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乡愁》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的乡愁》读后感(一):读诗,解诗
梁实秋曾用“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来评价余光中,在中国文学史的舞台上,于光中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很多人对于他最初的了解是从《乡愁》开始,但,读过他文字的人无一不爱上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于光中先生的一生都在写作,诗歌,散文,评论,是对人生的理解。有人说用心去读他的文字,你会发现《乡愁》只是他众多作品中普通的一个。于老写乡愁,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他写山写水,写着大自然中一切平凡而美好的事物,是对祖国,对大地母亲的思念。 《时间的乡愁》是于老在世时整理的散文集,却终究没有等到它的出版。于老过世后由女儿接手整理,一年多的时间,这本书终于与我们见面了。书中收录的大多数是于老近几年的作品,也是很多我没有看过的作品。于老病后在家修养期间所作的文章,多数也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于诗词,对于戏剧自己的认知。 书中分有若干个部分,是对文章的分类。对于中国古典的诗词和戏剧文学谈起的感受,这是一些随笔,记录着先生对于古典文学的认识,先生的文字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在重重叠叠的文字中,遇见最美的故事。记得年少时读《寻李白》或许是给我最大的震撼,而后很多很多的文字是喜欢,是共鸣。 在《时间的乡愁》里我看的最仔细的是关于诗词翻译的那一段,说实话,中国古典诗词熟悉的,从小便开始背诵,课本上的诗词有限,课外也听了不少,而对于国外的诗词,除了泰戈尔的或许就在没有去听其他人的,而这里,于老附上了原文,也对照了翻译,这样也让我们对于国外诗歌的意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文化的不同,中国诗词讲究的韵律翻译成英文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而英文翻译成汉语却很多都是唯美的。 先生一生都在写作,温暖的,忧伤的,他总是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文人就是如此,多愁善感,记录着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我想除非你不去读余光中的文字,如果读过,一定会爱上的。对于故乡,对于乡愁,这是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是任何利器都无法割断的情感。这本书里有着很多作品是第一次公开出版的,这些诗词带给我们更多的温暖。时间的乡愁是对于故土的怀念,是对祖国的热爱,自始至终,我爱这片土地。
有一些文字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有一些诗不因地点变迁而不再感动,有一些人不因不在人世而丧失价值。把这些特点放在余光中身上再合适不过。
手中拿着《时间的乡愁》,这应该是余老过世后出版的一本书,还没打开就已经是满满地感动。很自然地相信,这是最后能看到的余老“新”书,能再次与余老相逢在诗句里,在散文中,是我辈之福,只是这种缘分已经成为绝唱……
看书我有一个习惯,不论是故事还是散文,我都能从书中找出线索,理清作者写作的思路。然而我在看《时间的乡愁》时,却是找不出这样一条线。也许余光中认为,人的思维本是发散的,强制性的为某书制定一条或几条主线本不符合人脑思考的特点,人的思维常常是发散性的,会突然出现一些奇思妙想。同时大脑又在并发的同时处理几件事,思考不同的问题。这些特点很难被文字所表现。
所以余老在《时间的乡愁》中也任性了一回,天马行空的把自己所思所想呈现于纸上,只在乎于对诗词的思考,对学术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而我,在看书的过程中,也不再刻意去找寻那所谓的主线,让思绪跟上大师的步伐,去感受读书悟道之乐趣。
余光中一生最爱还是诗。所以在《时间的乡愁》中,所有的文字均和诗相关。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古诗的理解、中外诗译的比较、对诗友的怀念,就连对父辈的记忆也与诗有关,书本像一位倾述者慢慢地告诉我们,他是如何从那个动荡的年代走过来,又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走进诗的海洋。
《时间的乡愁》虽说是余光中计划出版中的一本书,但最后成书及出版事务均由女儿余幼珊完成,本书的序最终也由女儿代写。走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一位文学大师会想些什么?
和很多老人一样,他会怀念故乡。会想起亲人,而作为一名学者,相对普通人,又多了一份对学术上的追求。浩瀚学海中,感觉自己仍有未知之处,一点小小的感悟也希望能记录下来,与人分享。
《时间的乡愁》充分体现了余光中晚年的思想和学术态度,越是博学之人越是感觉自己知之甚少。从而花更多的精力投入研究学习中。
作为一名诗人,最开心的事是以诗会友,有人能读懂他的诗将是诗人最大地安慰。很喜欢书中附着的手稿和明信片。读懂了这些诗,也就读懂了余光中……
《时间的乡愁》读后感(三):时间带不走
不得不说余光中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因为时间带不走他!在余老病逝后,他的作品依旧在不断翻新修订。余光中出版的作品我几乎都看过,我喜欢他的诗,喜欢他的散文,也喜欢他翻译的作品,这本《时间的乡愁》中收录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当真可以珍藏。
若是提起余光中,人们会想到他的哪部作品呢?是脍炙人口的《乡愁》?还是情话大全的《绝色》?还是恃才放旷的《寻李白》?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得不承认,这些作品分不出高下。
我喜欢魏晋人士的风骨,也喜欢他们的才情,刚柔并济是余光中的文学绝色。就像是多面镜,在你以为足够了解他的作品风格时,他总能提醒你:不!你知道的还远远不够!
余光中的作品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呢?我想是他写实,意境,抒情又怀古,先是抓住你的眼球,进而勾起你的兴趣,渐渐让你投入,最后产生共鸣,这一道道流程走完,又怎能不感慨这是一篇佳作?
这世间能写作的人甚多,会写作的人甚少,余光中便是会写作的人,这其中的奥妙,不妨翻翻这本《时间的乡愁》来找寻答案。
余光中的文气体现在他的散文中,而他的诗中多是意象。在必要的时刻填充所需的语境,不仅让语气多变,也可以体现文字的张力,所以余光中的作品是行云流水的,好像读着读着就可以脱口而出,你以为是在读他的文字,其实是在读自己所想。说的可能过于夸张,不过作者与读者的情感没有违和,这属实难得。
余光中对文字十分挑剔,他选择的强调字都会构成他所需的意境,这在诗歌中尤甚。通过实象的压缩使得意象与之融合,不管是映衬还是重叠,不管是交替还是繁复,都让意境变得更加具象化。
《南史·文学传序》载: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集。这形容倒和余光中不谋而合。知世故,有涵养,精典故,懂文字,这样的气质又哪是随随便便的一个评价就能变味呢?
海子曾经写过这样一段文字: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转而再读读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倒不妨仔细想想,好像也不至于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么惨。不管是台湾还是内陆,余光中要的不过是留给文士一片写作的纯粹自然。
《时间的乡愁》读后感(四):年少不懂余光中,懂时乡愁已不在
01 相信许多人是通过这首《乡愁》熟知余光中。我也不例外。惭愧的是除了这首诗以外,再无读过余光中先生的任何作品。 没想到开始读《时间的乡愁》这本书,已是余光中先生的遗作。先生的次女余幼珊在代序《无尽的思念》中写到: 《时间的乡愁》虽在父亲过世后出版,然而是他在生前就规划好的一本书,要收录的文章也都已经拟定。我依照其性质分成五章,第一章是父亲的古典文学论,第二章是篇幅较长的评论,第三章收入各类艺术形式的评论及亡友悼文,第四章是为朋友后辈所写的序文,而最后一章则以几篇贺文作为结尾。
02 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闻名,但乡愁只是他的一个侧面。先生一生经营四大文类写作:诗、散文、评论、翻译。最早锐意攻坚的,是诗;一生写诗近一千首,诗译当在四百首以上。 翻译书十四本:最多的文类是诗,共有六本;其次是戏剧,四本。在大学教三十年翻译,主持梁实秋翻译奖二十二年。他是认真的学者,也是不苟的翻译家。 余光中的散文不仅可以出色的抒情、写景、说理,也能够表意、状物、叙事。散文融合了台北感性和香港的知性,气定神闲,简尔实繁,淡而实醇,绚烂归于平淡,另是一番境界。更加稳固地奠定了余光中“诗文双绝”的文学地位。 余光中先生驰聘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的诗歌《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入选中小学课本。 余光中先生有个比喻:大陆是母亲,他二十一岁离开她,六十四岁重新回来。台湾如同妻子,他在那里从男友变成丈夫,从青涩的讲师变成沧桑的老教授,从投稿的新秀变成写序的前辈。香港是情人,他和她有十一年的缘分。而美国只能算是外遇。
03 在《吟诵千年始能传后》一文中,他对文坛为了文言文存废问题的争论,有明确的论述,那就是吟诵。说文言文所以能传后,不是止于默读,而是通过吟诵。“一首诗如果只停留在字面上而未经吟诵,则其生命尚未完成。” 我认为吟诵古文,应自选风格,无法由他人来示范。1992年英国文艺协会邀请我去英国的6座城市演说并吟诵。每次我一定要吟诵东坡的《赤壁怀古》,也一定赢得热烈的掌声,可见吟诵有一种跨越文字的魅力,能催眠听众,使之接受异域的风格。这一招屡试不爽,非常成功。无论在东西方都十分见效。 在《译无全攻》一文中,他说,一个人长期从事翻译,如果能把经验归纳为心得,就等于修了一门比较语言学。好的译文不但方便了读者,同时也扩大了读者的视域,能直接欣赏到异域的情趣。 余光中先生熟读上千首英美名诗,教课已近五十年,译过近三百首英诗。英诗的主题、句法、节奏、韵律、诗体、意象等早已深入感性,丰富的诗思、诗情,成为先生诗艺不可或缺的一大来源。
04 余光中先生对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写作技巧的分析,很值得初学写作者借鉴。他自称《围城》这本绝妙奇书,看过不下十遍,太好看了,简直是“新儒林外史”。 《围城》的小说技巧大约可分三种: 第一是每章开头常有一段介绍,或交代人物,或设定场合,或纵谈人生,少则数百字,长则逾千言。每章的中段也常有补叙,以为呼应。 第二是故事展开时,常有精彩的对话一方面有助于刻画人物,一方面如闻其声,促进叙事的临场感,总之把读者变成了听众、观众。 第三则是正面叙事,除外在的动作,还交代内在的心情,但在叙事与描写之中仍穿插议论。
05 《时间的乡愁》一书,让我收获三点: 1.古典文学是余光中先生写作生命的主流,也是上游。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更是先生写作语言的根底、骨架。今后的阅读会更多注重熟读古典诗文,领悟古人的遣词造句造诣的深度及高度,领略中国古文字的美。 2.余光中先生自述:有一次,电视记者对我说:“有人又在电视上骂你了。”我笑答:“真的吗?太感动了。隔了这么多年,还没忘记我。可见我的世界早已没有他,他的世界却不能没有我。”幽默,正是让伤口变出玫瑰来的绝技。 学习余光中先生诙谐幽默敏锐的心灵,他说,真正的幽默感其实也是一种灵感,不召自来,是在精神饱满生趣洋溢的状态下,对外界事物的自然反应。这种境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不能作假,也不能事先准备,刻意以求。 3.“意象与节奏,是诗艺的两大要件,必须齐备,诗才能生动而流畅。诗有意象,才不会盲,有节奏,才不会哑。意象、比喻、象征三者之间常常不易区别。大致说来,意象较为单纯,象征就比较繁复。” 我结合余光中先生这段描述,反复读《今生今世》这首诗,渐渐感受诗中所传递出的意境,一种说不出的大美在心中。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合上这本书,满怀崇敬之心。 “年少不懂余光中,懂时乡愁已不在!”
《时间的乡愁》读后感(五):从写作的角度,来谈一谈余光中的《时间的乡愁》带给我们的启示
文 / 叶婉茹
说起余光中先生,可能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所写的诗歌《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叫人回味无穷。所以当我拿到这本《时间的乡愁》时,我以为这又是一本乡土题材的散文。
其实不然,书中收录的29篇文章,主要以学术评论为主。其中包括,余光中先生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文学创作的探讨,以及艺术、绘画方面的心得体会等。文中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对于我们学习写作,以及领略中国古典文学和诗词创作有不少的借鉴意义。
这本书由余光中的女儿余幼珊亲自整理成稿,只是比较遗憾的是还未等书出版,余光中先生就离开了人世。当然,他的这本遗作得以面世,一方面,我想是出于子女对父亲的一种思念和回忆,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余光中先生希望自己对于文学艺术创作的思考和想法,能够给他人带来更多的启迪吧。
因此,对于这本书,我不敢妄加评论,只能说是收获颇多,让我对于写作,以及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作品的学习创作有了不少的心得。在此,加以归纳和整理,从写作的角度来谈一谈我的体会,并与君共勉。
第一点是传统文言文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余光中先生虽然长期居住在台湾,但是小时候在大陆长大。童年时,父亲及其二舅父便常教他读古文,可以说从小他便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熏陶。
后来,他随父母迁往香港,又到台湾求学,便很少再回到大陆。他与大陆相隔两岸,他只能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深深融入他的文字之中。
他认为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瑰宝,经岁月的沉淀,大浪淘沙般流传到我们的手里,其分量和价值是不可比拟的。
因此当台湾当局的教育机构出台规定,删减文言文在课本中的比例,反之则增加日语课程时,余光中先生听闻大为叹息,甚至还在媒体前与当时的教育负责人杜正胜争论起来。他认为倘若阅读和写作的学习没有了文言文的熏陶和滋养,你就无法领略到中国传统古典文学中最美的一部分,你也无法体会到古人的造诣竟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
白话文固然通俗易懂,但它给人的感觉太过平淡,有时还废话太多,但文言文恰好能弥补这一不足。如果一个作者的文笔中能带有些许的“文言感”,其简洁明快、对仗工整的语言特点,反倒能够让文章更为饱满深刻,铿锵有力。
正如余光中先生书中所言:
“古典文学是我写作生命的主流,也是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更是我写作语言的根底,骨架。”因此,他在书中指出尽管中国古典文化也有糟粕的部分,但是我们也不可全面妄加否定。既然要读就要读“名家大品”,比如贾谊的《过秦论》,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等,他们的文章内涵丰富,见解独到,风格出众,这才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典范。
另外,余光中先生对于文言文的运用,在诗词创作中可谓拿捏的活灵活现。比如这首诗《夜读曹操》结尾是这样写的:
也不顾海阔,楼高 竟留我一人夜读曹操 独饮这非茶非酒,亦茶亦酒 独饮混沌之汉魏 独饮这至醒之中之至醉短短数语,感情便喷涌而出,既感叹了曹操这个人物,也将自己对于英雄的深情融于其中。其中,它的语言亦文言亦白话,两者相交辉映,用词用语,绝为精妙。
此外,余光中先生还将文言文运用在自己的翻译中。比如他翻译了诗人叶芝的这首诗《华衣》就用了文言体。他认为用文言体能够更加体现这首诗歌古色古香的味道。原诗如下:
I made my song a coat Covered with embroideries Out of old mythologies from heel to throat; But the fools caught it, Wore it in the world's eyes As though they'd wrought it. Song, let them take it, For there's more enterprise In walking naked.译文如下:
为吾歌织华衣, 刺图复绣衣 绣古之神话 自领至裾 但为愚者掠去 且衣之以炫人, 若亲手所纫。 歌乎,且任之! 盖更高之壮志 在赤身而行。这首诗非常简短有力,他考虑到如果用白话,因为虚词太多,难免句式拖沓,而缺少了气势。因此,他就用文言文来翻译,我们从他的译文中能够感觉到语言的冲击感非常强烈,韵律也尚可,情感表达也很浓愈。
此外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能够能够领略到古人写文的登峰造极,也能够把文言文中的成语、典故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从而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深度。
第二点是诵读对于写作语感的意义
既然说到了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对于写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就不得不说说诵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语感的意义。
余光中先生在《吟诵千年始能传后》一文中讲了个有趣的事。小时候,父亲和二舅父就喜欢给余光中念文章听,父亲念文带着一股泉州腔,而舅父朗诵的时候又有一种江南调。尽管他们读起来并不那么好听,但是文章诗词经过那么一诵读,味道就出来了。余光中自己平时也喜欢吟诵,读着读着,他还找到了感觉。
当然,语言本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当文章被咏诵出来之后,这种力量特别能够感染自我和他人。所以,他每次去演讲,只要有机会,都会诵读文章,而且必读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而想而知,效果甚好,最后往往引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也就是说,诵读能增加语言的感化力,在朗诵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就吸收了它们的力量,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之下,我们自然就有了文字的感觉。这个方法非常有效果,对于写作者,我们不妨每日可以花点时间,小诵片刻,加以学习,必能有所精进。
在这本书中,余光中先生尽管一再强调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但是他也没有否认学习西方文学作品,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唯有广大的胸襟和包容的态度,才能吸收更多的精华,写出更有气度的文字。写作技巧固然可以学会,但是一个人和格局和眼界却是不能改变的。
比如,余光中在写诗的过程中,就不仅以中国古典文言文为基础,还将英美诗歌创作的主题手法,以及意象的描述一同运用到创作中。另外,余光中先生曾翻译过无数西方的诗歌作品,熟读了上千首英美名诗,因此他是真正能够贯通中西的学者,在长期的实践磨炼中,创造出自己的独特性,形成别具的风格。
此外,他还提到了钱钟书先生在创作《围城》时,对于中西文化的运用。首先,他评价钱钟书的语言“兼具白话、文言、俗语、西语之胜,语言立体而多元,从来不患词穷笔困。”因此,他的文字读起来轻快明亮,生动形象,塑造的人物个性也惟妙惟肖。比如《围城》中的这一段:
“他回信大发议论,痛骂博士头衔的毫无实际。过几天,又受到丈人的信,说什么:“贤婿才高学富,名满五洲,本不须以博士为夸耀。然令尊达人乃前清孝廉公,贤婿似宜举洋进士,庶几克绍箕裘,后来居上,愚亦与有荣焉。”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这一段既有白话,又有文言文,使得语言更加具有丰富性和趣味性,让作品有了深度和立体感。
同时,钱钟书还在《围城》中采用了说书人的口吻进行描述,这种写法既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述角度,也加入了英国传统小说家在阐述故事时旁白的作用。因此,钱钟书的作品风格就更加明显和具有特点。
如果能够领略到不一样的文化,并将其吸收和采纳,它们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灵感和艺术的火花,这更有利于我们自己风格的形成,并探索文字更多的可能性。
三、对于书评写作的启示
首先,这本散文集中收入了不少余光中先生为好友所撰写的书评,他是如何写书评的对于我们而言本身就有借鉴的意义。比如,有一篇文章叫做《诗心画境通茶香》。此文是他为好友德亮的诗集《诗书茶画》所撰写的一篇序。
他是怎么写的呢?他先引出德亮这个人物的形象,说他写文,写诗,又喜欢旅游,说明他是个性情中人。然后又说道朋友请他去喝茶,喝完以后,德亮便请自己为其新诗集作序,这样一来,自己也不好意思推辞了,从而道出了德亮的这部作品。
然后,他先对这本书进行总体的评价,其次对书中的细节仔细揣摩,加以分析。最后,再次回到这个人物上,加以升华,并对他的品行加以歌颂和赞美。
当然,学习余光中先生评论文章的手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觉得余光中先生对于评论家的态度,更值得我们深思。他在《析论我的四度空间》一文中写道,
我一直主张,评论家也是一种作家,不能逃避作家的基本条件,那就是,文章必须清畅。评论家所评,无非是一位作家如何驱遣文字。他既有权力检验别人的文字,也应有义务展示自己驱遣文字的功夫,如果连自己的文字都平庸,他有什么资格挑剔别人的文字,手低的人,会眼高吗?”他认为评价家也能称得上作家,既然作家撰写了作品,那么别人就有资格观摩和评判。如果这个评论家评论的恰到好处,颇具深度,说明他的文学素养和功底都是深厚的,他也一样有资格得到他人的尊重。
这就让我想到我们书评人在写文章时,往往会把自己和作者区分开,总认为作者写的是作品,而我自己写的不过是一篇评论文而已。其实不应该这么想,尽管我所写的评论文素材源自他人的作品,但如果能够做到写所的文字源于作品本身,而高于作品,那么我们一样能够给别人带来更多美的体验和启迪。
文字是相通的,文字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作者的思维和想法。因此,摆正自己写书评的态度,简洁明了的展开论述,风趣幽默的的解说观点,若还能有不错的文笔描述,那便是一个优秀的评论家了。
最后,感谢余光中先生的文字带给我的诸多思考。其实在他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他是真正喜欢和热爱文字的,他是肯花功夫,肯去钻研的。年近暮年的老人,依然觉得自己所学习的不够,所了解的太少。他不愿意自己的心灵因为身体的原因而蒙上一层灰。这种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和余老先生比起来,我们更要学习的是他对于文字的态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真诚,敬畏,一生执着,不断进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文字的海洋中不断攀越高峰,超越自己,感受到真正美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