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美的祝福给你,我们的爱加倍!
——写在熊略毕业,爱加倍开学之际
— 韩冰姐妹2019-8-11
爱加倍的微信家长群,在我的手机里一直置顶,如今离开,真是万分不舍。记得参加熊略的毕业典礼,看他在毕业典礼上弹唱自己写的歌,那首歌是他用半个月的时间完成的,献给神,献给老师和同学们。我不停的流泪,不停的流泪。
熊略在爱加倍5年半,我只去过塞班一次,就是他的毕业典礼。但爱加倍的礼堂,爱加倍的教室,爱加倍的篮球场,还有爱加倍的老师和同学,我却是早已经熟悉,走进学校第一眼就认出吕底亚师母,跟小杰明迅速熟络,并由小杰明和妙妙带路去超市。看见杜守钰,看见凯平,开心的跟他们打招呼……。爱加倍,我就是你的一份子!
转眼熊略毕业了,就要开启大学的生活,国内的一些朋友说,我很有远见和魄力,把孩子那么小就送出去,不参加国内的高考,孩子读美国的大学。其实我自己深知,熊略的这条求学路,跟家长的远见和魄力没有半点关系。是神用一种奇妙的方式,把他从属世的学校里分别出来,不是出国留学那么简单,是让他趁着年幼,紧紧跟随我们的主(传12:1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到之先,当纪念造你的主)。卑微渺小愚钝的我们在还没有学会如何教养孩童的时候,就做了父母,我们口里说着信,却经常在世俗里低头。如果没有神的指引,我们怎么能看到这一条路呢?是神一路带领了熊略,神不仅带领了熊略,也一路激励了我,给了我们信心。
还记得2013年,熊略只读了初一半学年,就被我们带回家。 这件事是我们和班主任老师达成的共识。很感恩我们遇到那么好的班主任,他在乎熊略的成长,更胜于在乎熊略的成绩。他在熊略的期末评语写到:“刚入学,我一眼就喜欢上了你这个灵气四溢的小家伙,那时候你很有学习的热情,上课回答问题也总是很积极。然而,一个学期快过去了,你的脸色逐渐暗淡了,做事情也是没精打采,若有所思的样子。我希望你能主动去培养和磨砺自己抗干扰的能力,不管别人怎么说,也不管周围的情况如何,你都能保持自己的节奏!老师希望你用宽容的胸怀去悦纳周围的同学,其实他们并没有恶意。小屁孩开心一些吧!烦恼总会过去的。”就如班主任老师所说,熊略在学校里不快乐,甚至找不到朋友。他把头埋在写不完的作业里,钢琴不练了,体育课没有了,在课堂上,他有时会跟老师争辩“人不是猴子变的”,最后老师说,你保持你的看法吧,但考试一定按书上的来。
那时候熊略在教会小诗班服侍,他嘴里唱的歌都是诗班里学的,偶尔在学校里哼唱出来,同学会笑话。和他玩得来的都是主日学和小诗班的伙伴。因此,他更喜欢去教会,每周风雨不误,在教堂里他才是快乐的小鹿。
班主任老师说:“体制教育只是个游戏,有人玩的好,有人玩不好,玩不好的话,你可以选择不玩,要敢于另辟蹊径,给孩子健康成长的空间。”说来惭愧,那个时候我并不是要给孩子找基督教学校而带他出来,是因为老师的这番话。 我不想孩子在体制教育下沉沦,不想孩子平庸而不快乐的过完他的少年时代。
于是,我祈求主,给孩子找到一种适合他的教育方式,求他救救我的孩子。
我给熊略请了长假,我们自己在家里教他,一边陪他读书锻炼弹琴,一边找合适的学校,这期间,我读了一些有关教育的书籍,加入了一些教育QQ群,认识了跟我有共同境遇的家长,并知道了基督教在家教育。当时曾想在国内找一个主内办的在家教育学校,也接连考察了几家这样的机构,有位姐妹还给我介绍塞班的另一所基督学校,但都是不了了之,有的是因为学费好贵,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有的是因为信仰的分歧。
爱加倍学校是我在网上查到的,我在视频上看到彭牧师的讲道,看到彭师母和学生在一起的情景,对这个学校产生了很大的好感,于是给学校发了邮件,没想到当天晚上就收到了牧师的来电,感谢主,那个电话改变了我和熊略的人生轨迹。
我想,一定要让孩子去爱加倍,可是当时手里的钱少之又少,即使凑够当年的学费,以后的学费也不知道哪里去搞。彭牧师说,先让孩子来上学吧,你凭着信心,孩子来上学,你就去赚钱。这是我与好几所学校的对话中,我听到的最接地气的话,最解决问题的话,也是最给我信心的话。就这样,熊略去了爱加倍。
熊略是一个人去的塞班,我把他托给了航空公司,因为我连多一张的机票都买不起。很多人说,你胆子可真大,学校没去过,学校里的人一个不认识,仅凭一个网络,就把孩子单独放过去。还有人说,你先不要交钱,孩子落地了再说,免得人财两空。大家七嘴八舌,好像我做了一件多么荒唐的事情。我认识爱加倍,是通过神认识的,神认识自己的羊,羊也认识自己的同胞,那时,我内心平安。
熊略在塞班5年半,我一直也没有去过,起初是因为费用,后来费用已经不是问题,但熊略希望我毕业典礼再去,他想做一个不需要家长探视关照的学生。
转眼,熊略从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小男孩,长成了黑黑壮壮的运动少年,他爱音乐,爱体育,爱历史,爱思考。而这期间,我从发愁学费到学费不是问题,还鼓励身边的姐妹把孩子送到爱加倍,与她一起凭着信心去赚学费,我感受到了,神一直与我们同在。
我与牧师和师母的联络也仅限微信,在微信群里,我们这些家长,共同关注着一群孩子,大卫,恩丰,清远,赵晨曦,戴以理,一申,圣斌,杜守钰……我们从照片上就能认出谁是谁。有人说,你真行,5年多都不去学校,就那么放心吗?我说放心。圣经马太福音这样说:“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我从熊略的变化,看到了学校的作为,他阳光健康,身上带着满满的活力,这不就是基督教育结的果子吗?
5年来,我通过微信群和学校一起见证孩子们的成长,感受他们成功的喜悦,也感受他们失败的伤感。孩子们的篮球赛,孩子们的数学竞赛,孩子们的运动会,孩子们的圣诞演出,他们就这样一年年长大了。印象很深的是那一次篮球赛,初中队十场比赛,赢了九场,最后一场决赛却输了。孩子们拍照都是闪着泪花,但就是那一次失败,熊略爱上了篮球。
说起熊略打篮球,真的是感谢主,感谢师母。熊略在国内上学早,年龄是班级最小的,体力跟同班的孩子有差距,他根本参加不上什么运动比赛,篮球这样的活动与他是无缘的,他也害怕打球,害怕与人碰撞。到了塞班后,师母鼓励他参加篮球队,他起初不愿意。师母说,男孩子要热爱运动,我也十分赞同。为了培养他对打球的兴趣,师母自有办法,她说,熊略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不喜欢打球,于是每次他们犯错时,罚喜欢打球的孩子不能打篮球,罚熊略去打篮球。后来,当我看到熊略在篮球场上生龙活虎的样子,内心就充满感恩。如果在国内的学校,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感谢师母“体罚”之恩,嘿嘿!
在爱加倍,熊略不仅爱上了体育,也爱上了艺术,他重新学习了钢琴,上大学选择了电影专业。在爱加倍,熊略还收获了良师益友。每当他说起Cupp老师,说起Campbll老师,总是充满感恩和敬意,他们不仅教会他知识,还教会他如何对待生活,如何爱主。我还记住了他的小伙伴,像哥哥一样照顾他的恩丰,鼓励他的清远,天才一样的大卫,会写剧本的书斌。熊略总是说,跟他的伙伴们在一起,觉得自己浪费了好多时光。每当听到这些,心里真是充满感恩,神给他这样的环境,这不正是很多家长期待的吗?
熊略每年暑假回来,我都会让他给我讲学校里的趣事,他有一次奇怪的问我:“你怎么不关心我的学习成绩,反倒总想听我们学校的故事?”是的,我很少问他的成绩,就连他要读哪个大学,读什么专业,都是他自己决定的,我只是说,参考一下老师们的建议,尽量在基督教大学里选择,好好祷告,求神显明心意!
我喜欢听他讲学校发生的故事,是想听听他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以及与他探讨如何处理一些问题。有时候,熊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会对学校的管理有一些不理解,这时候正是我们疏导他的好时机,引导他如何顺服,帮助他保持谦卑受教的心。我觉得,无论孩子就读哪一个学校,都不会事事顺心、样样满意,他们都会认为学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会认为得到不公的待遇,这些都是正常的。如果你的孩子回来,觉得在学校里舒服的不得了,没有一件不开心的事,那也许有两种可能:一是你的孩子太优秀太乖了,从来没犯过错误,另一种可能就是学校不负责任,他愿意干啥就干啥。我不会强迫他一定要认同学校,只引导他顺服,认同需要过程,顺服只需要决定。我们读圣经很多遍,都不一定理解神的苦心,何必要求孩子一定要理解我们?我告诉熊略,很多事,等你在多年以后,你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所以,你需要时间思考。
在这5年中,我看到有些孩子入学的时候,家长欢天喜地,中途孩子离开,家长产生抱怨,学校也感到委屈,那时心里总是遗憾。当学校接收这个孩子的时候,一定不是为了让他退学,当我们送孩子来这个学校,也一定不是为了让他放弃,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觉得主要责任是我们家长,我们应该想通一点,你送孩子来这个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让他在主里成长,长成一个经得起风雨的人。牧师和师母肯定不是完人,他们有他们的个性,有他们的软弱。他们最强大、最可贵的是服侍的心志,在小岛上作神的工。我们需要用祷告托住他们,需要用基督的爱来理解他们。我们再回忆一下,当孩子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抓狂过?有没有想把孩子揪过来打一顿?我们有没有错怪过孩子?有没有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言行,事后后悔过?如果这些有发生过任何一条,我们都要理解牧师师母,他们做的一定比我们好的多。不要想爱加倍是不是一个完美的学校,只要想我们的孩子适不适合在这里读书,如果不适合,可以选择离开,但要在主里彼此祝福。我们无法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却能给孩子做一个谅解他人、祝福他人的榜样。
熊略毕业前跟我谈起对爱加倍的选择,他说,他是一个普通的小孩,也许会平庸一生,但神给了他一个好环境,他在这里认识了不平凡的老师,使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使他感受到老师这个职业是多么伟大。听到这里,内心真的好欣慰,神的爱充满我们的心。
我也是一个平凡的母亲,是神为我开启了另一扇窗。我感恩熊略在国内学校的种种不适应,那是神在分别为圣。神知道我的软弱,我的愚钝,我没有什么智慧引导我的孩童,一切都是他亲手带领。我们群里有很多基督徒家长,他们都很爱主,有信心和勇气。比如恩丰父母,他们不肯把恩丰送到没有信仰的学校,自己把恩丰教到16岁,后来送到了爱加倍。恩丰深深的影响了熊略,熊略说,他跟恩丰在一起,感觉自己浪费了童年。比如书涵的妈妈,书涵在国内学校成绩很好,没有什么不适应,但只因为妈妈爱主,要把女儿送到主内的学校,让孩子不偏离自己的信仰,就义无反顾的把她送到爱加倍。相比之下,我所做的真是微不足道。
熊略毕业了,我也跟着他离开了爱加倍。熊略选择了电影专业,愿他以后的电影题材里,能有爱加倍的故事,有彭牧师,有彭师母,有雅各老师,有吕底亚师母,有殷彤阿姨,还有他的老师和同学们。做为一个毕业生家长,我愿意把这所学校介绍给更多的人,愿主的小羊在这里茁壮成长,愿神记念这里的牧者,恩待他的仆人和使女。
哈利路亚,荣耀归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