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二心集》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22 01:51: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二心集》读后感摘抄

  《二心集》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44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心集》精选点评:

  ● 2011-05-15

  ●非常犀利,不过时的鲁迅。谈翻译的《几条“顺”的翻译》、谈文艺的《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以及最后谈“作为宣传煽动手段的电影”的译文《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都特别好!

  ●非常喜欢,真的非常喜欢。 涉猎颇广,语言犀利,立场中立而坚定。对革命、文学、电影、翻译等的讲解与阐述都非常的清晰到位。尤其喜欢对于翻译诸多事情的观点,比如信达雅、白文与直译妥协等等。而且先生与他人的论战真是看得津津有味。 在这一本书中,先生好似又重拾(形容不恰当)斗志,冷静并且坚毅地面对现实,针砭时弊,犀利地指出社会的弊端。先生这样的斗志与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当下的我。

  ●左翼联盟作家当年与梁实秋等人的论战之激烈可见一斑…我倒认为大先生的翻译理念只适用于那个年代,但信达雅毕竟太难,宁信不顺实为开化之需。

  ●高中花三块钱在旧书摊上买的。2015-05-15 再读毕

  ●今日依然适用。

  ●再证当年虚伪。

  ●藏人文社壓膜單行本(1980版/1998印)及2006版魯迅自編集單行本。

  ●主要仍是与“旧派”作家论战,所不同的是,三一年秋,日本占领了东三省,于是多了对粉饰太平之流的大力抨击,与旧派的论战主要是与梁实秋及其后辈赵某进行的,围绕无产文学问题和翻译问题,最后对日本作家对于电影的见解进行了翻译并作了必要说明。 总的来说,驳斥了某些“完美革命者论”,“睁眼说瞎话论”,“视而不见论”,“站着说话不腰疼论”,述改革之急,之难,劝人务实,清醒,抗争。 所谓客观其实是楼上的冷眼,所谓同情也不过空虚的布施

  ●201707河大图书馆借阅

  《二心集》读后感(一):什么时候再读一遍

  仍然记得这本书是六年级时被哥哥逼着读,逼着抄写的。现在想起来,书中的内容模糊一片,那时的感觉也只有晦涩不通,看到事件的叙述倒还能了解,看到鲁迅的悲愤情绪到还有些共鸣,而碰到他的评论时,那是完全读不进去的。。。。

  倒还从这本书了解到鲁迅的《自嘲》小诗,在《二心集》的后面部分吧?哈哈。

  《二心集》读后感(二):习惯与改革

  “以后较新的改革,就著著失败,改革一两,反动十斤,例如上述的一年日历上不准注阴历,却来了阴阳合历一百二十年。”

  如生子女,不记阴历,只记阳历,免受命运被算之苦,免自欺欺人之苦,去他的命里富贵,去他的命有血光。自己的命运需自己搏,不来自于他人之口,不来自于胡乱书籍。

  不信天神,不畏鬼魅,我自是我!

  《二心集》读后感(三):难怪毛泽东会说让鲁迅坐牢

  答中学生杂志社问

  “假如先生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处此内忧外患交迫的非常时代,将对他讲怎样的话,作努力的方针?”

  编辑先生:

  请先生也许我回问你一句,就是:我们现在有言论的自由么?假如先生说“不”,那么我知道一定也不会怪我不作声的。假如先生意以“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之名,一定要逼我说一点,那么,我说:第一步要努力争取言论的自由。

  鲁迅先生的英明,在于追求真正的民主自由,而不是谁反动就革谁的命;鲁迅先生的糊涂,在于以为左翼真的比右翼要更加开明自由。

  打倒一切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新的不可被打倒的;

  唱衰一个领袖的目的不是建立一种另外的歌颂。

  一个社会应当只包括公务员和非公务员,不应该分裂为领导干部和老百姓。

  《二心集》读后感(四):从业余读书人的角度猜鲁迅先生的四个时期

  一方面由于我收集的鲁迅全集并不全,并且在读的时候,也没有太刻意按照写作时间来系统地去看,现在第一遍还没读完,大致上对鲁迅先生的“矛头指向”也有些感觉。 第一个时期,是五四运动之前,《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言作品,为的是介绍国外作品,关心的是比较纯粹的文艺与进步思想,面向的群体是一少部分意识到需要革新的精英分子,理论向较重。 第二个时期比较复杂,新文化运动及后续时期,我认为可以算算是鲁迅先生一个快速转变并且多元化的时期。作为白话文重要推动者,鲁迅以《呐喊》《彷徨》等为代表,开始关注中国封建社会给普通人带来的影响。由前一时期介绍纯文艺的“温柔”,转而抨击社会丑恶现象的“辛辣”,期间包括对抗“封建余孽”、媚外欺中的北洋政府的压迫,与章士钊、陈西滢等守旧派的论战,与创造社等群体对“革命文学”的论战等,不仅有鲁迅对组成社会的“人”本身的关注,也透露出他开始对社会主义产生的兴趣,但此时算是初期,同情更大于参与。 第三个时期,则是北洋垮台,国民党开始“四一二”之后的“黑暗统治”时期,这是鲁迅先生的刺刀迅速锐利起来的时期。到这一阶段,《二心集》的“主角”——梁实秋及其背后的“新月派”等团体登场,“有资无资”开始对立起来,加之国民党对文人的欺压更甚、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出版业的控制,鲁迅也更深层地参与起社会主义相关的工作中,推动左联成立、介绍苏俄文学,其时的思想是以中国大众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文学,“阶级斗争”的思想也在这时确立。 第四个时期,可以说是第三个时期的延续,一个比较模糊的分界点大概是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拒不抵抗外外侵,反而加紧对国内进步文人的迫害,同时还受着听命于国民党的“劣迹文人”攻击。如此一直到1936年去世,这段时间的作品更多是在和反动的、麻痹人民意识、或者仍持行封建做派的一众文人之间的论战,颇有些“擒贼擒王”的意思。 当然,上面几个时期的内容各有互通,并不是最后光顾着骂仗,就什么文艺也都不去写了。《二心集》和我上面说的“第三时期”变化十分吻合,论战中进一步深化对无产阶级文学和“阶级分化”、“阶级斗争”的支持,如毛泽东所讲,“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到这里,即使说法略有夸张、拉帮之嫌,但也不过分了。

  《二心集》读后感(五):要比就和鲁迅比

  也不知道怎么了,突然发现同一时间好多人明里暗里的再啃鲁迅,晃去超叔叔的BLOG上,看到他摘了陆兴华的评论,放在这里。作为原本无疑要冒犯而最终还是“冒犯”了的一点依凭。

  ----------

  摘:

  读到陆兴华同志的新作《让我们去与鲁迅比写作》。这位“陆偶”的文章,我既喜欢读,但也并不都赞同。这篇也一样。以下摘出的是文章里我深有同感的部分,还是比较过瘾的。

  “鲁迅的写作不是要塞给我们一种思想、文学或学术成果,不是要启蒙我们,教育我们,也不是要在小说、诗和戏剧这些固定田径项目上得第一名,在一个叫做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文学国家保护公园里成为被围观最多的神奇动物。鲁迅的个人政治、道德、伦理力量,全集中在他的一次次写作行动上。我认为这是他的一生的作为在此刻给我的最大的鼓励和安慰:鲁迅让我相信,在当代,我们是仍可用个人写作去“政治”的——如果不是去改造社会或解放苦难者的话。不是用我这个人,我的理想,我的革命,我的学术成果,我的文学或艺术趣味,我的自称的社会或精神关怀,我的被训练出来的学术资质和被授予的职称,去启蒙去关怀去改造,而是以我的“个人写作”这一行动,这一次次都‘原创’的行动——写作是最原创的政治行动。”

  “鲁迅放养到社会中的那些话语,象泻药,又象病毒,它们置我们身上的某种光荣伟大的传统于死地。鲁迅的伟大,在我看来,至少在于他在写作中象黑客一样地钻研出了一种搞垮中国的某一早该被搞垮的版本的病毒。我羡慕他的写作几乎快要成为这种伟大的病毒了——所以,我认为鲁迅捣鼓出来的,决不是一种继续给那种早该垮掉的传统版本装门面的‘思想’或‘文学’,只有昏乱的博导们才会这样认为。我们今天仍急需研制这样的病毒。我们的写作也应该是为了继续研制出这种精神抗生自护病毒。”

  “个人写作是生产话语,然后使它进入社会,去与别的话语作斗争。这听上去很玄乎,但在鲁迅身上,我们看得很清楚:写作是全盘的,它远比‘文学’、‘学术’和‘思想’来得更不商量、更锐利:鲁迅是在一种叫做‘现代汉语’的这张纸上写作,由于他的厉害,他的每一写作行动比别人更多地改变了这种现代汉语;他的写作通过改变这种现代汉语而政治地改变了他的同代人甚至我们下一代。他的写作通过激烈地改变现代汉语,来影响我们。因此,象巴尔特所说,鲁迅的真正作品,不光是他的全集,更是那个叫做现代汉语的这个作品——虽然博导们也因此落进了鲁迅的那种雄辩的腔调不能自拔,成为现世活宝。

  这样说可能还不够清楚,让我再重申一下:思想家、学者和鲁迅这样想通过写作来改造社会的人,都必须通过汉语这种媒质来出手或下手。必须先改变汉语,再用这种改变了的汉语来影响别的使用这种汉语的人。思想家和博导们有所谓方法/论和精神传统的帮助,用学科眼光来写作(读者可能是同行),但如果他们想来影响社会,想来‘政治’,就会发现,他们这时与鲁迅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必须用汉语这种媒质来说出他们心中的关怀和期望,用这种带上了他们的关怀和期望的汉语来影响别的汉语使用者。这时,学术、思想或文学成了同一种东西:写作。

  鲁迅就是在这一点上胜出他的同代人的。”

  “无论是想把鲁迅捧为思想圣人的人,还是想用一点西学来揭鲁迅的短的人,都忘了这样一个事实:鲁迅的个人写作实际上真的是高于‘陈源’、‘语堂’和‘实秋’们的。他的写作是有更多‘此在’感悟的(existential),更‘政治’, 更‘批判’的。”

  “有种的,就与鲁迅这样比一比:看谁写作得更‘政治’!看谁的写作中的政治-司法-伦理关怀多和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二心集》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