得到车马费,更让他感到钱得来的容易。从初次的谨慎,到后来的胆大心细,张嘴谎话,他也开始在宴会虫子的路上不能自己。生活并不都按自己的设想出牌,总有意外,比如记者高兴,比如画家陈洋,比如按摩女老十……说到吃,就连被欠了两年工钱的农民工,在得到老板送来的羊肉,大快朵颐后,也变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表示老板会把钱还给他们的,谁也不想出头去指责老板的不仁,和之前的愤怒形成了鲜明对比。饱而思淫欲,色,也是天性。董丹对李红的幻想,对老十的感情,都体现了人性。生活就是一场盛宴,每个人都是赴宴者,谁都逃不掉,各怀鬼胎罢了。

  严歌苓在小说中把各种矛盾做了尖锐的对比。之前说的农民工讨薪这是一个对比。在生存线上努力工作,一点一滴积累资本的小梅和官富二代飞扬跋扈,一句话就可以解决许多棘手问题这个比较;挣扎于活着的农民、被老板压榨的农民工,他们贫穷、弱势;声色犬马、饕餮盛宴的老板、官富二代奢侈、放纵,对比鲜明。两种生活、两个阶层,而董丹则是生于底层活于底层,在虚伪包装下打入另一个阶层另一种生活的一根“针”,他穿插其中,让矛盾对撞出火花。他努力向上,他愤世嫉俗,打抱不平,但谎言总归是谎言,他从别人眼中的大记者,被打回原形,甚至更糟,成了阶下囚。演出告一段落。

  回头看看,这时代的盛宴中,谁又不是个演员呢?

  2019年6月25日

  y四夜月

  《赴宴者》读后感(八):一个社会的寄生虫

  我读过好几本严歌苓的小说,比如《芳华》《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金陵十三钗》等,她的文笔清丽,刻画人物个性鲜明,非常善于人物的心理描写,是一位我非常喜欢的女作家。最近读到了她的这本早期的作品《赴宴者》,这本书通过讲述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到酒店参加应聘的董丹被误认为是参加品鉴活动的记者,而被邀请参加一次宴会,享受到了他的生活无法提供的高档筵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董丹通过不断地变换身份证明游走于各类活动,成为了一名职业“赴宴者”。

  董丹和他的妻子小梅在国企的改革和失业浪潮中,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他们蜗居在简陋的基本停工的工厂的顶层办公楼,和其他工友一样,享受着廉价的房租,以及工厂的卫生间和热水。微薄的工资根本满足不了日常生活的开销,他们为了生计而发愁,这也是其他工友都面临的困境。董丹想通过找份工资来改变目前的状况,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妻子小梅的支持。当他从报纸上读到了一个酒店招聘的消息的时候,他穿上了自己最得体的一身行头来到酒店参加应聘,却在阴差阳错中被误认为是记者,并且被逮到了宴会的现场,从此董丹的身份就变成了了各种宴会上的常客。他通过假记者的身份,游走于各色人等之间,既有真记者的考验,也有像他一样假冒的记者、真的“宴会虫”。

  董丹每一次参加宴会,都会精心打扮一番,还买了基本上没有放胶卷的二手相机和麦克风,以及制作的记者证件,为的是尽量不要被举办方和其他人的怀疑。他一方面观察学习其他宴会者的言谈举止,另一方面也尽量避免与其他人的过密接触。他的目的很简单,除了能吃到他以前从未听过更没有吃过的大餐之外,还可以赚一笔“辛苦费”。天下竟能有这样的好事儿?确实如此,董丹一方面享受着“赴宴者”的满足感,尤其是每当他回到家与妻子讲述他所品尝过的美食的时候,妻子那崇拜的眼神让他很满足。然而,既然他可以是“宴会虫”,那么也就会有其他的人效仿。的确,董丹在一次艺术品的宴会上,遇到了一个他曾经用过的假名身份的冒牌者。虽然宴会最后,他没有见过这个冒充假记者的“冒牌者”,却使他警觉到必须要更换更加安全的身份证明,否者极有可能会在某一次宴会上“露馅儿”。

  董丹是聪明的,他通过“赴宴者”的角色,刻画出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他们中有艺术家、房地产商、大型公司的老总,还有一夜暴富者,也还有更多的为了生活谋生的各色下层人物。他们在由董丹这条主线编织而成的大幕上,扮演者各自的角色。

  严歌苓想通过这本小说给我们描绘了真实的社会群像图,那包含了食色性也的芸芸众生。同时这本小说也在给我们启发,人生不应活成“宴会虫”,而是应该努力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赴宴者》读后感(九):人生是一场盛宴,有正儿八经赴宴的,也有蹭宴的。

《赴宴者》

  我最先接触严歌苓,是看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故事忘得七七八八了,却还记得倪妮那一身旗袍,风情万种的样子,笑,再接着就是2017年上映的《芳华》了, 近期还有一部与她有关的新电影《妈阁是座城》上映,抽空也想去电影院看看。

  而还没有抽出时间,在某天偶然路过书店的时候,看见这本墨蓝色封面的《赴宴者》,马上被吸引住了,就把它带回了家。

  所谓《赴宴者》的英文名(The Banquet Bug)直译过来,就是“宴会虫”,在各种宴会上蹭吃的人,这个小说的主人公,还冒充记者,借机赚取车马费。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而这个世道只要能赚到钱就好,至于是怎样赚到的,一般很少有人会把自己的生财之道告知旁人,除非已经功成名就,才会来出一本自传了。

  我记得自己之前在某地方台的广告部当个小小的后勤人员,参加各种公办的、私人的活动,布置会场、调试音响、播放音乐,只要是能够安排上我的,没啥技术含量的活都做,吃饭是没有我们的份,领份子钱更不从谈起了,但是的确看到有许多记者来签到,领取车马费、辛苦费,然后在之后的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那些经过美化的活动新闻。

  之前的自己觉得习以为常,而当我看到严歌苓的这本小说时,才惊觉我的习以为常并不是对的,约定俗成的事情,已经成了荒谬本身,而身在其中的人们,还毫无察觉,习以为常。

  同时书中还有大段大段关于食物的描写,那些山珍海味,看着文字都让人留下口水来,比如那道千蟹指,

这道菜用一千个螃蟹的爪尖肉做的,那蟹爪肉又嫩又滑,用筷子挑着,还没送到嘴边就要滑掉。味道就像一千根‘迷你’型鸡腿全熬在那一口里。简直美味得让人受不了,鲜得都有点恶心了。没有比那一千只蟹爪更嫩的口感了,在嘴里就像……就像……

  而食物的越精美,越难得,耗时越长,所需越多,越让人觉得讽刺,因为除了宴会虫,真正参与活动的人们是不怎么吃的,特别是那些主办宴会的人们,用作者的话说,好像他们举办一次宴会就更有钱一些,一次比一次的有钱。而他们的醉翁之意也并不在酒,请客吃饭不是目的,提升影响力才是。

  宴会成为了有钱人们扩展人脉的工具,宣传的手段,以吸金为目的,所以需要记者,需要各色名流,需要人来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大唱赞歌,因此当然就有人浑水摸鱼了,但who care呢?宴会虫们坑走的不过是其中的九牛一毛,而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倒是在这场宴会上展示的淋漓尽致了。

  严歌苓笔下的主人公董丹,还是稍有良知的,没有在这样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彻底迷失自己,还想在自己金盆洗手之前带着妻子来赴一次宴,还知道镁光灯下的自己是谁,知道人们尊敬崇拜的只是他虚假的记者身份,而不是他本身,他一直都很清醒,清醒地看着自己沉沦,沉沦在这个奢靡浮华的宴会里,不可自拔,不能自拔,不想自拔。

  人生就像是一场盛宴,有被邀请正经赴宴的,就有浑水摸鱼来蹭宴的,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在这场大戏里,看似是主角的,反而似跳梁小丑,看似跳梁小丑的,反而比宴会主人都更有良知。

  ——END。

  《赴宴者》读后感(十):《赴宴者》:宴会仍未停止,生活需要揭穿

  文/盒饭君

  《赴宴者》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讲了一个假记者获得“上帝视角”窥探人生,却承受不住生活之重的故事。

  董丹是个假记者,他破产厂子里,没受过多少教育的下岗工人。偶然的机会,他被误认为是记者,而被拉去一场误打误撞的“饭局”,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从来没想到自己可以假冒记者,混吃混喝,拿着比他收入高太多的“车马费”,过着“上层人”的生活。他一瞬间似乎就成了“知识分子”。这让邻居们对他穿着光鲜的“新工作”也充满羡慕。

  自那之后,假冒记者成了他的职业,他精心研究各种饭局,开始关心新闻,开始在饭局上和各种人攀谈,学习一个媒体人应该有的“样子”。

  他是假记者,所以,注定他最后会经历露馅儿,身陷囹圄。

  严歌苓似乎并不希望《赴宴者》只讲述董丹的故事,讲述他的结局。董丹只是一根针一根线,串起一个个沉重的现实。董丹在一场场赴宴中,经历了什么,见证了什么,又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才是这个故事最重要的部分。

  有时候我们常常怀疑,这世界是不是如硬币,有着两面。另一面的样子对我们充满了诱惑。人都有窥探的欲望,看到太多,往往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无能为力。每个人,每个阶层,每个时代,都有着各自的阳光,以及阳光下的阴影。

  曾经,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肩担道义,无尚荣光。但因为一纸记者证,意味着舆论的“权力”,意味着媒体对一切的宣传、报道,以及监督,媒体人成了很多场合的座上宾。

  传统媒体式微的当下,我们看到很多视频新闻媒体、深度报道媒体,讲述弱势者的故事时,那一刹那的义愤填膺、潸然泪下,让我们感到媒体从未也永远不会消失。

  这份意义,对没受过教育,不知道如何承担起记者责任的董丹来说,未免太过沉重。董丹凭借那份假记者证,见识了被克扣工资的农民工,为生活所迫成为“特殊职业者”的女孩,被村官迫害的农民,也见识了充满血性的艺术家,媒体女强人,世故精明的房地产老板……

  他面对这世界的另一面,新鲜而又充满无力感。

  他拿着假记者证,见识了让人不寒而栗的现实,心生怜悯,也见识了拿着国家认可的记者证的媒体人,靠着高昂的封口费过着潇洒日子。假记者的道义与真记者的置身事外,让他们的身份交叉、重叠,让人有些幻灭。

  董丹还是董丹,他有了真正媒体人的担当,可他什么都做不了。他的局外人身份,也承担不起那么重的责任。他只是个平平凡凡的男人,他只想靠着这样不光彩的方式去挣钱,养活自己的老婆。

  所以,最后被警察逮捕时,他竟然有了些许解脱的感觉。交还那个本不该属于他的“上帝视角”,宁愿从没见识过那让他无力的事。董丹的命运,他的经历,他的见闻,他内心的波动与曲折,我们似乎可以看作是一份社会学家的田野调查报告,敲响的钟声似乎在今天仍然产生回响。

  董丹以被逮捕而退场,可从《赴宴者》被写出来的那一刻起,到报媒式微,再到网络媒体上充满喧嚣的今日,故事仍然在继续,一如那些招待记者的宴会从来没停止一样。

  董丹把我们从娱乐新闻拉回了现实。因为《赴宴者》这个故事,我们从选秀节目、练习生节目里,偶尔探出头喘口气,发现生活还是生活,没有那么华丽,甚至那些糟糕的部分仍然糟糕着。我们还需要如董丹一般,揭穿《皇帝的新装》里皇帝没穿衣服的单纯小孩。

  不管董丹也好,我们也好,我们是社会新闻里,别人故事的局外人,但我们又从来都是自己故事的局中人。当糟糕的事件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或许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那些底层人以为董丹能为自己发出呐喊时内心的感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赴宴者》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