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看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得先看这本书
日期:2018-07-03 20:17:14 作者:闺友浅草 阅读:

看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得先看这本书

  聊《侠隐》之前,得先聊聊姜文。

  早在十年前,姜文就购买了张北海《侠隐》一书的版权,想改编成电影

  但是那会儿,他没想好要怎么拍。忽忽几年后,版权到期。他想想不甘心,还是想拍成电影,于是,又续了一次版权。

  为这,高晓松还拍着美腿叹:本来这本书我也看中了,想拿版权的,结果让姜文抢了先。

  这挺让人诧异的。

  姜文和高晓松,公认的才华横溢眼界高、品味独特,一般能令他们高看一眼的物事估计都不多。尤其是能令姜文念念不忘,以至于会去续两次版权的书,究竟会有多好看

  前阵子,姜文做客许知远的《十三邀》访谈,被问及为什么看中了《侠隐》来改编成《邪不压正》,姜文带着一脸陷入久远回忆温柔神气恍惚微笑着说:因为香,好吃,还有屋顶

  说这话的姜文,显得挺意识流。在没看过《侠隐》一书之前,我听得云里雾里。为啥一本讲侠客的书,会让姜文觉得香、好吃?屋顶上,又有什么奇趣?

  在看过书之后,密码统统破译。

  人的主观臆想非常神奇

  如果指给你一座城市,告诉你:那是北京。你可能会蛋定地“哦”一声,该干嘛干嘛去。

  但如果指给你一座城池,告诉你:那是北平。你可能会蓦地睁大眼睛,然后在脑中织造无数种关于一座老城的意象讯息

  它的大气苍凉,它的古雅与浑朴,它的辉煌与破败,它的日常和传奇

  厚重历史,它纷繁人事、它丰盛小吃……

  张北海老人,就是用回忆与想象编织了一张文字之网,网罗了以上种种,然后重现了一座理想之城:北平。

  并且,他给这座城池设置了一个危情时刻,让它孤悬在七七事变之前,黎明前寂静无声却暗潮汹涌黑暗里。

  就像一个梦,酝酿在1936—1937年之间,它是古老的北平最后的辉煌,回光返照的那种辉煌。

  在这座叫北平的城里,有一些老北京人才熟知的地名:东四、九条、西口、哈德门……还有老北京最常见却也最富特色胡同:干面胡同、烟袋胡同、前拐胡同……

  关于四合院记忆,是影壁、回廊、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

  姜开选画作

  姜文十几岁的时候,住的就是那样的胡同和四合院。张北海老人小说描写到的那块地儿,就是少年时代他的活动场地

  出于亲切念旧,他也是卯着劲儿,想把记忆里那个古典的北平在电影里复原。为此,他特意在云南搭建了一座差不多同等比例的北平城。

  资料里的老北平

  那时候的北平,肃穆庄严

  野雁南飞、日影西斜时分,苍苍茫茫如仪阵的大片青色屋顶,齐刷刷展示着一座古都的威仪。

  日常生活质感,则属于胡同巷弄里遮天蔽日的大槐树,探出墙头喇叭花,夏日里烈烈的蝉鸣。

  姜开选画作

  那时候的北平很美,但是最美最馋人的,是张北海老人笔下那些属于北平的美食:猪油葱饼、香椿豆腐、爆羊肉西红柿炸酱面、豆汁儿、牛骨髓油茶、炒肝儿,豌豆黄儿,驴打滚,灌肠、锅盔……

  书里能让人流哈喇子的描写有:把切成片儿的酱肘子和一堆火烧摆上了桌,还给他夹了一套。他咬了一大口,火烧还热着,肥的都化了……

  水果嘛,想象一下冻柿子和脆枣儿。春饼嘛,想象一下黄酱、葱丝、酱肘丝、熏鸡丝、韭黄肉丝、菠菜粉丝、鸡子儿……

  艾玛,不能写下去了,再写口水嗒嗒滴,键盘要失灵了。

  除此外,当时的北平,既是张君秋、程砚秋、杨小楼、梅老板京剧名角齐聚的北平,也是梅贻琦、蒋梦麟、胡适等知识分子意气风发办学的北平。

  同时也是太行三十六拳被迫退隐江湖,白朗宁手枪开始耀武扬威的北平。

  姜文电影剧照

  关于《侠隐》的故事线,姜文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电影:李小龙进了卡萨布兰卡的故事。

  短短13个字,极富想象空间

  小说里,也有个侠义道的复仇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天然,他的师父叫顾剑霜,太行三十六拳掌门人,一家子让欺师灭祖的大徒弟勾结日本人给灭了门。

  练了四十年的武功,一颗子弹就没了。时代,真的变了。

  刚被传了新掌门之位的李天然,幸运逃过一劫,被美国医生救下,后送到美国。

  故事主要是讲李天然从美国回来以后的复仇,复仇对象,一个大师兄,一个日本人。

  但是,李天然出国前的北平,还是那个容得下武林和侠义道的北平。等他再回来,时代变了,杀人已经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法律取代了正义,第一个淘汰的就是武林。

   

  侠义江湖碰到俗世江湖,如何处理?书里有一句亮点:一旦打起仗来,什么规矩都没了。

  姜文电影剧照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惶惑不安里,间谍、探子、汉奸野心家、交际花、革命党、热血青年、旧武林人,齐聚一堂,各谋各的事,各打各的算盘

  既有冯玉祥的旧部暗中革命,又有同情中国的美国医生暗中助力。

  既有“燕子李三”替天行道,也有“将近酒仙”信笔由缰。

  好了,剧透到此结束不然会被人喷死。

  姜文电影剧照

  说实话全书读下来,张北海老人关于北平的旧回忆,编织得非常精妙勾人,但是故事性方面要差一些。

  关于复仇,关于行侠仗义氛围倒是营造得不赖,就是落实到具体情节上,估计碰到了老先生短板,着墨不多,精气神也弱了(这一点,要看姜文怎么发挥了),不如写吃的,那么老神在在,津津有味

  更何况那个时期的武林,也已经是一个逝去的武林,风雨飘摇,就快荡然无存了。

  所以小说里的武侠故事,更像一个旧式的江湖小说。

  关于人物塑造,小说里挺单纯的,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与勾心斗角。总之,帮人的挺仗义,杀人的挺解气,爱人的挺痛快

  《侠隐》透着一股子疏朗豪迈天真气儿,就像小孩子心里一扇明镜似地,堂皇地写着:坏人必死,好人有好报。三观非常正。

  不知道除了食物好吃与屋顶上的世界迷人之外,这一点是否也合了同样具备天真气的姜文胃口

  电影会怎么改编,现在还不知道。不过预计姜文应该会在“侠”字上头多做点文章,大刀阔斧进行改编,否则故事的情节性的确过弱了一点。

  姜文在《十三邀》里还提到,他想在电影里拍出老北京人那股子浑不吝的气质

  就像书里这段:

  日本人快攻城了,人问一老奶奶:您不怕?

  我怕什么?七老八十了,庚子那年,八国联军进来,我都没怕,如今还怕个小日本儿?老奶奶说着自个儿笑了。

  因为听闻姜文一向有死磕细节劲头,我还渴望在电影里看到书里所描写的:

  东单、西单一带,都是一条条战壕,架着麻袋。

  东交民巷四周堆着沙包拒马。

  长枪全上了刺刀,大街上军车不断。

  店铺全上了门窗电线杆、墙上,到处是标语:“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北平市民坚决抗战”。

  学生沿街募捐:有钱出钱,没钱捐把牙刷也成。

  这样看来,先看小说,再去看姜文的电影,对比着看会很有意思,因为可以鲜明地看出姜文的意图水平

  《邪不压正》电影剧照

  传奇的消失,是从一座城池的覆没开始的。

  小说里,用短短几句话概述:二十九,三十,才两天,北平天津全没了。

  美国来的驻华记者无比惆怅地叹:属于北平的悠久传统精美文化、生活方式,从第一批日本侵略者进城,就都消失了。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作者张北海老人在后序里如是总结抗战烽火前夕,走进虚实两个世界,一位现代江湖游侠,越洋归来,替天行道,一了恩仇,穿云而去。

  闺友伴读

  随便聊聊吧

  就聊你想看这本书的理由

  在文末留言

  截止2018年7月5号晚八点

  留言点赞数排名前五位的读者

  各赠送一 本《侠隐》

  点击文末左下角 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此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看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得先看这本书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