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修行是为了将来的快乐,而将来的快乐和现在的快乐,是多少有点抵触的。很多人不相信来生,别说来生,就是明天在哪睡他都不在乎。这显然不是解脱的正道。但反过来,牺牲现在去满足未来,常被人称作“延迟满足感”、“自律”而得到赞誉。但这就真的好吗?
当你努力挣钱争取将来早退休时,可能料想不到,在退休之前身体就垮了。为得到渴望的东西而付出的代价,可能远远超过它本身的价值。
佛教提倡的修行,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如果偏于追求未来而牺牲现在,就有流入苦行的倾向。佛陀慈悲示现六年苦行,也是要告诉大家,这条路行不通。现在的放逸固然要不得,但现在的快乐也绝非不重要。
《阿含经》讲,曾经有个天人,在河畔月出之时,见一比丘入水洗浴,浴完上岸,披好衣服,等待身子晾干。天人放出光明,说,像你这样皮肤嫩白,头发乌黑,年轻盛美,正是享受五欲的好时候,干嘛剔除须发,穿上袈裟,舍弃现在的快乐,追求不应时节的快乐呢?比丘说:我不是舍弃现在的快乐,追求不应时节的快乐,恰恰相反,我是舍弃不应时节的快乐,得到现在的快乐。
很多人不知道,修行是讲“现法乐”的。“现法乐住”,后来常指禅定。修习禅定,最根本的目的当然是得到智慧,但还有个重要的副产品,就是得到现下的快乐。不过,“现法乐”并非局限于禅定。只要能令现在快乐,又不为未来造下恶因、损伤未来快乐的道路,就是修行的正道。
“现法乐”的障碍,主要是烦恼。比如,在愤怒的时候,可能会摔手机。摔手机肯定是不理智的,摔坏还得花钱再买,肯定要损害未来的快乐。但人一生起气来,管不了那么多。伤人的话,也会说出来。很多时候,得不到快乐不是因为对的事情做得少,而是因为错的事情做得多,很多事情,因为情绪化地处理,把它搞砸了。
除了愤怒,贪婪也是烦恼。一个小姑娘,化了一个多小时的妆,蹬上高跟鞋去参加大佬的聚会,在比较好的情况下,她可能只是损失一晚上的时间,做出虚伪矫饰的语言和表情,这还不算太坏。而她一旦想得到什么,有得到什么好处的可能,恐怕所付出的,是要以损害她未来的快乐和幸福为代价的。我们往往欢迎“贪”,不知“贪”也是“现法乐住”的敌人,更隐晦的敌人。
“现法乐住”,常被称为禅定。真正的禅定,广义上的禅定,绝非坐在那里不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静坐,是一种手段,甚至是必要的手段。就像睡觉,人是不能只干活不睡觉的。废寝忘食,一两天还可以,一星期,人就废了。吃饭睡觉是为了恢复气力与精神,为做事提供更好的条件。座上的禅定也是一样,是为座下的禅定提供更好的条件。
真正的禅定,是心恒与善心所相应,始终远离烦恼。要达到这个目标,静坐当然要容易一点,但只是静坐还不够。禅定不是要表演给别人看,也不是要把人变成石头,而是要让修行者能够渐渐熟练地驾驭心,像调伏桀骜不驯的野马那样。所以佛陀常说:什么叫老司机?老司机说的是能调伏自心的人,不是会飙车的人。——“盛瞋恚能持,如制逸马车。我说善御士,非谓执绳者。”
那么,想得到“现法安”、“现法乐”,具体怎样操作呢?佛陀开出了四个药方: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方便具足。这里的“方便”,指借以谋生的手段。说“借以谋生”,因为“谋生”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了谋生才到世界上的。就像去同一个地方,去旅游,你很高兴,去挖煤,你就不高兴了。来到世界上,如果目的就是谋生,混口饭吃,是很乏味的,也很辛苦。但如果连一口吃的都没有,又很焦虑,很痛苦。
要平衡两者,就是方便具足——佛陀举了一些例子:种田、经商、贸易、做公务员、秘书、文案、会计、美工,其他种种技术…… 这些例子确实是佛陀举的,不是我编的,原文叫“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守护具足,是说通过“方便”得到的生存所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自手执作,是说要靠自己的劳动。如法而得,是说不违背道德和法律,不损害他人利益。能极守护,这个就有意思了,可能令财产损失的对象主要有四种:“王、贼、水、火”。简单地说,不要因为灾祸而破财,不要因为生病而破财,不要因为官司而破财,也不要因为股市、楼市、通货膨胀等等而破财。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三种叫“善知识具足”。当你有了一定的钱财,能满足生活所需,又能好好守护,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的危险是,你要么膨胀了,要么放逸了。膨胀了,就容易去追求与你现有能力、品德不匹配的东西,就会带来凶险。放逸了,就会腐化、堕落。福报享尽,痛苦就开始了。
因此,善知识具足主要是四个条件: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落度,就是放荡,不检点。如果有钱财,能守护,还能远离落度、放逸、虚妄、凶险,就可以令没有生起的痛苦不生起,已经生起的痛苦渐渐解脱;还可以令没有生起的快乐生起,已经生起的快乐摄持不失。
满足这三种,可以说比较完美了,但是,还不够,还有第四种,“正命具足”。其他地方说到“正命”,比如“八正道”的“正命”,和这里的“方便具足”有些类似,是说赖以谋生的手段要正当。八正道的正命,也可以理解成这四种具足的组合。
而这里的“正命具足”,是从更细微的角度来诠释。简单地说,就是既不要“少挣多花”,也不要“多挣少花”。少挣多花,就像无花果树,是留不下种子的。而多挣少花——我们看来很不错的,像“貔貅”,“只进不出”,盈余越来越多,但佛陀认为这并不好,不是“正命”。
如果以“挣多花少”为目标,那么,什么时候也达不到。挣多少钱算多呢?这时候,“生存”就不再是“方便”,就变成了目的。对修行来讲,解脱是目的,生存只是解脱的手段、工具。为了解脱,要有“堪能”的身体,充沛的气力,清醒的神智,因此,要有衣食。但如果将才智都耗费在衣食用度上,就和修行背道而驰了。
佛陀把“挣多花少”的人比成“饿死狗”。有个人叫摩诃男,有真金百千亿,吃饭只吃粗碎米,豆腐渣,腐烂的姜,戴树叶做的帽子,而且从来不把钱财施与沙门、婆罗门,也不救济穷人。他吃饭的时候要关上门,虽然吃的不好,也生怕别人看见。他没有子息,命终之后,财产“没入王家”,收归国有了。他因为以前的恶业,还堕入地狱。
佛陀说,“正命具足”的人,出入应该像一杆秤,“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换句话说,量力而行,自己就是个流通环节,钱财通过自己,流到它该去的地方。谁需要钱,哪里有钱能成就善的因缘,钱就流向哪里。可以通过自己,也可以不通过自己,一切都是随意的。这就是是“知平而舍”,“正命具足”。
佛陀赞同有正当的钱财来源,也随喜富贵的人。随喜富贵的人,是因为他们有充裕的钱财来做种种善事,但佛陀并不提倡,有了丰稔的钱财,就应该花在自身的衣食享乐上。一个人单说吃穿,是花不了什么钱的。就算这样,佛陀也不提倡暴饮暴食,不提倡碰见好吃的就可劲儿吃。他提倡有节制的饮食。
有个波斯匿王,吃得非常肥硕,只是站着,就全身流汗,苦恼得不得了。佛陀做了个偈子:
“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波斯匿王就对一个少年说,以后,我每天吃饭的时候,你就给我念这四句偈子,我赐给你金钱十万。后来,波斯匿王就变瘦变帅了。
现下就得到快乐的方法,也没有多么高妙神奇。佛法也可以非常朴素、非常平淡。后来总结出的禅定的种种因缘: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等等种种,非常繁琐复杂,但要说具体的落脚点,也都很简单平常,就是像“不要搞不正当的营生”、“财物的进出要平衡”、“饮食知道节量”,这些。这些都能做到,现下就得到快乐,就是“禅定”。禅定并不在别的地方。
佛陀有次外出乞食,看见一对年迈的夫妇,佝偻驼背,穿过巷子,走到尽头的垃圾堆旁,蹲下身来烤火,一边烤火,一边互相注视,眼神里充满对五欲的渴求。
佛陀对阿难说,你看见了吗?这对老夫妻,佝偻着身子,他们的身体衰朽不堪,眼神却充满对五欲的渴求。阿难说,看到了。
佛陀说,这对老夫妻,如果他们在年少健壮时,努力求取财物,就可以成为舍卫城第一富裕的长者;如果年少出家学道,精勤修习,就可以得到阿罗汉果;如果他们以后来的壮年之身,努力求取财物,就可以成为舍卫城第二富裕的长者;如果出家学道,就可以得到阿那含果。如果以中年之身,勤求财物,就可以成为舍卫城第三富裕长者,出家学道,可以成为斯陀含。如果他们以老年之身,勤求财物,尚可以成为第四富者,出家学道,还可以证得须陀洹。但是他们现在,已经到了耆年,衰朽不堪,没有钱财,也没有方便,什么能力都没有了,就算想觅得钱财,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