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柏林苍穹下》经典影评集
日期:2018-0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柏林苍穹下》经典影评集

  《柏林苍穹下》是一部由维姆·文德斯执导,布鲁诺·甘茨 / 索尔维格·多马尔坦 / 奥托·山德尔主演的一部奇幻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林苍穹下》影评(一):人类的美妙之处

  大年初一躲在房间里又刷了一遍这部闷片儿,还是很喜欢。记得它是我的一位男神推荐给我的,虽然我都不知道男神还记不记得给我推荐过这个片子了……

  印象最深的是跳楼自杀的那个男人,他絮叨地碎碎念着,忽然就从楼上跳了下去。对于自杀的人死前的心理描写,实在是太过真实

  天使心痛地依偎在他背上,那么温暖那么温柔,可他还是这样跳了下去。或许谁也走不进他的心里,或许这种与世隔绝距离,就连天使也不能救赎。

  步履蹒跚的老人独自坐在草野间破旧的沙发上,那个镜头莫名就让人热泪盈眶。他目光平静地注视着前方,心里有着无处着落的归属感。总还是这里,总还有一个寄托和执着

  岁月会带走一切,带走你看过的,带走你听过的,带走你爱过的……它们的痕迹越来越浅,它们都在渐渐消失。最终你变得孤独一无所有,你开始找不到自己存在的证据。

  只有感受时间的重量,才能明白垂垂老矣、独自被遗留下来的悲伤

  时间是又迟钝又锋利的刀,它一下下雕刻着你脸上的皱纹,一下下挖去你的所有过往

  在拥挤而光线浑浊的小房子里,摇滚歌手在妖冶地扭动身体。混乱的人群各自沉浸在迷幻的音乐里,却只有那个女人,闭目时独自沉浸在自己的迷惘中。

  她的外表披上了微笑的伪装,快乐像一副从不摘下的面具。可她怀揣着无人察觉的心事走在空寂的世界上,她渴望聆听,她渴望一个爱人,渴望着谁能看透她的躯壳,然后住进她心里。

  她想呐喊可是没有发出声音,她想哭求却没有流出泪水。她冥思苦想着这一切的意义。却不知道虚空中有个人一直在听,一直注视着她的睡梦,注视着她望向遥远天空眼睛

  她一直被爱着,一直被温柔相待,可她从不知道。

  可她还是遇见了他,她是幸运的。

  人类总是那么孤独。

  肉身将我们的灵魂禁锢在了物质世界,建起一层厚厚的心之墙壁,它将一切隔绝在外,将自我隔绝于内。

  人们总是在想着自我的事、自我的感觉、自我的快乐、自我的悲伤。总是自我、自我、自我。总是无人倾诉、总是孤军奋战、总是与世隔绝。

  因为每个灵魂都是一座孤岛。

  人们甚至忘记了还有天使存在,所以甚至忘记了祈祷。人们总是如此脆弱,总是不够坚强

  人,是因为有了自我才感觉孤独,还是因为孤独才感觉到了自我?

  可我们的这些快乐感伤、这些疼痛挣扎、这些无助喜怒哀乐……或许正是他们所羡慕的。因为有了这一切,我们的世界才有颜色

  人类离上帝太远,所以我们成为我们自己。于是所有的一切,就都被赋予了意义。

  过多的本我思索,无法到达遥望的伊甸园,但这正是人类的美妙之处。

  《柏林苍穹下》影评(二):天使也会寂寞

  柏林巨大的苍穹下,天使立于高大的建筑物之上,穿着黑衣,白色翅膀,俯视着自己的领土,下面是柏林规整而庞大的建筑,来往的人群及车辆,一切除了黑就是白;天使可以任意行走于这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倾听着任意一个人的忧愁烦恼。这是天使的世界,黑白的世界及无尽的诉说。天使不是人人可见,也不是人人不可见,纯真小朋友、盲人以及老人都可以看到天使的存在。而也有些大人也能感受到天使的存在,虽然看不到。天使丹密尔厌倦了日夜不停地飞翔,他想感受自己身体的重量,想感受风的存在,甚至想与人打一架,感受真实地存在。而另一个天使卡西尔则认为,只有独自一人,坚持下去,坚守着威严,为了守护威严我们只能如此。直至有一天,天使遇见了马戏团女孩,马戏团因为没有客人光顾而面临着解体的命运,女孩寂寞失落心灵打动了天使。最后天使决定化为凡人来寻找女孩。

  整部片子大片地运用了黑白色调,黑白色调代表的是天使所见的世界,简单但有时也枯燥无味。这与我们所想的天使世界相差甚远,我总想像,天使的世界应该是柔光万丈,安详平和,仙乐飘飘的。谁曾想是如此的黑白及碎碎细细,在这样的世界里呆太久,或许天使也会感到寂寞吧。于是才追求着彩色的世界来到凡间。电影前半段出现过两次一闪而过的彩色,第一次是女孩在房间里的时候,第二次是老人看以前喜欢经常去的地方,在一片黑白中,一闪而过一阵的绚丽色彩。导演有这两种色调将两种不同界域划分了出来。让人不自觉产生了对比。感觉到了天使的无忧及无趣和凡间的绚丽但复杂。印象深刻的是,当天使变为人的那一瞬间,周围的世界全变成了一片绚丽,天使充满着兴奋,流血了也不觉得痛,还很高兴的问路人,这是红色!指着墙上的大片涂鸦兴奋地提问“那是黄色?”“那是深蓝色、橙色!”被小朋友认为是疯子时,握着咖啡杯感受着咖啡的热度及香味时,不自觉地微笑,那一刻,他终于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当他经过一个剧组,导演模样的人走过去跟他聊天,原来他们是同类,而且告诉他像他们这样来到人间的天使还为数不少。天使最后终于找到了女孩,而女孩也早已时刻感受着天使的存在。故事结尾很完美,有爱的温度在回荡。原来,天堂并不是最值得留念的地方,有爱的人间才是最美的天堂。

  《柏林苍穹下》影评(三):天使在柏林

  曾有机会在公仔箱一赏这片子的,只是黑白的画面已经叫人打了一个退堂鼓。也是在这一年才开始认识到黑白的魅力

  天使可以听到全世界人的心声,听到老人对孩子期望与不解,听到孩子对父母的无休止的渴求,听到图书馆里的人的默读,听到火车上乘客的不同去向……

  听到天底间凡人的心声,但是却无所作为的看着世间的一切。

  看着孩子的出生,感觉生命的诞生;看着男人从高楼纵身一跃,恐惧生命的一瞬结束。

  天使感觉不到重量,感觉到的只有寒冷,所以是一身的大衣,感觉不到味道,感觉不到色彩。

  所以,在片子的前大段描绘Damiel和Cassiel眼中的世界都是处于黑与白当中,没有色彩。黑白不再是因为技术的局限,而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观的视觉。当跟着两个天使看着天底下的众生相,镜头也成了一个天使,在荧幕前的人也是镜头所要制造的一个天使,感觉不到色彩,寒冷。

  在天使的世界中,或应该说在文德斯天使的世界中,只有光与影的作用,但绝对不存在光的反射作用。天使在阅读人的心理时,接触到人的身体时,看到的是人内心最赤裸的想法。当中有老人对世界的疑惑,艺人对将来与现状的迷惘,妓女对被发现的恐惧。接触多了,跟着这些思想多了,天使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渴望,开始有了爱。

  天使降临凡间,只因他心里有爱,因为凡间一个女子对他的爱,女艺人梦见常伴身旁的天使穿着金色的盔甲挥动翅膀来到她面前,其实她根本不知道,梦中的这个天使就坐在她旁边,看到她的这个梦。

  Damiel为了这个女子,堕入凡间,寻找寻找;女子离开马戏团,她相信那个天使会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因为她相信。Damiel来到女子经常看的演唱会,坐在吧台旁,他似乎知道女子会一定来的,虽然他已不是天使,但他仍相信;正如女子的坚持,同样来到了演唱会,走近吧台,旁边的男人双手捧起一杯酒给她。是他,梦中的那个天使真的降临到她身边。

  看罢,多少觉得Nicolas Cage的《天使之城》如此相似,再看,原来编剧同为文德斯。但《天》多少有点悲剧,且所要表现的世界又与《柏林苍穹下》不同。《天使之城》的爱情会上升到一个较为明显位置,而《柏林苍穹下》则是存在主义的思考

  德国是生产哲学家的国度,片子反复提到:

  孩子还小的时候他经常会问,

  为什么我是我,

  为什么我不是你。

  影片结束,女子在Damiel耳畔低吟,如以前Damiel倾听女子的心声一样。二人亲吻相拥,因为爱。

  因为爱,所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即是你,你即是我。

  柏林苍穹下,每个人都是每个人,每个人有着其不为人知的思想;但天使又是每一个人,他知道每一个人的思想。

  其实何必再去思考这些,从雕像望下这片大地,人还不是一天一天这样过着。庆幸的是我们是我们,我是我,我有我的曾经,我有我的思想,我有我的爱。因为这些,世界就是世界。

  《柏林苍穹下》影评(四):现代城市与知识分子

  《柏林苍穹下》是一部关于现代城市和知识分子的电影,以现代生活为表象,浏览了废墟上重建起来的柏林城和城市中的各式生活,并将当代知识分子对后现代世界的疏离感附着其上。

  影片的核心叙事假设是天使的存在。这一假设通过若干叙事和影像的手法呈现并丰富:除了儿童之外,天使与真实生活中的个体无法产生任何物理上的接触与联系,他们是隐身人,无臭无味无触感;天使之间可以相互交谈,普通人则听不到他们的交谈;天使具有读心术,能够听到普通人的内心独白;天使的世界是黑白的;天使早于人类的诞生而出现,他们一直旁观者人类社会变化。借助以上的手段,电影实际上将现实社会呈现为一个自语、自闭、无交流和苍白的世界,实际上象征了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异化。而天使们观察社会的视角,以及无法参与到现实生活中的状态,正是二战后欧洲知识分子的典型生活状态和思考内容

  在不断游走于柏林城的过程中,天使开始逐渐对一个马戏团的女演员产生了好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进入生活的意愿;后来,他终于进入了彩色的现实世界,找到了女演员,经过大段的哲学辩证式的对话后,女演员“将自我带入了自己的身体”,二人抛开了对未来和不确定的恐惧,以当下为永恒,走到一起。不过,这段叙事不同于一般的情节剧,天使直到影片长度的三分之二左右的位置,才正式进入了生活并发展自己的爱情。这与后来翻拍出的《天使之城》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柏林苍穹下》中保持了更多的意识流和哲学思考,并没有围绕着核心叙事组织影片。

  在主要人物和核心叙事之外,《柏林苍穹下》可以被看做一部类似于城市交响曲风格的关于柏林的纪录片。影片通过天使的假设,让城市的过去与现实之间展开对话,二战之后的废墟与现实中的繁华相对照,多少呈现出了佛教哲学意义上的“相”的不确定性,并由电影拍摄现场这一空间进行了表征和勾连。除此之外,影片还着重展示了图书馆、马戏团这两个城市空间,图书馆被表现为安静、明亮、高对比度的宗教场所,是现代社会运转所依赖的现代知识的保存之处;马戏团则是临时搭建起来的金字塔状的棚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是狂欢和娱乐的场所,与迪厅一同展示了现代生活中的自我放纵。这两个空间在多个角度上形成了对比,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城市的生活状态,丰富了柏林这座现代城市的内涵。

  《柏林苍穹下》影评(五):剧本摘抄 /

  Als das Kind Kind war, ging es mit hängenden Armen, wollte der Bach sei ein Fluß, der Fluß sei ein Strom und diese Pfütze das Meer.

  Als das Kind Kind war, wußte es nicht, daß es Kind war. Alles war ihm beseelt und alle Seelen war eins.

  Als das Kind Kind war, hatte es von nichts eine Meinung, hatte keine Gewohnheit, saß oft im Schneidersitz, lief aus dem Stand, hatte einen Wirbel im Haar und machte kein Gesicht beim Fotografieren.

  Als das Kind Kind war, war das die Zeit der folgenden Fragen: Warum bin ich ich und warum nicht du? Warum bin ich hier und warum nicht dort? Wann begann die Zeit?

  Und wo endet der Raum? Ist das Leben unter der Sonne nicht bloß ein Traum? Ist, was ich sehe und höre und rieche nicht bloß der Schein einer Welt vor der Welt? Gibt es tatsächlich das Böse und Leute die wirklich die Bösen sind? Wie kann es sein, daß ich, der ich ich bin, bevor ich wurde, nicht war? Und das einmal ich, der ich bin, nicht mehr der ich bin, sein werde.

  《柏林苍穹下》影评(六):我听得见你,你听不见我——说说柏林苍穹下中的声音叙事

  对于熟悉影像的人来说,或许听过影像叙事,懂一点叙事学的人可能听说过空间叙事,《柏林苍穹下》告诉我们,声音也可以叙事。

  声音叙事不是说声音中的一切内容可能达到的效果——不是说演员的台词表演对叙事有影响就能算声音叙事,而是声音本身,它的出现,它的存在本身。

  一是交代人物身份。片子并没有在一开头就告诉观众,这两个人是天使,“天使”都是在片子后半部才出现在台词里的。尤其对于不熟悉宗教、不是在宗教传统里浸淫多时的人来说,开头一两个张开翅膀的镜头不足以说明这两人就是天使,甚至连两个人都有可能认不清。维姆文德斯是怎么做的呢?他让所有人明明没在张嘴说话,却配出来他们的声音。观众可能一开始还觉得这个男的是谁,为什么微笑,为什么给他特写,他在片子的叙事里起到什么功能……但是,慢慢观众就感受到了:哦,原来这两个人一出现就会有这个声音,于是就会猜测这两个人是否有独特的身份、特征,尤其到了图书馆的段落,读者可以认定了,这两个人是天使,而且好多天使都聚集在图书馆,一般人看不见他们,他们却可以听到被人的内心。

  再比如说,同样是听到了导演的友好自白,两个天使一个兴冲冲过去握手,另一个小心地观察。这种小桥段一下子就让人明白性格的差异之大。

  图书馆这样一个场地,除了它的空间特质能传达一小部分内容(后来的尼古拉斯凯奇也在《天使之城》扮演一个天使,也用了图书馆桥段,算是对柏林苍穹下的一个致敬吧,不过两个片子还是差得很多),更重要的是,图书馆是为了辅助交代天使身份而出现的。因为相比机场、地铁这些公众场所,图书馆里的人并不能自由地说话。这仿佛是一个独特的约定。也因为图书馆的安静,所以更帮助观众意识到,这时画外音的内容并非人们口述的内容。

  二是塑造场景。飞机上的画面,多个人的声音交杂在一起,却都是低声絮语,没有吵闹感,非常平稳理性。整个片子其实也都基于这样一种风格。后面的情绪需要抒发时候也能处理得非常精致:女小丑在高空表演时的不安,全场的声音都变得安静,加重了紧张不安的气氛。这样的用法看似很简单,但是其实,除非保持一贯的风格,影片是无法给人细致的感受的。每一部分声音的处理其实都是有联系的。

  三是推动情节发展。这一部分自然要涉及一点到声音里的内容。比较典型的,比如说刚才说到的导演自白后天使的不同反应。除了讲清楚性格不同,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帮助解释天使为什么会愿意做人——因为这个天使有着比较热情冲动的性格。如果没有这个小段子,解释的力度会不够,还是会显得太过于一时兴起。再有一个小段子,很好玩儿,就是第一次见到在练习的女小丑,练习过后,她戴着翅膀走出去,同事们开玩笑说她像天使,说“看一个天使走过去了。”结果把旁边的真天使吓了一跳,这种声音构成的小误会其实非常有趣,让平稳的片子也能生机勃勃,是一个很建立在情境上的段落。导演编剧对情境的把握非常巧妙。

  有这么一点,当天使和普通人同时出现在场景里,普通人实实在在开口说话了,天使是不会说话的。这种设置在看片的过程中似乎没什么特别,仿佛是天使小心翼翼,避免被人发现自己的存在。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目的。想象一下,如果天使和人都说话,而且互相听不见,声音之间本应该无法听见,但又似乎就是可以被观众同时统统听见,会不会显得太奇怪?所以说,对声音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柏林苍穹下》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话说回来,声音叙事还只是这部片子的一个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好讲,而且声音叙事的段落也不止我提到的这些。看片的过程中,如果我们都能多留意一些内容,会觉得片子非常丰富有趣。如果你也发现了这样的小段落,欢迎在底下说说。

  《柏林苍穹下》影评(七):有野心的正确的电影

  我常常拿文德斯和杨德昌比较,共同的是他们都热爱日常,始终探索人的处境,不同的是文德斯更美,杨德昌更爆烈,文德斯有一颗热爱音乐的心灵,从摇滚到布鲁斯再到爵士,在他的电影里都有影子,而且是高段位乐迷才有的品味,比如说《公路之王》里那些要命的配乐,而杨德昌则甚少玩配乐,代之以精心挑选的流行音乐,使之成为故事情节的一部分,故事人物在电影听到的音乐,服务主题。

  《柏林苍穹下》确实不同于这个常有的套路,吓人一跳,文德斯直接用上了人神共舞,让灵异世界的仙人俯瞰着众生,于是在仙人的耳朵里,全是凡人的内心独白,这太宏大了,几乎就是宗教世界里教化众生的基本教条,不过文德斯毕竟不是斯皮尔伯格,德国人熟稔的还是人的情绪,不是人类的道德,于是仙人,最终爱上了凡人的生活,哪怕凡人永远都活在各自无法自圆的困顿里,仙人也义无反顾地决定放弃做仙人的资格,下凡做人,这样的话,他能在高兴的时候喝一杯,寒冷的时候取暖,必要的时候去爱上一个姑娘。

  《柏林苍穹下》影评(八):·

  主人公天使: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他摇晃着双臂 步履蹒跚 他希望溪流汇成小河 小河涨成激流 激流成为海洋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他还懵懵懂懂 在他眼里 一切都充满了生气 所有的生命 都毫无二致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他对一切都没有成见 他天性率真 他总是交叉双腿 静静地坐着 额前留着一绺 蓬乱的头发 即使拍照时也毫不动容

  背着婴儿走出家门的父亲:在户外 扬程远行给人慰籍 大自然的色彩使人赏心悦目 人们神采奕奕 仿佛豁然开朗

  骑着自行车 载着幼小的女儿赶路的母亲:最终欣喜若狂 最终不再孤独 最终欣喜若狂 最终得到救赎 最终欣喜若狂 最终回归静谧

  看望”母亲“的儿子:还是一样的味道 但灰尘味更重了 她什么都收 甚至连地铁票也要 她什么都舍不得扔 妈妈 我的妈妈 她根本就不是我爸爸 他曾经是我爸爸 她已经死了 我没有眼泪 没有忧伤 也许以后会有的

  在自己的屋子里 把音乐开到极大的儿子:她不爱你 她从未爱过你 而你也只是虚情假意 他们把你忘了 你应该高兴才是 你终于自由了

  上了年纪的父亲:天哪 这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他脑子里只有音乐 他现在还想要什么? 我已经给他买了把吉他 现在他又要一面鼓 终于 我受不了他了 他就不能懂点事吗? 我简直受够了 我再也不管他了

  上了年纪的母亲:不足为奇 他只学会了摇滚乐 唉 也许总有一天 他会长大成人的

  主人公天使: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他总会提及这些问题:为何我是我 而不是你呢?为何我在这儿? 为何不在那儿? 人的一生从何开始? 宇宙在何处终结? 阳光下的人生 是否只是一场梦幻? 我的所见 所闻 还有意识到的东西 难道只是虚幻的海市蜃楼吗? 罪恶是否真的存在? 是否真有恶人存在? 怎么会那样? 我已经不是以前的我了 而某一天 我这个人 是否将不再是现在的我了呢?

  主人公天使:靠精神活着有多好啊 日复一日 只有人的精神思想是亘古永恒的 但有时我对精神生活感到厌倦 我不想永远地脱离现实 我想让身体里有种实在的感觉 以此来结束目前的虚无状态 让我亲近尘世 如果每个脚步 每阵微风 都能够说”现在“ ”现在 现在“ 不再是”永远“、”永恒“ 在空旷之处 坐在牌桌前 人们对你致意 还有人向你点头 每当我们分享的时候 那不过是虚情假意 和人一对一时 假装让出髋部 假装在钓鱼 假装坐在餐桌前 吃着烤羊 喝着美酒 可仅仅是在逢场作戏……不 我不必生个孩子 或者种一棵树 不过那样更好些 ……辛苦了一天 回到家里 喂喂小猫 发发高烧 手指被报纸上的油墨弄得黑乎乎 不但因情绪而兴奋 而且最终还因一顿美食 脖子的线条 一只耳朵……撒谎 是从人的牙缝里说出来的 就像你边行走 边感觉到骨架在向前移动一样 最终用猜想替代会意 能够说”啊 哦 嗨“ 而不是”好啊 阿门“

  冷眼观世界的天使:偶尔也会热衷于邪恶的东西 会让路人说出他们的邪念 追得他们无处藏身 成为一个野蛮人

  主人公天使:……或者最终感觉到 在桌下脱掉鞋子 就像那样 扭动着光脚丫

  冷眼观世界的天使:孤独无助 任其发生 我是认真的 我们不过是谨小慎微的野蛮人 仅仅是旁观而已 聚合 证明 保持 灵魂不灭

  马戏团表演秋千杂技的女子:就这样吧 都结束了 还不到三个月 再说一次 没时间找地方了……今晚是我的幸运之夜 天上挂着满月 吊秋千的高手折断了脖子 闭嘴……再见了 马戏团……昨夜 没人露面 你们演得像白痴 我像只可怜的小鸡 在空中荡来荡去……然后 我又成了女招待……此时彼刻 我的马戏之梦 从现在起将伴随我十年的记忆……时间会医治一切 ……假使时间 也与我同病相怜呢? ……就像有时候 一个人必须挺着信念活下去 为了生活 有期盼就足够了 马戏团 我会想念你的……很有意思 我感觉不到什么 都结束了 我毫无感觉 那些我认识的人已经留在 或将留在我的记忆当中……在城市的外边 我会发现自我……大多数的时候 我太多愁善感 我等了一生一世 只为聆听爱的誓言……有人会说”今天我是多么爱你啊“ 那就太美妙了 我抬起头 世界都出现在我眼前……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 我想住在海岛上……一个女人 形单影只 绝世 独立 空虚 难以调和 恐惧 恐惧…… 别哭 事情就那样 没什么 和你想的总是两码事……总之 我不能迷失自己 我会等待一张照片 它会以另一个形象出现 那些脸庞 我想看一看……也许我得到一个女招待的工作……今晚我很害怕 焦虑使我心情沮丧 也许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我渴望爱意激起我心底的涟漪 渴望被爱

  主人公天使: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会被菠菜 豌豆 米饭布丁 还有煮熟的花椰菜噎住 现在这些他都吃 并非是被迫而为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他醒来的时候 发现睡在陌生的床上 一次又一次;他看很多人都很美 但都不是那样长久;只要他是幸运的 他就对天堂的样子了如指掌 而现在只能加以猜测;不能想象成虚无 而今天想到它 就浑身战栗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他行事满怀热情 而现在则害怕被连累 当事关切身利益的时候

  主人公天使:永恒的时光历练了我 我想要改变 留住那一瞥 短暂的呼喊 强烈的气味 我漂泊在外太久了 实在是太久了 远离尘世太长了 让我身处这个世界吧 哪怕是手中握只苹果 瞧 那几片羽毛 已经消失在水面上了 瞧 轮胎在沥青路面上留下印记 瞧 燃烧的烟蒂在滚动着……

  成为人类的主人公: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他以苹果和面包为主食 那就足够了 如今还是那样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浆果落到他的小手中 如今还是那样 新鲜的胡桃使他的舌头疼痛 如今还是那样 每当他登上山顶 他总是渴望去攀登更高的山峰 他身处城市 他总是渴望更广阔的城市 如今还是那样 他爬上樱桃树梢 兴高采烈 如今还是那样 他在陌生人面前 会羞得满脸通红 如今还是那样 期盼第一场雪的降临 如今还是那样的期盼着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他拿起棍子像矛一样 掷向大树 如今还是那样

  马戏团解散后 跟随感觉 留在当地寻找幸福的表演秋千杂技的女子:我们终于见面了……我常常感到孤独 但我身边从来就不缺人 我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 我总是很快乐 但同时 这看来完全是个巧合……我和一个男人坠入了爱河 可我还是离他而去的好 和我在街上遇到的陌生人远走高飞……看不看我随你 把手给我 要么不给……不 把手拿开 转过脸去……我想今夜会升起一轮新月 没有更静谧的夜晚了 所有的城市里都没有流血事件……我从来不和人逢场作戏 我还从未睁开眼睛想过 可现在是认真的 终于当真了……我已经青春不再 我是唯一一个不把爱情当真的人吗? 此刻的我们 难道不是当真的吗? ……我从未孤独 一个人时也好 和别人在一起也一样 但我宁可最终归于孤独 孤独意味着我最终的完整人格 现在我能说 今夜 我最终孤独……我必须终止巧合 我不知道是否人命天定 但还得做出决定……决定……我们有充分的时间 不但整个城镇 而且连整个世界都在参与我们的决定 我们使虚无具体化 现在 我们就代表人类 我准备好了 现在 轮到你了 决定权在你手中……现在 或者绝不……你需要我 你会需要我的 再也没有比你我之间更崇高的故事了 这将是一个伟大的故事 看哪 我的目光中 充满了必然性 那是未来的曙光……昨晚 我梦见了一个陌生人 是我生命中的那个男人 只有和他在一起时 我才是与众不同的 我向他敞开心扉 全身心地对他 将全部的心灵都奉献给他 使他意乱情迷 使他沉浸在无尽的幸福之中……我知道 那人就是你……

  成为人类的主人公:……事情发生了 它仍将继续 它使我沉迷其中……夜里它是真实的 白天也是 甚至现在也是……谁是谁呢? 她中有我 她就在我的身边 这世界上谁能声称他曾永远和另一个人在一起? 我可以……昨晚我很诧异 她带我回家 我找到了家 只发生过一次 却成为永恒……当我离开人世的时候 这部电影将伴随着我 我会活在它的当中……爱情的力量 造就了我这样一个人……我知道天使所不了解的事

  《柏林苍穹下》影评(九):黑白与色彩的边缘

  柏林苍穹下

  小时候一直喜欢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天使之城》。拥有永恒生命的天使为了爱上凡人而选择坠落。天使的生活很让人羡慕,没有凡人吃喝拉撒的一切烦恼,永远干净,永远平和,可以随时在城市的最高点俯瞰芸芸众生;掌握所有语言,能阅读人的思维;每天早晚都聚集在海滩上聆听来自天堂的音乐;使命是摆渡人的亡灵。这样的存在形式给人一种圣洁感,天使们永远隔岸观火地同情着蝼蚁般挣扎着的凡人,却又绝对不会参与进来。所以当尼古拉斯凯奇决定放弃原本一尘不染,毫无感觉的存在,为了爱欲而接受人的饥饿、肮脏、命运、摧残,当他亲吻女主,一切感觉都被放大了,变得强烈无比,纯粹无比。

  看了《柏林苍穹下》,才发现《天使之城》是对其的偶像剧化了的模仿。包括天使一身灰色大衣的统一着装,喜欢阅读读人的思维,喜欢在图书馆待着, 最后为爱而坠落为人等等。但不同的是,《柏林苍穹下》显然更具艺术气息,也更深刻。不像《天使之城》,后来基本上演变为天使和凡人的言情剧,天使所羡慕的生活也是有着湖边别墅的典型中产阶级生活。

  《柏林苍穹下》大部分是黑白的,背景设为冷战末期的柏林,穿插着战争时期的画面,包括柏林轰炸,屠杀犹太人等,黑白色调加强了反思的色彩。同时更重要的是,黑白色调还和影片主角天使的生存方式有关。黑白象征着永恒、不会凋谢的存在,同时也是相对于柏林人生活的不参与、完全观看、沉默。他们饶有兴趣地站在人们身边,扶着他们的肩膀,倾听者他们的思维。他们在诉说着自己的疑惑、矛盾、野心、愿望。天使们看上去很享受这种偷窥式的阅读,但有时又表现出一些对人类生活丰富多彩彩一面的羡慕,和对人类痛苦一面的同情,例如小伙子跳楼的一幕。天使上帝般的视角,展现了冷战末期柏林人的迷茫,失落,生活上被放逐的感觉。

  但不同于《天使之城》的恋爱故事,《柏林》更在于强调一种人类对于自身生命的认识、反思、和记录,以及何为希望。这些是在马戏团女演员的故事中表现出来的。当天使被她的生命力和温度所吸引的时候,电影画面一下子变为彩色,象征着天使对于生活真正参与的开始。无论之前的永恒生命多么超然,但是那始终是黑白的,旁观的。这也象征了某种欧洲哲学传统,形而上的,默思的,抽象的,旁观的,哲学家/知识分子好像把世界分析地很透彻了,对人类社会的苦难也是真正地同情,但是却总是不知不觉将自己定位为黑白颜色的天使,并不真正参与到分析对象中去。

  在《柏林》中,那位垂老的作家便是知识分子传统的代言人,他不断地阅读、思考、写作。但是影片又表现出对他的尊敬,因为他是人类历史的记录者和叙述者,又不同于天使那一类根本隐藏在历史幕后的旁观者。

  影片告诉我们,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哲学传统深厚,善于高妙玄思的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走向自我毁灭。在柏林墙即将倒塌的时刻,影片是否在告诉我们生活要走向和平的日常,要寻回生命本身在当下的意义从而免于自我毁灭。就像影片中两个天使的一段对白:为什么每一片云不能只停留在当下。这也是影片开头一个人拿着笔在写的那段话,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他如何如何。也就是说,导演似乎想要在错综复杂的成人世界的思维中,返璞归真,用孩童善良纯真的心灵洗白所有罪恶。这也是为什么天使爱上的是一个马戏团女演员的原因。她的职业就是为了取悦孩子。

  但是,导演也许还是幼稚了吧,这种回归童心的中产阶级陈词滥调的情感,毕竟不能算作是真正在面对问题了吧。“这也象征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喧嚣逐渐退潮,由激进走向保守的趋势。但是影片也已经捕捉到走向日常的另一面,那就是忘却历史。柏林的废墟终将被填平,每一位理论家般灰色的天使都会找到一位美丽的姑娘,结婚生子,幸福地生活下去。老作家的记叙还会有人再倾听吗。

  是左是右,是要生命的鲜活当下,还是要理论的普遍深刻。或许二者都是奢望。人类也许会一直挣扎下去把。

  《柏林苍穹下》影评(十):记忆碎片与手札。

  柏林。战后的灰暗色调,天使站在摩天楼顶俯瞰众生,镜头消隐了他的翅膀。他经过,只有孩童会面露喜色,并且回应他的微笑。

  的确,“当孩童仍在孩提时代,走起路来摇晃着胳膊,幻想着小溪就是河流,而且它们最终将流入大海。”

  儿童的成长,实际是一个自我消解的过程。电影中形形色色的人内心张狂,外表却是千篇一律的平静。唯一的真实,是那些琐碎的独白。成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常常纠缠一团、困苦不堪,而且少有相互理解。成长就是人类逐渐背离自我,而远离真实的过程。曾经,“当孩子还是孩子时”,当我们还都是孩子,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不远处的天使。而今,即使感受到天使的存在,感受到温暖,也宁愿相信是种自我力量。人类远离了上帝,而不再信仰和尊崇神圣的东西,似乎没有什么可称之为神圣了。人类逐渐抛却信仰,人类的自我亵渎,正是其向前发展的阻碍。

  两位天使的第一次对话,可以看出天使对人间的向往。远离尘世的飞翔,在他看来已经没什么乐趣。他更向往人类的感知,他比他温情,他比他的灵魂有色彩,有情欲。如果天堂代表着精神世界,人世就可简单纳入“物质”或是“肉体”范畴。而影片似乎又不是为了引导人们精神世界的回归,他藉由天使之口,反而表达了对人世的某种渴望。起初,我认为这种二元的表达,是导演试图表现类似围城的意象。但是看到最后,我想电影本身还是肯定了尘世的价值,肯定了人世积极的一面。人类的世界里有罪恶,有欺瞒,有杀戮;有不合美善的成分如虚荣,如暴力。可是,人性中最值得赞扬的是温情,是爱与关怀,这便是天使一直的向往和归宿。人类若想拯救自己,有必要先进行自我认知。分辨内心人性的一面,和神性的一面。如此我们才可救药。

  恋人,放慢脚步,为了旁若无人的亲吻。少年苦于家人亲戚的不予理解,为人父母却同样发愁子女的未来。“盲人寻找他的手表,他看到了我。”存在与否,有时只与心中的认定相关。德国人习惯思考,并善于思考。天使的脸上频频出现冥想的自由神态,是人类的写照,也是人类最无力和无助的现实反映。我们的信仰哪儿去了。文明和野蛮,在西方进入理性社会之后,就不再有清晰的界定。

  求知的人或许会看见天使,图书馆里的知识女性似乎点头示意。似乎只有知识与信仰相通,不分性别,不分长幼,不分种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德意志是音乐的国度。正如意大利人善于视觉形象思维,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与雕刻艺术是人类社会的不朽瑰宝;古板守旧的英国人则善于文字记忆,地铁车厢人手一本通俗小说;德国人,看上去严肃而一丝不苟的日尔曼民族,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段独特而又恢宏的乐章。

  片子前半部分笼罩的悲伤氛围,并非刻意而为之。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失语的老人。思想与回忆交织。老人对语言和时间的敏感。岁月的沉淀使他看上去心力交瘁,智慧的花火却在时间缝隙里穿梭自如。地铁,封闭空间里的思索。思想。记忆。世俗或是普世的价值。失意时,总有天使守护你。

  哑巴,失语的儿童。男孩提前体验了成人世界的孤独,然而他脸上并不见悲伤。

  玛丽亚出场。如天使的翅膀,来自法兰西的女主角。世界在一瞬间有了颜色。他抚摸她的翅膀。觉得这是片中最感人的一段情节。并不知道之后的发展是一个近于世俗的爱情故事,并不知道她的戏份还会继续,以为她只是芸芸众生中的孤独一员,只是听了陌生人的手风琴,只是丢掉了她的翅膀,仪式化的艺术与舞蹈。以为她就此消失在天使的视野。简陋的小房车,拥挤的卧室。蹩脚而拥塞的情绪,欲望,哼唱。他心中已开始舞蹈。

  她凝视童年的照片,仿佛一生在眼前流转而就此停止。黑夜有时大于白天。他眼中忽然有了人类的温情,他紧靠玛丽亚的身体,双眸,他的笑意与衍生的寂寞。她的身体。她对爱情的感知。她与孩童一样提到精灵。精灵显然不属于人间,精灵来自天使的世界。她的身体又一次为世界着色。青绿色,生命的颜色,暗中沉默的颜色,潜流微暖的颜色。

  镜头拉远。濒临死亡的人类,忽然有了最真实的,有关“生”的体验。

  天使需要安慰。天使回到苍穹,俯瞰。女神的慰藉。老人的故事。内心的不停述说。演讲,便是说给人听的欲望。是世纪之歌,是一代人的反思。死亡的枯萎,没有人脱得了干系。“为什么不对她说”。又不能放弃。不知是怎样的事抹去了他的情意。被时间消磨了的,亘古的爱情。多年后的回忆,也许讲述的并不是“已经发生的事”,而是“可能或应该发生的事”。那才是真正的真实。他在旷野中淹没时间与孤单,淹没黑暗,他的思索不曾停止。在都市之中,丢弃属于自己的故事。一切终将回复静止。人人心中都能有瞬间的色彩。在某一瞬间,世界变得不同以往。

  离开。有人为了回避过去,有人为了迎接未来。行走。

  德语独有的声韵,停顿。战争的残骸就积攒在每个人心里。

  电影演员曾经是天使。人类总有无限可能,只是生而如此的我们不自知。阴谋,还是美丽的信任。老妇人被圈定,关于美丽的死亡隐喻。“生活,如果不拥有它,我又会想念它。”这是天使的视角。

  可是在孩童之中,他二人像个怪物。孩子们不想要被怜悯。成年人心中都住着一位天使,因为他们欠缺自我救赎的能力。天使有没有孩提时期?那贯穿全剧的长诗。成年人的游戏吗。他和她快重逢了。成年人多善于自我娱乐,马戏,杂技,现代社会更是变体无数。我们的消遣难道就仅限于“取乐”(找乐子)吗?类似形式的表演,也许只有孩子们能感受到快乐的真相。他会回到那里,回到她身边。

  生命的起源本就是虚无。在自然的怀抱里,人类才会有真挚的情感体验。天使彼此交谈。历史仿佛一个循环。“螺旋式上升”或许只是虚假的预言。人类开始触摸自己的伤痕。战争的重创,身心俱疲。在历史长河之中,人类甚至找不到属于自身的位置。静止的街景,道路的尽头,工厂与大树,现代工业与普通人的爱情。平凡的对照,精心的剪辑拼贴,显出导演的良苦用心。陌生人空洞眼神的特写,大概显出了多数现代人的相貌特质。他的坠落。“只有最古老的痕迹仍通向远方。”老人依旧存在。存在于虚无与思索之中。思维是最大的空间载体。天使不曾挽救任何人,他站在他身后,他依旧纵身一跃。体验过死亡将近的快感,他的怯懦与退缩。他无法不直面死亡。

  他纵身一跃。她还在。以为她会走向死亡的边界,却有一种力量紧紧拽住她。他站在化妆镜前凝视她眼中的他。最初,他看到她悲伤中的一点光芒。现在,他看见浮华背后的悲伤。她依旧光鲜靓丽,却看不见他。却感觉他。她又和陌生人分享寂寞。他下定决心。美国人是否能听懂她的语言?男人是否能听懂女人?摇滚乐。他终于下定决心。爱情已深入骨髓。他与她共舞。他们确实能听懂一切,却不能解决一切。她的睡梦,她开始念那首长诗。如同梦魇。

  feel good,这是变成人类的唯一回报。他已下定决心。他看到世界的全貌。他死了,他的新生。柏林墙。盔甲与牢笼。

  这是红色的。是黄色的。深蓝色。橙色或橙黄色。红色。绿色。蓝色。咖啡与寒冷。

  当孩子还是孩子

  苹果和面包

  对他们来说就足够了

  就是这样

  当孩子还是孩子

  糖果放在他们手中

  就是糖果

  就是这样

  新鲜的核桃都会刺激语言

  就是这样

  欲望会膨胀,语言会有流动的欲望。就是这样。天使还环抱着盔甲,即使整个世界都变了颜色,他依旧带着信仰。如果我们因相似而相遇,因相遇而相爱,然后因不确定的过去和未来而分开,那么绕了一圈,必定还会回到彼此身边。尤其是天使,和天使,在人间,便会以特殊的方式重新相遇,第一次相遇。他依旧待在天使之翼,却反而不知晓存在的意义。人类的苦难,他无法给她慰藉。她像个男人似的微笑面对这世界,陈旧的,亦是崭新的世界。他在他身边,她独自一人,远行。她的气息。他知道她在这里,曾经。

  在相同的空间,在不同的时间里,他体会到特别的滋味。上帝说,我们分开,是为了重聚。她蹩脚的英文发音。

  -You know his name?

  -No.

  -You know where he lives?

  -No. I know nothing.

  -This is a tough case.

  她知道他的存在,仅此而已。只为了一个存在的理由而寻找,仅此而已。她始终面带微笑。行走的分镜头处理。运动的,躁动的,第一次相遇时的不安的,诡异的音乐响起。电影的配乐如此恰到好处。高潮。她一袭红裙。她从未见过他,但在他心里,这就是正确的颜色,她的颜色。她的红妆。他的凝视与寂静不知。

  在寂静中他们第一次相遇,在喧闹中他们第二次认出彼此。摇滚乐带来的现代意识让我们清醒。一代人的躁动不安,无处放置的灵魂,无处安身的混乱社会,内心的狂躁,永不停歇地寻找。影片的终极隐喻也许正在于此,有关于语言,有关于灵魂的沟通。人间的天使也许是另一个自己,旧我与本我,我们相遇,我们彼此寻找而最终相遇,我们自说自话而彼此拥抱。我感到你向我走来,我接过你手中的酒。我的红妆。我开始述说。我讲述我们应有的故事。两种语言,我说给你听,我也说给自己。我的故事,我的成长。人类的成长,人类生存的目的正在于寻找本身,是过程也是目的。你在,或者不在,我都在于此。我的存在就是一种最初的真实。没有过于此的真实。“现在,是认真的。终于一切都变得认真起来。也许这代表我长大了。”就是这样。“我独自一人,时间也变得如此认真。我从不曾孤单寂寞,也从不曾和任何人一起。但也许我曾太喜欢孤独,也许只有孤独才能说,我终于变得完整了。”

  爱情静止,故事结束。

  “现在,我们就是时间,是整个城市,不,是全世界,分享我们的处境,分享我们的决定。今后我们两个人将不再是两个人,我们将这具体化,我们在人们面前,在所有和我们有着一样梦想的人面前,我们为大家做了决定。我准备好了。”

  一切掌握在你手中。就是现在或从不。

  爱情的结合,也是人类两种价值的结合。

  我们的故事是伟大的。

  人类的故事,是伟大的。人类孕育新的未来。进步源自欲望。荣耀和希望。

  我不再孤独。我就是他,而她是另一个我。死死拽住她,如同抓住过去和未来,现在和永恒。

  The story can resume.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柏林苍穹下》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