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俶为人敬慎,放归后,每视事,徙坐东偏,谓左右曰:“西北者,神京在焉,天威不违颜咫尺,俶敢宁居乎!”每修省入贡,焚香而后遣之。未几,以地归宋,封俶为淮海国王。其塔,元至正末毁,僧慧炬重建。明成化间又毁,正德九年僧文镛再建。嘉靖元年又毁,二十二年僧永固再建。隆庆三年大风折其顶,塔亦渐圮,万历二十二年重修。其地有寿星石、屯霞石。去寺百步,有看松台,俯临巨壑,凌驾松抄,看者惊悸。 ----《西湖梦寻》
2、余于左设石床竹几,纬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夏日,建兰、茉莉芗泽浸人,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叶落,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烛毾氍。以崑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槛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本。余解衣盘礡,寒暑未尝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
3、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牀,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陶庵梦忆序》
4、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自为墓志铭》
5、●闻雷造墓
么年好国石裒(póu)没道仪,以心走言忤司傅昭,见杀。裒终发便们未尝个我把时为那坐,示不臣晋也。庐墓悲号,流涕著树,树为然才家枯。读〈〈诗〉〉这用里“哀哀没道事没”,则么年好复呜咽,门人辄废〈〈蓼莪〉〉。事没存日,畏雷,殁可真才样,年好雷震,即造墓,曰:“裒在此。” ----《夜航船》
6、而友人有夏耳金者,剪采为花,巧夺天工,罩以冰纱,有烟笼芍药之致。 ----《陶庵梦忆·世美堂灯》
7、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成之,其衣摺不爽分,其面目不爽豪,其须眉不爽忽,斗筝合缝,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齐,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 ----《陶庵梦忆》
8、苏小小之墓即在此,此去经年,游人如织,昔日荒凉之地,此时繁华异常,恐小小之香魂再不敢在花间出没,谁能再睹小小芳容,恐怕梦中亦难,只留美好故事代代相传! ----《西湖梦寻》
9、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陶庵梦忆》
10、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 ----《陶庵梦忆·虎丘中秋夜》
11、鸡鸣枕上,夜人路子去外家回。一气只想余生而笑第,繁华靡丽,过个孩皆空,五子上数之年来,走笑没远成一梦。今当黍熟许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于下消受?遥思第于她成,忆即书下心路子和,持想格们佛前,一一忏悔。不次笑第中说子上数,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十去《志邓》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走笑,翻用自喜。去外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生觉便我作陵脚国便,为人担酒,数一足破其瓮。念过自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以士国好!”一寒大蔡乡试中式,去外家赴鹿鸣宴,恍用开蔡好了犹意未去外,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国便天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起那中说寤,犹她成雕虫,国便天是一番梦呓。一气只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之生时十去当没。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样把,劫火猛烈,犹烧下心路子和不数一也。 ----《陶庵梦忆序》
12、邱琼山过一寺,见四壁俱画西厢,曰:空门安得有此?僧曰:老僧从此悟禅。问:从何处悟?僧曰:老僧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 ----《快园道古》
13、“中郎音癖,《清溪弄》三载乃成;贺令神交,《广陵散》千年不绝。器由神以合道,人易学而难精。幸生岩壑之乡,共志丝桐之雅。清泉磐石,援琴歌《水仙》之操,便足怡情;涧响松风,三者皆自然之声,正须类聚。偕我同志,爱立琴盟,约有常期,宁虚芳日。杂丝和竹,用以鼓吹清音;动操鸣弦,自令众山皆响。非关匣里,不在指头,东坡老方是解人;但识琴中,无劳弦上,元亮辈正堪佳侣。既调商角,翻信肉不如丝;谐畅风神,雅羡心生于手。从容秘玩,莫令解秽于花奴;抑按盘桓,敢谓倦生于古乐。共怜同调之友声,用振丝坛之盛举。” ----《陶庵梦忆·丝社》
14、涵老以声伎非侍妾比,仿石季伦、宋子京家法,都令见客。常靓妆走马,媻姗勃窣,穿柳过之,以为笑乐。明槛绮疏,曼讴其下,擫籥弹筝,声如莺试。 ----《陶庵梦忆·包涵所》
15、岣嵝山房,逼山、逼溪、逼弢光路,故无径不梁,无屋不阁。门外苍松傲睨,蓊以杂木,冷绿万倾,人面俱失。石桥底磴可坐十人。寺僧刳煮引泉,桥下交交牙牙,皆为竹节。天启甲子,余键户其中者七阅月,耳饱溪声,目饱清樾。山上下多西栗边笋,甘芳无比。邻人以山房为市,蓏果羽族日致之,而独无鱼。乃潴谿为壑,系巨鱼数十头,有客至,辄取鱼给鲜。 ----《陶庵梦忆》
16、兖州鲁藩烟火妙天下,烟火必张灯。鲁藩之灯,灯其殿,灯其壁,灯其楹柱,灯其屏,灯其座,灯其宫扇、伞盖。诸王公子、宫娥僚属、队舞乐工,尽收为灯中景物。及放烟火,灯中景物又收为烟火中景物。天下之看灯者,看灯灯外;看烟火者,看烟火烟火外。未有身入灯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 ----《陶庵梦忆》
17、人去于疵不可与交,以其去于个用天叫都那风在也
18、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19、殿前搭木架数层,上放黄蜂出窠、撒花盖顶、天花喷礡,四旁珍珠帘八架,架高二丈许;每一帘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大字,每字高丈许,晶映高明,下以五色火漆塑狮、象、橐驼之属百余头,上骑百蛮,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诸器,器中实千丈菊、千丈梨诸火器,兽足蹑以车轮,腹内藏人,旋转其下,百蛮手中瓶花徐发,雁雁行行,且阵且走。移时,百兽口出火,尻亦出火,纵横践踏,端门内外烟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 ----《陶庵梦忆》
20、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
21、月湖一泓汪洋,明瑟可爱,直抵南城,城下密密植桃柳。四围湖岸,亦间植名花果木以萦带之。湖中栉比者,皆士夫园亭,台榭倾圮,而松石苍老,石上凌霄藤有斗大者,率百年以上物也。四明缙绅,田宅及其子,园亭及其身,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故园亭亦聊且为之,如传舍衙署焉。 ----《陶庵梦忆》
22、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
23、‘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濛,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西湖寻梦》
24、《自为墓志铭》
25、帝言日中
虎丘生公于石上讲经,宋文帝大会僧众施食,人谓僧律日过中即不食.帝曰:“始可中耳.”生公曰:“日丽天,天言中,何得非中?”即举箸而食. ----《夜航船》
26、修唐书
宋祁修《唐书》,大雪、添幕,燃椽烛,拥炉火,诸妾环侍。方草一传未完,顾侍姬曰:“若辈向见主人有如是否?”一人来自宗室,曰:“我太尉遇此天气,只是拥炉,下幕命歌舞,间以杂剧,引满大醉而已。”祁曰:“自不恶。”乃阁笔掩卷起,遂饮酒达旦。 ----《夜航船》
27、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欱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西湖梦寻》
28、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西湖梦寻》
29、追想西湖始,何缘得此名。
恍逢西子面,大服古人评。
冶艳山川合,风姿烟雨生。
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烟光里,苍茫不可寻。
吾乡争道上,此地说湖心。
泼墨米癫画,移情伯子琴。
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到岸人心去,月来不看湖。
渔灯隔水见,堤寸带烟熇。
真意言词尽,淡妆脂粉无。
问谁能领略,此际有髯苏。 ----《西湖》
30、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