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宋朝》是一本由李开周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在宋朝》读后感(一):吃出艺术
食物能够勾起人最本质的兴趣,是人都会饿,所以说这本《食在宋朝》首先就赢得了读者一半的兴趣。而每个时期,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习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上都能够得到体现,这也对我们学习历史有了很大的帮助,反过来也是一样。通过学习历史,找寻其中的乐趣,既能够享受美食带来的冲击,也能够了解历史,这本书实在是很有意义。
之前也看过很多历史学者写的文章,有少部分也会以历史为背景去描写美食,这本书无疑是质量颇高的,因为作者把住重点放的很明确,讲的就是宋朝的事。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会做饭,其实会不会这个词也都是十年前出现的,因为做饭不存在会不会,就看想不想做。没有做过饭的人永远也不知道做饭的乐趣,我身边的同学几乎没有做饭的,一小部分人在家里吃,一大部分人则是叫外卖,更甚的是有的家长也带着孩子叫外卖。本来做饭是一门手艺,也可以说是生活的必备技能,如今都成了糊弄,对比过去,难道不觉得现在的生活有多么无趣么。
书中讲解了很多食物种类,还有为什么在当时会那么做,这些都不是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在过去有的食材是很难得到的,不像现在随便在网上就能够买到心仪的食材,并且外卖到家。就比如说北方不会有椰子是一个道理,你想要吃椰子就要靠运输,而过去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的运输工具,所以就有了很多局限。除了那些食物本身,作者还会把一些经典菜肴的背景讲述出来,这也是本书我最喜欢看的地方,因为在我们日常吃的很多食物当中,原来不仅仅是有各种味道存在其中,其实还是有很多故事在里面的。
写历史不一定非要写战争,历史都是相互影响的,看美食的历史都能够热血沸腾,这也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自豪感,看看西方的食物,从历史到现在都是一样的素食,很多外国的食物也都是抄袭或者改良于我们历史的烹饪手法,这些都是有必要去了解的。想要吃饱并不难,吃的就是一个心境,让我们跟随作者食在宋朝。
《食在宋朝》读后感(二):回到宋朝吃什么?
回到宋朝吃什么?《食在宋朝》
历史总是因为时间的阻隔被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变得浪漫起来。所以我们总是幻想如果回到过去那将是一种很浪漫的体验。不过看看《食在宋朝》你就知道,当你真的穿越时空,回到千年以前,你就会发现,古代的日子其实很艰苦,别的不说,就说吃,你就未必能够吃得惯。
宋朝没有花生,没有番茄,没有辣椒,没有土豆,没有南瓜,没有洋葱,没有玉米,没有葵花子……更别说调料啊,水果啊,连菠萝和苹果都没有,很多很多你都吃不到,到了南宋才有了西瓜。而且口味都不一样,宋朝是南边喜欢咸,北方喜欢甜,还有当年是一日两餐,中间有点心。真没想到时代的演变,不仅体现在科技上,就是日常的饮食也有如此之大的变化啊!
宋朝吃的是浑油,就是动物油,植物油太贵,而且只有菜籽油和芝麻油。吃肉也不太一样,最贵的是羊肉,牛肉和羊肉比要便宜很多很多,肥肉比瘦肉贵很多。
纵然有很多种不同,但是最出乎意料的是餐具,是的餐具也不一样,当年并崇尚瓷器,虽然瓷器已经普及了,可是就是因为太普及了,宋朝竟然看不上瓷器,富人更喜欢用金银器,当然老百姓用不起,实在困难就只有用瓷器了,连木器都比瓷器有档次。不过最贵的确是今天特别便宜到处可见的玻璃器。
有一点倒是和今天差不多,那就是奸商还是很多,各种饮食安全问题也很严重啊。
作者很有趣,专门研究宋代的饮食文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宋朝的大门,我们的历史记载的都是那些政权更迭,名人大事,往往忽略了日常生活,当我们今天想要了解一千年前人们的日常饮食,缺发现其实很困难。要从无数文献中去寻找检索去考证。一点一点的查找蛛丝马迹。现在看其实饮食可不是小事,关系到所有人的生活。关系到历史的方方面面。影响非常大。也许未来的历史会有饮食历史学、服饰历史学、交通历史学等等,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其实未必小于军事政治对历史的影响。而且一旦进入其中,就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研究的空白,完全是一片全新的天地,看起来历史学大有作为啊。而且这些内容比年表和各种人物组成的历史看起来更有趣。
《食在宋朝》读后感(三):食中有真味 ——《食在宋朝》,一本流口水的穿越指南
食中有真味
——《食在宋朝》,一本流口水的穿越指南
食物在我华夏的土地上面,永远有种超乎寻常的地位。君不见在现在的纪录片当中,观众最多,弹幕最厚的,评分最高的,都少不了美食的身影——什么《人生一串》,什么《早餐中国》,什么《风味原产地》等等,引得无数游子泛起思乡之情。无数次我们远离我们熟悉的环境,来到新的土地,我们都不能忽视饮食的话题:在留学生的心里,一罐老干妈,就能够一解乡愁,同时打开社交圈的大门;在武汉读书的学生,离开的时候,也不禁怀恋起了过早时常吃的糊汤粉和热干面;福建人离不开山珍和海鲜,广西人离不开酸笋,东北和四川也放不下泡菜……那么如果我们回望过去,有一天梦回大宋,我们会品味到哪些珍贵的穿越了时空的经典的美食呢?
《食在宋朝》就讲述了关于“舌尖上的大宋”的传奇的故事。在这里,日式的抹茶找到了它的源头,烹饪界声名在外的苏东坡和他的“东坡”菜也惨遭扒皮,宋朝人的待客之道暴露和朱熹和大宋皇帝的潜台词,爱好生鲜的吃上了《水中生鲜》中的鱼生、《无肉不欢》也填饱了现代人不爱肥肉的减肥肠胃……集齐七个章节,我们就可以召唤出深透我们灵魂的食神之魄,即便没有那么多外来物种的宋朝,我们依旧可以从那些本土的食材当中体味到人间烟火气,透过1000多年的风烟,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当然作为读者和执业中医,其实比较令我好奇的是最后一章当中的宋朝的送客汤,从原理来说,二贤散和橘红汤是有历史中记载的那些功效的,而且价格低廉,值得尝试,或许更多的人能够从老祖宗的智慧当中,获得奇妙的治愈。而且听上去,考究的宋朝人,慢慢等待腌制的那些美味当中,无不有“转化的力量”,现在人推崇的那些什么“酵素”之流,原来老祖宗早就尝试过了呀。
在书的封腰上居然有《新宋》的阿越的名字,看过这本起点红文的读者,可能恨不得本书早生些,这样穿越者的脑洞当中,就会有更多美味的美食登场,而且美食,也会演绎出更多精彩的故事。
饮食即人生,如是而已。
y 林怿
2019-6-11 22:29:50
写于御庭园
l��H�'n}4��
《食在宋朝》读后感(四):读起来很美味
我们现在讲到“古都”时,常常提到的是北京、南京、西安甚至杭州,很多人已经忘掉了洛阳、开封等地。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富裕的朝代之一——宋朝,开封等地可是标准的一线城市。幸好开封还有文人,比如李开周,他们用自己的笔给我们叙说着那个时期那个地方的曾经的辉煌。
《食在宋朝》就是李开周先生专门讲宋朝美食的书。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宋朝是个积弱积贫的国家,老是被人欺负,皇帝被人活抓,国家丢失了一大半的疆土。但其实宋朝是个非常富裕的国家,社会风气也较为开放,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佣人和现在的保姆一样,属于雇佣制,而不是后面明朝重拾的“家奴制”。
富裕的宋朝在饮食方面于是很讲究起来,开封府有一家“王家酒楼”,对于尊贵的客人盛菜竟然用的是金盘。但讲究并不是仅仅拘泥于奢侈,在这本书里,作者反而讲了很多普通的饮食做法,比如在讲主食时,就非常详细地讲了32种面食的做法,说普通,的确有些包子的做法很简单;说不普通,在南宋都城杭州的街头,你能一口气发现并能吃到这么多点心主食,想必也是幸福的,毕竟在别的地方能找到一半已经算很繁华的了。
这本书信手拈来的引经据典,为文章增添了强大的说服力,比如在讲《李逵和牛羊肉》时,由《水浒传》中的故事起,引用《夷坚丁志》中的《三鸦镇》来说明羊肉很贵,接着用《宋史 马政》中的话来说明因为老百姓要养交给国家的马而没有精力养羊而导致羊肉越来越贵。
而书中名人不停地现身说法,增加了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书中出现最多的人应该大家都比较熟的苏东坡了,有一小节专门讲了《东坡肉和东坡鱼》讲到东坡被投入大狱,怕被杀头,叫儿子如果没事就送菜和肉,如果事情搞大了没法收拾了,就送鱼,让他好写遗嘱。一次他儿子有事请别人代送,别人不知道啊,送了条咸鱼,苏东坡一见,哭着写了四五首绝命诗。现在我们读来不由莞尔一笑,作者还补刀,“幸灾乐祸”地推断出苏大学士爱吃肉、讨厌鱼的研究成果。
从书的字里行间里,我们也发现作者是个爱做饭的人,不仅是嘴上说说笔下写写,自己还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研究到一个菜谱,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下,这样对古籍中的记载有了更权威的解读,我们读起来也不由满口生津,十分满足。
《食在宋朝》读后感(五):看饮食,识大宋----评《食在宋朝》
常言道:“民以为是为天下。“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会通过一个朝代的饮食文化间接地走近那个年代。无论是朝堂寺庙,又或者是市井高墙,舌尖上的宋朝引领着你我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宋朝大世界。
也许是受到《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节目的影响,心怀对祖国美食文化无穷骄傲的我相当关注中国的饮食文化读物。《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以中国宋朝时代的美食餐饮为着眼点,引领着读者走入精彩的宋朝吃喝主题。
古色古香的封面开启着别样的阅读旅程。通篇的翻阅,我觉得自己深深地被这本书的正文吸引了。待得翻到目录,我们更会发现本书作者颇有幽默的调调穿透于字里行间。“你会喜欢宋朝美食吗?“的开场白巧妙地提升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穿越须知,主食称王,无肉不欢,水中生鲜,乡间素食,果品与甜品及至于最后章节的宋宴探秘-----以饮食餐饮为切入点,以参考借鉴史料资讯为素材,以食材,生活习惯,饮食喜好等为分享内容,《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于书中细细道来着宋朝年代间的餐饮文化。尽管我们身处于当下,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容易沉浸于这本书的讲述介绍中。虽然当下的美食烹饪技巧,食材选择范围,美食餐饮行业均突破于前人,但是我觉得大多数的人还是喜欢去探究曾经的宋朝美食餐饮。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多么期待和向往着宋朝的美食高于当下,更因为我们关注着的是哪个古老年代下的文化积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美食折射一个时代的餐饮发展轨迹。
总体而言,饮食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大范围。只言片语其实并不一定可以生动详实地分享点滴的细节。于本书之中,我觉得它的精妙就在于以很多的宋朝知名人士的故事铺陈展开。许是融汇了生动的事件过程,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了这些描述上的真实性,更容变枯燥的讲述介绍为生动详实的事例,瞬间这里的描写变得生动立体,耐人回味。类似于其中关于蔡京煮面德章节。这里的故事不仅让我看到了官场百态,也其实潜移默化地让我认识这样一位有个性的宋朝官员。借由着请客吃冷面的食物,更巧妙地刻画着“冷面“—奸的个性之面。着实巧妙的关联介绍,我也由食物知晓了这样的一个人物。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喜欢这本《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读物。无论是闲暇解闷之用,又或者是缅怀追味中国历史的某个时代文化,还或者是进一步提升对舌尖上有趣的宋朝认知,它无疑有着太多的看点耐人寻味。。
《食在宋朝》读后感(六):由美食一窥宋代生活
想要了解一个地方,没有比了解这个地方的食物更令人感到亲切了,其实对于一个朝代亦是如此吧。
甫一看到这本《食在宋朝》就很喜欢,因为实在喜欢这个角度,宋代是很多人神往的时代,那么从各个角度去观望宋代,没有比吃更接地气的方式了,也没有比吃更贴近社会生活的了。
这本书就围绕那个年代为我们讲述了各色美食。众所周知,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那个时代辣椒、番茄、花生、土豆、南瓜、西葫芦等等食材还没有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所以可供利用的品类就少了很多,糖与胡椒也是非常稀有的,所以人们将稀粥加入酒曲发酵而成浆水,再浸泡上米饭,味道酸甜,弥补了糖分稀少的问题,而胡椒的稀缺,也让这种现在经常见到的调料在旧日宴席上只是洒上一点,即表示客人身份的尊贵。那个时代的交通不够发达,很多果品不能够快速送达,所以各种果干层出不穷,宋代的疆域狭小,导致了羊肉价高,而牛肉价低,猪肉则因其肥美而被大家所喜爱,那个时代也有夜市,夜市也是熙来攘往满是小吃美食。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与局限性,在这些掌故与美食之间,那个时代无比鲜活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如在眼前。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以来,并没有这样一本关于朝代的美食书呢?我想是因为,尽管这个选题非常有趣,但是背后需要对于宋朝的历史、社会、人文都有相当深入的了解,而作者显然具备这样的能力,李开周是一位专栏作家,专门研究宋朝饮食,他看过很多关于宋代生活的书籍以及饮食文献,对于历史典籍也是信手拈来,不论是陈亮酒席上为什么饭菜里被撒上胡椒,还是苏东坡到底有没有做过东坡肉,蔡京是怎么煮面条满足四十多人的大聚餐,宋代皇帝为什么一天只吃两餐饭,都知之甚详,他还花费了三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通读《宋史》,只为在历史中寻找美食的蛛丝马迹,通过历史典籍推测食物的本来面目与做法。就是这样的积累,让这本书中讲述的故事与美食充满了光彩。
作者不仅是写,他也身体力行的实践宋代美食,他复原过“荔枝膏”,而无论是四川还是旺角或是信义,都有人立志还原宋代美食。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做为一个现代人,还是很幸福的,现在我们的食材多种多样,烹饪方式推陈出新,美食应有尽有,我们现在每天享受到的美食应该要强过宋代的皇亲国戚。所以这些还原的美食不一定为现代人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为人所喜爱,但是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这让更多喜爱宋代的人可以近距离地贴近那个时代,仿佛与时人同吃同饮,而且这些遥远的故事与美食,代表的是一种历史,让人快乐,让人在一斋一饭之间,体会到时间流转,世道变迁。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食在宋朝》读后感(七):趣说宋代饮食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饮食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环,其丰富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宋代的美食有多丰富,只需读一读宋代最有名的吃货苏东坡的诗词就知道了。苏东坡贬居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的闲差时,穷得吃不起羊肉,只好买猪肉吃。他写《猪肉颂》赞美猪肉的物美价廉时说: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苏东坡赞过猪肉还不算完,他再次贬谪惠州时,又写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勇敢地吃上了河豚。一贬再贬的苏东坡在海南儋州时,实在是没什么可吃了,又写下了一部千古名篇《菜羹赋》。猪肉、河豚、菜羹是今天还在吃的,不会引起我们的误解。馒头、包子、馄饨似曾相识,今昔却有不同。宋代的饮食在李开周的笔下,变得有趣生动,我们仿佛穿越千年,来到大宋,身临其境地把宋人的美食从头到尾品尝了一遍。
时下的历史剧穿帮镜头时不时让眼尖的观众给挑出来,好不尴尬。可也有一些违背历史事实的槽点却有惊无险地逃过了大多数观众的眼睛。原因无他,熟悉历史的人毕竟是少数。就连声名赫赫的金庸老爷子也难免犯错,李开周读了《射雕英雄传》后发现了问题。这部书的背景是南宋中叶,在第一回中有两个农民请一位说书先生去一家乡村酒店喝酒,店小二“摆出一碟蚕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干,另有三个切开的咸蛋”。眼尖的李开周发现宋代没有的花生赫然在列。我们都知道花生是外来物种,却很少有人过问它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但既然写的是宋代的饮食,尊重历史就无可回避。
不只花生,番茄、土豆、玉米、红薯、辣椒,这些今天习以为常的食材,宋代通通没有。食材没有今天丰富似乎还不算尴尬。今天人人喊打的食品造假,在宋代也是司空见惯。以死马肉冒充鹿脯,注水肉,茶叶以次充好,甚至还卖假药。
虽然宋代饮食有这样的阴暗面,却不能遮盖它带给今天的积极影响。宋代以前是一日两餐,从他们开始逐渐过渡到一日三餐。宋代以前植物油提炼技术不过关,还是以动物油为主。动物油的缺点是不耐高温,只能以蒸煮为主。到了宋代,炒菜开始流行。从宋代开始,地方菜系逐渐成形。
宋代的饮食与我们有何不同?主食中的馒头就是我们今天的包子,而包子与我们今天的包子最大的差别是用菜叶裹馅,馄饨是我们今天的饺子,汤饼是我们今天的面条。在陆游的故事里,我们发现宋人年夜饭不吃饺子(也就是他们所说的馄饨),而吃馎饦,用现代话说,大致相当于猫耳朵,把和好弄成小段的面用手指搓成中间凹两头翘的形状,放到菜羹里煮食。宋代只在冬至吃饺子。
宋代的饭店不卖午餐;宋人的点心是正餐以后的吃食,其含义也不同于今天的点心;宋人喝茶从唐代的煮茶变为点茶,与我们今天的冲茶也大相径庭;宋代肥肉远比瘦肉吃香,如此等等。我们常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宋人的饮食与我们简直有十万八千里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李开周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一一加以介绍的。没有了学术研究的一本正经,加之语言风趣幽默,把那些让人摸不到、看不见、想不通的宋代饮食,通过轻松的方式,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我们没必要以太过专业的眼光加以挑剔。考证宋代饮食是枯燥的,研读宋人笔记、历史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把宋代正宗地道的饮食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读者,不是这本小书的使命,也无法做到。只要你读过《食在宋朝》之后,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原来宋人的饮食是这样子的啊!也就够了,了解宋人饮食,满足好奇心,就是这本书所能给予的唯一好处。
《食在宋朝》读后感(八):自笑平生为口忙——读《食在宋朝》
有一段时间,狂爱嗑瓜子,一来确实是好吃,再来就是听说磕瓜子有利于瘦脸,这等能吃能美的好事自然是不能错过了。不过,最后还是将这一喜爱淡了,原因无它,瓜子太多油腻,瘦了脸瘦不了肚子。
不过,读李开周的《食在宋朝》时,看到宋朝女生没有福气嗑瓜子还是小小地替她们惋惜了一下。当然,宋朝人也嗑瓜子的,不过嗑的是甜瓜子和西瓜子,葵花子是没有的。
李开周,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先后在各大电视台主讲宋朝文化,已出版二十余部专著,《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是一本讲述大宋饮食文化的著作,书中提及了不少我们以为,实则是误会的内容,读来很有些恍然大悟。
提到宋朝美食,最先想到“东坡肉”。
苏东坡不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被后人尊称为美食家。一道“东坡肉”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追本穷源,有关“东坡肉”的传说是——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但是,李开周在《食在宋朝》提到,翻遍《三苏全书》,翻遍苏东坡的诗词、信札、笔记和寓言故事,都找不到任何一种东坡肉的做法。而用苏东坡撰写的《猪肉颂》和《煮猪头颂》来“复原”苏东坡做的猪头肉,则是色香俱不佳。
其实,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跨越了千年的历史长河,朝代更迭,食材和配料更是在不断的改良,现如今的“东坡肉”更像是对大词人苏东坡的一种感怀、一份遥念。
现今的许多香料,都是张骞自西域带回来的,胡椒就是其中一例。
书中讲起南宋豪放派词人陈亮曾有故意杀人的嫌疑,陈亮因这一宗案子,一生仕途不顺。原来,陈亮在浙江老家与乡人同宴,乡亲敬陈亮是读书,故而特意把胡椒面儿撒到了他的汤碗之中。第二天,同宴的乡亲均中毒身亡,只余陈亮一人独活。
在宋代,胡椒与其他众多舶来品一样因稀少而珍贵。平常的饭食,百姓是不舍得用胡椒这般佐料的。当天乡宴的食材或是没有处理干净,或是已腐败变质,总之,陈亮因汤中撒入胡椒而逃过一劫。胡椒的功效之一即是可以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加快身体的代谢,对一些食物中毒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可以减轻中毒反应。
《食在宋朝》讲了宋朝的诸多食材:宋朝的肉、宋朝的生鲜、宋朝的野菜、宋朝的果盘、宋朝的甜点等等。自古“民以食为天”,读这本书,了解了许多与食材有关的历史故事,加上作者李开明广博的知识体系,读起来轻松愉快,非常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