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亦勋在电商网上浏览了许久,掏出专门记录观影和读书名单的小笔记本把看上的书都先一一记下,排到购书计划中上一次外出买书已是三年前了,当下的实体书店也日渐没落,十多年前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便可见到很多跟我岁数相反的初高中生们在新知图书城里或坐或站凝神静气看书,如今这种景象已经很少网络上纵然有更多的选择,尤其是相见恨晚的佳作,但也始终替代不了现场翻阅的新鲜感,和不期而遇的惊喜时代的变化总能反映在阅读习惯上,日益增加的生存压力排挤着冷清的书店,粗制滥造的电视雷剧的泛滥印证的是我再也没有定期购买省广播电视报
每一次购书后我的书柜就面临着调整,柜子的上下两层分门别类各不相同,上层是归类齐整的文学和社科,触手可及,小说放一起,散文杂文又各放一道,相得益彰不唐突;后人的作品紧挨着先人,承前启后历史哲学人文地理汇聚一堂博采众长下层则是杂志小人书漫画儿时的百科全书等辅助性读物,毕竟看的次数不那么频繁好在书无论怎么增多我总有办法腾出空间,又不至于破坏陈列秩序
书读多以后人自然也需要表达,这也是一种收获如果说阅读是为了安抚浮躁的心思,那写作就是为了平复来自外部的惶恐,活着不仅需要隐忍的勇气,更该有力度地发声,扫荡胸中郁积之气在为矫饰而奋斗,为假装而生活的当下保留真诚面对内心的态度和清净明朗的心态
每天例行公事般查看几次关注的文学和文化类微信公众号,同时保持着发现并抄写让自己若有所思的诗歌记录作品每一次的发表和入围奖项的习惯,再时不时更新个人专栏和留意几个大型文学出版业界咨询网站上更新的内容,总能觉得日复一日的单调重复人生还是有所期待,不断地投稿更是为了寻找活着的目标和意义经典的稀缺也是由于人已经对于思考倦怠习惯于行尸走肉醉生梦死的麻木僵局,然而人终须与世界握手言和,如美国电影梦中雷霆中那个笔耕不辍在学校创建文学社,执着追梦仍收效甚微的男孩,即使最后以一种荒诞喜剧的形式意外离世,也不失从容和坦然
作者简介:杨亦勋,1988年7月生于云南昆明,豆瓣阅读作者,80后诗人和小说作者,爱写作爱思考痛并快乐着,诗歌短篇小说杂谈作品散见于各大网刊合集公众号网站专栏论坛等有小说入围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文学大赛复赛和智能幻象文汇之星征文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