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郎》是一部由金基德执导,金基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里郎》影评(一):上坡下坡
金基德发现
朋友最后都
虚情假意地
离开了
自己。
他说不准最初他们来找他拜师学艺献殷勤的时候是不是出于真心。
他只能肯定至少最后的
背叛总可以说明一点儿问题。
他自己也说:没有到死都会选择
友情的人。
他人都去继续寻求自己的渴望、
欲望了。
你,算老几?
电影里有一个借着酒劲又哭又吵的金基德,他真的很
难过。
有人骂他矫情,我倒没觉得。
就像有人骂他电影只有暴力,我也没觉得。
我承认,他很苦逼。
我觉得我跟他一样也很苦逼。
他说在做电影导演这个
幸福的职业之前,他在工厂做过电子产品、在街头卖过画,那时的他觉得自己
很孤独很可怜。
我跟他有
一模一样的
感觉,真操蛋。
但如果老金在电影里仅此而已,那连我都会骂他矫情。
可他没有。
电影里还有一个一边喝酒一边苛责还稍稍带点
安慰的金基德。
那是一个“坦然
面对人生”的金基德。
当然,电影里还有一个在屏幕外面看屏幕里
悲伤的金基德和坦然的金基德酒桌前发牢骚的淫笑的金基德。
所以,我
更喜欢金基德了。
他知道,人这种东西,就是这样。
一切的一切,都是转眼即逝的瞬息而已。
于是金大仙在片子里谈到了死亡。
自古至今那么多的艺术作品里都涉及到
各式各样被抽象、演绎的死亡。
可他却领悟到了。
死亡,就好比烛火被吹灭。
由白变黑一样,悄声无息。
但更深的看,黑与白,其实是一个颜色。
《阿里郎》影评(二):感谢你的问题让我敞开心扉 影子
“如果我在国外得奖,我就使国家增光,人们会想,是什么增加了国家的威望呢。但如果你仔细看我的电影,会发现有些层面是在让国家难堪。”
“不论什么电影,我都会想:是事实吗”
“···有人叫它纪录片,但我觉得是剧情片”
“我经常
思考如何令影片更戏剧化,也许我哭了就会把
情感戏剧化,或者胡闹一下”
“···这是事实吗,这样演出,还是电影吗”
“···你(金基德)让那些人演黑
社会,你就那么想拍坏人?你想干这个社会吗,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用电影自慰。畜生 坏角色,那是最
简单的,最简单的!蠢货,懒家伙!你知道拍坏人更简单是吧?你只知道发泄心中的怨恨!···我错了吗,你现在就是个混蛋的作为。别替你的恶人们辩解了,这只能证明你的邪恶。···举枪乱射,这谁都能干。蠢货!”
“我明白了,爱、恨、轻蔑、
失去和
理解,这些都是人类情感需要
经历的。即使这样,短期内还是不断忘记这些,我们需要
时间去处理
痛苦和
仇恨。”
“幸福?比如赢得跑赛或中大奖,获得高的职位,或者荣誉奖项,这些都是
孩子的游戏。”
“感谢你的问题让我敞开心扉,金基德的影子,感谢你给金基德提的这些问题。”
“我想拍部电影,如果他们说
无聊,我不会在乎,我也不在乎他们说谁变样了。”
——金基德
《阿里郎》影评(三):关于金基德
金基德本人包括他的作品一向颇具争议。阿里郎名义来说是一部记录片,记录他隐居的生活状态以及自省,实则也如他自己所说,是一部剧情片。金的作品,称不上教科书般的经典,但确实值得去看一看。此次的阿里郎,着实粗矿了些,但也抛开一切所谓专业的拍摄手法,仅从打开他思想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为人熟悉的孤独的思考过度乃至偏执的金基德。我们皆非金,焉知金之痛,仅以我们自己的浅显认识去解读他以及他的作品,可能过于牵强。艺术家只负责将脑袋里的灵感创造成艺术,而不负责艺术的完美性。作为观众的我们,在心里形成无数个哈姆雷特就好。
《阿里郎》影评(四):这位导演是金基德。
如果没有看过金基德的作品,不了解他这个人,那么这将是一部非常非常
寂寞的电影,我
相信没有几个人耐着性子看完。在这部片里你将看到获奖无数的艺术家过着
离群索居野人般的
生活,他
抑郁困苦,关起喧嚣的闸门,创作瓶颈期的思考,对作品,对自己的反向自杀。他不介意世俗的眼光,把自己一点点撕开,暴露于
光天化日之下。上升或者沉沦。时隔多年,恭喜,凤凰涅槃,《圣殇》就是很好的证明。
1对片子的简谈:片子中的金基德多少让人
惊讶,当他蜷缩在自己的帐篷里,拿着廉价的铁杯子煮简单的食物,周遭逼仄的空间,昏暗的光线,皲裂的皮肤,脚踩白雪,一幕幕太寂寞又太辛酸,摘掉奖项带给他的光环,褪去一份份华丽荣誉的外衣,一个电影大师的生活的内核,无比
空虚,无比落寞。
片中他解释说因朋友背叛,女演员意外受伤,缺少灵感而
苦恼,我想也是因为金基德的片子很小众,在韩国并不卖座,票房惨淡,可见,他极端矛盾
内心无比
脆弱。记得
咪蒙说过
一句话,商业电影看票房,文艺电影看奖项,我想在
物欲横流的社会,剑走偏锋的艺术工作者,在当下电影界生存现状多少
尴尬,
无奈。
现实和
理想的碰撞,渴望
梦想被大众认同,又不愿受利益驱使拍
粗制滥造的片子违背初衷。所以,片中他说,他
疯狂的拍片,他高产,可是这种做法反观又是不对的。
2个人
魅力:花白头发,邋遢着装,苍老的脸,这副形象与帅哥无关,玉树临风无关,但请你,
屏气凝神欣赏,这位极具魅力的
男人。
众所周知,他的片子最基本元素,性,暴力,伦理道德。其中也涉及政治,战争题材。他
出类拔萃的构架,强大的叙事,关注社会边缘人,作品简介而有力。深刻揭露社会阴暗面。
在我看来这种
离经叛道,另一种冲破束缚,渴望
温暖,情亲的体现,社会大背景下营营役役的人,对
命运的无奈和孤独。
写这篇影评脑海里,总是蹦出有关电影的情节画面,其中《
春夏秋冬又一春》,他怀抱着佛像,后面拖着磐石,攀爬高山,我觉得他背负了太多东西,看着心里非常不好受,我想起他不温暖的
童年电影镜头的晦暗,他的
迷茫,
困惑,无人理解的孤独,使我无比心疼这位导演。
《阿里郎》里,他缩在小帐篷里,看着上述的这一幕的时候,他
泪流满面。为什关注这些题材?追根索源与他的童年生活,坎坷
人生经历,流浪艺人,
家庭背景有极大的关系。
3最后,在片子里他一遍遍唱着阿里郎这首韩国民歌,
泪如雨下,对命运,对艺术,对现实,对电影生存现状,百般无奈,与矛盾,在我看来,也是他对自己在强压下的一种释放与
解脱。
透过这部自白式的作品,这种没有人理解的孤独,就象一个人高高站在
冰山一角,一层层的
寒冷侵袭皮肤却无人知晓,
孤立无援,你自己和自己战斗,你杀死了你的敌人同时也杀死了你自己,导演也好,艺术家们表达作品也罢,追逐之下,
生命都是一场徒劳的浪费。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个人,我们都会经历,疯言疯语,没有观众,
自导自演的小丑,痛得满地打滚也好,凤凰涅槃也罢,释放之后,要感谢劫后余生带来的
欣喜。隐士们,开始下一段征程吧!
《阿里郎》影评(五):杀死那个叫金基德的人
——《阿里郎》
文/祖乙
近年韩国影视剧席卷我朝,韩流时不时乱刮一气,像瘟疫般肆意蔓延。我稀罕的不是他们几乎一个模子复刻的整容帅哥靓女,而是其中的异数:导演金基德。
从1996年的导演处女作《鳄鱼藏尸
日记》开始,到2008年的《悲梦》,金基德12年间共创作了15部电影。拍摄《悲梦》期间,女演员出意外,导致他质疑电影的
意义,旋即两位自己培养起来的助理导演又离他而去,他说背叛的感觉忍不住怀疑人生。当他出现在漫天大雪飞纷的山坳里,吃着粗粝的食物,泡面、撒盐烤鱼,搬柴烧火,
蓬头垢面龟缩进帐篷,像野生动物一样。木门内外,赤足疾走。脚后跟老茧皴裂带伤。那雪,白亮刺眼。他在拍纪录片,不,他
坚持认为这是剧情片。关于他自己,对准MARK2相机镜头:诘问、谩骂、控诉、哭泣、歌唱,抑或
沉默,絮絮叨叨
没完没了。这个看似
猥琐丑陋的中老年男人,原本是高产的导演,在淡出观众视线
止步不前的三年中,沉浸在自我疯癫的深渊,
绝望的自我救赎。他需要《阿里郎》来打消观众和市场对他的质疑。“我之前一直在睡觉,是戛纳让我醒来。”他说。
看完《阿里郎》不禁令我感叹:人生真是一场孤独的苦旅,每个人都有那些到死不活的时间,独自沉沦
挣扎,只是各有各的方式。金基德用了他擅长的手法:拍电影。全片糟心到没有一丝欢愉,看他一直吐槽,开始的数分钟里,仿若一坨巨大的屎从天落下砸在你的头上一般闹心,
嬉笑怒骂的疯子,
愤怒渐渐豁然了许多。就像他此前的所有电影中人物角色一样,没有光鲜的外表,只是普通人,病人。咕咕嘟嘟地煮咖啡,望着鱼头灯发愣,有社会障碍边缘人的典型病灶。
想他
曾经在影片中有关性的大胆呈现以及人格缺陷下暴力和
心理扭曲还有生命轮回的隐喻,和他在《阿里郎》里呈现的这个生活邋遢颓废,龌龊挫败的模样别无二至,都是神叨叨的
苦大仇深德行。他把
人性最
丑恶和现实的一面揭露无遗,就好像在溃烂腐臭的伤口上持续撕裂。他和高度发达的韩国
繁华无关,华丽始终不是金基德的基调,他的
精神诉求,本就是疼痛致命无可救药的那部分。这一切的一切,都和他的
成长有关。
作为从未受过专业电影
教育的导演,凭借《撒玛利亚
女孩》和《空房间》斩获2004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不仅为韩国电影争了光,更使自己跻身
世界知名导演行列;他本人也深知自己从出道开始,每部作品饱受争议,也
改变不了这一事实。内心的创痛若空房间的尘,越积越厚,他还未认真
享受过荣誉的
喜悦,
马不停蹄的为了证明自己,只会一次又一次落回曾在工厂和机器打交道街边流浪艺人的悲伤中,他的孤独脆弱即是锋刃,只能刺向自己。这一吞噬来得剧烈,他没有多余的时间留给自己逃离或是愈合。
片中闪过满墙的奖杯和电影海报,他看着《春去春又回》里的自己,光着膀子拉磨盘时拥被痛哭,他反复吟唱
悲情的阿里郎,那面搁满瓶瓶罐罐的破窗,他在杂乱混沌的窝棚自制手枪,枪声掠过,城市,荒野,再是城市,他想结束可怖的一切又渴望重生,他对电影的热望和执念重新升起……
这世上有这么一撮人,极端封闭或是专注开阔,在获得掌声的同时注定承受更多痛楚。有的飞蛾扑火,有的凤凰涅槃,剩下的
无声无息走过人间。金基德的厉害,就在于
真实残酷
勇敢地杀死了自己,他让《阿里郎》涅槃了金基德。
《阿里郎》影评(六):从三个层面简单分析一下“野生金基德”
从三个层面简单分析一下:
1、金基德的
家庭教育环境,从小贫困,不被
父亲喜爱,工作
辛苦重复而单调(车床工电子工),服完兵役后赴法国学画,回韩国与恋人
结婚。总之,
他的家庭极为普通而缺乏温暖,他是社会的底层,在底层时候很少有人关注他,寂寞的时候非常多,所以在他的穷困的时候就构思了一些以后拍成电影的剧本。总之,他早先的家庭环境极大影响了他后来的人生走向和艺术高度。
2、金基德的受教育程度。在韩国本土电影导演排斥他,认为他没有受过正规的电影教育,拍出来的东西严重影响了韩国人的
自尊心,有取悦于欧美电影人的嫌疑。从我来看,拍电影是一项比电视剧的制作要求高得多的艺术和技术,不仅需要良好的剧本,更需要导演、制片人和演员【精准的表现力】,在这点上来说,金基德很有领悟
能力,而这种领悟能力是建立在他不计成本的付出,通过每年一部电影的速度,他的拍摄技巧越来越
驾轻就熟,另外建立起自己的符号表达体系,让他在拍后来电影的时候也难以逃脱自己的创作枯竭的牢笼。因此,他一方面没有学院派的理论和技术藩篱;另一方面有些孤傲,作品的风格过于单一,题材有重复之嫌。
3、金基德的人格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你的内心所思所想影响了你的语言和外在表现。韩国一直存在“事大”主义的倾向,就是周边的国家都很强大或者说强悍,为了生存只能屈居于
文化受影响国或者说附属国。一方面,韩国社会受到
中国传统儒家的影响,存在着社会文艺化的倾向,在国门叩开之前韩国人普遍羡慕读书人和有艺术天分的人,
信仰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强调君子以
自强不息,所以一个深信韩国传统的人,是一个有韧劲,有乐天知命的精神的,类似于中国的李白、苏轼一样的人物,这是韩国人崇拜和心里向往的人格特征。但是随着日占和后来的朝鲜半岛战争,生存的压力成了第一位的,所以韩国社会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就像金基德电影里面所提到的暴力、色情和人与人间的冷漠、
自私、攻击、杀戮等等。这些韩国人都知道,但是他们不愿意揭自己的短,他们依然想:国家强大摆脱国际大势力的控制,社会日渐
成熟后既不是熟人社会但是又有很多社会组织来管理和服务,人民的素质和生活总是朝着温暖和良性的方向发展,而不是金基德电影里面带有那种深深的宿命论和令人窒息的绝望。
《阿里郎》影评(七):我知道其实是我自己在内心深处容不下自己
昨天重温了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和《悲梦》,把《阿里郎》留在了今天来看。
看了我是对的,当时就感觉这部片子应该适合我,结果一开始金基德一个人生活的场景就好像是我自己一样,只不过他在乡下离群独居,而我是在城市里离群索居罢了。那种感觉真的好平静又好心酸,就像自己是金基德在那里过的一天一天一样。
很多时候,在别人眼里无足轻重的小事却会成为自己心中过不去的坎。就如金基德在拍《悲梦》时因为忘记喊停差点导致上吊女主角死去和主要助手和学生张勋的“背叛”离去两件事,在我们看来其实是很平常的意外和人往高处走分分合合的人生常态,却导致金基德突然想不通了、突然不会拍电影了。于是走不出来的金基德开始隐居,2008-2011年三年的时间离群索居,在困惑中苦苦拷问自己的灵魂。追问人生的意义、电影的意义,在百无聊赖的自言自语、疯言疯语的自拍中完成自我的疗伤。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突然想不通了,突然觉得失去了所有奋斗的动力,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自己追求的东西是什么?不知道如何解决心中的理想过于“宏大高远”而自己的力量又过于渺小卑微的困境。想做的事情实现不了,现在做的事情又觉得没有意义,就像遇到了一生都无法跨越的山峰,因为山太高,产生的磅礴气势让我觉得自己过于渺小,因此连开始向上攀登的迈步都做不到,连去尝试一下都不敢。。。
于是陷入这样纠结的情绪中走不出来。慢慢地开始疏远家人、朋友,慢慢地就成了孤单的一个人。也渴望温暖、渴望温情,但当有人靠近自己的心理距离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防备,用伤人的刺逼退所有靠近的朋友和家人。伤人的次数多了,自然就不会有人再来尝试,或许家人依然担心,或许朋友依然关心,但我把所有的通路都堵死了,用假装的面具和防守的硬壳重重地保护着自己脆弱而敏感的心。自留自己一个人自添伤口、一个人独自迷茫,不知道将要去向何方、不知道将回到哪个归宿。只是浑浑噩噩的活着、只是平静孤独地过着一天一天。人生就是自虐、施虐和受虐,我自虐着自己,虐待着家人朋友,同时也承受着生活虐待的后果。心是空的,活着的只是躯壳而已。
我知道其实是我自己在内心深处容不下自己,对理想自己要求的极端高尚和对现实自己的实际极端不满,导致我不知该如何自处。脸是笑的,心是哭的,在绝望、在彷徨、在挣扎,也许我也可借用一下金基德用摄像机自拍的方式,让自己与自己对话,让自己与自己告别。
听着小老人似的的金基德在哪里高亢而哭泣地唱着那首“阿里郎”时,我泪流满面,感同身受般的直击心间。上山下山又上山、下山上山又下山,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呦,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阿里郎》影评(八):电影就是电影
一直到他拿着枪上街之前, 我都被他深深地感动着,尤其苦行僧那段,联想到自己了吧,身负重任的抱着自己的神明努力前进着,哪怕伤痕累累也矢志不渝,最终到达那个顶点,找到平静。还有醉酒那段,很多的话都会在醉酒后从潜意识里跳出来,不知道他对画面中的自己是熟悉还是陌生。
艺术,真的很需要感觉,但也有很多东西是人本身流露的,这从他的行为、生活中就能看出,腐烂的西红柿,昏暗的灯光,安静的画面,放大的细节,鱼头,甚至是摇晃的镜头,都显露着他的个性,有种难得的真实感。
我有时候也会有穷途末路的感觉,更多的是向外去寻找出路,所以很难想象一个人独居3年,只有一台摄像机陪伴。反思,忏悔,总结,金基德一直在向内找寻,他用很多方式:自言自语,和自己对话,和自己的影子对话,破口大骂自己,就这样一直孤独无助着,痛苦着,好像真的被那个差点死掉的女演员吓到了。或许他从来没有想过真实的死亡是怎样,一旦离得如此之近反倒恐惧了。我看过他的片子不多,《美丽》,《呼吸》,《时间》,《收件人不详》,《圣殇》,《电影就是电影》,加上这个也就7部,但都感觉像他本人一样,压抑,痛苦,扭曲着寻找自己的平静。一旦某天真的平静了,便能真正理解死亡了,也就拍不出这样的片子了吧。
拿着枪出去之后,开枪,假装自杀,好像真的解脱了一样的开车在满是车辙的公路上,和着他不成调的《阿里郎》,真的很想骂他,你这个疯子,但我真的把这电影当做纪录片了,我相信他在电影中说的所有话,经历的所有痛苦,未完成只是还没有到那个临界点。
《阿里郎》影评(九):你是神,所以你对不起你自己
哭着看完金基德的《阿里郎》,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么淡定了,我也不想过度地压抑自己的感情了,这个伟大的导演,我心中无与伦比的神,他正在一点一点地坍塌着我的情感底线,终于带着对这个导演的崇敬和无奈,我也不可自拔地走进了自己的“怪圈”。我相信,或许原本开朗活泼的我,最终也会有那么一天突然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外,也会有那么一天开始去报复这个社会,去杀害所有伤害过我的人。当我对这个社会,对自己,乃至人性失去忍耐,绝望之际的时候,我便只有固执地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结束这场悲剧,也许只有死亡才是人生最圆满的结局。
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实在说服不了自己去把《阿里郎》看做是一部电影,甚至连纪录片都不是。我总是能够从金基德的每一部片子里感受到极端的残忍和凄美,就像在纯净的雪地上撒上的一抹艳丽的鲜血,唯美的意境,唯美的画面,唯美的人物,唯美的故事情节,在虐心的同时却又被致命地吸引,无可自拔。但是这部片子朴实无华,甚至没有情节,却是最能反映金基德人生和遭遇的一部片子,我们在金基德凌乱甚至有些颓废的日常生活中,渐渐地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的孤独,感受他的卑微,感受他的寂寞,感受着他对人生的失望和思考,他影片中惯用的冷漠和残忍也似乎能够在这部片子里找到些许解释。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我便变本加厉地迷恋着这个小个子,长头发,一生凄凉孤独的男人。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愿意给金基德的电影贴上性,暴力,死亡,人性的标签,因为他对人性的探讨,对边缘人物的关注比很多导演更为大胆,更为尖刻,更为残忍。我
喜欢非主流的导演,我爱慕那些敢于说真话的人,我钦佩那些敢于直视内心弱点的人,我疯狂地迷恋着那些特立独行的,坚持自我的人。我,只需要孤傲地走好自己的一生,不为任何人卑躬,妥协,我不想让别人太多的看法扰乱了我的内心。即使是在芳华的年纪里,我也愿意去接受金基德极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我深知,人性的东西是永恒的,相通的,不为时代,时间所束缚,现在是这样,几千年后是这样,哪怕几万年后也不会有什么更大的偏离。
影片中金基德对着自己的影子,对着年轻的自己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心事,讲着自己的遭遇。这个情节立马让我想起了金基德的童年。因为他的父亲是个经历过朝鲜战争的退伍军人,因在战争里中枪伤导致的慢性病而倍受煎熬。他对金基德十分严厉,一心希望儿子能开办工厂成为有产者改变家中贫困的现状。但是少年金基德极为惧怕父亲家常便饭式的呵斥,经常心情忧郁到连饭都吃不下,只好在饭后偷拔后院的大白菜充饥,乡下那种泥土砌的厕所也成为他躲避父亲的地方。在家里得不到家人的肯定和认可,在学校里除了那个混血儿之外没有人愿意接近他,使得童年时期的金基德心灵受到巨大的伤害,他害怕孤独,寂寞,他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被社会所抛弃,他成为了一个边缘性的人物。因为没有倾诉的对象,他也便只有在上学的路上,自己跟自己讲话。然而在几十年之后,虽然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过许多重量级的奖项,自己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和认可,但是他依旧是孤独的,寂寞的,他依旧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他依旧无处安放自己敏感的情绪。就像他自己在电影中说的,“我找不到人倾诉,纵然我周围有一群人,我也觉得自己是寂寞的。”他的孤独,寂寞,伤痛没有人能够理解,没有人懂,他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伤疤撕开给人看。这样的童年,这样的经历,使得他无法再去相信任何人。在影片中,当年轻的自己问他“在人生中,你觉得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我对他人的伤害,他人对我的伤害,我对自己的伤害。”因为在他的人生中,他着实没有感受到太多温情,美好,真诚的东西,所以我们觉得他的电影过于凄凉和残忍了,但是看完这个电影之后,又不禁觉得这种残忍和绝望却又是可以被原谅的。其实,金基德的电影,在无情残忍绝望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更为深刻的对人性的反思和救赎。正是自己太多悲惨的经历和遭遇,他才想要试图在自己的电影中找到一些美好的自己所缺乏的东西。他不想单单地揭露完血淋淋的现实来造成人们对人生,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他更希望人们从这些现实中寻找到已经遗失的真善美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来宽慰自己敏感脆弱的心灵。
金基德,没有人敢否认他是一个天才导演。他有自己独特偏执的金氏创作风格,他的影片结构,叙事风格,讲故事的能力都是极为出类拔萃的,甚至他的拍片速度也可以去申请破吉尼斯纪录。但就是这么一位“鬼才”导演背后,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敏感,脆弱,自尊心极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但是他却一直无法很好地融入别人的世界。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只有在拍电影的时候才最快乐,因为只有通过拍电影,我才能够让更多人认识我,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在影片中,他不断地说道“ready ,action ,”他就这样执着又痴迷地拍着属于自己的电影。然后,当在拍摄电影中,因为自己一味自私地追求更加真实差点导致女演员死亡的事情使得他心里严重自责,他无法原谅自己的自私自利,特立独行,因为他自己所受过的伤,他不能容忍自己去谋害另外一个生命。他对自己认真,对他人负责,他不能允许自己做任何有害于他人的事情,当然也无法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背叛和蔑视。当他最得意的徒弟张勋背着自己去和别的公司签约的时候,影片中他试图一遍遍地寻找各种借口为他开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人生,我没有权利去干涉他,即使他跟我说了,我也不能不让他走。但是他却连说都没说……”金基德就是这样一个“挑剔认真”的人,他不想被蔑视,他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他不想别人仅仅自私自利,只为自己考虑,在他辉煌的时候来找他学东西,等到走的时候,再蔑视地离开他。他渴望别人珍视他,重视他的价值,而不是利用他,捉弄他,最后,他实在走不出了“自我”,便只有选择极端的方式来逃避自我。3年多,把自己困在小山村里,无人知晓他的行踪,也不见任何人。面对外界的评论,“说他拍不出好东西来了,”他也置之不理。他用自己的方式处理着自己的人生和伤痛,影片中金基德撕心裂肺的《阿里郎》无疑也是他心声的最好诠释。
2012年第69届威尼斯电展时,金基德凭借一部《圣殇》摘得最佳影片金狮奖,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这个无所不能的鬼才导演。
《阿里郎》影评(十):55、金基德:去一个喜欢我电影的国家
如何让一个扬名国际的导演能说出想去一个喜欢我的电影的国家,如何让一个饱受生活压迫下却用励志精神创造了韩国奇迹的导演不愿意接受国家颁授的勋章?如何让一个10年拍12部电影像马达般从不停息转变为无法拍电影的地步?
如金基德自己所说,国内票房低落不堪,国际电影节的屡屡获奖成就了他的价值,从而在国内树立起了知名度。艺术成就了他,韩国市场无法接受这位总是走在电影边缘的大师,但因为电影扬名国际,国家认为金基德电影改变了其他国家对韩国的看法而授予他勋章。金基德自嘲的反问,究竟有多少韩国人看过他的电影,如果他们看过电影中反映出对社会现状批判,或许就不会授予勋章了。
看完故事片我始终对金基德所说的“去一个喜欢我电影的国家”无法忘记。韩国市场的票房市场接受程度与金基德电影艺术造诣形成了天差地别的差距,就如同日本新首相上任,所在党却不是参院多数党派,无论首相提出如何优秀的决议都是无法通过,最终只能被迫辞职。在一次采访中贾樟柯曾评价金基德是走火入魔的独立电影,没有艺术价值。
金基德得到了国际电影赏的垂青,这也是他在影片中无数次感谢国际电影节,将电影节历数家珍的原因,如果没有国际电影节,金基德的电影在韩国如何才能挖掘价值?当一个人的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没有及时进行自我修复,裂痕的出现只是时间的长短。
这样说起来,让我想起了三毛的自杀,在我认为外界压力与自我追求的极度不协调,这位当红作家疯狂行为无法得到认同,自我的逐渐迷失,寻找不到正确的自我定位与未来,一条丝巾让她解脱了生命。越是耀眼,越容易坠落与迷失。
自杀的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失去认同。当你近乎疯狂执着的做着一件事情,但发现跟随自己身边的人并不是与自己同一条道路。
迷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从未迷失,但当迷失真正来临时才发现如此痛苦,在最艰难的时候都不曾感受到的痛苦,却在一切太平的时候感受到了人活着,居然有如此痛苦的时候。《迷失东京》中斯嘉丽向友人哭诉对生活没有了反应,以前每每想起这一段总油然佩服,但如今的我却能够感同身受,迷失是如何让人无法煎熬。你看不到未来,看不到自我,看不到身边的一切,像漩涡般每天每天不停的旋转却无法得到一个结果。
很多人总是认为经历过大悲大喜的人会比其他人更有一个坚强的心,但这些往往都是用一个重复强迫的思想强加建立,一旦崩溃,整个防御一泻万丈,更容易陷入极端痛苦与迷失。金基德的信仰崩溃,自我迷失,他不承认自我放弃,躲避山居自称疗伤,实际却是害怕再受伤。今天的我从金基德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恐惧社交,其实只是害怕从这些人身上受到伤害而已,所以当看我金基德讲述自己时,哭的泣不成声,因为受到过巨大的伤害,所以害怕了再次受伤。因为拍不出电影,所以金基德拍自己,想获得幸福。夜深人静,反复寻找着答案,反复撕裂自我,反复否定认同否定认同,金基德怀有太多对生活的高度感受及人生的过度觉悟,对经历的一切深刻而敏感的总结,这些成就了他,也许也差些毁了他。尔虞我诈、虚伪变通、真实与虚假、钱权争利……在金基德长达100分钟的自述中,你可以看到这位导演对这些社会规则无法理解也无法妥协,他追求纯净的灵魂,追求高度理想的艺术思想,追求一个乌托邦的国家。
他分裂人格,呈现敏感柔弱,向世人大声的哭泣展示遭受挫折后不堪一击的自我。我实在无法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自信大摇大摆喊着此部电影矫揉造作,金基德崩溃丑态走火入魔,甚至批判为何要展现世人?这个质问简直就像为什么要拍电影一样。
有些人看电影只为娱乐,有些人看电影为了学习,有些人看电影为了得到感动与幸福,有些人在挫折残酷的现实世界遍体鳞伤而转寄电影获得鼓励与勇气,有些人从经典至小众电影中获得了人生的宝贵经验,亦或者能够影响一生的思想。
《V字仇杀队》中有一句经典,人可能失败,思想仍可改变世界。只因为你从金基德身上无法得到共鸣,因为自身经历所塑造的思想与之不同而否定这些思想的价值性,这是很没有道理的。
金基德将自己化成一种艺术呈现世人,真挚诉说追求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将分裂人格真实呈现生活至今的人生宝贵财富与思想,一叶一世界,从此部电影除了金基德所塑造的自我世界外,呈现的是他所有电影基于表达人生、世界、理想……等等思想,金基德在影片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类吃了无数的死亡来生存,吃掉无数动植物的死亡而我们却生存了,这是身为人类所不能避免的,为什么活着会这么悲伤?”。
人类为了生存不也在残杀身边的人类而活下去,听到金基德的这番话,我对这样的诠释备受冲击。
《春夏秋冬又一年》中有一段青蛙背石的故事。金基德为心中的内疚与外界的伤害,或许也在自我惩罚,越鞭挞肉体灵魂才会发出光芒。
在韩国称的上电影艺术家的只此一位。
2013.03.03 文/krisi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