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嚎叫》影评10篇
日期:2018-01-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嚎叫》影评10篇

  《嚎叫》是一部由罗伯·爱泼斯坦 / 杰弗里·弗里德曼执导,詹姆斯·弗兰科 / 大卫·斯特雷泽恩 / 艾伦·特维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嚎叫》影评(一):贴一篇导师写的影评:电影对诗歌的解读——在美国看实验电影《嚎叫》by张和龙

  《嚎叫》(Howl)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金斯堡(Allen Ginsberg)的诗歌代表作,也是美国导演爱泼斯坦(Rob Epstein)和弗雷德曼(Jeffrey Friedman)据此拍摄的同名实验电影。该影片2010年初发行,9月底在全美各大影院公开放映,10月6日晚,耶鲁大学惠特尼人文中心小礼堂免费播放,英文系主任沃纳(Michael Warner)等三位教授现场点评。原以为一部实验电影,想必曲高和寡不会有很多观众,于是提前半个小时赶到,但现场的氛围实在让人大感意外。平时超市、商店、餐厅等公共场所内的顾客都稀稀拉拉,此刻出现在眼前的却是久违了的“排队长龙”。犹如国内当年领取托福报名表时的“盛况”,同样年龄的耶鲁学子们提前多时赶来,或三五成群窃窃私语,或一书在手席地而坐。人丛中也有头发花白的老者虔诚而安静等待着,长长的队伍已经从华尔街的人行道拐到另一条马路坦普街上,“长龙”缓慢蠕动着,而焦急的心情仿佛置身于世博会场馆前的漫长等待中。及至电影正式放映时,仍有大批师生滞留在影院入口。因为安全问题管理员拒绝了笔者加座或站立观赏的请求。最后在工作人员耐心劝说下,未能入场的观众只能悻悻然离去

  错失良机自然懊悔不迭,但内心仍然克制不住对电影《嚎叫》的强烈兴趣好奇。第二日即10月7日(也是金斯堡在旧金山第六画廊公开朗诵《嚎叫》55周年纪念日),我只身前往纽黑文小城的包铁院线自费观看,实地感受一下美国的电影文化。我提前一刻钟到达影院,空荡荡的大厅里只有我一人。电影开始播放时,才又陆续来了另外五位观众。稀落的景象与昨日的“叫座”形成巨大的反差。看来,所谓的“盛况”只是特殊环境中的特殊现象而已,个中原因应该有三:一是免费,二是有现场点评,三是电影在合适地点遇到了合适的观众。仔细比较美国包铁院线正在上映的10部片子,《嚎叫》的观众人数和影院评级一直垫底。而美国同期票房冠亚军则是高投资、大制作、讲述财富故事的《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和《华尔街:金钱永不眠》(Wall Street:Money Never Sleeps)。同期上映的根据当代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小说改编的电影《千万别丢下我》(Never Let Me Go)因为探讨克隆人的内心世界与伦理问题,在院线的排行榜上比《嚎叫》略微靠前。2010年初,《嚎叫》曾作为圣丹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放映,反响并不强烈。后来参加柏林电影节,虽然它让部分专业人士津津乐道,但影视界的评价仍有褒有贬

  《嚎叫》没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没有惊心动魄或惊险刺激的场面,其主要内容有:一、年轻的金斯堡在一台老式的打字机上创作《嚎叫》;二、金斯堡在旧金山的六号画廊向一批追随者朗诵《嚎叫》;三、金斯堡在一间温馨房间内接受未曾“露脸”的记者的采访;四、《嚎叫》出版商费林盖蒂(Lawrence Ferlinghetti)因涉嫌传播淫秽出版物接受法庭的审判。影片打破情节的连续性与画面的单一性,采用多条线索和多个叙事形式,时空的断裂与跳跃性极大。它所使用的电影手法也很有特点,如多个场景快速切换拼贴,不同事件剪辑并置,黑白与彩色胶片交叉穿行,不时插入大量或写实或抽象的动画等。如果对金斯堡及其创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观看这样一部实验电影实在是一种煎熬。正因为与流行的好莱坞大片截然不同,这部影片自然将习惯于好莱坞模式普通观众拒之门外

  影片的主角是著名演员詹姆斯·弗兰科(James Franco)扮演的金斯堡,但严格地来说又不是金斯堡,更不是费林盖蒂或凯鲁亚克或金斯堡的同性恋伴侣。在创作、朗诵、访谈、审判中不断重复或呈现的诗句,以及对诗歌的解读、评价、“审判”,几乎成了整部电影的中心和焦点。如果说《嚎叫》是一部实验电影,那么其实验性不仅在于其反传统的电影形式与技巧,而且也在于其巧妙地使一首长诗成为特殊的“主角”。影片用摄像机的镜头和多种电影手法对美国当代史诗《嚎叫》进行了实验性的影像再现。可以说,《嚎叫》既是诗人金斯堡的人物传记片,也是一部富有特色的“诗歌电影”。英美电影界以著名诗人为素材拍摄的影片已经有很多,如以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为题材的影片《万魔汇聚》(Pandaemonium,2000),反映当代诗人普拉斯(Sylvia Plath)和泰特·休斯(Ted Hughes)爱情故事的电影《西尔维娅》(Sylvia, 2003),还有国人耳熟能详的奥斯卡获奖影片《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1998)等。然而,以一首具体的诗歌为主要素材而拍摄的影片却难得一见。就题材而言,《嚎叫》所面对的挑战显然是前所未有的,其先锋实验性也由此可见一斑。

  对文学名著进行改编,在影视界是普遍现象。影视对文学的改编是一个复杂的增删取舍的艺术过程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批评视角,是编剧和导演对原著的一种形象化、图像化的阐释,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形式。上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辛亚德(Neil Sinyard)曾经指出:“如同最优秀的文学批评一样,影视改编可以让原著更加澄明。”因此,电影《嚎叫》不仅是对50年代美国“披头士”文化的形象反映,而且也是从电影的角度对长诗《嚎叫》所展开的另类解读,是一次电影化或胶片化的文学批评尝试。正如美国批评家斯坦利·费什(Stanley Fish)在《纽约时报》上的影评所言:“文学批评进了电影!”作为对长诗《嚎叫》的批评解读,电影《嚎叫》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角度的、开放式的。在多层次、多结构的电影叙事中,隐藏着多元化的文学批评模式,如传记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模式、读者反映批评模式等等。在诗人缺席的法庭审判中,控辩律师、多名专家证人以及法官都成了《嚎叫》一诗的角度不同或立场相反的阐释者。“淫秽案”的审理最终变成了探讨诗歌价值与文学批评的“专题研讨会”(seminar)。

  《嚎叫》是一部“诗歌电影”,也是一部别具一格的“诗歌批评电影”,是关于诗歌阐释与文学批评的后现代戏仿(parody)。在戏仿的过程中,影片将金斯堡长诗的不同解读途径呈现在观众面前。费什对此有详细的归纳:一、主题性解读(诗歌“连根拔除游手好闲的人”);二、政治性解读(“对二战后世界的绝望反应”);三、意识形态解读(“反抗资本主义的堕落”);四、形式主义解读(“诗歌没有形式”,诗歌“所选择的词语表达了作者的意图”);五、价值论解读(“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促成同类经典的产生”);六、互文性解读(《嚎叫》与惠特曼《草叶集》之间的关系)。在这些解读之外,还有费什没有提到的、本片所独有的“漫画式”解读。影片不时插入的画外音对诗歌的大段朗诵,在音乐声中被配以快速变换的超现实的动漫画图片。这一颇为独特的表现形式有点类似电视节目中的“配乐配画诗朗诵”。如果说各种角度的解读客观反映了55年来批评界与知识界对此诗的总体理解与评价,那么“配乐配画诗朗诵”则代表了编导们对诗歌的别出心裁的“视听化”解读。它与电影中所呈现的各种角度的阐释构成了一曲复杂的“批评交响乐”。

  此外,影片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还有诗歌阐释的法学途径。作为西方后现代法律运动的分支,“法律与文学”提供了文学批评的法律视角。国内外活跃在此领域的学者大多是法律学者,他们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法学层面的探讨,文学作品只是借鸡下蛋或借酒浇愁的手段,或是探究法学问题的生动素材。例如,美国著名法学家波斯纳(Richard Posner)在《法律与文学》(Law and Literature)一书中对《威尼斯商人》的探讨,完全着眼于法庭审判过程中的技术细节与法理问题,严格地来说,是不能作为对《威尼斯商人》的一种批评解读。同样,中国学者朱苏力的《法律与文学》探讨了大量中国戏剧经典,但根底上的法学主旨决定了此书仍然是法学研究,相关文学作品只不过是探究法学问题的历史文献而已。影片《嚎叫》中的审判与当时英国轰动一时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诲淫案”一样,都涉及到法律对文学的管制问题。也许在法学家的眼里,审判的过程与细节可以成为反思法学问题或完善法律条款的切入口;但是从文艺研究的角度来看,其中则隐含着对文学作品进行法律评价的重要内涵。例如,控辩律师对涉嫌“淫秽”的陈词或辩论,被演绎成了从正反两个维度对诗歌所进行的美学阐释。影片结尾,法官对案件的无罪宣判演说,更是基于法学视角对《嚎叫》一诗所作出的特殊批评:“此诗虽然有粗鄙与下流的语言,但这是诗歌描写所必不可少的!”这是法官对诗歌价值的肯定,也是法律向文学的致敬。

  作为中国观众,“在美国看《嚎叫》”自然也包含了一种跨文化的解读视角。长期以来,金斯堡在国内学界“名声”不佳。早年的正统观点将金斯堡、凯鲁亚克等作家称作“垮掉的一代”(来自对“Beat Generation”一词的翻译),并痛斥为“美国资产阶级道德沦亡、腐化堕落最集中、最无耻的表现”。陆建德先生后来又极为风趣地称之为“鄙德派”(“鄙德”在音、义上巧妙地对应“beat”一词)。几年前故世的文楚安先生曾对“beat”一词进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认为将“Beat Generation”翻译成“垮掉的一代”并不贴切,因为“beat”一词的含义极为丰富而宽广,因此强烈建议用中性的“BG一代”加以取代。但十几年来,学界对此并不“买账”。“垮掉的一代”似乎早已“深入人心”,长诗《嚎叫》也因为涉及同性恋、粗言秽语、吸毒、性乱等内容,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才被翻译成中文。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诗中的“诲淫”内容在中译本中都作了较大的改动或变通处理。时至今日,观看美国编导们对这部长诗的重新“解读”,不难发现,其中所表达的则是某种“深入人心”的西方理念,即“言论自由生命自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官的判词)。原诗中的粗言秽语,包括涉及性与性器的字眼,在“言论自由”的招牌下大行其道,被演员弗兰科充满激情、毫无遮掩地朗诵出来。随着时代发展,国人对外来文化也能持越来越包容的态度,但观看这样一部影片仍然会带来观赏与审美的挑战,也会引发我们对中西文化与伦理差异的深入思考

  《嚎叫》影评(二):与缪斯的谈话

  Allen Ginsberg,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的诗人,第一次用直白的描写表达自己情绪同时坦率的承认自己的性取向,《嚎叫》犹如一剂猛药注入,有人将其当做精神鸦片,有人却认为这样的诗集根本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

  一场庭审,一次访谈,一次读诗会现场,再穿插着由诗境幻化出的动画,影片再现了《嚎叫》创造的愿景。庭审现场听不同的人为诗集辩护,与保守文化的卫道士争辩文学作品的价值该如何体现。

  是的,先生,你不能将诗完全翻译成白话,这就是诗所谓成为诗的原因 ,它只是表达了真实的情绪,描述了诗人此刻心中愿景。

  最喜欢的是Ginsberg对文学本原的描述:与朋友交谈和与缪斯交谈有什么区别,窍门就是打破这层界限,以与朋友交谈时候的坦白来接近缪斯,便可以描绘出最真实的自己,这是面对缪斯是必备的的坦诚

  坦然面对一切的态度才是最应当值得保护的。

  而这样的句子也许没有华丽的装饰。也许没有经过严密的思虑,可能是赤裸裸的,可能仅仅是此刻脑海里浮现的。

  这是一场思想革命,一场使得文学开始更加真实,更加贴近人类的革命。

  毋庸置疑,坦率,真实赢得了这场革命。

  e honest when facing your Muse, just like facing your life.

  《嚎叫》影评(三):《嚎叫》(2010)与《杀死汝爱》(2013)

  上周五看了《杀死汝爱》(2013),“哈利波特”演艾伦·金斯堡大学时期爱来爱去的感情生活,今天看了《嚎叫》(2010)【原本想先看《嚎叫》的】;不过,这是两部由不同的两组导演和演员诠释再现艾伦·金斯堡。前者偏重艾伦早期与卢西安的情感,三角恋,多么虚无,多么垮掉,与同期的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作家)实时状态,当然不能少了爵士乐;后者偏重他的长诗《嚎叫》的创作及其背景,出版社为此对簿公堂,以及艾伦与他终其一生的美籍俄裔同性终身伴侣彼得·奥洛夫斯基(也是个诗人及演员)的三段交叉式叙述和精彩的动画配合诗朗诵更加凸显长诗《嚎叫》的意蕴。

  下面是美国最高法院法官的判词:

  在《嚎叫》里面有许多词语,被社会上的一部分人认为是粗鄙的、低俗的;然而在其他一些人眼里,这些却是日常用语。《嚎叫》的作者之所以使用这些辞藻,是为了更好的刻画人物,对于那些认为无需使用这类词语的,并且认为本诗使用别的词语才是大快朵颐的精神食粮的人们,我的回答是:生活不能套用一个人人都步调一致的,或者符合特定的模式的公式。

  没有哪两个人的思想是一致的,我们都以人的形式存在,但是形态又不尽相同,如果我们的词典被压缩到只有乏味的“健康”婉辞的话,那还有什么出版和言论自由可言,作者在对待自己的作品时,应该可以自己选择措辞,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考虑这本书是不是有伤风化时,最好谨记这句格言:“心存邪念,万物皆恶”。言论与出版自由是一个由自由的人民组成的国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国家,都必须捍卫这些自由,因此,我得出结论:《嚎叫及其他》这本书对社会来说有一定的救赎意义,并非有伤风化,被告方无罪。

  ——————————————————————————————

  附注:

  2015年6月26日注定是历史性的一天。美国的最高法宣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美国的最高法宣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

  《嚎叫》影评(四):《嚎叫》谈到的金斯堡的诗歌创作原因

  until i was 18,i was a virgin,i was unable to reach out to anybody"s body.

  to reach out desire

  i just felt..chained

  jack give me permission to open up

  he is a romantic poet

  and he taught me writing is personal

  that it comes from the writer"s own person,his body,his breathing rhythm,his actual talk

  知道十八岁以前,我一直是个处男,我无法伸向任何人的身体。

  我无法伸向欲望。

  我感觉到被束缚了一样。

  杰克允许了我去打开自己

  他是一个浪漫的事人

  他告诉我写作是很个人的一件事,

  它来自作者他自己,他的身体,他的呼吸的韵律,他真实的谈话。

  envetually i developed a much deeper sense of confession

  i needed to express my feeling s to him,but he didnt want to hear them

  o i have to find a new way of expressing them .

  最终,在我身上逐渐出现了一种很强烈的表白冲动。

  我需要把我的感觉告诉他。但是他不喜欢听那些。所以,我不得不寻找一个新的方式表达它们。

  jack was the first person i really opened up to and said,

  quot;i m a homosexual

  i very soon realiized that nobody was really shocked by anything

  unless you "re out murdering people ,you know

  eople would never really be shocked by an experession of feeling

  杰克,是我第一个打开心扉的对象,

  《嚎叫》影评(五):moloch!moloch!

  在那儿,最疯狂的头脑每天经历着水疗、电疗、谈话和药物的折磨。我见过一位刚做完电休克的女孩,她甚至记不清自己的名字。在这种情况下,写作?早就不再是词汇的选择,你还能做什么?

  承认胃的蠕动,去动笔,哪怕画一些相互矛盾的几何图形。

  那些早晨你被迫听着古典音乐,脑子里是怎样一些违背自然的意象?

  艾伦和他的PETER磕了药在大街上学狼叫的那个画面,让我想起了在一个午后见过的一只步履轻快的黄鼠狼。童年、伤害、罪行、放任自流,终于让他大叫:火神他的双眼是一千扇堵死的窗户!

  “我有了这个词,moloch(火神),我有了这种节奏感,xx,xx,xx,xx,那么我剩下要做的就是抬头看,看见好多的窗户,然后我想,哦,窗户,那是怎么样的窗户呢?不只是那个,火神所拥有的,很美丽,火神自己所拥有的,他所有的,然后我想到的是没准1000个,好的,但是1000个什么东西?1000个堵死的…,我要写完它,那就一千个堵死的窗户吧。火神他的双眼是一千扇堵死的窗户!"

  让片中这位有点潮的艾伦金斯堡陈述创作的过程,简直就是对先前冲击力的钝化。一次又一次重复词语的死亡?但是还原,如果没有该死的还原,你是否愿意再认真读一遍那首自以为熟记于心的长诗?

  最后,穿插全片并逐渐占据主角地位的那场法庭之争,可以算是献给中国审查制度的史诗吧。

  《嚎叫》影评(六):每一个时代的精英都被毁掉-嚎叫金斯堡(每个人的心灵史诗)

  Jeffrey Friedman - Howl

  为金斯堡而作的“诗电影”,以作品的庭审贯穿,但却没有局限在那一个时代。

  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永远背离我们的心灵。

  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地方。

  艺术的力量就在于穿透了自己的时代,把粗大的阴茎插进了子孙后代的咽喉,所以,不管影片再怎么忠实于历史,它的超越时代的价值都那么突兀地矗立起来。

  重点是没有一个人会喜欢自己的环境,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地方。

  大多数人只是假装自己的心灵已经死亡,假装自己是衣服架子,是钱包,但是再怎么假装也掩盖不住心灵的凄惨嚎叫。

  所以,金斯堡写的,不是他自己的诗,是每个人的心灵史诗,不仅在那个时代,而且在我们的现在,都打中了我们最深处的隐私。

  这就是艺术化性爱,粗暴插入生命的核心,那些活死人才能感到高潮。

  接着的问题就变得琐碎而具体,我们可以怎么选择?路能怎么走?

  世界从来就是你的敌人,你从来就被他们奴役,但是,你能怎么反抗?

  从内心开始,从真诚开始,从自己最深处的尴尬和难堪开始。

  从你每天惯性的言谈举止开始,从你那所有无关心灵的虚伪面具开始,把它撕掉。

  你真的恐惧,你真的懦弱,你真的有很多问题,那就面对它们吧。

  你真的被现实操得千疮百孔,至少你也可以承认啊。

  我们都是蜂窝煤,我们都是一团破布,我们都被压榨得只剩人的皮壳。

  但是在皮壳里面,在破布里面,我们自己生命的核心价值依然不死,依然嚎叫。

  如果你愿意当你自己,可以嚎叫化生存,可以从这里开始。

  10元包邮,多买八折,我的网店:

  http://shop61179315.taobao.com/

  《嚎叫》影评(七):Howl

  When a few people are frank about homosexuality in public, it breaks the ice. The people are free to be frank about anything and that's sociailly useful. Homosexuality is a condition, and because it alienated me or set me apart from the beginning, it served as a catalyst for self examination, or a detailed realization of my environment and the reasons why everyone else is different and why I am different.

  《嚎叫》影评(八):关于淫秽的法庭辩论却成为文学批评

  电影《嚎叫》(Howl)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跟今天非常不同的时代,那个时候用白炽灯泡。1955年,旧金山的一间小咖啡馆里,年轻诗人艾伦·金斯伯格(James Franco扮演)正准备戴上眼镜,给围坐着的一群听众诵读他的长诗《嚎叫》。镜头中三个曝光充分的白炽灯泡特别亮眼,摄影机还有意推到其中一个的特写,仿佛存心提醒观众,电影表现的那个时候还没有节能灯。我的思路略有些出轨,如果将圆球状的白炽灯替换成今天盘管状的节能灯,视觉效果将会怎样?技术进步让我们原本熟悉的、再平常不过的物件逐渐成为怀旧的对象,只因为它们正在走进历史。金斯伯格由“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开始朗诵,观众很快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换成今天,我们只有在YouTube、土豆网上看小猫弹琴、小狗跳舞的时候才会露出同样的表情。

  咖啡馆里诵读长诗是这部电影的四个场景之一。几年以后金斯伯格接受录音采访、回忆《嚎叫》的创作过程为第二场景,其间时光的流逝显而易见:画面由黑白转换为彩色,金斯伯格原本光洁的脸上长出了络腮胡。第三场景很简单,诗人在一架老式的黑色打字机前奋力敲击,《嚎叫》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到纸上。第四处场景安排在法庭,《嚎叫》的出版商、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遭到起诉,罪名为传播淫秽内容,金斯伯格的长诗中有很多毫不隐讳的描写,对象是跟生孩子有关的器官及这些器官从事的跟生孩子无关的行为。这起官司后来成为阐释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知名案例。另外,电影还将《嚎叫》全诗完整地转换成三维动画,篇幅高达全片的四分之一左右。

  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例子很多,将诗歌改编成电影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两位导演Rob Epstein和Jeffrey Friedman曾经拿过奥斯卡的最佳纪录片奖,他们拍起剧情片来也用不着太多虚构。旧金山地方法庭内的几场戏中,控辩双方的唇枪舌剑,一连串证人的陈述、检察官和辩护律师对证人的交叉质询和法官的判决全都直接取自1957年的法庭记录。我意外地发现,审理的过程竟然与文学批评神似,看电影的过程也就是了解《嚎叫》的主题、创作手法和文学价值的过程。

  几位证人分别从各自的角度阐释了对诗歌的理解,第一个登场的是位文学女青年Gail Potter,她曾经在当地电视台负责教育节目。Gail介绍自己文学创作经历的时候说,“我重新写过《浮士德》,共40遍。”法庭内传来一阵哄笑。虽说Gail的写作成绩谈不上突出,但她开展批评的时候仍然头头是道。她认为《嚎叫》没有文学价值,从形式、风格、清晰程度等各个方面来评价都是如此,语言也过于粗鄙。此外,金斯伯格的诗没有道德上的崇高感。电影中的第二位证人Mark Schorer当时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语系的主任,他认为《嚎叫》说的是一群无着落的人那种四处徘徊的生存状态,其中包括性经验的刻画,而且诗人并不刻意区分异性还是同性之间的性经验。检察官McIntosh起诉的基本依据是诗中那些脏字的数量,他一再要求文学教授讲清楚诗的具体含义。Schorer回答很干脆,象普及文学常识一样,“诗歌没有办法一字一句翻译转换成日常语言。”

  第三位出场的证人Luther Nichols是《旧金山纪事报》的文学评论家,他的观点与伯克利的教授比较接近,《嚎叫》描绘了一群流浪者在路上的那种生活经验,其中包括性经验。教授和评论家在词语的选择上都比金斯伯格来得缓和很多,他们用那些不容易引起联想的生理学术语,比如copulation。诗人用fucked in the ass。检察官追问诗中的个别描述是否涉及淫秽,评论家说那只能算猜测。言下之意,诗句不能作为定罪的事实依据。

  我从来没有上过美国的文学批评课,这部电影倒是提供了一扇特殊的窗口。在诗朗诵和与之匹配的动画带来的视听享受以外,法庭上文学讨论覆盖的话题之全面也会给予观众格外不寻常的收获。第四位出场的证人、文学教授David Kirk的学术地位可能远远不及伯克利的那位系主任,架势却自命不凡得多。电影中有一段长达两分钟的讨论供Kirk教授阐述自己的看法,《嚎叫》没有文学价值,诗的主题固然清楚,但形式上模仿惠特曼的痕迹太重。

  检察官问,“你记得是惠特曼的哪部作品?”

  “《草叶》,这首诗叫《草叶》。”Kirk教授回答。

  辩护律师质问,“你认为金斯伯格模仿惠特曼的风格?”

  Kirk教授澄清道,“是《草叶》的形式,而不是风格。”

  他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应该创造出自己的形式,不能模仿。这段法庭对质的场景具备文学专业论文答辩的主要特征,大家讨论着原创与借鉴,借鉴与模仿、形式与风格之类的话题。

  法官Horn因为这个案子恐怕需要读不少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他最后的判决没有受到Kirk和文学女青年观点的影响。Horn认为《嚎叫》具有持续的社会意义,它不大可能让读者腐化堕落,不会刺激他们淫荡的念头或者好色的欲望,出版商“城市之光”书店无罪。此后,艾伦·金斯伯格成为文学明星、“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到他1997年去世的时候,《嚎叫》卖出了80万本。正是因为这本书的成功,另一位“垮掉的一代”杰克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得以出版。这两件作品对美国社会年轻一代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或许还能持续到非常遥远的未来。

  《嚎叫》影评(九):嚎叫:精液洒向来了高潮和没来的随便什么人

  作为一部传记片,这不是有关一个人的传记,而是一首诗歌的传记,有关它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如何被作者解疑的,然后如何被朗诵的,以及如何被法庭审判的。从出炉到成为伟大作品,这段距离,成了这部电影围绕叙事的核心。如果这么去理解这个片子的话,那些有些交叉叙事及看似散乱的情节,就可以被重新规整起来了。

  在连续看了几部有关欧美1960-1970年代思想史狂飙突进时代的电影之后,像《控制》、《无处的男孩》、《天鹅绒金矿》,都是有关音乐的,于是我又找来《嚎叫》、《在路上》看了看,这是有关文学的,将音乐与文学结合起来,基本上那个时代的文化因子可以得以小窥一下了。尽管仅凭每一部电影都仅仅聚焦于某一个点,三五个点连缀起来,也算大致勾勒出了一个浅面了。当然,如果再将《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等反战片加起来,可以形成一个更宏大的欧美六七十年代的思想脉络。因为这个体系太过于宏大,我还是只拎取一瓢饮好了。

  有关《嚎叫》,当然是有关艾伦·金斯堡的传记片,用他的代表性作品作为片名,也是一种讨巧,而且整部影片也主要聚焦于有关这首诗歌的身上,让人不得不去再审视一下这首长诗。说老实话,我本人不太喜欢这种风格的诗作,太过于叛逆,太过于粗野,没那么优雅。读它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是文体的痛苦,而是艾伦所描绘的世界太过于沉痛太过于压抑,有一种扯心裂肺的撕裂感。让人很难沉静下来,所以,有些不太敢去读。而且,这种诗歌的发泄欲望太过于强烈,就像摇滚乐中的重金属一样,在无拘无束地发泄之后,让自己嘶哑之后,却会突然发现其实自己什么都没有改变,而这种发泄就显得太过于自我,并不足为训。

  《嚎叫》可以说是“垮掉的一代”的开山之作,因为其强大的气场,还有过多粗鄙的语言的应用,使得这首诗歌一出来就震惊了整个美国文学思想界,甚至震惊了美国司法。《嚎叫》写作于1955年,而在两年后的1957年,有关《嚎叫》是否属于淫秽品的争议就被送上了法庭,打起了正儿八经的官司。而艾伦·金斯堡以及《嚎叫》反倒因为这场官司而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最终官司的胜利方属于艾伦,属于《嚎叫》。

  “垮掉的一代”相对于“迷惘的一代”,后者产生于一战后,是战后一代人在战争的创伤中没有恢复过来,陷入了迷茫,对社会对人生深感失望,于是被称为了“迷惘的一代”,而“垮掉的一代”则产生于二战后,也是一代人出于时代的不满,对于旧社会轨迹及人生轨迹的不认同,选择了愤怒与抗争,以过度的张扬来挥发肆意的人生,因为这些行为与社会仪轨的不符,显得过于颓废,因而成为了“垮掉的一代”。其表现就在于有《嚎叫》、《在路上》、《撕裂的人生》等一系列作品集中出现,而音乐上摇滚则成为了主流。

  对于《嚎叫》的文风,我从长诗中摘录了一小段,一看便知:

  他们跪在地铁站里嚎叫被人拖下屋顶还甩着生殖器与草稿,

  他们让自己的屁股被崇高的摩托党操,嘴里开心得尖叫,

  他们给这些人间的炽天使吹箫也被吹,还有那海员,加勒比和大西洋飘洋过海的爱抚,

  他们疯狂做爱在清晨在黄昏在玫瑰花园在公园和坟地的草坪上并将他们的精液洒向来了高潮和没来的随便什么人

  在艾伦·金斯堡的眼里,这群人是天才,却不见容于社会,这些当时“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饿受冻歇斯底里”,忍受着各种苦,却做着不屈的抗争。于是,社会逼着其不得不“嚎叫”,不得不大声疾呼,并且必须用最粗鄙的语言来表达他的不满,还有他满腔的愤怒。这些人,包括杰克·凯鲁亚克、尼尔·卡萨迪、劳伦斯·林葛蒂、皮特·洛夫斯基等人,他们基本上都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性人物。

  他们不见容于社会,但好在美国是一个足够宽容的社会,即便是法庭,也保持了对艾伦·金斯堡以及《嚎叫》的宽容。在那场经典的法庭审判上,最后法官的陈词,尤其需要被人记住:

  “《嚎叫及其他诗歌》这本书里有非常多的词汇,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人来说是非常粗俗和低级的,但是其他一些人看来这些词汇是他们的日常用语。《嚎叫》的作者使用这些词汇,是因为他相信这些词是与他的角色描写相符的。检方认为这些词汇并不是必需的,使用其他一些词汇会更文雅一些。然而,生活不应只有一种模式,不能要求所有人都一样,都遵循同一个模式。没有任何两个人想法是完全一样的,我们都有一样的身体构造,但是却有不一样的形式。如果一个人必须舍弃他的词汇,而采用中性的、无伤大雅的委婉说法,而言论和出版自由还存在吗?一个作家应该被允许真实地表达他的想法,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说某些作品是淫秽的,那我们应该想起那句格言,'存恶念者必遭恶报'(淫者见淫之意),言论和出版自由深植于我们这个由自由人组成的国家,如果我们想要继续保持个人和国家的自由,就必须保护这样的权利。因此,我认为诗集《嚎叫及其他诗歌》确实具有一定的社会重要性,我认为这本书不是淫秽作品,被告宣布无罪。”

  这样的判词,出于1957年,即便是我朝的当今,也断然无法从法官的口里陈述出来。所以,看着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的繁荣,我们唯有怅然仰望。看看东莞的色情的大扫荡,就知道我朝对于民间的容忍度是多么的局促与狭隘了。

  我们没有“迷惘的一代”,也没有“垮掉的一代”,但我们也有自己的80后、90后、00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未得到解决,但我们却没有足够的述说途径,这就是我们的悲哀。其实,作为叛逆,流氓诗人郭沫若早起的作品像《天狗》等也有一些影子。还是看下内容吧: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

  对比起来,与《嚎叫》里最后的部分:

  “神圣!神圣!神圣!神圣!神圣!神圣!神圣! 这世界无比神圣!灵魂无比神圣!皮肤无比神圣!鼻子无比神圣!舌头与鸡巴与手掌与屁眼儿都无比神圣! 所有一切都神圣!每个人都神圣!每个地方都神圣!每天都沐浴神圣!每个人都是天使! ”

  两者的气势是有些相同的,不过是艾伦·金斯堡更胜罢了,但郭沫若写作时间更早啊。只是,艾伦斯金堡一辈子都没有屈服过谁,而郭沫若的后半生却是耻辱的,不说也罢。

  建国后,我们的诗歌文化上,也有过穆旦的惊鸿一瞥,然后是北岛、顾城的呼喊,在之后就是海子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在高潮没有来临之前,就过早阳痿了。而穆旦去世的过早,海子也自杀的过早,北岛与顾城,一个被流放一个选择自我放逐然后悲惨地杀妻再自杀,将中国诗歌的阳气早早地放尽了。或者说,国家没有更好地容忍他们,使得他们不得不为之。还有崔健,将中国的摇滚刚刚起步就已经成为了高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当今的许巍、汪峰,抒情大于愤怒,批判也看不到多少了,而他们已经是中国最好的摇滚歌手了。这真人嘘唏不已。

  我们没有自己的艾伦·金斯堡,对于美国文化的高潮与复兴,唯有仰视的份。下面,就看下《嚎叫》这首诗歌吧。

  《嚎叫》

  I

  我看到这代人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饿受冻歇斯底里,

  在凌晨拖着自己奔向黑人区寻找一针带劲儿的药剂,

  头顶天使光环的嬉皮士们为机械之夜中通往星华般发电机那古老神圣的出口而燃烧,

  他们贫穷衣不蔽体双眼深陷带着快感抽着烟枯坐于飘荡在城市上空的冥思爵士音乐间的那所单供冷

  水公寓里超自然的黑暗中,

  他们在铁路桥下扯开头皮直面上苍目睹伊斯兰的天使带着光芒蹒跚经过廉租房的屋顶,

  他们走着用冷峻而光芒四色的双眼将一所所大学扫过另阿肯色州或布莱克式的悲剧陷入迷惑并参与

  无数学者的嘴仗,

  他们因为疯狂与将淫秽的诗歌贴在头骨镶嵌的窗户玻璃上被各种大学纷纷开除,

  他们蜷缩于长了毛的房间里且仅着内衣,用废纸篓烧着钞票听着恐怖的呻吟穿透墙壁,

  他们经由拉雷多回纽约时腰缠万卷大麻却在自己的阴毛里被逮捕,

  他们在油漆酒店里吞火或在天堂之路上痛饮松节油,要么死,要么夜夜用自己的身躯去赎罪

  用梦,用药,用噩梦更迭,用酒精用阳具用无数的睾丸,

  无可匹敌的狂云卷着其构筑的死巷与思想放射出的闪电一并把加拿大和帕特森各自的极点相连,于

  世代沉默的人间闪耀万丈光芒,

  迷幻仙人掌般的大厅,后院墓园绿树间的黎明,醉鬼在屋顶留下的酒瓶,小镇街头的红绿灯向开车

  兜风的大麻爱好者眨眼睛,太阳月亮和树在布鲁克林冬日黄昏的咆哮中一起发抖产生共鸣,垃圾桶

  怒吼着慈悲的光做了思想的王,

  他们磕着安非他命把自己绑在地铁环线于巴特利和布朗克斯间无尽循环直到刹车和孩子刺耳的尖叫

  声吓得他们打起寒颤咬破了嘴唇那颗备受虐待的脑袋在动物园凄苦的灯下江郎才尽,

  他们整晚泡在比克福特餐厅摇曳的灯光中浮出来就到假兮兮酒吧再灌一下午马尿听着末日审判在氢

  弹点唱机里噼啪作响,

  他们能连续神侃十七个小时从公园聊到床垫到酒吧到贝尔维尤到博物馆到布鲁克林大桥,

  一支迷惘的柏拉图式侃爷大军正屈身跳下防火梯跳下窗台跳下帝国大厦从月球上跳下,

  用废话尖叫呕吐和窃窃私语大侃真相与回忆与八卦与眼球反冲与电击治疗与监狱与战争,

  全部知识分子的反刍总共有七天七夜闪耀的慧眼,和一堆扔在人行道上为犹太教堂而生的肉 ,

  他们打着空禅在新泽西销声匿迹遗留下的痕迹是一张张亚特兰大市政厅模棱两可的纪念明信片,

  躲在纽瓦克阴冷家具齐备的房子里纠结于东方辛劳的汗水坦吉尔苦役之痛为被垃圾掩埋的中国而头疼

  他们于午夜边缘游荡在铁路调车场,不知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心碎且了无痕迹,

  他们点燃一根根香烟照亮闷罐车闷罐车闷罐车铿锵作响穿过雪国驶向大峡谷人迹罕至懵懂夜色中的农庄,

  他们研究普罗提诺爱伦坡圣约翰间的心灵感应与卡巴拉教密码因为他们脚下堪萨斯的土地内宇宙正

  本能的震颤着,

  他们独自走在爱达荷的大马路上把自己幻想成印第安的天使去寻找另一个幻想中的印第安天使,

  他们认为自己只有在巴尔的摩出现超自然迷幻的瞬息才是疯的

  他们在冬夜小镇雨后微微的光芒中心血来潮和来自俄克拉荷马的中国佬一起钻进豪华轿车

  他们饿着肚子胡混并独自走过休斯顿找寻爵士或性爱或热汤,试图与才华横溢的西班牙人聊美国或

  是永恒,一直聊到荼蘼,就登上驶向非洲的船。

  他们消失在墨西哥火山的血盆大口中孑然而去只留下粗布工服的阴影和赤色岩浆和飘散在芝加哥的

  篝火中诗的灰烬,

  他们又出现在西海岸去调查联邦调查局身着短裤满脸胡须以和平主义者的目光和性感迷人的晒伤散播不知所云的传单,

  他们在胳膊上烫出烟疤以抗议资本主义麻醉的烟草迷雾,

  他们在联合广场分发超共产主义小册子哭着喊着脱着衣服当洛斯阿拉莫斯哀嚎的汽笛声压倒了他们,

  压倒了墙,史泰登岛的渡轮那时也正哀嚎着,

  他们在白人专用健身房崩溃的放声大哭一丝不挂在其他人种的骨骼结构前颤栗,

  他们张嘴咬密探的脖子在警车里兴奋的尖叫除了承认自己打野食鸡奸和醉酒外什么罪也不认,

  他们跪在地铁站里嚎叫被人拖下屋顶还甩着生殖器与草稿,

  他们让自己的屁股被崇高的摩托党操,嘴里开心得尖叫,

  他们给这些人间的炽天使吹箫也被吹,还有那海员,加勒比和大西洋飘洋过海的爱抚,

  他们疯狂做爱在清晨在黄昏在玫瑰花园在公园和坟地的草坪上并将他们的精液洒向来了高潮和没来

  的随便什么人,

  他们躲在土耳其浴里不断的打嗝试图咯咯傻乐当金发碧眼赤裸的天使从天而降一剑刺到他们时就呜

  呼一声浑身上紧发条,

  他们的男伴儿已被命中注定的三个老泼妇夺走一个独眼泼妇是异性恋的美元大钞一个独眼泼妇在子

  宫挤眉弄眼另一个独眼泼妇什么都不干只屁股一沉就伸手剪断手艺人织布机上纯金的智慧丝线,

  他们交媾欣喜若狂欲壑难填手持啤酒甜心香烟和蜡烛从床上滚到地下还继续干从地下干到门厅干到

  墙头直至昏阙眼前产生无限大的阴户和如何去逃避意识最后一滴精液的幻觉,

  他们前前后后颜射了一百万在夕阳下颤抖的姑娘,早上眼睛发红但准备在日出时再颜射一次,在谷

  仓里光着屁股在湖里裸泳,

  他们在科罗拉多无数辆被盗的夜车里嫖宿,北卡,这些诗句的无名英雄,丹佛的零和一们--纵情于

  记忆中他在空荡的车库和餐馆后院中上的无数姑娘,电影院里吱吱嘎嘎响的座位,于顶峰的山洞或

  是和掀起裙子干瘦的女招待在熟悉的路旁特别是加油站中唯我独尊的秘密厕所,在家乡的一条条小巷,

  他们随着无数毛片的呻吟声远去,被梦境驱逐,醒在曼哈顿街头,把自己从地下室无情的匈牙利葡

  萄酒间宿醉和第三街弥漫的钢铁梦想与踉跄跌进再就业介绍所的恐怖中拽出来,

  他们鞋子沾满鲜血在白雪皑皑的码头走了一整夜只为等待东河能有扇通往鸦片烟雾气萦绕房间的门

  敞开,

  他们战时站在撒满蓝色月光的哈德逊岸边悬崖公寓的房顶上演盛大的自杀戏码他们应在被遗忘后授

  以桂冠,

  他们吃来自空想的炖羊肉消化包瑞区河底污泥的垃圾,

  他们为街角传来的浪漫曲而流泪手推车里堆满了与洋葱和劣质音乐,

  他们呼吸着黑暗桥洞下无数的纸箱子里的空气,又站起来跑回自己的阁楼去建造羽管键琴,

  他们阵阵咳嗽声从哈林区的六楼传来头顶神学的橙子木箱环绕的结核病天空降下的烈焰,

  他们整夜纵情在摇滚乐和毒品的咒语之中为其冠以崇高名号在另一个怯懦的早晨那只是些废话

  他们将腐烂动物的心肺蹄子尾巴做成浓汤与卷饼对纯粹蔬菜构建的国度无比神往,

  他们将自己扔进运肉的卡车里寻找鸡蛋,

  他们站在房顶将自己的手表扔掉宣告永恒在时间之外而下个十年每天闹钟都将在他们的头顶轰鸣,

  他们成功割腕三次失败三次,放弃之后被迫开了古董店在那又哭又闹觉得自己正在变老,

  他们站在麦迪逊大街身着天真无邪的法兰绒西装并在里面被活活烧死目睹诗歌韵律连篇的爆炸与奉

  行时尚的铁血军团聒噪的暴饮与广告界的仙女们硝酸甘油般炸裂的啸叫与精明残忍的编辑们口中喷

  出的芥子毒气,或者被一辆来自绝对本体醉醺醺的出租车撞倒,

  他们从布鲁克林大桥上跳下没错这是真的然后在世人的遗忘中默默走远穿过唐人街迷雾深深的小巷

  与救火车队,一瓶免费的啤酒也没有,

  他们绝望地站在窗边大声疾呼,从地铁的窗口跌下,跳进肮脏的帕塞伊克河,越过了黑人,喊叫声

  响彻街道,在布满酒杯碎片的地上跳舞砸碎30年代德国的欧式怀旧爵士唱片将威士忌一饮而尽再去

  血迹斑驳的厕所呻吟着呕吐,耳朵里尽是叹息之声和蒸汽汽笛的巨响,

  他们沿着往事的高速路疾驶朝着各自心中的改装车朝圣地或禁闭看守所或伯明翰爵士乐本尊,

  他们连续72小时开车横跨美国去寻找我曾看过的或你曾看过的或他曾看过的关于永恒的意象,

  他们的旅程经过丹佛,他们死于丹佛,他们又回到丹佛去徒劳的等待,他们守护着丹佛他们孤独的

  在丹佛沉思最终离开丹佛去探索大时代的奥秘,现在寂寞的丹佛思念她当年的英雄们,

  他们跪倒在无可救药的大教堂里为彼此的救赎光芒与乳房祈祷,求得在瞬间点亮灵魂散开的长发,

  他们在监狱里冥思苦想等着那位不存在的一群金色脑袋罪犯和他们心中能为恶魔岛唱起甜美蓝调的

  那颗真切美好的心灵,

  他们归隐在墨西哥修身养性,或去落基山还愿或跑到丹吉尔搞小男孩或到南太平洋找蒸汽火车头或

  去哈佛去孤芳自赏去伍德劳恩去群交或下葬,

  他们要求对散布催眠曲的广播进行理智的公审留下的只有理智本身和他们的双手和一支分歧重重的

  陪审团,

  他们对纽约大学里达达派的讲师扔土豆沙拉接着出现在疯人院的花岗岩台阶上脑袋剃得精光发表关

  于自杀的滑稽演说,并要求立刻切除自己的前脑叶白质,

  而他们却被施以有形与虚无的胰岛素卡地阿唑电击水疗精神疗法职业疏导疗法乒乓与失忆疗法,

  他们一本正经的抗议仅仅掀翻了一张符号学的乒乓球桌,又因紧张症发作暂时作罢,

  回到之后除了带着沾血的假发外别人都秃了的年代,目睹疯子在东部座座绝望都市的病房里步步走

  向毁灭,

  朝圣者之州的罗克兰郡和灰石城那些恶臭的神殿,招魂似的争吵在此回响,半夜玩儿的摇滚孤独的

  长凳与将爱埋葬的坟墓,大千世界似噩梦一场,身体变成了石头和月球一样沉重,

  随着母亲终于×××××,随着最后一本奇妙的书被扔出出租屋的窗口,还有凌晨四点最后一扇门

  的关闭和最后一部以砸向墙壁结束对话的电话和最后一间家具被清空到连想象中的家具都不剩的房

  间,

  一朵扭曲的黄色纸玫瑰挂在壁柜的铁丝上,而甚至连那也只是想象,只是来自幻觉中一点点微弱的希望—

  哦,卡尔,当你不得其所时我便不得其所,现在你真的跳进了时代这口野兽们的杂碎汤锅—

  而他们就在结冰的街道上奔跑那些炼金术般的灵感乍现于包含省略目录变量测定与振动平面的各种可能性中,

  他们通过并列虚构的意象将时间与空间一举撕裂,于两种视觉形象间把灵魂中的大天使捕获加入基

  本动词设定名词和意识的破折号一起混合雀跃在天父全知全能永恒的感动里

  只为改造人类贫瘠的文本中那些语法与韵律在您面前自然哑口无言全然领教并羞愧难当,虽被拒绝

  但他顺着赤裸无边的头脑中思维的韵律自灵魂深处做出了忏悔,

  在这个时代流浪的疯子和天使一起打着节拍,虽默默无闻,却仍会留下也许能被往生者理解的话语,

  而玫瑰将转世重生为乐团金色号角阴影中一件爵士乐魂的外衣萨克斯风那上帝上帝你是否将我遗弃

  的悲号为苦难中美国无数追寻爱的赤裸心灵而吹响震撼着每一座城市的每一台收音机

  这颗诗歌与生命的赤子之心已从他们的胸中剜出足够世人食用整整一千年。

  II

  何种水泥与铝合金打造的斯芬克斯掀开了自己的头颅将脑浆和想象吃个精光?

  莫洛神!孤独!肮脏!丑陋!是垃圾箱与无法到手的美元!躲在楼梯下尖叫的儿童!在部队里哭泣

  的男孩儿!公园里满脸泪水的老人!

  莫洛神!莫洛神!梦魇般的莫洛神!恩断义绝的莫洛神!癫狂的莫洛神!莫洛神是人类深沉的判官!

  莫洛神是不可思议的牢笼!莫洛神是无情的有进无出的监狱与哀愁的代表大会!莫洛神筑起高楼大

  厦作为它的判决!莫洛神在战场留下巨石!莫洛神是让人目瞪口呆的集权!

  莫洛神的思想是机器的意志!莫洛神的血液是奔腾的钞票!莫洛神的手指是十支军队!莫洛神的乳

  房是架吃人的机器!莫洛神的耳朵是冒烟的坟墓!

  莫洛神的双眼是一千所禁闭的窗户!莫洛神脚下摩天巨厦沿着长街一字排开如同无数的耶和华!莫

  洛神赐予世间一切工厂迷雾中的干咳与梦想!莫洛神用一根又一根的烟囱和天线为所有城市加冕!

  莫洛神酷爱源源不断的石油和钻石!莫洛神的灵魂是高压电和银行!莫洛神的贫瘠是游荡着天才的

  鬼魂!莫洛神注定被氢气的愁云笼罩!莫洛神还有个名字叫心灵!

  莫洛神我正独坐于此!莫洛神我想到了天使!在莫洛神中发疯!在莫洛神中无数的男人在口交!冷

  漠与卑鄙尽是莫洛神!

  莫洛神已早早侵占了我的心灵!莫洛神是我没有肉体的灵魂!莫洛神吓跑了我无邪的快乐!莫洛神

  我要抛弃你!在莫洛神里醒来吧!让光从乌云中倾泻下来吧!

  莫洛神!莫洛神!机器人的住宅!看不见的郊外!骨瘦如柴的国债!失去理智的投资!恶魔般的实

  业公司!幽灵般的国家!所向披靡的疯人院!花岗岩般的鸡巴!鬼怪般的炸弹!

  那些人汗流浃背地将莫洛神抬上天堂!人行道,树木,无线电,数以吨计!抬到天堂的城市是存在

  的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头顶上!

  幻象!征兆!错觉!奇迹!狂喜!沉入美国之河的水底!

  梦想!崇拜!启示!信仰!整整一船多愁善感的扯淡!

  决堤!冲毁!翻腾与苦难!沉入洪流!高地!显灵!彻底绝望!十年间动物们的惨叫和自我了断!

  思想!崭新的爱!疯狂的一代!撞上时代的中流砥柱!

  河里传来真切而神圣的笑声!大家都看到了!那双狂热的双眼!那阵圣洁的呼嚎!他们互相道别!

  他们跳下屋脊!向孤独告别!摆手!捧着鲜花!走进河里!走到街上!

  III

  卡尔所罗门!还记得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你比我还要疯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你感到浑身不痛快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你模仿我妈的影子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你杀害了你的十二个秘书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你对这隐晦的幽默放声大笑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我俩是共用一部烂打字机的好作家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你的状态每况日下甚至上了广播新闻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脑壳里的学院拒绝承认理性中的蛆虫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你喝尤蒂卡的老姑娘乳房上滴下的茶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你用双关语挑逗护士的肉体布朗克斯的女妖精们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你在束身衣里尖叫因为眼看要输掉深邃的实体乒乓球赛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你砸着精神绷紧的钢琴无辜而不朽的灵魂不会荒唐的死在一所防卫森严的疯人院里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就算多来十五次电击也无法将你的灵魂从朝拜的虚无十字架前送回肉体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你以疯狂和密谋控告你的医生用希伯来社会主义革命反抗法西斯国家各各他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你将掰开长岛的苍穹从超人类的墓中复活现世的耶稣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有两万五千名发疯的同志齐声高唱国际歌的最后一节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我们抱着床单下的那个美国亲吻那个美国咳嗽了一宿那个美国不让我们睡觉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那儿我们从昏迷中被电流惊醒是我们自己灵魂的轰炸机咆哮着俯冲扔下天使般的炸弹将医院照得

  亮如白昼想象的围墙倒了哦皮包骨的大军涌出了医院哦星光闪耀的夜晚慈悲的震撼不朽的战争打响

  了哦胜利的人忘记穿了内衣我们自由了

  我们一起在罗克兰

  在我的梦里你浮出海面衣服湿嗒嗒的走向公路哭着横穿整了个美国于一个西部式的黄昏到达我那所

  小屋的门口

  1955—56年于旧金山

  嚎叫脚注》

  神圣!神圣!神圣!神圣!神圣!神圣!神圣!神圣!神圣!神圣!

  神圣!神圣!神圣!神圣!神圣!神圣!神圣!

  这世界无比神圣!灵魂无比神圣!皮肤无比神圣!鼻子无比神圣!舌头与鸡巴与手掌与屁眼儿都无

  比神圣!

  所有一切都神圣!每个人都神圣!每个地方都神圣!每天都沐浴神圣!每个人都是天使!

  流浪汉和炽天使一样神圣!疯子的神圣和你我灵魂一样神圣无边!

  打字机很神圣诗歌很神圣语言很神圣听众很神圣狂喜很神圣!

  神圣的彼得堡神圣的艾伦神圣的所罗门神圣的吕西安神圣的凯鲁亚克神圣的汉克神圣的伯勒斯神圣

  的卡萨帝神圣的某位鸡奸犯与受苦受难的乞丐神圣的面目可憎的人间的天使们!

  神圣的关在精神病收容站的我妈!神圣的堪萨斯州祖父的鸡巴!

  神圣的萨克斯风呻吟!神圣的波普启示录!神圣的爵士乐团大麻嬉皮士和平与垃圾与鼓声!

  神圣啊孤独的世界主宰!神圣啊无数中产阶级迷失的羔羊!神圣啊带头造反的牧羊人!

  神圣的纽约神圣的旧金山神圣的皮奥瑞亚与西雅图神圣的巴黎神圣的丹吉尔神圣的莫斯科神圣的伊

  斯坦堡!懂洛杉矶的就是洛杉矶人!

  神圣的不朽光阴神圣的光阴不朽神圣宇宙中的钟表神圣的四维空间神圣的第五国际神圣的莫洛神中

  的天使!

  神圣的海洋神圣的沙漠神圣的铁路神圣的火车头神圣的意象神圣的幻觉神圣的奇迹神圣的眼球神圣

  的深邃!

  神圣的宽恕!善良!慈悲!信仰!神圣!我们的!肉体的!受难的!胸怀坦荡的!

  纯洁的灵魂中那超自然灿烂夺目的智慧神圣无边!

  1955年于伯克利

  《嚎叫》影评(十):My Alba

  y ALLEN GINSBERG

  ow that I've wasted

  five years in Manhattan

  life decaying

  talent a blank

  talking disconnected

  atient and mental

  liderule and number

  machine on a desk

  autographed triplicate

  ynopsis and taxes

  obedient prompt

  oorly paid

  tayed on the market

  youth of my twenties

  fainted in offices

  wept on typewriters

  deceived multitudes

  in vast conspiracies

  deodorant battleships

  erious business industry

  every six weeks whoever

  drank my blood bank

  innocent evil now

  art of my system

  five years unhappy labor

  22 to 27 working

  ot a dime in the bank

  to show for it anyway

  dawn breaks it's only the sun

  the East smokes O my bedroom

  I am damned to Hell what

  alarmclock is ringing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嚎叫》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