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23 03:31: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精选10篇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由余三著作,38.00元出版的2012-2图书,本书定价:43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一):读史明智,悟道行休

  比李刚更厉害的爹是曹嵩,有后台有钱想干事情99.9%都能成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个好爹,有个好祖宗也是成功的巨大捷径,表面上都能看出来,里子是你的遗传基因天赋摆在那。不是每个人都能作,在父母承受的范围之内,还是多经历点好。古之成大事者,总得经历点什么让别人的牢骚一遇见你就彻底大彻大悟的,书读多了才有感觉,都是一样吧!前半部分哲学漏洞懒得废话,后面简要概述心得。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二):帮你家培养伟人,帮作家培养情人

  顺着本性长大,便是一个曹操。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就是把人的成长轨迹,拉离变成曹操的路径。多么可悲!顺着本性成长,并不一定会使人变成一个坏人,反而及其有可能变成一个伟大的人。然而,顺着本性长大的曹操,在古代,必然受到那些从小在威压中长大的儒生们攻歼。他们将历史上的曹操,塑造在书本中,成了个坏人。余三就像“曹操的情人”,知他爱他,对曹操充满感情。作为一个“草根教育家”,余三洗清“被欺辱”的曹操脸上之“污泥”,总结了“曹操”生成的教育法则。曹操炼成法则,如今正当时。余三大概是,期待着情人曹操转世,来到当下。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三):军、政、艺三绝的曹操——《曹操是怎样炼成的》

  一般认为《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对于曹操的评价是正式而全面的,样样都精湛的曹操,的确是让人敬佩的。曹操除了拥有令人害怕胆怯的尊贵之外,其人性温暖而坚强向上的一面很难看出来。关于曹操,当然是《三国志》要客观准确些,但是并不代表《三国志》就对于曹操公正的评价。我们能从曹操的诗歌里看到他心思细腻的意面。当然也不能责怪史书的撰写人,陈寿当时在司马家统一天下后,史书很多程度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而《曹操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就从无人提及的曹操三代出身说起,把这个军政艺三绝的曹操放在一个平凡的角度,从其成长的环境及身世经历来分析,本来就是很讨巧的。历史人物总有褒贬是非,而在这个小书里,曹操尽显真性情。

  说是曹操急功近利爬到君主之位,不如说时势造英雄,成就了一个三绝的伟人。曹操的成长的确是顺水而成长的,没有牵强,唯一的引导就是他的家庭和他所处的环境。而所谓的奸人曹操之述也只不过是社会所造成。抛开社会,抛开权利,成长变得美丽,曹操也是。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四):帝之辅弼,国之栋梁

  罗贯中尊刘抑曹,在《三国演义》将曹操塑造成一代奸雄,“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为他的名言。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的片段让人胆寒。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方征讨。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以《短歌行》等四言诗名垂青史。曹操是个多面的立体的人物,不可以三言两语说清。余三在《曹操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没有关注曹操发达后的文治武功,而把着眼点放在了曹操的成长史和教育史上,详细描述了曹操从出生到30多岁这个过程中所受的正规教育,几次当官的历练,几次人生的失意。

  作者余三对曹操的态度明显倾向于褒扬。以曹操太学仪式上的承诺“帝之辅弼,国之栋梁”来高度评价他。作者将十分看重教育,曹操的教育史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曹操小时候十分顽劣,并不肯好好学习。太监养孙的身份,他被人看不起。但是其父曹嵩很看重对他的教育。太学里的好老师,比如桥玄,蔡邕等饱学之士,都给了曹操巨大的心灵震撼,顽童变成了学子。这里看出好老师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对一个国家而言,人才的培养在教育。重视教育就可以为国家培养出人才。在征讨黄巾军的过程中,皇甫嵩虽然给了曹操很多难堪,但曹操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最高学府出身的曹操上面在名师的熏陶下,练就了过硬的将帅本领,日后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曹操的成长史其实也是当时社会的镜子。宦官专权,奸佞当道。官场倾轧,党锢之争。曹操和他的父亲曹嵩的为官之道并不相同。父亲信奉忍。曹操则锐意改革,无论到哪里为官,都一心报国。曹操打击贪官污吏豪强的行为,激怒了他们。曹操能够在官场生存下来,起码在刚步入仕途的时候,不仅跟做大司农的父亲有关,还跟曹节的保护不无关系。曹操是个官场的另类,可以说有着百姓情怀。在作者的笔下,曹操是以为难得得好官,无乱在多么乱的地方,曹操总能出重拳,对当地的邪恶势力不屈地斗争,不妥协。官场百态,在曹操身边展现。皇帝明码标价卖官,真是昏庸得可以。官员们拉帮结派,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党派斗争,轻则丢官流放,重则杀头灭族,血流成河。

  此书生动得展现了曹操的成长经过,说明了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横扫《三国演义》之流弊,为我们树立了崭新的曹操的形象。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五):曹操的忠肝义胆

  诚然,我们都熟知舞台剧上那个白脸的曹操,代表阴险狡诈,知道“宁愿我负天下人,修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名句;但却不知道“帝之辅弼,国之栋梁”这句话也深深刻在曹操的心中,不知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是伴随曹操前半生的评价。

  确实,是我读到曹操的书中极为少有的正面书籍,一般都是中性,有英雄事迹有阴险狡诈。在这里我不做任何评价,仅仅表达下我的感受,我认为可能作者是个女生,可能喜欢曹操的这种性格,大性大情,豪门中人(现在不是女生都喜欢这种坏坏的男人,曹操完全符合,既有大丈夫的豪情,又有很会“玩”),可能书中的评价有点过高,不是很中肯。但毕竟是本小说,需要一定的趣味性,读起来才会郎朗上口,不绝于耳。书中写的也是曹操的前半生(即30岁之前)我们所开始了解曹操可能都是从十八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那时曹操已经过了而立之年。30岁之前,曹操做了什么?曹操是什么样的?和他以后的所作所为有关系么?我们不得而知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看起来都有点像给这本书写序,先容我自我嘚瑟下吧,哈哈。)

  曹操的祖父曹腾,一个宦官,一个正义感爆棚的宦官,曹操的父亲曹嵩,位列三公大司农,勾结宦官曹节狼狈为奸,这样曹操也算是生在一个官宦人家富贵人家,由他爹的所作所为,家中藏私估计也不少。我想曹操的前半生应该分为2个阶段,一个上大学之前,一个是大学之后。大学之前尽干些鸡鸣狗盗之事,大学之后曹操变了,变成帝之辅弼,国之栋梁的人,变得爱民如子,不畏权贵,一身正气。大学的学习生涯确实给了曹操很大的历练,日后他能够成为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和太学的学习分不开,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曹操学会了6艺,百工,军事,谋略,兵法,筑城以及各种文化知识等等。学习真的是可以改变一个人!日后的成语持刀而立的英雄典故也是因为如此吧,还是那句话人丑就该多读书。

  大学之后,曹操做官不顺,因为他的侠肝义胆,爱民如子和当时权贵出现偏差,他并不想因此而降低自己的要求,还会按大学的校训 帝之辅弼,国之栋梁 这样来要求自己的。使得他仕途不顺,汉室倾危,心灰意冷。这可能就是30岁之后我们了解的曹操埋下的伏笔吧。

  最后还是推介下这本书,带你认识一个不一样曹操。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六):解读不为人知的曹操

  编了一本书,认识了两个人,一个是曹操,一个是余三。

  第一次拿到书稿的时候,就觉得这是到目前为止文字最为细腻的曹操传记。作为书写曹操传记的首位女性,作者余三第一次向读者呈现了女性视野中的曹操,字里行间充满了余三的体温,曹操年幼及青年时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在余三细腻的情感和幽默的文风中缓缓展开……整部小说的可读性非常强,很多细节妙趣横生,我在趣味中感受到了鲜活而陌生的历史知识,在浓郁的抒情叙事中体味到了伟人的成长,看到一个相对真实、充满情趣且独一无二的曹操,诚如《三国》中曹操的扮演者陈建斌在读本书时所说的:“千年并无双,曹操只一个。”

  很显然,作者余三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纪实和虚构中,有对曹操深深的偏爱,但这种偏爱和消费历史、消费传奇的态度明显区别开,而是一种内在使命,这种使命关乎曹操,关乎教育,关乎爱。之所以这么说,我是有自己的理由的。在和余三的交往中,我知道了该书的创作动机,她说因为工作的原因开始查阅曹操的资料,没想到在她大量阅读之后,发现曹操实在是太冤,于是耗时数年,穷究典籍,最后选择了几乎早不踏露水,中不晒阳光,晚不闻归鸟地写出210万字,直写到有十万多人参加曹操的葬礼,于二月葬于西门豹祠以西的西高地才罢手。而该书只是其中的第一部。问及原因,余三说她暗地里对曹操许过诺,她说“可以跟活人吵一架,不能骗死人一句话”。曹操自应何进和袁绍之邀去洛阳,共商讨伐西北诸贼,从此以后,曹操几乎一直征战沙场,为国事、战事羁旅在外。他给自己算了算,有20年睡在了星光下。是啊,一个在星光下睡了20年的传奇英雄背着那么多误解,是不是太沉重?是不是太凄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余三的写作只是完成她的一个梦想,与金钱无关,与名誉无关。她把所有的稿费全部买成书送给读者,而且,她选择了用笔名余三,书上没留下作者的个人信息。我还知道她多年来一直在助学,资助了好多名学生。所以,可以说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写了另一个有情怀的人,有了余三,曹操在星空下奔波的那些夜晚不再寂寞,对酒当歌时听到了遥远的呼应。余三完成了对曹操最好的人生注脚,而曹操同样也完满了余三的一生。也正因如此,我对这本书和这两个人都抱有深深的敬意。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七):【人文书评团】枭雄年少也轻狂

  我读书时历史课总是学不好,曾经还有补考的经历。读历史书从来难以投入,除非金庸等散人的武打小说写到的历史……

  可是余三改变了我对历史书的阅读取向,起码在短短几天中就读完了四百多页的《曹操是怎样练成的》。

  写历史人物,写伟人多有大而全的倾向。为了表现人物特点,或者单纯为了吸引眼球,好就好到从小就已经情操满满,坏就坏得才三岁便劣迹斑斑。说出来都让人不信不服不满。

  余三笔下的曹操,确切的说是33岁前的曹操,是一个顺人性而生长,由顽童到胸怀忠义报国的青年。文字游走间,不乏引经据典和由此产生的艺术联想和加工,文笔灵巧而幽默,绝对具备了快速抓住读者眼球的能力。

  曹操,这个一代枭雄却背负累世骂名的男人,到底怎样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他的人生背景如何,又凭什么一统天下?他仅仅是一介勇夫,还是领略了战争、政治及艺术真谛的高人?

  一个人最终成为了一代枭雄,他就绝不可能是轻松快意、随性而生的。

  恰恰相反,曹操的成长充满了变数,和三番五次的由高处直接打入地狱的经历,说他褪了几层皮绝不为过!

  太监之孙曹操,因为自己的出生而一世与此纠缠不清,谁要敢戏弄一句,必定遭到曹操无情的还击——青年时代他就因此打死了人。太监爷爷清明公正、一世辅佐皇帝的伟业充分激励了曹操的才情,以至于做个像爷爷一样的人成为他成长的动力。

  书中揭开了童年时代的曹操顺天成长,但也玩劣得成为先生眼中的恶少、父亲心中的伤痕。在那个时代,曹操属于不务正业的管宦之子,胆大不服输,偷鸡摸狗的事情每天不会少干,搁现在属于魔兽级少年。真不敢相信他后来怎么成为极其重视教育、并身体力行推广的人。

  在课本和历史故事中,我们很少听到曹操少年和青年时代如此丰富又甚至不可思议的性格蜕变的故事。在一个世事无常又战乱不断的时代,放养成性的“阿瞒”最终成为了苦学各门学科、并将之所学应用到为官之道的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教育的力量。

  关于青年曹操在太学府求学的经历,是余三着力打造的章节,而正是教育的力量最终改变了曹操的命运。如书中所言,一个人可能一生难逢知己,但他的一生中一定要遇到三个正确的导师,这里所讲的导师不止授与了曹操学识,更多的是教会了他为人为君的道理,开启了曹操懵懂的做人和治国的智慧。

  关于教育成就曹操,这个主题完全值得专门去书写,对当今中国的教育问题来说,这更是一个有相当看点的章节。在那个战乱的时代,明白人知道只有办学育人才能将一团乱麻的国家从根本上解救出来,国家人才的储备更是兴国兴邦的不二道理。叛逆曹操幸运地遇见了人生的恩师,在乱国也不能乱太学的坚定指导下勤学苦读、十八般武艺统统兼收并蓄。是知识武装了曹操的头脑,那些甚至不畏牺牲生命而监守治学治国的学者为曹操树立了一个个人性的榜样。在后来曹操带军打仗的过程中,他也没有忘记先生的教导全力办学,且不分阶级不论贫富。

  曹操之所以成为曹操,可以说是时代、环境和那些不可或缺的人成就了他。没有其中任何一项,恐怕曹操在历史中都不会扮演那样举足轻重的角色了吧!

  余三用他的智慧和视角阐述了一个功成名就之前的曹操,鲜活、更是棱角分明。

  在讲述曹操起落不定的人生故事中,将他对天性、忠义、教育等观点悉数与读者分享。通过这样的角度和技巧来写史书,对我来说,不啻于一次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重新认知。

  活动帖——http://site.douban.com/widget/forum/117939/discussion/45741992/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八):治世之能臣

  33岁以前的曹操是一个谜。

  从最早看三国故事开始,曹操出场的故事永远是杀董卓不成,屠吕伯奢全家,坏事他做尽,好事不沾边。他的小名叫阿瞒,为的就是瞒住阎王爷,偷得几年时光;他少年时候偷鸡摸狗,老大不成器,一肚子坏水。在所有故事里,曹操总是以白脸的形象出现:阴险狡诈、气量狭小、精于算计。

  可是,在这之前呢?在《曹操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曹操的形象突然可爱了起来,甚至给人一种“逐鹿天下,舍操其谁”的感觉:内能辅政,外可安邦,公正不阿,足智多谋。这样一个治世之能臣的曹操是如何蜕变而成的呢?作者余三参考各种史料,将曹操自幼年以来的故事娓娓道来,颇有为之翻案的感觉。纵观曹操前半生,私以为有三件事对于他的影响贯穿始终:其一为“太监养孙”,其二为“太学毕业”,其三为“折戟济南”。

  太监养孙:一生烙印

  出身是一个人一辈子无法更改的事实,无论曹操的祖父曹腾对于刘志重新重用士大夫做出了多少努力,他太监的身份总是无法改变;而作为太监养子的曹嵩和养孙曹操,为了这个身份所付出的,或许是曹腾在世时所没有想到的。和父亲曹嵩不一样,曹操丝毫不以曹腾的身份为耻,他眼中的祖父亲切可人,学识渊博,会讲好听的故事,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孙辈。可以说这位位高权重的太监多次影响了曹操的命运,后者甚至不惜以杀人的方式来维护祖父的声誉:从与袁术兄弟打斗发展到杀了官少秦越,以至于不得不请夏侯渊前去顶罪。即使发生这样严重的命案,曹操仍不知悔改,在之后的戎马生涯中,也一以贯之维护着曹家的名声,其“护短”在年少时候就可以见一斑。

  太学毕业:性格之变

  在余三看来,进入太学,可谓改变了曹操的一生。原本百般不情愿进入太学的曹操,从桥玄任太学总长的那一刻开始,瞬间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一个鲁莽少年摇身一变成为文武全才,之中一定有故事。这本书里,作者认为变化发生在曹操内心:生命的意义何在?千古学者都难以回答的问题,自然也难倒了曹操,而一旦明白生命除了享乐之外,还有更大的价值时,这个玩世不恭的少年仿佛顿悟一般,自发走上了到追随先贤的道路。在太学,曹操不仅从桥玄、郑玄和蔡邕身上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诗词歌赋的儒雅,在武功方面,也受到了段颎的教导,千锤百炼、百折不挠,为日后金戈铁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折戟济南:塞翁失马

  如果说,在太学中所学的都是治国齐家的道理,仁义道德的空话,安邦定国的理想,那么曹操太学毕业之后担任济南相就是他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之前,曹操曾跟着皇甫嵩,在军队中真枪实弹的磨炼过,也曾任过洛北校尉和顿丘县令,以强硬的手段在短时间之内使这两个地方的豪强不得不收敛,百姓夹道欢迎,可谓政绩斐然。原本在济南,以他的聪明才智,也能做出一番事业。可惜因为父亲的缘故,曹操不得不放弃了济南相的职位,主动请辞;然而,谁又能说得准他之后的命运呢?也许从此之后不求闻达,也许会与张让等人同流合污,33岁之后的曹操将以另一种姿态重新崛起,这些都是后话了。

  或许正因为曹腾影响所带来的“英雄不问出身”的想法和曹嵩看似廉洁实则贪官的本质也影响了曹操日后用人的态度:任人唯能。他早期帐下著名的谋士郭嘉在今时今日看来,绝对是个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然而其智谋也是天下无双。这时候的曹操已抛开了道德的束缚,求贤若渴;这也成为了后人诟病曹操的原因之一:品德败坏。

  关于曹操在33岁以前的生活,史书上大多语焉不详,比较著名的桥段只有与袁绍抢新娘子等难登大雅之堂的轶事。也有台湾裔日本人陈舜臣将曹操描述成了一位早年就胸怀大志、多疑狡诈的枭雄。但读罢本书,个人觉得还是余三的描述更贴切一个少年的成长:不经历这种种的磨炼,他怎能成为“乱世之枭雄”呢?余三充分发挥了想象,在这本《曹操是怎样炼成的》里,将他前半生描述成了一个“治世之能臣”的形象;如果不是生不逢时,曹操的命运一定是另一幅场景。

  题外话:拿到书的那一瞬间,我很是失望。这种历史类的小说难得有出彩的,兼容史实与趣味性,对于作者的要求很高——所以打一开始,我就考虑将此书束之高阁。或许是缘分吧,搬了新家后,刚翻看了第一章节,我顿时就兴趣盎然起来。更为神奇的是,向朋友复述本书的时候,竟然连人名、事迹都记得清清楚楚。历史的真伪无从考证,我更愿意相信余三的故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