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看了香港的房奴生活,终于明白我为什么不焦虑了
日期:2019-01-21 14:00:47 作者:李娜yuer 来源:与尔同消万古愁 阅读:

看了香港的房奴生活,终于明白我为什么不焦虑了

  离过年还有半个月,我们已经回大庆了。

  公公婆婆搬进了新买的房子,虽然只是80多平的两居室,但是居住条件已经好了很多。我有了自己卧室书桌书架,可以坐在椅子写作

  他们以前住的老房子,只有40多平,是1980年代单位分的老公房,一室一厅,客厅里摆一张床,我们回来住卧室,公公婆婆只能睡在客厅。厨房卫生间狭小得只能容得下一个人,我写稿子需要缝纫机搬进卧室当书桌,坐在床沿上,卧室小到根本再放不进一把椅子。

  搬到新家之后,每个人心情都舒展了很多。吃好午饭我跟吕同学出门散步,家旁边是一个很大的公园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冰面上走,清亮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然后我们去看了一部香港电影,《家和万事惊》。

  当镜头繁华的维多利亚湾切换到普通人居住的狭窄陋巷,一种焦灼压抑气息扑面而来一家五口住在小户型改成的三居室,孙子爷爷共用一个房间,袁咏仪和吴镇宇饰演的中年夫妇,住在只容得下一张单人床的卧室,一对儿女常常因为谁侵占了谁的空间而吵架。

  电影的开头,就是一家人在做省钱比赛。为了供房贷,每个人不得不节衣缩食,最大限度地压缩自己的生活开支乐趣。年迈的老人为了省钱吃过期的面包青春期的女儿不买任何化妆品女主人眼睁睁看着闺蜜结伴去旅行,为了省钱她只能撒谎。

  《家和万事惊》中有一组数据,2018年香港人口数量达到730万,人均居住面积16平方。香港市区的房价一平米平均高达19万,70平以上的公寓就算豪宅了。每个普通买房故事背后,都是一把辛酸泪。

  在一个名叫《有楼万事足》的香港纪录片里,有个男生一天的消费严格控制在50块,出门连公交车都不舍得坐,去大学的公共浴室洗澡。还有一个女孩子,从大学开始立下买房的志愿,像打了鸡血一样同时打十几份工。将近一半的年轻人接受采访表示,比起结婚,更重要的是买房。

  我在北京住了这么多年,也是在2015年才买了人生中第一个房子,那种压力,焦灼和辛酸还历历在目

  一开始租住在城区单位的附近,随着房租越涨越高,只能搬到郊区住。每天清晨5点起床,赶在早高峰之前进城去上班;买房之后捉襟见肘,每个月的工资还掉房贷之后所剩无几,为了省油钱,我们在上下班的路上就拉顺风车,业余时间琢磨各种挣钱的方法

  我无法想象,如果我没有任何别的技能,守着一份固定收入,和三十年的房贷,要过几十年那种必须想方设法省钱的生活我会不会也像袁咏仪演的那个家庭主妇一样,变得暴躁和充满戾气

  住得舒服真的太重要了。

  特别是我们的两对父母都搬到相对宽敞新房子之后,我能够切实地感觉到,我没有之前那么焦虑了。虽然我们自己的房子还欠着数额不菲的房贷,但是心境完全不同的,总觉得慢慢来啊,不着急的。当心态变得很稳很轻盈之后,其实事业上真的会更加顺利。

  居住在大城市从来都是不易的。唐朝的时候首都长安的房价也是出了名的高,所以有“长安居,大不易”的说法。大诗人韩愈,当时在长安做官做到监察御史,给儿子写信说,“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韩愈北漂三十年才买了房子。我也常常想起17岁那年我带着一只28寸的行李箱,坐那种最慢的火车颠簸到北京,读书,工作,辞职,转行,离开北京又回到北京。生活远看像一条长河,只有在这条河流真实地淌过,品尝过各种辛酸和焦灼,还有如灯塔一般在前方指引希望,才会变得坚韧和笃定,将自己的根系深深扎进土壤,然后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很多年轻人和我一样,从家乡城镇来到超级都市,这是我们的命运。然后在这里,慢慢奋斗出自己的房子,自己的事业,所有形而下的艰辛都化作形而上浪漫——我不是一个爱诉苦的人,我只想说,在任何境遇下,都要保持内心自由,然后脚踏实地去努力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别焦虑,相信我

  ,大庆的空气很好,天很蓝呀:

  READ MORE:从吴秀波事件,看小三们的集体幻觉

  END

  本期作者李娜,一个疯狂理性水瓶座少女爱美文艺,也非常独特非常清醒。已出版《你走的弯路,每一步都算数》,公众号:与尔同消万古愁(shov)

  商务合作

  给我点个好看,让我知道你来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看了香港的房奴生活,终于明白我为什么不焦虑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