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她,是一个职场精英,白天在办公室里上阵杀敌、无所不能,晚上下班了就喜欢约上三五个知己好友去泡吧,借酒精来麻痹那紧张压迫的神经。
一天晚上,她照常来到了那家mini吧,当她去洗手间的时候,在门口被一个大肚便便的中年油腻男人拦截搭讪,男人想套路她,当然,没有成功。
她投以不屑的眼神,并逼问道:“你这么丑,凭什么认为我会受约?”
男人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泡吧呀,喜欢泡吧的女孩,应该都很好睡。”
男欢女爱本正常,见色起心坏心肠。我来酒吧,就证明我很好睡?照这说法,假如我穿得少,岂不是要任人糟蹋?
有人说这是一种偏见,对,没错,这的确是一种偏见,而且是一种很常见的带着歧视的偏见。
她出入都有宝马奔驰坐,肯定是被哪个男人包养的小三;
......
小卡认为,这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贴标签了,而是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批判。
02
我们常常会习惯性给一个人贴标签:唱歌好听的是“情歌王子”,喜欢泡吧的女生是“夜店女王”,像黄磊般有学识有才华的称为“百科全书”,像何炅般情商高又会说话的人叫“社交达人”,长得好看的叫“广州彭于晏”,清纯美女叫做“宅男杀手”,魅力成熟大叔就是“师奶杀手”。
那么,为什么人们喜欢给别人贴标签呢?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做“归因”,归因又可分为内因和行为外因。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内因”来解释别人的行为,而用“行为外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简单的说,“内因”就是把某件事情的动机归结于一个人的人格、品质、态度、情绪等;
“行为外因”则是把某件事情的动机归结于外部条件,例如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等等。
例如,你看见一个人往街上丢垃圾,会下意识认为那个人没素质、不爱护卫生;如果是自己丢垃圾,则会认为自己是因为久久没有见到垃圾桶,逼不得已才扔的。
又或者,小王完成不了上司交代下来的任务,你心里就暗骂:真笨,这么小的任务都完成不了;而如果换成自己,则认为是任务难度太大,换做是旁人也一样做不好。
同样的,你看到那个泡吧的女孩,会认为她是放荡;而如果是你去酒吧,则是因为心情不好。
我们总是下意识地去批判别人,而给自己找很多借口。承认一个人的优秀总是很难的,而批评一个人则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
03
上文所提及的,那个泡吧的女人好不好睡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小红帽”的内心,也可能住着一个“大灰狼”。
西装革履的知识人士,会为了逃避赡养责任,把80岁的老母亲赶出家门;
戴着大金链子、左青龙右白虎的黑社会大哥,也会对住院的亲人无微不至。
你以低俗的眼光看待他人,想必他人也同样会用龌龊的眼光看待你。
倘若以后你再遇到一个人,看见一件事的时候,是否应该放下你的偏见,停止你的批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