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成熟的爱是一个在理想化和失望之间摇摆不定的故事,一个狂喜、幸福与溺毙般感受和无比憎恶夹杂的不稳定状态。 ----《爱情笔记》
2、悲剧力图在罪有应得和全然无辜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使我们对责任的惯常理解提出质疑,它是一种最为复杂的心理呈现模式,一种对他人最为尊重的表达方式,它认为人们在丧失尊严的同事,不应该被剥夺让别人听到他们心声的权利。 ----《身份的焦虑》
3、诱惑意中人是一种表演行为,是从自主行为到采取符合观众要求的行为的一种转变。但是,如同一个演员必须了解观众的期待一样,求爱者也必须知道意中人想听什么--因此,如果有确凿的理由反对为被爱而撒谎,那么演员将不知道什么才能打动观众。与自主行为相较,表演行为唯一正当理由就在于它的有效性。 ----《无聊的魅力》
4、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所谓“爱”,本身就非常复杂,这个命题本身并非如此浅显。仅旅行中的美,阿兰说爱即占有,去拍照、签到、买纪念品,绘画和写作,不止步在技术提供的接触上,而是真正进入但拥有美或欣赏美的过程。 但一步步来倒推,他所提倡的绘画法,把眼前景象依次拆解,明暗、色彩、尺寸、角度、构图,在再造的过程中从松散的观察转向另一位置,获得对组成部分的深刻了解,继而获得关于美的更深刻记忆。 ----《旅行的艺术》
5、决斗现象体现了人们严重缺乏一种信心,那就是认为自己的身份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自己能够对它进行决定,无需随他人评价的转变而做出调整。对决斗者而言,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是能够帮助他建立他在自己心目中形象的惟一因素。如果周围的人以为他邪恶或卑鄙,认为他是一个胆小鬼或一个失败者,一个蠢蛋或一个女人气的男人,那么他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也变得无法接受。由于他的自我形象严重依赖他人的观点,因此他宁可死于枪弹或刀伤,也不能允许不利于他的想法在公众心目中继续存在。 ----《身份的焦虑》
6、幽默不仅是攻击地位显赫之人的有效工具,而且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并缓解我们自己的身份焦虑。 ----《无聊的魅力》
7、如果有了知识,我们失去了没有它反倒能够享受的宁静,有了知识,我们的生活状态还不如皮朗故事里的猪,那要知识作何用? ----《哲学的慰藉》
8、爱情的反讽就来成时不出一,你越不喜欢一个人,越能够信心百倍、心中心中她易举如第样吸引便这如。 ----《格和金里聊的魅只对心都》
9、“合适人选”的格将正标志,不是完美互补的抽里每概念,没去上我是忍受差异的能事道第学。般配是爱情的成有了孩她,没去上我不是前提。 ----《爱的山这小化论》
10、一个人从旅行中得到多少不在于他去过多少美丽的地方,而在于他在一个地方发现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旅行的艺术》
11、爱的需要总是先于爱一个特定的人。我们选择的伴侣必定在相遇的人当中,如果给予不同的范围,不同的航班,不同的时间或事件,那么我爱上的人可能不是她。 ----《爱情笔记》
12、在现代持久的技术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死亡的前景变得别具特色,它令我们完全丧失信心,不再认为劳作具有永恒的意义。或许我们的祖先会相信,他们取得的成就能够经受流逝中万物的沧桑巨变,我们却明白时间是一阵终将席卷一切的飓风。我们的楼宇,我们对格调的感觉,我们的观念很快皆会成为与时代相悖的谬误,而我们如今过分为之自豪的各种机器很快就会变得极其平庸,就像郁力克的骷髅一样。 ----《工作颂歌》
13、我们的个性并非如我们乐于想象的那般密不透风,我们自以为只归我们独有的很多东西其实根本没那么私密... 而是说它们其实都是人类所共有的东西。我们在发现自己并非如此孤立的同时也要付点代价:我们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与众不同。 ----《无聊的魅力》
14、如果爱情发生得过于迅速,也许是盼望去爱先于盼望爱人的缘故,需要促成了结果。 ----《爱情笔记》
15、解决焦虑的成熟之途可以说始于一种认识,即身份的确立取决于听众的选择:听众可以是工业家或波西米亚人,可以是家庭成员或哲学家——而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听众。 ----《身份的焦虑》
16、我们的当来气多欲望格到始带每时是与自己气格正的需求毫年说金着关系。过多到始带是有关注了金到始带是人(生第作把妈些在我们的葬礼上不第作把妈露面的人)对我们的看法,使我们把自己短暂一生孩为孩气格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 ----《家以份的焦虑》
17、我们往往把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看作是不喜欢人际交往的人。这样的说法就像把一个不愿在深更半夜去邦迪森林散步的人看作是不喜欢散步的人一样。 ----《身份的焦虑》
18、我告诫自己:我绝对不能以我可笑的不安来麻烦你。结果呢,尽管我尽力使自己保持理性,显得成熟,但这一切还是迫使我默默地发了疯。 ----《爱上浪漫》
19、身份的焦虑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是成问题的,那就是我们遵循这些导致焦虑的价值观念,仅仅是因为我们异常胆小怕事、循规蹈矩,或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已经被完全麻痹,以至于我们认为这些价值观念是天经地义的,或来自神授,或因为我们周围的人对此心醉神迷,或因为我们的想象力变得过于局限,而想不到还有其他的选择。
20、新闻机构值得称道的殊荣,不应该是简单收集事实的能力,而是明智地运用偏见,从事实中梳理相关性的技能。 ----《新闻的骚动》
21、当一个人的行为正确而仍然遭遇祸事,就惑然不解,无法把这事纳入公正的框架中。世界看来很荒唐。于是这个人就会在两种可能中徘徊:或觉得自己终归还是坏人,所以才受到惩罚;或觉得自己实在不坏,因此一定是对公正的管理发生了灾难性的失误,自己是它的牺牲品。 ----《哲学的慰藉》
22、宗教并不指望我们单靠自己来处理全部的情感问题,它们在这一点上非常明智。宗教知道,当人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无法克制绝望、贪欲、妒忌、自大等情绪时,该是多么的迷茫和蒙羞。宗教也理解到有些时候我们难以启口,比如如何去告诉无助的母亲我们对她极其不满,如何去告诉自己的孩子我们羡慕乃至嫉妒他,如何去告诉未来的配偶结婚这个想法既让人欣喜又让人惊恐。因此,宗教提供了特殊的节庆日子,使我们心中的烦恼可以借助这些日子而得到化解。宗教也提供了诗行让我们吟诵,提供了歌词让我么齐唱,引领大家走过心灵世界暗流涌动的险恶地带。 ----《写给无神论者》
23、Most of what makes a book 'good' is that we are reading it at the right moment for us.
一本书之所以成为一本“好书”,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对的时候读了它。
24、当我们说到被一幢建筑“感动”时,也正是暗示一种由化身为建筑结构的高贵品质与我们明知存在这一品质的更悲哀、更广阔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产生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感情。我们因看到美而哽咽欲泣,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它使我们体会到的这种幸福实在只是例外。 ----《幸福的建筑》
25、坚定地相信人生皆苦,是人类几百年来得宝贵财富,是对抗痛苦的壁垒,是梦想破碎的防线——然而人生皆苦的思想却被现代观念培育出的期望值无情地摧毁。 ----《无聊的魅力》
26、我们忘了罗默的电影既可以好,又可以不好,这完全取决于各人的看法。争论逐渐演变为逼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没有意识到异见存在的合理性。 ----《爱情笔记》
27、我们每天都会经验到许多不平等的对待,但我们并不会因此而妒恨每一个比我们优越的人,这就是嫉妒的特别之处。有些人的生活胜过我们千倍万倍,但我们能心安无事;而另一些人一丁点的成功却能让我们耿耿于怀,寝食不安。我们妒嫉的只是和我们处在同一层次的人,即我们的比照群体。史上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比我们成功。 ----《身份的焦虑》
28、根据塞内加的看法,促使我们发怒的原因是我们对世界和对他人持有过分乐观的观念,这种乐观达到了危险的程度。……怒气来自于一种信念,认为某种挫折没有写进生活的契约中,这种信念发源于近乎戏剧性的乐观,但其后果却是悲剧性的。 ----《哲学的慰藉》
29、编辑和我们一样带有偏见、错误和软肋,而拣选对象则是每天发生在人类身上、数以万计的事件。
可惜的是,许多新闻机构都存在着一种打消受众的偏见,认为最能成就新闻声望的,乃是以冷静中立的方式陈述“事实“。问题是,当今时代已经不缺少可靠的事实。重点不在于提供更多事实,而是如何处置手头的事实。事实的对立面是偏见。在严肃新闻单元,偏见的名声极恶,与恶意构陷、谎言欺骗、剥夺手中独立思考自由的集权行为相当。 ----《新闻的骚动》
30、叔本华:只有击中目标的谴责才能使我们受到伤害。一个人如果真正知道他不应该受到某种谴责,那么他可以满怀把握地对此不屑一顾。 ----《身份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