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6-30 04: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精选10篇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是一本由唐七 / 浅白色 / 等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80,页数:24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一):记忆中爱的味道

  就像唐七所说:世界可能是由故事组成的。那么我想美食代表的那一部分故事一定是最活色生香,飘荡着香味的。书中的故事也是如此,每一个都是那么鲜活真实,味道一定连接着我们脑部最敏感神经,所以才可以随着人的故事保存在回忆中。或许美食就是有这个能力,它让回忆更加醇美,让感受更加悠长,那些美食与舌尖接触,仿佛就在昨日。

  记得大学时候寝室的山西同学挖掘出的正宗山西面馆,就在师大侧门那条至今著名的美食街上,那时候还是个小小不起眼的门脸,和同学头一次坐到那个小小的饭馆,点一碗刀削面,垂涎于那碗飘着面香的刀削面,再狠狠挖上一勺红红的辣油,那种香味似乎是可以穿越时空的,依然回荡在我回忆时刻的唇齿之间。

  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带我去北京看病,那个时候年龄小,并没有惶惑恐慌,只知道好玩,却不明白那个时候父母担心,去了北京,只知道吃吃玩玩,一次在大街上,爸爸买给我一个煎饼果子,那是头一次吃煎饼果子,那是一种奇异的香味:脆、香、软,虽然后来吃过不知道多少次的煎饼果子,但是我再也没有吃到那么好吃的煎饼果子,虽然不是爸爸亲手做的,但是却和那年奇特经历一起镌刻在记忆里。

  现在找了同样是吃货老公之后,两个人一起联手吃遍哈尔滨,不仅每到周末就会出去寻觅美食,平时也总是食指大动就来一场说走就走关于吃的“旅行”。两个人不论是高兴,还是赌气,抑或不舒服,最后都会归结到一起吃一顿饭,对我们来说,吃是一种最重要媒介,可以是生气时摔坏的奶油蛋糕,可以是一顿深夜打车买回来的排骨,可以是无数次夜晚出去撸串扎啤,可以是在家自制海鲜大餐,也许我们也快到了书中林磊和许欣那个“痒”的年代了,但是幸好我们的美食记忆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战胜生活的些许无奈

  爸爸每次喝酒的时候,总会豆腐佐酒,有一次我问起他为什么总吃豆腐都不烦,爸爸说起以前和好友一起喝酒的时候总会吃豆腐,所以这个习惯也就留了下来,没想到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浪漫细胞的爸爸,也会因为一点回忆而延续而成一种习惯。这让我想起很多年,看《大长今》的时候听到那句话,制作食物美味,是因为其中倾注了美好感情很喜欢这句话,也很喜欢这种感觉。为喜爱的人洗手作羹汤,或者一起去品尝美味,都是难得的良辰美景。那个时刻,目标也许是在于美食,但是回头想想,那一刻共度的时光才是最怀想的。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二):食不在于味,而在于情

  生活匆匆,活在滚滚红尘里的人们,早已忘记了最初令自己记忆深刻的味道。

  不知是不是我太过于多愁善感,读这本书时,眼睛竟会有些湿润,或许是自己太久没有去感受亲人对自己的爱了吧,可以说,这本书有的地方可以唤起人们最初,最纯洁,最无私的感情。

  这是一本关于寻找、关于失去、关于美食和爱的故事。重点不在于每个故事里提到的美食,而是隐藏在美食的味道背后的那个人,那段关系

  一边读着这本书,一边怀念外婆的红烧肉,妈妈的红烧鱼,奶奶的豆腐汤······

  温情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主题。它总是可以在不经意间勾起你的童年记忆,你曾经的生活片段,你与亲人相处点点滴滴

  爱是这本书最主要的旋律。没有过多华丽语言,没有很多精彩剧情,但却让人潸然泪下。也许,这不是这本书的原因,而在于它背后隐藏着的对家人原始关心

  失去是这本书潜在的语言。可以说,没有哪一本书让我如此深入的去领悟失去的含义。可是,如无失去,何来珍惜。得到过,失去过,才会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珍惜已得到的,释怀已失去的。我想,这是这本书让人最印象深刻的地方,也是让如此多人为之流泪的理由

  食不在于味,而在于情。

  请你们珍惜那些记忆中最美味的味道,最值得记忆的人,最亲近的关系,最不能令人忘怀的的点点滴滴。

  如果记忆,请爱这些记忆,珍惜这些记忆。不要让它们在生活的长流中消失殆尽,不要让它在你的生命中轻易地抹去。

  写到这,我又想起了那些值得我怀念一生的味道,不是很美味,却分外深情,不是很有名,却无法让人忘怀,不是很珍贵,却值得令我珍藏一生。

  食不在于味,而在于情。

  我们的一生里,都在不断的寻找,又在不断的失去,辗转在爱和被爱里,或许曾迷茫,或许曾彷徨,或许曾流泪,但至少,回忆是骗不了人的,我们曾经开心过,曾经喝过同一瓶饮料,做过同一顿饭,坐在同一张餐桌里,笑过也疯狂过,那就足够了。毕竟,漫漫人生,犹如公车,在有人上车的同时也有人下车,哪怕不能共同抵达一个终点,至少,也曾看过同一片风景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三):你可以错过一种食物,可你不能错过一段记忆

  我们都是尘世间饮食男女,由食物引发出的一个个温情的小故事、小片段,自然让读者感觉再熟悉不过了。看的时候,故事中的很多场景、片段都让我觉得似曾相识,让我想到了大学时代和死党在校门口吃的水煮鱼,那种酣畅淋漓快感暖暖冬日在茶吧里听着《东风破》,喝的那杯丝滑Q弹的珍珠奶茶;还有老爸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的温情牌葱花蛋炒饭......太多太多,以至于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泪点不断,好几次在地铁情感失控

  是的,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什么地方吃,重要的是食物背后的那段剪不断理不清的关系。一个资深的吃货绝不仅仅关注美食带来的多样化口感,更重要的是每次开吃都伴随着一个故事,若干个故事连成坚固无比的记忆长链,以至于当你再次吃到每种食物时,藏在心底最深处的那些情愫就会一一涌现,我想这才是食物的精髓,是灵魂所在

  我不得不佩服这些作者们超强的加工素材、讲故事的能力,每个故事都紧扣人心弦,让你读的时候欲罢不能,将你的情绪随着故事的发展一步步推进,然后拉到最高潮点,看到最后轻舒一口气彻底释然。难怪说好的作家编剧都是擅长讲故事的高手,这本书除了让吃货们更“痴”外,我想在故事加工上也是非常值得推敲和学习的。

  补充电影《双食记》、《饮食男女》也是关于食物有关的故事,朋友们可以一并看看,补充进你脑海的“食物记忆库”中:)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四):在味蕾上跳跃的幸福

  很久很久没有看见过这么多大牌作者联合起来写的书了,感觉光是随便挑一两个,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这本书的故事有很多个,都是独立的,也不长,但,那些藏匿在美食背后的深爱和感动,却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

  对漂泊在外的学子打工者来说,最怀念的,莫过于家乡的雨的味道,泥土的味道,习惯的味道,以及,家人做的美食的味道……

  中国人素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这一个“食”字,不单单是指馋嘴和饱感,更多的,是爱的浓缩,是和家人一起坐在餐桌上的那种满满的幸福感

  一样米养百样人,同样的,相同食材不同人的手中做出来的味道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其实。无论外面的饭馆或者小摊的食物有多美味,最让你牵魂梦绕的,始终是你爱的人做出来的味道。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这本书,不单单是一个又一个美食的故事,更多的,是洋溢在故事背后的满满的爱和感动,细数着曾经和过往,得到与失去,珍惜和糟蹋……怀念着那一段泛黄的旧时光,以及,那些给了她们味蕾感动的人。

  以简单的故事为背景,美食为线索,铺陈出一卷让人产生强烈共鸣感和震撼画卷。它走出纸张,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忙碌的大都市里,我们都在为未来劳碌着,为生计而奔波着,一日三餐快速而随意时间久了,便越加开始怀念家人朋友爱人为自己做的饭菜。哪怕不怎么好吃,但心,总归是温暖的。

  我记得前不久,同学跟我说,她开始怀念她奶奶做的有点微焦的红烧排骨了。我看着她红着的双眼,心里有些酸楚,久久不能言,其实我是知道的,她并不是怀念那一盘红烧排骨,而是怀念做红烧排骨的人。临近学期尾,紧张又忙碌,所以静下来的时候,所有的劳累,都化身成为了满满的思念。没有原因,没有理由,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对感情的表达和对家人的依赖

  身边的人用美食去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回忆,我们除了当时用味蕾感受那段幸福的时光外,未来的日子,也始终用心铭记着。

  我们的一生里,都在不断的寻找,又在不断的失去,辗转在爱和被爱里,或许曾迷茫,或许曾彷徨,或许曾流泪,但至少,回忆是骗不了人的,我们曾经开心过,曾经喝过同一瓶饮料,做过同一顿饭,坐在同一张餐桌里,笑过也疯狂过,那就足够了。毕竟,漫漫人生,犹如公车,在有人上车的同时也有人下车,哪怕不能共同抵达一个终点,至少,也曾看过同一片风景。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五):食物的意义

  做饭按说是人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但是我却很汗颜的必须要承认,我还没有掌握这项基本生存技能,当然你要说饿死那是太夸张,但是却绝对做不出什么美味来。除了自己爱喝的奶茶,基本能煮个面条炒个蛋炒饭,我对做饭一直没有什么兴趣。从我阅读《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开始,几年来也一只断断续续的再读美食书,有时候还真不敢以“吃货”自居,要知道,一个合格的吃货都是会做才能资格会吃的。一直以来,我和食物的关系是疏离的,我却从未思考过为什么。

  唐七公子在她的文章《秘制腐乳,秘制爱情》中说:这世界所有的食物做出来都只是一个目的,就是让人吃下去。而做食物的人想方设法要让食物变得好吃,不过是为了让所爱的人吃的幸福。那天晚上,我突然萌生了学习做饭的意愿,从食物开始思考,我突然顿悟了,也许这么多年,“吃”仅仅是“吃”,食物对我意味着果腹意味着生存,或许我在寻找食物的路途中,恰恰是缺了一味叫做“爱”的佐料。当自己的心慢慢打开,想要付出,想要让别人感到幸福的时候,原来,厨房也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这是我三十岁之前未曾顿悟到的,而一路只是为“吃”而“吃”,也的确损失了很多食物的心情

  《黯然销魂红烧肉,百般无奈熘肝尖》我读的很有感触,就像他一样,也是十八岁离开家,从此成为家乡的过客。读完那个故事的夜晚,我突然很想念一碗刀削面,但是却想不起家里的美味来,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不得不说都是一件悲凉事情。有时候,食物就是一种回忆,食物就是用味蕾来凭吊一段岁月的凭证。如果连食物的念想都丢掉了,我的前十八年到底有什么是值得温暖回忆的?

  好在食物的最本质就是给予人温暖的,就像深夜路边摊的一碗面。这些年走了不少地方,见了很多人,突然通过食物发现自己长大了。那些固守的信念原来也并非坚不可摧,然总要走向成熟,爱和被爱,给予爱积极爱。我相信这些都是食物教给我们的,它们不仅仅是抚慰肠胃,也会在岁月中温暖灵魂,总有一天,你会明白,食物的力量——一切有情,依食而住。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六):美食也并非无往不利

  听多了《舌尖上的XX》,看多了《深夜食堂》里的故事,会觉得美食是无往而不胜的。包裹着个人回忆的食物可以轻松地搞定天下最铁齿的人,也可以一瞬间让傲娇的高冷融化在了了炊烟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至少一则关于美食的故事,而故事事无巨细,皆是回忆。

  只是美食并非如此强势,至少再好吃的东西不足以留住一个人。我曾有朋友边哭边吃面,只因为那家店是她和男友最爱去的地方,那碗面也正承载了她对于爱情最浪漫的记忆——食物的味道没有变,事过境迁心痛则只能自己收拾。这时候的美食便不再是尚好的佳肴,而只是蓝胡子手里那把不能开的门的钥匙带领人进入痛苦之中。

  饶是如此,我们还愿意将回忆与这唇齿的幸福相伴。《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中记载了很多关于美食的故事,分为友情亲情、爱情三个部分,是由好几位热门的作者联袂写下的美食回忆。其实合集是最难驾驭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风格,要将其统一在一本书中不仅需要统一的命题,更需要相同的情怀。好在本书收录的文风都很唯美,在每一篇关于食物的回忆间我甚至可以总结出一些感情与美食的规律

  最特别的一点是——与友情有关的美食都很精细。就像是特制腐乳,如若要选择合适时机,依文章所言只有冬季的一个多月,再加上从配制原料到制作的漫长过程,只允许失败一次,用心可见一斑;而描写亲情的美食则滑向了另一个方向——简单、暖心。菜肉馄饨、红烧肉或者煎蛋,家家都会做,家家也都有自己的妙方。这似乎说明在面对友情的时候,我们精益求精的想让朋友获得最棒的体验;而亲情那与生俱来的爱已经不需要太过华丽的心思,完美的味道是不能依靠技巧而需要靠时间来淬炼的。因此属于友情的美食就好像小吃拌菜,是点睛之笔;属于亲情的美食则是朴素主食,不可或缺。

  最核心的当然还是美食中的爱情,《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中的爱情总有些说不出的忧伤,无论是两人最后分道扬镳还是终成眷属,那萦绕在文字间的情愫从没有消失过。也许我们就是更喜欢缅怀爱情,而美食就变成了爱情存在过的最有力的证明。无论面煮的多么的好吃,人心散了再简单也做不出来;无论蜜汁烤翅有多么的诱人,缘分尽了也最终只能笑着放手。相对于友情与亲情,爱情充满了宿命的味道,无论多美味的佳肴都不能阻止关系的离散,这也许是生命中最让人可惜的事情。

  在《一切有情,依食而住》的故事中,马卡龙的甜蜜故事让我记住了这样一句话,“生命太短,没有时间留给我们去遗憾。”我觉得不仅是人生的意义,也是美食的意义吧。好吃的食物是要人去享受的,最好的人生也要自己去经历。不赋予美食多么大的意义,美食有情只因一切有情,而我们依食而住,不过在漫漫人生中靠着食物的香味一步步坚定的走下去。那所谓的正能量,不过是我们心头的那团火罢了。

  已发表,转载请告知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七):食物中的百味人生(不要让自己饿肚子哟~)

  白色的封套,绿色的cover,彩铅的明信片,小清新的设计,还有大咖们在传授给读者们的秘制菜肴的同时娓娓道来的那些亲身经历的、听来的故事。关于寻找,关于失去,关于美食和爱的故事。

  meiya在关于食物的书评中写道萧伯纳的一段话:没有一种爱,会比对食物的爱更真诚!我想是因为没有哪一样东西比食物更能抚慰人心吧~

  俗语总说,民以食为天。从老百姓日常打招呼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来:“吃了吗?吃的什么?”甚至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每个节日我们都用丰富的食物来庆祝,来度过。

  文中有一句话,最习惯的是食物是否藏着一个你最爱的人。是不是最爱的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一道习惯的食物背后都有着那么一个人。比方说,姥爷秘制的炒三丁,姥爷去世后,我们一大家子人都很想念他,想念这道菜。姥姥生病的时候,不怎么会做饭的妈妈会向厨艺很好的阿姨请教,最后做出一道三三两两鸡翅,给病中没有胃口的姥姥补充营养..当然,每次我回家的时候,妈妈也会祭出她的必杀技,秘制炒面,百吃不厌。

  阿紫写过的一片日志中提到,“饿让我感觉到孤独,从骨头缝里渗出来的孤独,不可言说,亦无从填补”。也许对于一个处在低谷期的人来讲,深夜的饥饿,恐怕会让人陷入深深的绝望和孤独。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鸡汤文中的那句,吃饱了似乎就觉得没有那么难过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这件事情,不再仅仅是初级的生理需求那么简单。而是可以慰藉心灵让人充满力量的一种行为。

  当你没有肩膀可以依靠的时候,一碗热气腾腾的食物应该能给你最大的力量吧。

  就像百度百科中对于《深夜食堂》的简介一样:在食物的香气里,在深夜特有的幽静和食堂内的袅袅暖意间,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被娓娓道来。有悲有喜,暗合着食物的酸甜苦辣和人生百味。

  也许是一碗再也吃不到的黯然销魂面,也许是一碗外婆传承给母亲的大馄饨,也许是一扎再也不如当年味道的酸梅汤。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再到三个人,再回归到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饿肚子哟~像那些希望你幸福的人所希望的一样~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八):温暖的食物,温暖的文字

  在书店“扫书”的时候偶然发现的这本《一切有情,依食而住》,是被白色简约的封面吸引的,拿起来看到了几个熟悉的言情小说作者的名字,中学和大学时代,当然和同龄的姑娘们一样看了很多很多的小言,会有一些作者的名字留在脑海里的,这些人的文笔和讲故事的能力已经强大到让人过目不忘了,比如寐语者。另一个我觉得超棒的小说作者是紫薇流年,当年看《夜行歌》,觉得她真是太会讲故事了。可惜两部大作之后,几乎算封笔,好可惜。

  现在很少看小言了,当年喜欢的不少作者的产量也已经很低很低了,有些光是卖个影视版权,收获就比出书的版税不知道丰厚多少。只可惜,多数小说从文字变成电视剧,效果都杯具得很,唯一一部大放光彩的就是《甄嬛传》,问题是这部原著我还真啃过,小说写得极其一般就是了。

  这样选了几位还挺不错的小说作者,辅以《深夜食堂》之后就超级流行的美食主题,是很切合现在的市场的。我以为是否迎合市场的商业需求,其实没有关系,关键是做得是否用心?这样说来的话,作为一部偶然间消磨午后时光的小书,我还是给《一切有情,依食而住》大大的好评。

  十五个小故事,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每一个故事里,都有关于一道食物的记忆。其中,又以关于亲情的几个故事,写得最好。语言平实,但情感真实、真挚,虽然故事里有遗憾,有关于生活的无奈,但读来更觉得贴近生活。其中有一篇叫《浓情菜肉大馄饨》,作者看来应该就是我们杭嘉湖平原人士,这道美食,今早我们家还吃了,早起爸爸去菜市场买的新鲜的小白菜和馄饨皮,我妈包好之后,我们一边烧了一边吃,那个鲜。包馄饨这门手艺,对于几乎不下厨的我来说,还是很完美地继承了。

  我在想象,是否每个作者拿到出版社编辑的邀稿的时候,会陷入一种学生时代写命题作文的感觉?然后展开漫漫的想象,最终把脑子里的光怪陆离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可惜的是,我喜欢的小说作者如今几乎都已经很少继续专注写作了。估计她们的人生也都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内的写作环境不算太好,无论是写稿子的、写小说的还是写著作、做翻译的的。这样的合辑对于他们来说,也许也是不错的选择,不会耗费太多的精力,但放在质量靠谱的书里,依旧是有趣的文字。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九):情,食

  九个故事,九个将亲情、友情、爱情凝在食物中的故事。

  亲情故事是为父母子女为彼此做一顿爱的饭,友情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吃遍大街小巷不辱“吃货”角色,爱情是精心为爱人做一道她最喜欢的菜并做到极致。每个故事,都有触动我的点,这些在食物中的各种情,就组成人生。

  远嫁的母亲回家乡小住几个月,外婆买最新鲜的菜和肉,为母亲包一顿荠菜肉馄饨,孩子再大,在母亲目前都是小孩子的角色;阔别多年回到家乡银川,母亲外出打工,只有作者和父亲在家,曾经父亲最拿手的熘肝尖,现在也因性急急于出锅,没了当年的味道,儿子半夜在厨房为父亲做一道红烧肉煮一锅米饭;妈妈的招牌菜蒸蛋跨过时间跨过地域,给远在北京的我以温暖,如今也成为我的小家庭的拿手菜••••••

  酸梅汤是多年不变友谊的见证,我结婚,你从南半球飞越赤道回来参加;十年一场爱,我为你做你最喜欢的面,野葱、油泼辣椒无一不新鲜、无一不做到极致,最终结果仍是彼此分离••••••

  一道菜,配着一份情。

  我的印象中,父亲几乎不下厨,后来母亲参加工作,周末、晚上,他就得结果母亲的担子,做饭。我一直感慨,男性在厨艺方面,有着不知高于女性多少倍的天分。除却第一次稍微有点糊,以后的味道都完胜我妈几十年的厨艺。现在母亲退休了,做饭还每每被我嫌弃。现在周末是这样的常态,周六父母去赶集,买回新鲜的鱼啊肉啊,回来之后母亲看电视,父亲下厨房,说的夸张点,稍微好一点的食材,母亲现在不沾手,怕做坏了••••••我躺在床上,到点吃饭,捎带夸奖饭很美味。

  总感觉现在的时光,过得是以前的时光,偷得是以前的日子。上学时假期多,无牵挂,可那会却没有这样温馨的记忆;现在工作了,反而过回以前的三口之家的日子。现在只盼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在没出嫁前,多多享受这样的日子。

  大学的朋友毕业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高中的玩的好的没有回来的,在家乡的都是不熟的。极为偶尔的,哪个周末坐着汽车去一趟朋友家,各自做一道菜,吃一顿,第二天分离。那会也只觉得,时光啊,再慢一些吧。

  一切有情,依食而往。那些在食物中的情义,就在我们坐在一起的时光中品味。情寄于食,食表达着情!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十):孤独爱,一人食…

  对于吃货来说,没有什么是比饿着肚子看自己最爱吃的东西更让人伤感的了,简直是糟心啊。大体来说,我是有点自虐的,虽然很喜欢烹饪,也多少有点小奇思妙想亟待实现,但是不喜欢油烟味儿,更讨厌快手做菜,我更喜欢在空闲的时候,慢条斯理的精心花费上几个小时的时间烹饪出几道菜品。我觉得,这样,才是生活~!但是,遗憾的是,我既缺少空闲的时间,也缺少自由选择的权利,……到了自己能选择的时候,我已经没有心情给自己料理什么好吃的,来安慰安慰自己低沉的心情了;我能够做到的,只有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空着肚子看那些搜罗来的图片一个赛一个精美的食谱,来提振自己的心情。

  我一直认为,就算是和再多的人共同分享食物,但外在的形式多么热闹始终无法改变‘一人食’本质。无论是和怎样亲密的人共同分享,但食物的入你口、进你肚,别人既无法代替你咀嚼吞咽,也不可能替你容纳消化,没错,食物或者说进食的记忆,本质上就是孤独的。无论是多亲的人,口味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味觉。而食物的记忆,是否美味的感觉,也是很个人化的东西。或许,关于美食的记忆,也不过是我们关于幸福的记忆罢了。美味什么的,本来就是人的感觉。私以为,美食就是一种关于幸福的记忆,如果再好吃的东西和不好的经历联系在了一起,那么吃在嘴里也不是那个味道了。

  友情的恬适,亲情的安然,比对出爱情更复杂的滋味。三个篇章,九个故事,几位不同的男女作者,笔端流淌下的是关于自己的和别人的生活,通过那一道道有记忆的菜传递给了我们。无论是关于友情、亲情和爱情的记忆,都和食物的味道撕剥不开,在食物冉冉的香气中,感情的记忆也反倒变得分外鲜明了起来。那些关于微小的幸福碎碎念,传递给我们温暖的力量。这个世界上啊,又都是过得比我们还惨的,被命运玩弄摆布的人从以前到现在都是如此的无能为力,为什么我们还不能且行且珍惜呢。无论个人的经历好与坏,他人的故事幸福与否,但是至少还有食物陪伴你。^(* ̄(oo) ̄)^烦心事别在意,至少还你还可以吃!所以,吃吧、喝吧,除死无大事,再坏的事情也会过去,只要还吃得下东西,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去亏待自己的肚子咯~

  最喜欢的故事是友情篇中,唐七写的【秘制腐乳,秘制爱情】。以两个友人间的交谈引出另一个人的爱情,另一个人的人生变轨。于我而言,触动最深的倒要数亲情篇中,社社【黯然销魂红烧肉,百般无奈熘肝尖】了。忘记了是某某说过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从此文中,能够看到一个糊涂自私的亲长,是会给自己的家人与子女带来怎样深重的创痛与阴影。爱情篇里出自寐语者执笔的【十年一碗销魂面】,风格迥异,默默的温情与无奈的渐行渐远不得不令人唏嘘。当然了,大概是这几位作者的文字,都不是特别合乎我的口味,感觉比起书中的文字,倒是点缀文字的那些手绘插图更堪琢磨,或浓或淡,白描似的淡淡勾勒,浓妍的彩铅填画,笔意挥洒自如,有种爽利的味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