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话》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史话》读后感(一):以史学的角度看三国 | 《三国史话》 | KV-08(2018001)
转眼来到2018年,留在2017年的《三国演义》还在脑中不断翻涌,很显然,我中了文学形象的毒,我痴迷诸葛、对关羽有英雄情节、对于刘备的复仇也是一直梗在胸口,然而史诗并非如此,很多跃然纸上的动人情节也都是子虚乌有,有甚者竟张冠李戴!然而这些缘由都是在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中得来。三国史话8.2吕思勉 / 2012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提到三国,咱们不讲里面精彩的故事讲啥?不着急,吕先生先先对三国整个时间段做了明确的界限,上下只有91年,从东汉末年到底是哪些因素(宦官、外戚、酷刑等)造成了三国的开端,让我们更加清楚。
在这里,我对政治这一名词又有了新的领悟,之前确实报以莫问政治的心态,感觉政治与我无关。有人说:既然如此,所谓政治,总不过是把这一种势力,去压服那一种势力罢了,和不参加政治斗争的人,根本没有关系,又何必去帮这一方面压那一方面呢?殊不知政治的斗争虽非人人所能直接参加,政治的好坏是人人要受其影响的,并不能置诸不管。所以,不管你的生存的环境怎样,你都离不开政治,或许是对你的庇护,当然也可能处于他给你带来的水深火热!
对于曹操的评价,确实有很强的崇拜情节,但是他的分析也能让我更清楚地认识曹操。“老实说:立君本来是为民的。如其本来的君主,因种种原因不能保护国家和人民,而另有一个能够如此,则废掉他而自立,原不算错,而且是合理的,因为这正是合于大多数人的幸福的呀!然而魏武帝当日,还始终不肯废汉自立,这又可见得他濡染于封建时代的道德很深,他对于汉朝,已经是过当的了。”不管怎么说,也正是曹操的所作所为,没有能够让更多的人站出来称王称帝。
对于刘关张,“这件事情(关于失荆州),如其就事论事,关羽的刚愎而贪功,似应负其全责。如其通观前后,则刘备的急于并吞刘璋,实在是失败的远因。倘使刘备老实一些,竟替刘璋出一把力,北攻张鲁,这是易如反掌可以攻下的。张鲁既下,而马超、韩遂等还未全败,彼此联合,以扰关中,曹操倒难于对付了。刘备心计太工,不肯北攻张鲁,而要反噬刘璋,以至替曹操腾出了平定关中和凉州的时间,而且仍给以削平张鲁的机会。”原来还有这种操作!也难怪为何诸葛亮后期屡次出关都未能平定魏国,没有荆州一方势力的牵制,难上加难!“他一生用尽了深刻的心计,暴虐的手段,全是为一个人的地位起见,丝毫没有魏武帝那种匡扶汉室、平定天下的意思了。封建时代的道德,是公忠,是正直,是勇敢,是牺牲一己以利天下,司马懿却件件和他相反。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都是这一路人。这一种人成功,封建时代的道德就澌灭以尽了。”而对于司马一家的看法,也确实比较中肯,毕竟存在31年的晋朝在历史上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不好评判,至少没有办法与高祖或者太祖所创立的基业相提并论。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没有突然而兴,也没有突然而绝的。虽然在其衰败垂绝之时,也总还有一两个人,出而为神龙掉尾的奋斗。这正和日落时的余晖一般,流连光景的人,更觉得其可爱了。”
读书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可能与你的专业无关,但是会丰富你的内心世界,对于世界的看法。想要了解这个世界更多一些,读书或许是简单的一种途径。
《三国史话》读后感(二):有见识,有史识
读完才知道什么叫“大家”。资料翔实,旁征博引,自不用挖空心思,乃至哗众取宠。说易中天讲三国,观点方面多依吕本,堪称明智。其余众人中,马亲王当然有其骨骼清奇之处,但他自己也明了,是由文学创作出发的别出心裁,并不是严谨的历史研究。而再往下的其它三国“研究”,看看也就算了,不能全信。
当然,吕本的观点,我也不全信。比如对于曹操的全盘肯定,认为“公忠体国的文臣,舍死忘生的武士”……“这两种美德,魏武帝和诸葛武候,都是全备了的”。将曹的做法都看成是对汉室之忠。对于司马懿则认为是专谋私权私利的小人。对于这种线条分明的两分法,我是不认可的。哪有什么大忠大奸啊?都为名来,都为利往。只是手段隐不隐蔽,时势允不允许罢了。
但是,吕老先生的史学家识见,还是令人开眼。特别是讲明了很多史学小知识,非常受用。
《楔子》说前车之鉴:“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事实既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对付?”
《宦官》:宦者,为“学”,为“仕”,可视为公务员,又一训为“养”,即门客,则宦官为皇帝之门客也。真实未必阉人,到后汉光武帝之后才是,故《后汉书》说“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当时宦者以自行阉割为多,至隋文帝时废宫刑,则全是了。
《黄巾》:古人认为有青赤白黑黄五天帝,又与五行对应。朝代更换,即一位天帝的子孙换成另一天帝的子孙也。故张角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存疑,更像说黑天或赤天已死。但更换朝代之心无疑。张角这帮人即是道教之源。黄老在秦汉之时即为并称,像海外寻仙之举,都是依附于黄帝的。但黄帝无书,老子有书,所以因黄及老,就拿老子的书来当经典,来作咒语,反正也不管什么意义合不合。所以老子冤枉得很。
《后汉的地理》:此篇学了很多常识。东汉分十三州,十二州有刺史,一州属司隶校尉。特别是朝鲜属于幽州,越南和两广属于交州。最下级是县(户口多者称县令,少者称县长),再往上为郡(称太守)。郡以上为州,刺史只监察(只限于太守),非行政官也。
秦汉时代的县,即是古代的一国。春秋之前,灭一国即置之为县。战国之时,才开始在边地设郡,兵力较厚。秦灭六国,六国人民都非心服,有镇压之必要,才在内地跟着设郡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又怕郡守坐大,就每郡派一御史。
汉时就不派了,转派刺史。所辖曰“部”,也非行政区,后来才改为“州”。东汉末年,四方多乱,非强者不能镇一方。刺史就慢慢变成了州牧,也就是一方的行政官了。当然有实力的人,也不受名称的束缚。
要注意汉末的十三州,大小极不相等。因人品多则设治官,所以南方当时未甚开发,故吴国地方大,而实力则逊于魏,人口少也。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令得了谁?所以关键还是他实力雄厚,政治清明。另外吕认为《汉书》的班固识见差,是不配做历史的。只是国人崇古,又没有它书同它校勘。
《替魏武帝辩诬》一章真是全为曹操说话了。
《三国史话》读后感(三):三国故实的剔抉与明辨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均记载,赤壁之战前夕,刘备被曹操的兵马追击,节节败退,路过襄阳时,诸葛亮劝他攻击刘琮,荆州可取,刘备说:“吾不忍也。”玄德的仁义,这可做个明证。不过认真思量,拿下襄阳固然不难,但曹操大军即将席卷而来,如何去守一座孤城呢?这计谋似乎有点儿“馊”,依孔明先生的谨慎性格与过人才智,能连这么明显的事实也看不出?若接着往下推论,这其中的问题恐为信史的不“信”,为给刘备添点光彩,信手编了几句,不过编得不够圆,犯了逻辑的错误。这是史学大师吕思勉的“文本细读”功夫,随手拈来,举重若轻,小处指谬,大处契领,《三国史话》即为如此的一本书。三国的故事流传之广,大约是中国漫长历史中普及程度最高的一个阶段了,但也正因为此,谬误的传播亦极广。吕思勉说,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就此而言,《三国史话》极难得,学术大师愿放下身段,为普罗大众写本小书,让我们看到历史迷雾后的不确定与多元性。
研究历史,时时如探案。如魏延之事,不论是史书抑或演义小说,都坐实了他在诸葛亮死后即谋反的罪状,但这一事件中漏缝甚多,吕思勉一一条分缕析:诸葛亮病危时预定退军计划,是要传给全军的,岂能置先锋军于不顾?如果魏延真要造反,杨仪便有剿灭反叛的大功,回蜀后怎会不重用,反而架空实权?若一件案子中不合情理处比比皆是,那只可能是某些事实被掩盖了。魏延已死,无从剖白,胜利者自可编造于己有利的证词,不过以谎言去遮掩,终究会留下太多的马脚。另有如曹操杀伏皇后一事,《三国志》记载,是因为伏皇后写信给父亲伏完,说了很多怨恨的话,后被发现,导致为曹操所杀。吕思勉从曹操的性格与地位上去分析,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人,岂会怕人家骂?骂几句就把人杀掉,那得杀多少人呢?再说因这样一件小事杀掉有重要且敏感身份的皇后,得不偿失,政治家是做不出来的。《三国志》注引《曹瞒传》,说伏完一族因此事被族诛几百人;但事实上,伏完死于建安十四年,是这件事五年之后了。这样的漏洞显示了整件事的编造痕迹,吕思勉推论,伏皇后的死多半是卷入一场政治阴谋中,但事已不传,会有现在的说法,一是为伏皇后回护,再是抹黑曹操。稍举几例,可见出吕思勉的“探案”功力,大师的信手拈来,轻巧自如,其根基扎在对史料的极为熟稔与非凡的见识上,于表面无疑处有疑,剔抉杂芜,矫正谬误。
吕思勉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给予我们极大的启示在于史书的不尽可靠,须睁大眼睛辨识之。《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流传甚久,名声极大,但在认真的史学家眼中,错漏处处,一定要细心明辨。这些谬误或者由于作者不能识别,将错误的材料收录了进来,或者干脆就是作者出于偏见,对史料进行歪曲、篡改,乃至编造,流传后世。揆诸三国历史,正史已是谬误不断,再经过演义小说的肆意发挥,以讹传讹的东西就流传得更广了。这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当属曹操,许多污水都泼向他,成为反面的“箭垛式”人物。吕思勉著文为曹操辩诬,当是近代以来做翻案的重要声音之一。
研究历史还应有深远的全局观,这种洞察力我们可以在《三国史话》中处处看出。吕思勉探究关羽失荆州,近而言之,的确是关羽刚愎自用的错;但总体揽观,刘备的急于吞并刘璋才是潜伏的远因,刘备急功近利、心机太过,不愿替刘璋扫清北患,倒替曹操腾出了平定关中与凉州的时间,马超、韩遂皆失败,最后变得自己没有援手,只好独当大敌,“于是不得不令关羽出兵以为牵制,而荆州丧失的祸根,就潜伏于此了”。而后来刘备讨东吴之失败,亦根源于此,“吴蜀的兵力,本在伯仲之间,荆州既失,断无如此容易恢复之理。旷日持久,就转招致猇亭的大败了”。历史中的事件,从来就没有孤立而存在的,总是环环相扣,前环压着后环,或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蝶翅的轻轻一扇,惊起多少风暴。
《三国史话》写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难免也有对其时时局的关注。如“司马懿如何人”、“司马氏之兴亡”、“晋代豪门斗富”,都可看出吕思勉的意有所指,讨论特务手段、恐怖政策等,影射所在一目了然。作为严谨的历史学家,吕思勉谨守着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规范,但面对腐败糜烂的现实,也不能不借古事加以讽喻了。
《三国史话》读后感(四):正史科普引入
吕老的书看完,有点想去好好看正史的感觉了。如前言所述,其重点在于剖析三国时期,一些被谬说的地方,毕竟我们很多人的认识都停留在三国演义,自然有些东西是被编纂出来的,广为流传。
1.宦官不是一开始就是太监,而是类似于皇帝养的食客之类,到后汉光武帝之后,才专门使用太监作为宦官人员
3.后世所称道教起源于张角、张修、张路、于吉一般人,和老子毫无关系,这批人却奉老子为始祖
4.华雄是孙坚斩杀的,不是关羽
7.周瑜不是给诸葛亮气死的,病死的
三国的故事,听了看了很多遍,不同时期对于人物的理解又不甚相同,不同理解,又可以帮助自己在不同阶段,提升自己,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