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关于海涛法师名言
日期:2019-06-27 17:04:01 作者:海涛法师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关于海涛法师名言

  1、要思维死亡的真相。死亡是必经之路,我们在场的哪一个不会死?只是何时要死还不知道,这叫无常医生可能随时跟我们说:「某人,你现在已经第三期癌症。」你要说:「多谢,因为我早已体悟无常,所以什么都没关系!」你不能一听就昏倒了,一星期吃不下饭,狂瘦十公斤,或许医生又打电话来说:「不好意思,看错了。」结果自己徒增烦恼而已。所以各位,无论真的、假的,都没关系,自己的心态要紧

  2、要对别人慈悲,先要对自己慈悲!让别人看到我们就感受到慈悲的感觉;就像看到美丽的花,会心欢喜

  3、要常怀善念,能为长远未来准备快乐根源不是肉体,而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平静及自心的转化,转化什么?欲望怨恨,这就是常怀善念,也是自心的转化。各位今天来到这里受持八关斋戒,没有在家里享受,但是内心平静,一点罪恶感也没有,因为没有浪费时间,懂得消业障,懂得创造无量的功德

  4、当人生走到终点的那一刻,我们受到的评断,
不会根据我们一生赚了多少钱或获得多少文凭.....
而是你付出了多少爱及关怀

  5、要得到快乐、要照顾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修行佛法。不修行佛法,便没有快乐。无论何时修行佛法,都是在累积善业。业是确定的,善业一定会带来快乐,不仅是现在乐,还有未来多生多世乐。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佛法,就是真正用最好的方式在照顾自己、真正爱自己

  6、有益众人的事必须做,有益于众人的话必须说;有害于众人的事不要做,有害于众人的话不要说。

  7、要藉机会修行,
别人讚歎你,要谦虚功德回向众生
别人批评你,要藉这机会消业障、证空性;
会修行的人分分秒秒都在修行。

  8、被恨的人没有痛苦,恨人的人却终将遍体鳞伤,所以, 绝不去恨人。

  9、不能达到解脱境界,不是没有智能,而是因为还存有贪、瞋、痴的种种情绪起伏和执着

悲愿大的人智能也会比较大。因为当你关心个人体谅一个人、帮助一个人时,你就能从中增长许多智能。

我们可以从孤独寂寞淬炼出智能和解脱之道。

没有对事物透彻观察,就会引出人性内心种种的不安自卑。唯有通达事理的人,才能对治人心脆弱面。

当我们一无所有时,便没有什么好失去的。然而事实上我们是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但却设计成有许多东西可以失去。这种感觉乃根植于我们的恐惧——恐惧孤独、恐惧改变、恐惧事情无法解决、恐惧自己不存在

人们一生大都是与世浮沉追逐感官享受当中度过,即使为此付出严重代价,也在所不惜

  10、有些事情不是因为难以做到才失去信心,而是因为失去信心才难以做到。

  11、「环境何曾困志士,艰难到底助英雄」——能承受种种的挫折压力,才能够让我们真正的成熟

「山不转,路转。」如果无法改变他人、无法改变环境,何不训练自己以适应包容外缘呢?

遇见如意的事已经受到伤害了,何苦再发怒、记恨来让自己受到二度伤害呢?时时保持心情愉快,才是有智慧的人。

简单的生活视为一种享受,并对生活中的种种障碍、压力泰然处之,就能得到心灵的平静。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好的朋友能与我们共同成长,也会给予我们各种改善行为思想意见。只说我们的优点而不说缺点的,是损友

失败,能让我们面对真正的现实和自我。

  12、不计较,不比较,我们都是一家人

  13、耕耘这片心田需要时间、耐心善意决心。我们不断地为各种不如意的、琐碎的事情而烦恼,我们完全忽略了生命价值、死亡的逼近,也不知道要超越二元对立的意识和寻求苦的解脱。

  14、我们要"放下"的是自己的烦恼、自私,但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众生,再坏的人他都有佛性。就像小孩子在哭闹,不是打他要他停止哭闹,而是双手拥抱他。

  15、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要以慈悲为动机,哪怕只是一件扫地、倒水等微小的事情,或只是向佛陀供香、供灯等平常举动,都要以众生的利益优先

  16、悭者教布施,犯恶令奉戒,瞋恚劝忍辱懈怠精进,乱者使定意,愚冥教令学,智慧度无极,随时发善权。《佛说演道俗业经》

三种不善思惟,所谓:思惟五欲、思惟瞋害、思惟欺诳。此之三种不善思惟因何而起?当知皆以无明为因而得生起,身坏命终,堕三恶趣。《略教诫经》

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憙见。

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17、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生祸福,皆多年累积。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着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18、当我们努力为他人服务时,生活便会过得很有意义;当我们习于利益他人时,便会发现自己时刻都过得很快乐

  19、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不是共享荣华富贵
重要的是一颗「将心比心」互相体谅的心。

  20、发脾气对内对外都是烦恼,对内是指自己生烦恼,对外是指困扰他人。

  21、感恩,会让我们感动一切可贵;怨恨,会让我们感动处处敌对。一个希望得到快乐的人,就应该先学习感恩;一个希望远离恐惧与危险的人,就应该先消除内心的不平与怨恨。

  22、为了要在我们的内心、家庭社区制造快乐的气氛,我们必须了解快乐的根本在我们的内心;如果具足善心,悲心,有慈爱,那么足以影响全世界;若是决定一个快乐又有慈悲的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众生必定蒙受利益。

  23、有时候,当我们为了一点小事,或对方的不圆满生气时,
这个时候,最好的对治方法,就是多想想对方的优点,
只看到、想到好的那一面,烦恼自然就会很快的消除。
一旦熟练了之后,你的福报和种种善缘,都会迅速增加

  24、生命的意义就要来报恩的,
然后进一步要来爱众生。
有慈悲心的人最快乐
所以我愿精进的、
更努力的修行、做功德,
然后来布施,迴向给大家

  25、智慧者云:「我的心是开放的,我的学习只是一个开始。因为我感到贫乏,所以我学习。」这才是智慧的起源

  26、修行时,要观察在心中已有多少和谐、快乐、轻鬆,要注意你是不是在为意外或不幸感到焦躁,以及有多少忿怒、不安、恐惧、焦躁、烦恼在你心中徘徊不去。

  27、布施的功德利益
一个人如果不行布施,他是决不能作利他之事业的,因此也就决定不能成佛了。
相反的,如果能行布施,则生生世世可以永断恶鬼趣,永离诸贫穷,能断诸烦恼,
享用不尽,受诸快乐。
具有完善条件行布施
是指菩萨行布施时,应具足信心、恭敬
适当的时候,在不损害其他众生的情况下,自己亲手去行布施。
在布施的时候,面对布施物心无贪著;
施毕以后,也不因此而期望来生果报
抱著这样的态度去行布施,其功德自然放大倍增。

  28、这世上,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别人笑笑自己,放轻松,给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快乐。
隐恶扬善的意思就是:人家的缺点――我们尽量不说;人家的优点――我们尽量去说。
人生最大的福气就是没有遇到灾祸,而人生最大的灾祸就是强求福气。
占别人的便宜,就是我们惹祸的开始。
古人云:“积爱成福,积怨成祸。”
乐观的人只顾着笑,而忘了怨;悲观的人只顾着怨,而忘了笑。
含蓄是一种美,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29、爱,使人走向人生至情境界。

  30、自己的事情,要看作幻化的,再好的事情也是假的,再痛苦的事情也是一种感受,哪有真的呢?绝不要将十年前的痛苦还带在身上,歹命喔!各位要了解,佛陀说空性,是为了破我执,破烦恼,但空性不离大悲。正因为众生有苦,所以我们要积极、精进,发起成佛的菩提心,以空性净化自我,以大悲帮助众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关于海涛法师名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