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米粥
「今天的段子不好笑吗?」「以后不要分享歌了,好像没人听。」「发自拍的话,赞的人会更多。」 在发朋友圈时,这样的想法每天都会在脑海中循环一遍。 动态一条接着一条,看着下面逐渐变多的点赞和评论,有点开心。 慢慢的,很多人开始活在别人的目光下,关注着别人的情绪。 可为什么他们看起来还是不快乐?那些被焐得发烫的手机里,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塑造给主人公叶藏这样一个形象。 他是不幸的,性格怯懦,敏感中又充斥着自卑。 于是,他把真实的自己封闭起来,戴着面具迎合着他人。女人们喜欢着他的肉体,但没人真正的爱他。 书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家里的事不可说,身上的痛苦不可说,对明日的畏惧不可说,对世人的疑惑不可说,昨日之耻不可说。所以终其一生,他都没有自我。 然而,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人活一世,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同自己相处。 就像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一书中所说:“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尽管有时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比起活在虚拟的空间里,更重要的是专注自己。我身边就有几个这样的女性朋友。 点进她们的主页,看到的不是一条横线,就是「仅三天可见」,即使没有设限,你看到的也只是零星几条内容。如果不是很了解她们,会以为她们天生性格高冷,不易接近。但其实,这样的女生只是活得更加通透而已。 不发动态,只是因为真的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生活的看法。 不打游戏,是因为不想在上面浪费时间。 就像村上春树说的那样: 人生而孤独而无法互相理解,所谓交流只不过互相寻求安慰。 人生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要做,在现实中发光不更好吗? 真正厉害的人,都不动声色 《无声告白》中有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找到真正的自己。 所以,与其在朋友圈里宣泄情绪,不如利用时间来充实自己。 前两天,我有个朋友,工作五年,靠自己卖了房。 很值得炫耀和分享的事情,但她的朋友圈却平风浪静。 没有溢于言表的狂喜,没有抱怨工作的艰辛,甚至连自拍都懒得发。 她的上一条动态,还停留在给大家的新年祝福里。 不发朋友圈,是因为她的生活不够精彩吗?朋友不够多吗? 不是,是因为她的生活,充实到没有时间让她矫情。 晨跑、工作、锻炼、复盘工作、再拿出一小时学写作……她每天的安排条理清晰,从不怠慢。 当同龄人争相发圈认领「现男友」时,她还在学习。 这就是不发朋友圈的女生和其他人的差距。 人生辽阔,不要只活在朋友圈里。 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会毫无保留的因为你的快乐而快乐。 而当你开始意识到,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于别人而言毫无意义时,这便是成长。 在沉默中努力,让成功自己发声。 那些不被朋友圈捆绑的女生,早就不动声色的一鸣惊人了。 活出自我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张扬的人。 而恰恰是那些默不作声的人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时隔四年,曾经的「三料」影后陶虹又出现在了荧幕中。 比起丈夫徐峥的大器晚成,她的人生更像是一出大戏。 陶虹是一个很自我的人,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她的“静”。 11岁,她进入了北京花样游泳队。 当同龄的女生都在享受着最好的青春时,她只知道泡在水里训练。 就这样,她「抖」着游了十年,不动声色地拿到了一个全运会花游冠军。后来,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 这一演,让她打开了第二人生的大门。 于是,她考入中戏,闷头学表演,成了中戏建校以来,第一个取得专业课满分的学生。 未到而立之年,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等奖项就被她拿到手软。 而等她遇到徐峥之后,又不顾他人的目光嫁给了爱情。 所以,在被问到未来的规划时,她毫不犹豫: “说到底,一个人不应该为了别人活着。 说我为了我妈活着,妈妈过世了呢? 我为了我的孩子活着,孩子长大离开你了呢? 我为了我先生活着,那先生不跟你在一起,你就不会活了吗? 所以,人,最终要为自己活着。”《菜根谭》中所说的,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可能指的就是她这一类人吧。人生是自己的,时间也很宝贵,那些活出自我的女生,一分一秒都不想为了别人浪费。其实,那些不想把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公之于众的人,一般很难追。 因为感受是心里的,经历是实践的,美是眼里的,对他们来说,将一切东西都放在朋友圈里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只有当你们的灵魂在同一个频道时,才有可能获得进入对方世界的机会。 朋友曾说:我不希望别人通过朋友圈来了解我。 面对面的聊天、吃饭,眼神的交汇,才能让我更有安全感。所以,当你遇到一个不爱发朋友圈的朋友时,别急着给她下定义。 她沉默,不代表高冷; 她多言,不代表开朗。 越是看起来极简单的人,她的内心越是丰盈。 当大家都在朋友圈展示生活的时候, 她也在努力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