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巴黎属于我》是一本由[美]莱斯利·M.M.布鲁姆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明威嘛,有一千层的铁石外壳,谁也伤不了。菲兹杰拉德嘛,心脏是敞开的,遇见谁都要扑上去索求爱。最后嘛,一个把自己困死,一个被乱箭射伤。”
●非常喜欢的一部非虚构作品,感谢作者。 客观而冷静,全面的笔调。海明威年轻时的帅气,心高气傲,才华,努力,当然还有堕落的,邪恶的一面,自私的,目中无人的,各种各样的海明威。好心疼哈莉德,糟糠之妻,在最艰难的时候支持海明威,却在功成名就之时被抛弃。她那么善良,但是最终解脱的时候,竟然有点为她松了一口气,不再互相纠缠和折磨,幸好海明威有良心把太阳照常升起的版税收入给了哈莉德。当时最最令人向往的巴黎往事写尽了,流动的巴黎。一袭盛宴。文人圈子间的趣闻和丑事,其实顶尖的社交圈在什么年纪,什么地方都是差不多的,他们被别人羡慕着,自顾自地,满怀优越感地尽情玩耍。但不管怎样,还是令人羡慕的。
●一口气读完,这书真好,出乎意料,译得也好。主要是讲早年巴黎时期刚刚崭露头角的海明威以及关于The Sun Also Rises相关的一切:如何成形、敲定版权、删改、宣传、出版,以及原型人物们后来的故事。关于这本书如何诞生的零零碎碎我已经在很多传记里看过了,这里写得还是激动人心。 作者研究得很深入,不加戏,注释详细考据到位。而对于喜欢The Sun Also Rises和熟悉20s旅法美国文人圈的朋友来说读着依然容易动情,是一本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
●那个时候的文人如此毒舌,但是面对文学又真诚得让人感动,这大概是他们再渣你也恨不起来的原因。
●关于海明威如何成为海明威的一本博物馆式群像,如同读一本小说,窥见彼时波澜壮阔文学浪潮下的天才之光。让人又爱又恨的海明威终于还是进入了名人堂,连同那个时代每一位咖啡馆圆桌前的异乡人,令人读之戚戚,心潮澎湃。
●有人说海明威是“坏男孩”,旅居巴黎,曾度过一段困顿、疯狂的日子,他的身上混合了巴黎的喧嚣、阿尔卑斯山的粗犷、拳击场的野蛮,还有一种别样的才华光芒。所以他是最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没有任何人和事可以阻挡他。
●好得出乎意料!一千多条注释,告诉读者言之有据。围绕《太阳照常升起》的写作出版与推广,让大家看到不同于《流动的圣节》中那个自我建构的海明威。他的“自我硬化”以牺牲剥削出卖周围人为标志,如此渣,而作品又如此美,令人感喟。心疼哈德莉。全书只有一张照片,海明威最帅的一张,在读图时代如此节制,很不寻常。
●可以说相当好看。文学之路、八卦逸闻。
●海明威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恶棍,只要能为自己起到价值的人,不论是恩师还是挚友,一律可以被他写进书里尽情调侃,变成老海笔下游魂,换了个假名被这样的方式被人记住。海为了写出一本叫座的作品,抛弃了糟糠之妻,出卖好友(勒布,司各特等),换来的是世界闻名的硬汉形象,背地里却干这伪君子的勾当。 若读过《流动的盛宴》,会发现这本书里是它的详实版,《流》中描绘的美好婚姻其实到头来是一场闹剧,以老海的艳遇不欢而散。不得不以他自己的话来评论他自己:“人总会变成人渣,只要时机合适。”这也让我更加深刻相信,一个作家有多么才华横溢,他的生活就有多么淫荡糜烂。 另外,个人认为翻译也是非常好的,从书名的翻译就不难感到译者的灵性。
《整个巴黎属于我》读后感(一):真实的海明威
《整个巴黎属于我》是一本讲解海明威的以叙事为主的人物传记,
开篇讲海明威来到巴黎的过程以及对城市和人们的一些看法。
感觉那个时代的人并不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至少海明威不需要,
心里只有他热爱的写作。我们现在的生活跟他去巴黎之前很像,
都是没日没夜的工作节奏,让人们又忙又累,又无心他顾,
想摆脱这种拔河一样的生活,就需要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时间,
思考一下自己最初的梦想,如何让现在的自己更快乐!
还有一方面值得思考的,像巴黎或者北京这样繁华的大城市,
会使人被繁华遮蔽双眼,放荡享乐让一些没有毅力的人迷失自我。
像海明威这样的人因为能抵制诱惑,保留一个清醒地头脑,成为局外的观察者。
感觉写作贯穿海明威的一生,他是幸运的工作和他的爱好重合,他这一生的经历和普通人
经历的一摸一样,但是他有一种经历事事不偏离自己的人生轨迹的本事。
同时这本书也改变了我对他的一些看法,以前因为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他的个人形象在我心中已经神化,现在发现他也会像普通人一样,
犯一些俗人在生活上的错误。
《整个巴黎属于我》读后感(二):才华、野心
讲述了海明威的创作生涯。他的才华使他一直都迫切的想要出版书籍,并且是能够在文学界掀起一场革命,将文学带往人们始料未及的新方向。
他是个满腹才华,有梦想,也很心高气傲的人。在当时纸醉金迷的巴黎旅居的时候,那是一段贫穷且疯狂的日子。但在外界的喧嚣、奢华、上流人士齐聚的场所中,他依旧清晰的记着自己的梦想,想要达成的成就。这个时候的他是有些“爱憎分明”的,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人。
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呕心沥血,几经周折终于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出版。收获大批读者。“他想把一个震撼人心的世界蓦然摆在大众面前,写出赤裸、血腥的内容。他的文字中没有荫凉,没有一个形容词能够为读者遮挡炽烈的太阳。”
海明威的才华无可否认。但是他的心高气傲,甚至在外界当众否认曾经在写作上帮助过自己的朋友,恩将仇报。以及后来移情别恋和在最困顿的时候陪伴他的哈德莉离婚,而且没有心思想这些,因为那时候他写作事业的太阳刚刚升起。
这样的人未免太绝情,不够善良。生活中如此,写作上也是。他将生活中的朋友,发生的事情作为写作素材不加修饰的,无情的披露在小说中。对别人的生活产生了永不磨灭的阴影。
还是最喜欢他和哈德莉刚去巴黎时候,住在嘈杂的阁楼上。那时候他去咖啡店写作,依旧是心怀梦想与傲气。清贫和浪漫是他们生活的布景。那时候二十几岁的海明威有明确的文学目标,加上他的高颜值,是个有魅力的男人。
《整个巴黎属于我》读后感(三):远看一枚大帅哥,近看一位硬汉,扒扒开,原来是个文学奇才+心机大Boss!!!
这本书是讲述了青年海明威的成名之路,他在追求成功路上的各种真实故事和人物纠葛,给读者呈现了活生生的、作为一个人的诺贝尔文学奖作者的人物画像,这位青年自始至终确信自己将成为文坛上的领军者,他如此明确的目标、为了目标不惜任何代价和手段的精神,确实深深地影响了我,也刷新了我对各类巨匠的认知,“没有一个人是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那真的需要一个格局和策略,加上好运气!”
我认为,先了解作者的平生事迹、性格特点、待人待物风格、糗事一箩筐之后,再去观摩他的作品,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当你读完这本书后,对于海明威这个“人”,会有更加立体的深入的了解,俨然变成了你身边的“熟人”,当你去阅读“熟人”的作品时,可能会更愿意去揣摩他写出某句话时想起了哪些岁月,可以更好地满足你的窥视欲。
我之所以强调海明威是个“人”,是因为,你通过这本书,或多或少会有启发和被激励,他从一个未受大学教育的高中毕业的战地记者,通过各种摸爬滚打,一步步融入专属文学圈子乃至上流社会,有背叛、有利用、有伪装,但并不影响他成功上位,在此过程中,他善于利用人际关系、善于操控人心、善于伪装自己、喜于站在聚光灯下的人格特点无法分割,更重要的是,他在看似颓废的生活当中,并没有放任自己的能力退步,他善于抓住任何可以让自己进步和升级的跳板,像吸血虫一样吸干对方的才华,并将之进一步打磨更新再创造,手段简直666了(我词穷了,这应该是最贴切的表达了吧)
强烈推荐,笔者接下来会认真拜读《老人与海》和《太阳照常升起》,就在即将到来的假期^^
《整个巴黎属于我》读后感(四):饿虎扑食
不知何时开始,温习《流动的盛宴》成为春节传统项目。
大概因为,海明威的饥肠辘辘总能勾动食欲,阁楼燃起的呛人柴火也帮忙抵御南方阴冷冬季。倒没预料到,丁香园咖啡馆的生活图景今后如此相似……
《整个巴黎属于我》看书名就猜到大致内容:海明威在巴黎期间写作首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事件始末,全知视角的《流动的盛宴》。可惜,叙事少了张力,细节描述乏善可陈(翻译可能占部分原因),多处笃定言论让人生疑。但借此机会补足海明威生前的信息考据,本书算是面面俱到。
“他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阻挡他。”这是海明威最吸引人的地方,或者说,唯一能吸引我的地方。
他野心勃勃,知道自己即将攀登的高度,所以自愿放缓脚步,如同森林深处的猛兽,双目放光,屏息等待真正的猎物。《流动的盛宴》和《整个巴黎属于我》写作于海明威功成名就之后,可能夹带“大师滤镜”,美化他一贫如洗的青年时光。哪怕曾经怨怼,海明威字里行间猛虎扑食的饥饿感骗不了人,他确认自己注定不凡。观念形成与他的样貌、从小到大收获的鼓励不无关系。
海明威的道德生活见仁见智,处事方式不符合我的审美。司各特·菲茨杰拉德飘忽、莽撞、真诚、坦率,一如既往让人喜欢。海明威时期的巴黎左岸文坛,距离萨特、波伏娃大放异彩的日子还有二十多年,萨冈还未出生,毕加索、布拉克、塞尚的画作已经挂进斯泰因的豪华公寓,佩吉·古根海姆的风流韵事正在流传……这场盛大筵席,无数面孔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悄然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观后感:同辈天才的相互扶持比前辈垂青更有用处,新的时代照常来临。
《整个巴黎属于我》读后感(五):The Sun Also Rises and how it rises up
一部关于海明威发迹历程的翔实丰富的记录。
拨开文学巨匠华丽的外衣,真实的海明威有无与伦比的写作天赋、精明的头脑、让接触他的人都对他难以自拔的奇特魅力,但关于他的关键字里也有背叛、自傲、冷漠、刻薄,他毫不留情地用自己和朋友们的故事取材写书,让当事人感觉自己受到了丑化,他写诗讽刺对自己赞誉有加的朋友,背叛多年来支持自己文学创作的发妻。
作者文笔克制、资料翔实,纪录片一般冷静的笔触下,真实而鲜活地复原了20世纪20年代里,一颗文学巨星冉冉升起的过程,又用显微镜一般精细的视角,演绎出巴黎和纽约顶尖文人圈子里的爱恨情仇。
书中对《太阳照常升起》的问世细节进行了细致到近乎繁琐的描写,1927年西班牙的斗牛节上那一段曲折的故事被海明威取材打磨成书,从真实的纪实故事到真正的新派小说,《太阳》为他博得巨大的声誉,而海明威本人复杂的人格魅力也使得本书充满了超脱于纪实文学之外的趣味。海明威本人也像是他书中“迷惘一代”的角色,不只是一段故事,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符号,代表着复杂、立体的独特吸引力。
除去对“文学大师海明威”的解读,成为文坛新星之前的海明威也让人备受感触,“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即使是海明威这样被誉为极具天赋的文学天才,他也曾在自己年轻的岁月里忍受冷遇、饥饿、贫穷、创作瓶颈,但所有的磨砺最后都化作苦尽甘来。
在这一段岁月里陪伴他最多的是哈德莉,也记录了全书中让我最受触动的一部分,摘录如下:
致敬哈德莉·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