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来越现代,也越来越复古了。
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家长老师教会了一口流利的《弟子规》、《三字经》,
再大一点,鱼龙混杂的传统夏令营、读经班越来越受欢迎,甚至以孙楠为代表的一批土豪中国家长,不让孩子正规上课,情愿花高价把孩子送入“学宫”、“私塾”、“书院”等教育机构。
他们对传统文化有多痴迷,就对现代科技有多抵触,仿佛那些通着电流和数据的机器,会像机械怪兽一样吞吃了孩子的心智。
一群家长凑到一块,谈论着9102年的育儿经:
“让孩子玩iPad,家长多不负责啊!”
“为了孩子,我们家连电视都不买”
电脑、手机、iPad,纷纷成了祸害一个优秀接班人的洪水猛兽。
我以前也这么觉得,不到孩子把我逼上绝路的程度,我是坚决不可能让她玩电脑iPad的。
我觉得不应该啊,这些知识她平时明明都掌握得很好,怎么可能考了个这么惨不忍睹的分数?
细细一问,才知道,原来竟是不懂电脑的锅。
这边的考试都是上机考试,而且是每人一个小笔记本,需要操作触控板。
我家娃之前从没让她碰过电脑,她面对这种高科技的玩意,一塌糊涂。
比如学校除了教手写的英文,也会定期让孩子使用电脑键盘打字写作文,我家娃一开始,是班上打字最慢的,
她说,班上和她同龄的美国同学,有几个都已经可以盲打了,她一度对计算机课产生了抵触心理。
我只能把从前落下的电脑课都给她补上,教她熟悉键盘上的每个按键,使用互联网查找资料,
如何下载APP,怎么做简单的视频剪辑,她慢慢从其中找到了乐趣。
在学校一年一度的科学博览会上,她自己使用互联网查资料,打印文档,绘图,
研究的阿米巴原虫的小课题,还获得了评委团的三票奖励,给了她大大的信心。
互联网的发明,促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如今的小孩,从小熟练掌握电子科技产品,
就相当于千万年前的人类必须掌握打猎采果的技能,为了日后好生存下去。
看看现在的我们就知道,在一台486还是奢侈品的童年时代,谁会想到,30年之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
离了手机、网络,在城市里几乎寸步难行,已经成为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当很多家长还着眼于数学、英语的基础培训时,另一些看得更远的家长,已经开始引导孩子在信息技术的海洋里遨游了。
现在信息学竞赛已经和数学奥赛一样具有含金量,成为竞争国内外名校的有力砝码。
最近网上被封神的牛娃邓明扬,除了入选数学奥赛国家队,更是在信息学奥赛上成绩耀眼。
他初三就拿下了全国信息学奥赛NOI的金牌,还在世界级的大赛上拿奖无数。
他的母亲从他很小开始,就在博客上连载育儿心得,有一篇谈到了孩子是如何产生兴趣的。
他的妈妈的经验是:因为对于儿童来说,“画画”比“文字处理”更具有活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而文字处理却比较枯燥,不适合儿童。
他当时兴趣最大的是用图画设计建筑的游戏,为了能设计好,他就在网上查怎么用,完全凭自己的兴趣。
而兴趣,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我现在也很认同他妈妈的观点,我们家现在每天在电子产品上时间大概是这样分配的:
如果完成了以上两项,她就可以获得一个奖励,玩30分钟的M。
这款益智沙盒游戏在美国简直火得一塌糊涂,在国内很多人应该也听说过,中文版叫《我的世界》。
我问她,你们小孩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游戏?
她想了想说:It makes my flow.
我觉得她讲到了最关键的一点,这个游戏没有剧本,没有设定,给了孩子一个尽情想象的空白天堂。
女儿每天完成了“工程”之后,都兴致勃勃地跟我介绍她的“设计理念”,第二天还要去学校和同好们交流经验。
外国小孩一般玩这个游戏的时候,造工具造机械造楼房,女儿的农耕文明基因在这个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天玩这个游戏时,几乎是本能地开始种菜种树、养猪养鸡。
我参观过她的世界,全自动化的收割机械,井然有序的养殖厂,各种牲畜家禽分栏居住,
最让成年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些农业基地隔壁,还混搭了一个复原的雅典神庙……
她最得意的建筑,是在天上建造的熊猫基地,带泳池瀑布的豪宅,每天砍竹子喂国宝,不亦乐乎。
前两天,我正在看《最强大脑》,她突然惊喜地大叫,这不是我的世界吗?
原来工作人员用了两个月时间,在我的世界游戏的原型上,量身定做了这套迷宫寻宝的题目。
先由山之队和林之队的超级队员尽可能多地占领宝藏,再由小选手在迷宫中挖掘宝藏,
不仅考察队员的记忆力、观察力,更重要的是考验他们的方向感知力和空间导航能力。
小队员在游戏对战中的表现,让人惊叹,原来这些小选手平时也是我的世界里的高手玩家。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
对于有益孩子的事物,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去尝试,合理智慧地使用电子产品、玩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并不会让孩子变成“网瘾少年”,反而会增加他们的逻辑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开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