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读完52本书2000万阅读爱好者关注回复【早安】领取你今天的早安日签文 | 司令同学 · 主播 | 阿成
亲爱的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共读《独立思考》这本书中第七章,页数是172页至第192页。
上一章的内容中,我们介绍了构建一项论证所需要完成的步骤方法,那么紧接着我们就要讲不同用途、不同类型的论据如何进行概括、归纳和演绎的过程。
归纳论证和演绎论证有什么不同?
概括论证和我们的生活有多少关联?
类比论证有哪些用处?
听了今天分享,这些问题你都能够得到答案。
佛经里的一则寓言讲到,几个盲人来到一头大象前。
其中一个盲人摸摸大象的鼻子说“大象像一条蛇”,另外一个盲人反对他说:“大象应该像树干”,原来是他抱住了大象的腿。
“胡说八道”,第三个盲人马上打断了他们的发言,只见他一边摸着大象的尾巴一边说:“大象应该是一条绳子的形状。”
用“盲人摸象”的故事介绍论证过程中归纳论证再合适不过了,归纳论证的结论是从前提推断出来的,只能表示事物的强弱,不能代表真假。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归纳论证进行推理,因为生活中总是会不断地遇到不熟悉的情境,我们也就需要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断。
还有一种论证方法,它的结论必然是从前提中推断出来的,如果前提为真,那么推理过程有效,结论就一定为真。
这种归纳论证完全相反的论证,我们叫它演绎论证。
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中,科学家们为了保证研究的结论一定正确,会摒弃上述两种论证方法而采用概括论证。
简单地来讲就是以总体的一个样本为基础,大量地进行民意调查、普通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论证,为的就是更好地推广这个应用最终得到的理论。
概括论证一般隶属于相关的机构,很少是个人行为,听起和我们的人口普查有很多相似之处。
而且由于调查的对象数量过多,不同的被访者理解措辞的时候也难免会出现偏差,这时候就需要调查者和受访者之间进行一个双向的博弈。
作为调查者,想要获得确切的结论,设置问题的时候就要尽量做到简单易懂,而且只涉及一个主题。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调查的内容是“00后的文化喜好”,那你设置的题目中就不能出现具体的文化载体。
一上来我们就问:“在视频播放平台发弹幕,是00后的文化喜好吗?”那你必然会得到肯定的答案。
同理作为受访者,要在调查的过程中事先想好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不受措辞诱导,做出误判。
一旦调查问卷中暗藏指向性,那么你的回答很有可能被引入到非公平性的新闻报道中,成为失实报道的养分。
在所有的论证方法中,概括论证和归纳论证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上面我们提到归纳论证的结论是从前提推断出来的,概括论证的前提就是以正确为主,归纳论证只能表示事物的强弱,那么概括论证得来的大量数据刚好可以增加归纳论证的强度。
前提一定正确、样本量足够大,样本的更新及时,都让概括论证成为了归纳论证最坚实的后盾。
样本数量大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结论雷同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类比的方法来区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不同点。
类比论证主要应用在法律、政治、军事等严肃的领域。
科学家会以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在小白鼠和其他动物身上做实验,提出人类在药物和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会出现的表现假设。
天文学家则以星系中的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的相似性作为基础,对这些星球的特征做出预测。
在法律领域中,我们也会常常看到法庭在做出判断之前会参考以前的相似案件,进一步完善审判的流程。
运用类比我们也可以对其他人的论证提出反驳的意见。
你可以针对类比中的错误提出一项新的类比进行回应,也可以通过类比对论证过程进行延伸,从而发现更多不准确和不恰当的结论,并对这些结论提出不同的见解。
类比论证通常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说服力的强弱取决于参与比较的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和相异点的类型和程度。
切记,基于类比的论证并不能提供确凿的证据,仅仅是提供了具有不同说服力的论证。
#有书君说#To 全体书友: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团队着手做了这样一件事,就是全面升级有书共读+小程序,经过了59天的精心打磨,从内容、功能、体验上做了全面升级,现在有书共读+3.0版本终于能和你见面了,期待你的使用与反馈~
与此同时,【早读】和【晚读】的内容自5月13日后也将不在【有书公众号】内推送,所有共读内容将全部迁移至【有书共读+】小程序内展示。请书友们及时关注该小程序,以免错过共读内容!请书友们及时关注该小程序,以免错过共读内容!请书友们及时关注该小程序,以免错过共读内容!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
—— 有书君
↓↓↓ 点击下方小程序,立即体验
点击“阅读原文”,完成今日早读签到。
你点的每一个,我都当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