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者不鄙》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汪曾祺先生,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肉食者不鄙》就是先生的美食随笔集,将先生的美食体验、吃喝历史和趣闻,以及对美食文化的精辟理解融为一体,带给读者不一般的阅读体验。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出自我们耳熟能详的那篇《左传·曹刿论战》。古时候吃肉的贵族们目光短浅,不足以谋划;那如今吃肉的我们又是怎么样呢?
这本书辑录了先生一生全部谈吃的文字,共60余篇,20余万字。全书共分“肉食者不鄙”、“素食的故事”、“故乡的味道”、“四方食事”、“吃喝也有文化”五部分,从牛羊鱼肉到瓜果蔬菜,从地方特色到民间小吃,先生带我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游遍祖国山水,尝遍各地美食,酸甜苦辣咸,让人垂涎欲滴。
知味不易,说味更难。在先生鲜活的文字下,我们看到了不仅是遍布全国的美食,更是美食中蕴藏着的丰富文化。《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可以吸引亿万观众的眼球?就因为通过一道道各地的美食,我们见识到食物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去解读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正如节目中说的那样,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作为一个美食大国,每一个中国人对于美食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尤其对自己故乡的美食,都有着无法忘却的记忆。所以,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不热爱美食的人生是有缺憾的。只有懂吃、会吃的人,才能感受到活着的美好。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在先生《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书中,我们看到了平淡中显露的生活之美,众所周知,先生曾经饱受生活的坎坷,可他依然用豁达的情怀去笑对人生。羊肉是美味,野菜亦是美味;辣椒是美食,面茶更是美食。从战火硝烟到政治斗争,从优裕到拮据,先生都能从身边发现美食,品味生活的乐趣。这才是让人为之陶醉,为之敬佩的地方。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先生对西南的饮食印象深刻,昆明的一蔬一饭跃然纸上,而家乡饭食的文字介绍不多,唯有开头家宴的菜单几道经典菜肴让人看到先生心中对家乡美食的留恋。
肉食者鄙乎?肉食者不鄙。
《肉食者不鄙》读后感(二):舌尖有味需细品,心头无事方安然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谈到吃,可谓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睁眼醒来便要操心一日三餐,还要时不时搞点新奇美食,来犒劳一下自己的五脏庙。我国疆域辽阔,地大物博,饮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且不说八大菜系,各地特产,同一种食物的南北之争就吵翻了天。粽子吃肉粽还是甜粽?汤圆吃甜的还是咸的?
其实各地风俗和饮食习惯不同,所谓正宗,也不过是习以为常罢了。所谓“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在对待食物上,人人都有自己的心头好,或无肉不欢,或素喜清淡。酸甜苦辣咸,人间五味,皆有人爱。
最近还看到一个段子,说是山东人和四川人一起去吃火锅,在拿蘸料的时候,山东人拿了麻酱,四川人拿了油碟。两人正在讨论哪种蘸料是正统的时候,旁边过来一个山西人,默默端起了一碗老陈醋。汪曾祺笔下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地饮食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汪曾祺老先生可谓是文人中会吃的行家,不仅会吃,也会写吃。最近读了中信出版社的《肉食者不鄙:汪曾祺谈吃大全》,深深被先生的笔下的美食感染了,有趣有料,文笔淡雅,回味无穷。奉劝各位:这本书一定要酒足饭饱之后再看,否则就要忍受口水飞流直下的尴尬了!
汪曾祺于1920年出生于江苏高邮,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的代表人物,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汪老先生一生受尽苦难和挫折,却始终保持平静旷达。他的文风淡雅、闲适而从容,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老先生《肉食者不鄙》收集了汪老先生所有的美食随笔,分为“肉食者不鄙”、“素食的故事”、“故乡的味道”、“四方食事”、“吃喝也有文化”五部分。汪老先生走南闯北,美食为先,春韭秋葵、时蔬野菜、高邮咸鸭蛋、昆明汽锅鸡,从家园小食到地方名吃,带着鲜活的市井烟火气,穿透文字,四溢飘香。
如果“就吃论吃”,这描写美食的文字也就跟菜谱无异了。汪老先生的“吃”却十分讲究,不拘于家常饭食,却有着平凡中的精细,文化中的深意。汪老描写《四方食事》中的各地滋味,还不忘劝我们“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汪曾祺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生活家。他笔下的食物总有种别样的情怀,哪怕是一捧炒米或者一碗热汤,看似平淡无奇,却处处流露出善意真情,也蕴含着悠长的文化韵味。文字中的麻辣咸甜,带你领略人间至味;字句间的悲喜情思,引你体悟百态人生。
汪老谈吃写吃,可谓一绝。他的笔下充溢着“中国味儿”,金庸先生曾经评价说:“读大陆的作品,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
汪老会吃,也能挽起袖子下厨,做一两样拿手好菜。他的文字质朴淡雅,语言也平实随和,透着一股邻家老伯的亲切劲儿。无论是饮食文化,还是风土人情、奇闻轶事都能随手拈来,一蔬一饭都沾满了烟火中的人情味儿。
他写豆腐,香椿拌豆腐“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这家这天炒麻豆腐,煮饭时得多量一碗米——每人的胃口都开了。”他写家乡特有的“跳面”,也不忘顺便讲讲卖面的吴大和尚和他家小媳妇的故事。
香椿拌豆腐《四方食事》里,老北京的豆汁,伊犁的马奶,昆明的米线、饵块和菌子,桃花源的擂茶,四川的辣椒……无论是各地美食,还是其间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都经过汪老的锦心妙笔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读来只觉满口噙香,妙趣横生。
汪老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家乡的食物,对家乡高邮的感情可谓深厚。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家乡的喜爱,“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咸鸭蛋一直都是当地的著名特产,《端午的鸭蛋》中,汪老只用了寥寥数笔:“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只读得人满口生津,垂涎三尺。他写故乡的特色食物,野菜、面食、咸菜汤,不拘一格,细细道来;也写故乡的风俗人情,从乡间轶事到孩童游戏,字字句句,都是乡思。
高邮咸鸭蛋想必很多人也跟汪老一样,羁旅在外,只好将乡愁具象于舌尖,在食物的苦辣酸甜中,回味故乡的滋味。
除了故乡,另一个让汪老念念不忘的城市,恐怕就是昆明了。汪老曾就读于西南联大,在这里度过了最好的青春时光。汪老自称,那是一段“非常快乐的穷日子”。
吃不起水果的女学生们,一边“咯吱咯吱”咬着胡萝卜,一边谈论名家的小说和诗句。小伙子们偶尔去玉溪街打牙祭,坐在街边摊子上的长凳上吃白斩鸡(昆明称为“凉鸡”),并戏称为“坐失(食)良(凉)机(鸡)”。
汪老对昆明有着很深的情结,甚至在年近古稀时,还不远千里几度来到昆明。在他笔下,昆明的雨季是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的茶馆,是热闹有趣的;昆明的吃食,也是别处所没有的。汪老毫不吝啬对昆明食物的褒奖,“论全国各种做法的鸡,昆明汽锅鸡该拿金牌”、“昆明的吉庆祥火腿月饼天下第一”、“昆明的糖炒栗子天下第一”、“一辈子没有吃过昆明那样好的牛肉”。
昆明汽锅鸡如果说故乡的滋味萦绕在舌尖,不时回味;昆明的滋味便铭记在心头,难以忘怀。字里行间、舌尖心头,熟悉的食物味道,是时光泯灭不掉的情谊,岁月消解不了的相思。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1958年,他因之前发表的《范进中举》一文被补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在摘掉右派帽子之后,又被派到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进行马铃薯图谱的绘制工作,可惜诸多画稿在文革中毁于一旦。
《黄油烙饼》中的部分场景正是取自汪老的这段经历,可以说是汪老的美食文章中最沉重的一篇。文中借孩子萧胜之眼,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殊的年代。“大锅饭”从白面馒头到掺了糠的玉米面饼子,生产队的猪饿瘦了,萧胜的奶奶也饿死了。“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读到这句,忍不住潸然泪下。
世事艰难,汪老依然乐观坦然,他用细腻的笔触写生活琐碎,洗尽铅华之后的文字,别有一番清新洒脱的味道。历经风雨后的沉静内敛,遍尝世情中的风霜百味,汪老依然常怀一颗赤子之心,豁达恬淡,宠辱不惊。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对苦难安之若素,待生活云淡风轻。
汪老先生的画作即使是下放劳改和躲避空袭这样的事情,在汪老的笔下也是别有趣味、波澜不惊。在那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汪老的文字如林间清泉,叮咚作响、澄澈明净。他把时代的苦难轻描淡写,将生活的艰辛一笔带过,却将人文情怀融入笔下的文字,留给我们以食物的温暖、世间的真情。
有道是“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闲来无事,不如来翻翻汪老先生的这本《肉食者不鄙》,天南海北的美食,随着先生的笔触,活色生香、跃然纸上。一蔬一饭,细品生活滋味;苦辣酸甜,领略百态人生。
《肉食者不鄙》读后感(三):四方五味寻常话
文/西三旗老许
戏有文戏,武戏。文生武旦,一露行头,八九不离十。见到《肉食者不鄙:汪曾祺谈吃大全》一书,突然觉得,出书这件事,也可文武两全。
《肉食者不鄙:汪曾祺谈吃大全》书的“行头”没打开塑封就看得到,淡驼色打底,铺满汪先生水墨小品里的“主角儿”:鱼蟹瓜蒜,姜藕菇葱。琳琅满目,刀枪剑戟。“肉食者不鄙汪曾祺谈吃大全”十二个字更是大刀阔斧,不让半步,铿锵有力。字体不多见,印刷体同手写行书双拼,称它“双拼体”更合适。“肉”字最有趣,方正的黑体字外框,行书的两个“人”字,像是案板上放了香酥鸡,脖子还伸出一截,翘着。武戏演员讲鲜明、气魄、功架,扎着大靠,自信而风度。这书往那儿一立,是这个劲儿。
汪曾祺家宴包子有肉还得往里看,说它像戏,开篇便是块水牌,醒目,飒爽。字是杨葵先生写的,内容是汪先生家宴的食单。有人说杨葵是“器识为先,文艺其从”,这家宴的食单见其文艺了得:冷菜,点心,十一道热菜,实是十道热菜一道汤,《咸菜茨菇汤》混在里面格外显眼。《咸菜茨菇汤》是汪先生《故乡的食物》中的一篇,写了从“不想”到“很想”的三段情感波折。说是食单,实际上是汪曾祺先生的文中文,也可算是文摘。文以载道,一页食单尽显汪先生其人其文其道。厚厚的一本书没有序跋,编者匠心,读者自然而然把这食单联想为序,还是汪先生的自序,用汪老的话说:“极妙。”
书中收录了汪先生六十多篇文章,分成五类。《肉食者不鄙》《素食的故事》可归为一组,食分荤素,人有僧俗,慢慢品尝,可见人生的寂静与喧闹,寡淡与浓烈。《故乡的味道》和《四方食事》,东西南北中,五方三世,乃汪先生的所见所闻所想,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得人生逍遥之境,至人无己,圣人无名。《吃喝也有文化》是最后一类,十四篇。“吃喝也有文化”这话不像汪先生的口吻,是高晓声在《咸菜和文化》中说到的。文化是把大伞,遮天蔽日,如今谈文化的人多,像泡茶馆穿拖鞋,编辑不免俗,用了这文化牌塑料袋和打包盒,放在最后,吃不了带着走,滴水不漏。《吃喝也有文化》配了汪先生一幅《狗天!》的插图,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一位没了伞的和尚在骂天,这是书中为每一主题分类所配的插图中唯一有人物的一幅,编辑功夫了得,用得精妙,风趣,深刻,如汪先生的文。人生与文学,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字里行间汹涌着现实的自由和幻想,可以像一朵花去娇艳,也可以像一根刺去揭穿。这是文学的惬意,也是文学的不惬意。
《肉食者不鄙:汪曾祺谈吃大全》是本极好看的书,从形式到内容,从幽默到渊博,从文攻到武略,一本快乐的书。而我们进食,读书,睡眠,日复一日,让快乐的情景穿过身体,不知道在哪里留下了这丰盈的痕迹。
《肉食者不鄙》读后感(四):肉食者不鄙,吃吃喝喝也是正经事
近日多雨,漫步路上总会想到汪老写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此时的北京,像极了一年都是雨季的家乡,泡在湿漉漉的天地间。偏爱汪老,平平几行字,就把人带入一幅风景画中,有色彩,有滋味。
在平淡的语言里,也常常会出现尖新的意象,“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小学校的钟声》里几句:
“小学校里的欢声和校园里的花都融解在静沉沉的夜气里。那种声音实在可见可触,可以供诸瓶几,一簇,又一簇。我听见钟声,像一个比喻。我没有数,但我知道它的疾徐,轻重。我听出今天是西南风。”
文如其人,汪老与这条中国传统尺度十分契合。我想,只有这么可爱、通达的人,才有这样透亮的文字,才会把吃吃喝喝写得这么趣味盎然。我那成天加班的朋友说,看汪老的书,觉得生活还是蛮轻松的。
看这本汪老吃喝大全,总会被他逗笑。到内蒙吃手把肉,立马说:如果我要给他一个评语,那就是无与伦比!汪老对昆明的偏爱更甚,昆明汽锅鸡是第一,昆明吉庆祥火腿月饼天下第一,昆明的糖炒栗子,天下第一。
怪不得有人说,文人中写吃的那么多,多则借吃写雅兴,而汪老是真的爱吃!
汪老笔下的泡茶馆、跑警报、觅食、赏花赏雨,都让人差点忘了那个年代的大背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不颓丧灰心。
现在许多公号的文章把汪老塑造成一个闲适的生活消费美学代言人,学术研究则把他奉为“士大夫”,强调他的文化意义是对文人性灵的缅怀、情趣的守护和在边缘外审美人生。
于一个普通读者而言,并不愿意鼓吹他闲适的一面,也不认为他在刻意地维护“士大夫”形象。他始终是独一份的可爱!早年风格似乎还透露着凛冽,晚期风格渐平和冲淡,正如这本书中那些写吃喝琐碎事的文字,通透凝练地记录了一个最真实的状态。
看汪老写的四方食事,就是在在寒冷、虚无的风中无中生有地创造出点滴暖意。这一境界,让我想起汪曾祺激赏的宋儒名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四时皆有佳兴,生之肯定,当以此为最吧!乐生并不是闪避生之苦,而是接纳苦、包容苦、消融苦,不是否定生之污秽,而是明知世间有太多污秽仍紧紧地把攥它、拥抱它。
所以,汪曾祺又喜欢另两句宋诗:“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不知“苦人多”的生意是单薄的、脆弱的,没有满满生意的“苦人多”又是苦涩的、怨艾的,既觉“生意满”又知“苦人多”的生活态度才是多情的,美的。
《肉食者不鄙》读后感(五):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他说:“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灵动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他是汪曾祺。他是一个地道的美食家,他不仅喜爱吃,也懂吃,懂得做,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懂得写吃的人。本书全面收集了汪曾祺谈吃的所有文章,由中信出版社-楚尘文化2018年出版,一道道最平淡的美食,也有一分文化意蕴和闲情雅致。一字一句都闪烁着美食的诱惑,阅读时,请记得擦口水哦!
美食《肉食者不鄙》本是作者的一篇小文,也是本书的书名,在《左传·庄公十年》里有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作者对这句话的“改造”,可见汪老先生对肉食的喜爱和“调皮”,“老顽童”的心性了。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是汪曾祺家宴,非常的有古韵。
汪曾祺家宴本书分为肉食者不鄙、素食的故事、故乡的味道、四方食事、吃喝也有文化五个部分。通读下来,真实而细腻的语言,让人百看不厌。使读者得到身心的双重享受。看似一道简单的小吃。却饱含着文化韵味和人生记忆。
当我们透过文字来了解作者的身世和生活的时代背景时,却是充满了辛酸和艰难。他在文革中被化成右派。被下放。他的作品到60岁左右才大量问世。出生在地主家庭,孩童时期,受到了良好的正统教育,师从沈从文先生,非常有才气,而又有儒家的气质。在西南联大的读书生活,更使汪曾祺有着自由、自尊与富足的精神追求。在艰苦的日子里,他把苦日子,经过揉捏,变成了栩栩如生,充满乐趣的好日子。汪曾祺曾说:“我把自己所有的爱的情怀,贯注在喜爱美食的文章中。”“用自己艺术的心灵体味,更其真纯的生活,并用美化了的生命热情再现。”文如其人,他的文字中有一种化伤痛为淡薄的力量。
作为一个安徽人,我就本书中,一篇不足五百字的小文《徽菜》,来分析汪老先生的写食散文特点。作者写文,多用短句,在(四方食事:徽菜)里,:炸斑鸡,极香,骨尽酥,可以连骨嚼咽。这种写法,可以给读者带来一种简单,叙家常的感觉。在(徽菜)里,作者为徽菜正名,写了徽菜的特点:味重油多。我们这确实是烧菜喜欢放油,记得妈妈说,以前贫穷的时候,没菜吃,就着猪油都可以吃一碗白饭。作者在这篇小文里,还介绍了徽菜的代表作:臭鳜鱼。
“据说过去贵州人以鱼篓挑鳜鱼至徽州卖,路上得走几天,至徽州,鱼已发臭,徽州人烹食之,味极美,遂为名菜。”短短一句话,作者就将臭鳜鱼的来源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对日常的事物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轶事中充满了乐趣。徽州菜里,除了臭鳜鱼,作者还介绍了毛豆腐和屯溪烧饼。平淡质朴中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多与民俗相结合。秀色可餐的知识蕴含在美味的散文里,文字和情怀,达到了和谐之美。
臭鳜鱼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多写故乡和昆明的菜,他精通不同地域的菜系。人生经历的丰富,也让他尝尽了南北各地的菜肴。这些普通的家常菜,在汪老的笔下被写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为何汪老会有如此的感受呢?大概是他对生活的热爱。读来深有同感。一个好的作家,就在于他能写出我们写不出来的境界。这种对事物细致的描绘,这种真情流露的瞬间。这是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真实的面貌。你还记得家乡菜吗?你还记得最温暖你的那道美食吗?
汪老笔下的日常食物中透出了亲切自然的生活气息。在食物中,一字一句透露的是人情、是风俗、是故乡、是一片精神世界的净土、是人生的豁达、是在艰难的生活生活中,依然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他说:
“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黄油饼是甜的,混着的眼泪是咸的,就像人生交织着各种复杂而美好的味道”。
“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衰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
汪老论菜,非常随性,但又有雅致,他的文字就像他的菜一样,清新。可爱。即兴偶感中,透露着人性的温暖和朴直,充满了对乡土的关怀,平凡之物,也能登大雅之堂呢!
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肉食者不鄙》读后感(六):生活本就是一餐一饭
汪曾祺在《草木春秋》一篇写到他成了“右派”被发到山西种树的往事:“我成了‘右派’后所从事的劳动,以修十三陵水库和这次西山种树的活最重。那真是玩了命。”又写到:“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在山西种树这段“玩了命”的岁月,吃食上自然是短缺的,每天两个干馒头一块腌萝卜,——“顿顿吃大腌萝卜,这不是个事。”那时秋天,蝈蝈正肥,于是,他们烧蝈蝈吃,——“点一把火,把蝈蝈往火里一倒,劈劈剥剥,熟了。咬一口大腌萝卜,嚼半个烧蝈蝈,就馒头,香啊。”
读汪曾祺的这些文字是很让人感动的,一个长话短说的“玩了命”,一个知足常乐的“香啊”,汪曾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乐观,豁达。
汪曾祺在这些他写吃吃喝喝的文章里,多次提到苏东坡。他跟苏东坡是很像的,好吃,能吃,在精神气质上,也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不带怕的。
汪曾祺是怀有着“美好情感”的,即我们所说的“真善美”,他善于看到生活中的阳光面和人性中的闪光点,所以他能够写出这样阳光明亮的,有关吃吃喝喝的文章。《黄油烙饼》一篇——是个短篇小说——写在饥荒年代和荒唐年代里亲情和人性的美好,饱含深情。汪曾祺的行文风格一向是干净通透的,不外露,不修饰不雕琢。这篇《黄油烙饼》却是不多见的抒情了。
汪曾祺所写的吃吃喝喝,是朴素的,没有什么山珍海味,更多的平常百姓家的日常饮食,又包含了个人经验,以及风土人情。土豆、萝卜、豆腐、韭菜花,炒米、焦屑、豆汁、咸鸭蛋……他的家宴菜谱,也都是家常菜:松花蛋拌豆腐、烂蚕豆、狮子头、煮干丝……他不但会吃,还会做,很多他写食物的文章,详详细细写出这食物的做法,如同菜谱,这必是因为,这食物融进了他的血液里,所以写出来才那样真切。读这些文章,仿佛看到他正两眼放光地指着那些吃食,告诉你:来来来,尝尝这个,香!
汪曾祺所写的吃吃喝喝,是深情的,大概每一种吃食都包含了独特的人生况味。比如《食豆饮水斋闲笔》一篇,写蚕豆,写到一个七十多岁的卖烂和蚕豆的老人:“又过些日子,老人不见了。我想是死了。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吃烂和蚕豆,总会想起这位老人。我想的是什么呢?人的生活啊……”比如《吴大和尚和七拳半》一篇,写卖烧饼的:“他的烧饼做得那样好吃,生意那样好。我无端地觉得,他会把本街的一个最漂亮的姑娘娶到手,并且这位姑娘会真心爱他,对他很体贴。我看七拳半把烧饼贴在炉膛里的样子,觉得对他这点充满信心。”
《葵·薤》一篇写到:“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吃食和文学》一篇写到:“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汪曾祺之所以能尝遍四方食物,品历人间滋味,我想,那是因为他有兼容并包的心,有宽广博大的胸怀。
汪曾祺虽口味兼容,尝遍四方食物,不过他最难忘的,应该还是故乡的味道,就像他在《萝卜》一篇说的那样:“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端午的鸭蛋》——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咸菜茨菇塘》——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故乡的野菜》——喔,我的家乡的野菜!
《故乡的食物》一篇提到:“我们有时捉了一个哑巴知了——知了应该是会叫的,捉住一个哑巴,多么扫兴!”他所说的“哑巴知了”,指的应该是雌性的知了。知了有雄性和雌性,雄性的才会叫,雌性的不会叫。知了即蝉,在我的故乡叫蛣蟟。我的故乡有很多蝉。小时候,晚上,我们去村庄各个树林里捉蝉,蝉在天黑的时候,从土里钻出来,爬到树上,脱壳。人们捉了蝉,洗干净它们身上的泥,在油锅里炸熟,香。清晨,我们拿了长竹竿,到树林里够蝉蜕,蝉蜕很轻,一尼龙袋差不多一斤,一斤几十元钱。我最难忘的记忆,是很小的时候,清晨妈妈在屋前杨树上捉了几只刚从壳里脱出来的蝉,嫩绿淡黄的,炸熟了给我和弟弟吃。我们小时候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她总是常年在异乡打工。我们在村庄总是很想她。现在每个夏天我都要捉几只蝉,有时候,是回故乡,有时候,在城市也能找到,然后,在房间里,让它们爬在一根小树枝上,看它们一点点脱壳,天亮后将已经变成黑色的它们放飞……
读完汪曾祺写的这些有关食物的文章,我想到自己曾经在异乡的一段经历。那时患病,心理和身体都崩溃,感觉暗无天日,也便辞了工作。那时冬天,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我想家了,但我不能就那样带着病态的心理拖着病态的身体回家,我便开始努力让自己恢复,我让自己恢复的办法,便是好好地吃饭,认认真真地吃饭,一日三餐,五谷杂粮,瓜果蔬菜,每天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吃好。也是在那时,我对食物开始热忱,开始虔诚……
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里说:“很多人说生活没那么简单,可是生活本就是一餐一饭,一生专心做好一件事,守着亲人留下的宅院,缝缝补补,在四季风物的更替里缓缓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