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重审基督》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3-27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重审基督》经典影评10篇

  《重审基督》是一部由乔·戈恩执导,迈克·沃格尔 / 埃丽卡·克里斯滕森 / 费·唐纳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审基督》影评(一):对于以哲学角度讨论问题的一点看法

  我看到前面有不少评论,说宗教经不起哲学推敲,也许很多人不晓得神学的最高学位是哲学博士,为什么呢?如果喜欢西方哲学的,应该知道知道宗教从来与哲学都是紧密挂钩的,从希腊三杰开始,第一个苏格拉底,在他心里的人民利益最高反映是在法律中,而苏格拉底心中最高的法律是神定法律,也就是自然律,他第一个提出理性神的理论,柏拉图以他的灵魂不朽说,天堂地狱说而闻名,人生目的是净化自己的灵魂,驱逐感官欲望达到神人相通,他只是沉溺主观未来,亚里士多德你去了解一下什么是第一因,他们是西方哲学的起源,所谓无神论,是近现代才提出的,理论基础与哲学无关哦,例如,我们谈到近代法学鼻祖康德,他也不否定神,只是换了一种相信神的理由,感兴趣的可以读一下他的《实践理性批判》,现代主义想要以科学至上,人性本善来证明需要神,结果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不断被反复推翻的进化理论,让很多人发现这条路走不下去了,又发展出后现代主义,就是什么都不信,以个人感受判断为主,这实际上,是把自己当作神,跟大乘佛教入空是如出一辙的,还没空义有内涵

  第二,我们要知道基督教信仰不是建立在因果逻辑上,而是建立在关系逻辑上,也就是说基督教的神在时间之外,时间之外意味着时间内的因果在他身上不构成约束,这种关系逻辑决定了,你必须要以他的存在逻辑去了解他,不能用人的逻辑去了解他,不然就好比你研究为什么青蛙没有翅膀而蚯蚓不会跳 一样完全错误方向,你研究青蛙就一定要在青蛙的这个存在体的逻辑之下,神宣告他的独一,是为了告诉我们其他的是错误的道路,正因为他爱你,才不要你走错误的道路

  关于爱,很多人说神狭隘,有人很有趣提出“信就爱不信就不爱?”, 圣经清楚,神为所有的世人死,也就是说,他的爱是已经为所有人附上代价了,也就是这个爱跟你信不信无关,现在是你怎么选择回应他的爱,你可以选择信,也可以选择不信,不信的结果是已经定的,因为光明的反面是黑暗自以为是,而在神那边,黑暗与自以为是是不能承受他的永恒的,否则就与他的全善相违背

  当然想要从哲学角度继续探讨问题的,欢迎回复,纯探讨,我不宣教

  《重审基督》影评(二):最值得报道的“头条新闻”:耶稣是真实的 ——美国名记《重审耶稣》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影评】

  文|文道

Lee Strobel本人

  影片讲述美国著名日报《芝加哥论坛报》屡获新闻奖的法庭与法事资深记者史特博,起初对基督教充满敌意,妻子信主后他第一反应离婚,经过两年研究发挥做记者的调查经验咨询超过12位顶尖神学家、学者专家,史特博了解到基督教教义有根有据,最终归向基督。

  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福音电影《重审耶稣》(The Case for Christ)4月7日在美国上映,影片上映后,深得观众好评。影片主人翁史特博(Lee Strobel)曾在耶鲁大学攻读法律,是美国著名日报《芝加哥论坛报》屡获新闻奖的法庭与法事资深记者。信主后的史特博成了护教学家,他的“护教三部曲”《重审耶稣》、《为何说不?》、《为人类寻根》,销量数以百万计影响深远

  影片讲述了史特博从无神论者归信基督的经历。美国牧师劳格理称赞道:“我不得不说,这就是你一直在等待带非信徒朋友去看的电影,特别是如果你的朋友恰好是无神论者。”

  史特博说:“我希望更多人能够接触到基督教的证据、信仰的真相和神的爱。这部电影会打开新的途径,因为很多人可能不会对读一本300页的书感兴趣,但他们可能会对90分钟的电影感兴趣。”史特博表示,这部电影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是一部呈现爱的故事,聚焦在于他是如何调查耶稣的过程,他与妻子和家人的关系,以及他是怎样因此成为一名基督徒的。

  妻子信主,他的第一反应是要离婚

  史特博少年时期就觉得神是全爱、全知、权能的这个概念荒谬,不值得他花时间去检验,他对神这个概念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定论,再后来通过进一步研究阅读无神论者作者所写的书籍,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在他生命那段时间中,他觉得神是人类自己恐惧创造物,“我想,单单是全爱、全能、全知的宇宙造物主这个概念就很荒唐。我想,神并没有创造人,而是人创造神,因为他们害怕死亡——所以他们创造了天堂这个想法。那就是我当时的想法,我对基督教充满敌意。我过去常常嘲笑那些相信耶稣是神的人们。”

  但意想不到的是,一个住在他们公寓女人破坏了他的婚姻原状,他的妻子莱斯利(Leslie)改信了基督。“以前并不是这样,直到我的妻子遇到了一个住在同一座公寓的女人,她是基督徒,她们成了朋友,她最终归信基督,我最初的反应是和她离婚,我不想和一个基督徒结婚。”

  然而,史特博非常吃惊,他看到了妻子的改变,“我又惊又喜,甚至被迷得神魂颠倒,看到她的品格,她的正直和她的自信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他深受这些改变的影响,他觉得必须要打开圣经,弄清楚这些积极表现是如何发生的,“最终,我想深究是什么让我妻子的态度发生如此微妙巨大转变,所以我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关于基督教的事实。”

  经过两年的激烈研究,发挥他曾在《芝加哥论坛报》做记者的调查经验,并咨询了超过12位顶尖神学家、学者和专家,史特博了解到基督教教义有根有据,最终归向了基督。

  作为曾经不信主的丈夫,如今的史特博特别愿意分享,如何有效地向另一半作见证,因为这就是他自己的经历。“有那么多夫妇,要么两个来自不同的宗教——基督教或其他宗教,要么一个信主,一个不信。或者更常见的,一个是充满激情的坚定信徒,另一个却对属灵的东西不那么感兴趣,这种属灵上不般配的婚姻很常见,在这种关系中的人们会从这部电影中收获颇丰,因为那就是我们的情况。”

  耶稣死前血肉之躯的极度痛苦

  电影中,除了讲述他们的婚姻如何得到修复之外,导演重点放在了史特博调查耶稣的受难和复活上。这也是史特博在著作中的重点。在近期修订《重审耶稣》一书中,史特博和亚历山大·梅恩里尔(AlexanderMetherell)博士合作,向读者介绍基督承受的折磨和受难中那些令人发指细节描述了他死前其血肉之躯经受的痛苦。

  同是采访对象的梅思里尔是一位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当史特博问到主耶稣受鞭打是怎么一回事时,他解释到,罗马皮鞭一向以特别残暴驰名。通常要抽打三十九鞭,但是常常比这个数目要多得多,完全视兵丁的心情。那个士兵使用一条用皮条编织的鞭子,里面装有金属弹子。鞭子抽到人身上,那些弹子会造成深深的瘀伤和挫伤。在不断抽打之下,当然会皮开肉绽,而且鞭子里还有尖锐的骨刺,会严重地刺伤皮肉。背部被抽得成丝成片,部分脊骨有时因极深的切口而裸露在外。抽打由上到下,一直从肩部打到腿部。

  一个研究过古罗马人鞭打的医生说,“抽打不断进行,破口深入下面附在骨骼肌肉,产生跳动着的血肉模糊的肉条。”三世纪一个史学家优西比乌,描写鞭打时说,“受难者的静脉被揭开,他的肌肉、腱、内脏全部裸露在外。”许多人还没有钉上十字架,就已死于这种鞭打。

  梅思里尔把钉十字架所受的痛苦,说得很具体:“一个人被钉十字架,直立着吊起来,是一种极痛苦、因窒息导致的缓慢死亡。被钉的人因肌肉和横隔膜所受的压力,胸部处于吸气状态,为了呼气,那人的两脚必须向上推动,使紧张的肌肉得到片刻松弛。这样的时候,铁钉一定会撕穿脚部,最后靠着跗骨挂住。那人勉强呼气,得到一下放松,再吸气进来。他又得把自己提起呼气,用流血的背部擦着十字架粗糙木板。”

  这样继续下去,直到他筋疲力竭,不能再提起自己呼吸为止,他的呼吸减弱后,进入所谓的呼吸酸血症——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分裂成碳酸,使血液里的酸性增加,终于导致心搏失常。事实上,耶稣在心搏失常时就知道死时到了,那时候他还能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说了这话,心脏停止,气就断了。”

  而对于那些质疑耶稣是否在十字架上昏厥没死的怀疑者,梅思里尔运用历史、医学、考古学,甚至罗马军规,给出了坚定的答案:耶稣不可能活生生地从十字架上下来。“记住,在祂被钉十字架以前,由于大量出血,祂已进入血容积减少休克状态。祂不能假装死亡,因为不能长时间假装停止呼吸。再说,扎入心肺中的长矛已一劳永逸解决了问题。那些罗马人怎肯冒着自己性命危险,让祂活着下去。”

  耶稣基督复活是基督教的基石

  史特博在弄清耶稣千真万确是死在十字架上之后,他把焦点放在了耶稣的复活上。在史特博还是一名无神论者开始研究基督教时,他立即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是,耶稣是否真的从死里复活。在世界众多宗教中,只有一个基督教的信仰,宣称救主耶稣从坟墓中死里复活。而空坟墓是耶稣复活的持久象征,是耶稣神性的最高表现。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17节中说,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你们仍在罪里。”

  神学家杰罗德奥科林斯(Gerard O'Collins)说:“往深处想,基督信仰里头若没有耶稣的复活,不仅基督教不能延续,其本身根本就不是基督教。”史特博写道:“耶稣复活是祂神的地位和祂的教导得自天启的最高证明,也是祂战胜罪恶和死亡的证据。这也预示凡信祂的也会复活。这是基督徒盼望的基础,是所有神迹中的神迹。”

  史特博针对耶稣的复活,访问了世界公认的研究耶稣复活问题最杰出的专家莱恩克莱格(Lane Craig),克莱格用六个简洁有力的理由来证明空坟墓是历史事实:

  第一,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所说的是关于耶稣最早也是最可靠的历史资料,空坟墓已在这个教会传统里加以肯定

  第二,基督徒和犹太人都知道耶稣的坟墓所在。假如不是空的,一个以耶稣复活为基础的信仰,是不可能在耶稣被钉和埋葬的同一个城里建立起来。

  第三,我们可以从马可对空坟墓,甚至耶稣受难的整个记载所用的文字、文法和风格上看出,他所根据的是一个很早的来源,未受后来传说的影响。

  第四,马可的空坟墓记载,文字非常简练。二世纪开始出现的旁经,含有各式各样的虚构故事,说耶稣既荣耀又有权柄地从坟墓里走出来,人人看见,包括祭司、犹太当局和罗马守卫。这是传说的写法。它们出现在几个世代之后,耳闻目睹的人都已经死去。相形之下,马可的空坟墓记载简单明了,没有神学反思的粉饰。

  第五,全体一致都见证首先发现空坟墓的妇女,这就说明了记载十分可靠,如果是传说,很可能就不让妇女露面了。因为当时的妇女地位地下,如果不是真的她们不会到处宣扬。

  第六,最早的犹太人神学的辩论,都以空墓的历史真实性为前提。也就是说,没有人说坟墓里有耶稣的身体。大家争论是尸体到哪里去了。

  史特博说:“面对事实,他们无法把耶稣的尸体放回坟墓。他们陷入绝境,他们挣扎自相矛盾,拼命寻找特别的学说来证明。但是无论怎样努力,坟墓仍是空的。”“耶稣基督复活是基督教的基石。”

  在谈到复活的佐证时,接受访问的南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莫尔兰德(J.P.Foreland )认为,耶稣被钉十字架时,祂的门徒们极为沮丧。他们不敢相信耶稣是上帝派来的,因为凡是被钉十字架的人,都为上帝所咒诅,于是四处逃散,基督教差点夭折。但在过了很短一段时间后,我们看见他们放下自己养生的工作重整旗鼓,献身于传扬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耶稣基督就是旧约中的弥赛亚。

  莫尔兰德进一步指出,“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但复活了,他们都亲眼见到。他们愿意献出一生为此作见证。从人的观点来看,没有任何物质方面好处,没有华厦在地中海海滨等他们享受,在他们面前的只有艰苦生活。他们常常挨饿,居无定所,被人嘲笑,殴打,坐监。最后大部分死于酷刑。为了什么呢?他们在打什么如意算盘?不是的,只因为他们毫无疑惑地坚信,他们看见死后复活的耶稣。这么特别的一群人,若没有亲历基督的复活,怎能有这种坚定的信仰呢?除了这,没有别的解释。”

  人要成为宇宙的中心,这是原罪

  在寻求信仰的路上,史特博敢于刨根问底,向专家提出十分尖锐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圣经说天父爱人,新约对耶稣也同样的肯定,但是上帝把人送往地狱,真的爱人吗?在整本圣经里,耶稣关于地狱的教导比任何人都多,难道这不是和他的温柔、慈爱的性格背道而驰吗?

  史特博对于这一个问题,他访问了美国著名的新约学者卡森博士(D.A.Carson)。史特博引用了不可知论者坦布尔顿的话:“一个慈爱的天父,怎么能创造一个无边无际的地狱,而且多少世纪以来,打发数以百万计的人到那里去,就只因为他们不要、不能、不愿接受某些宗教信念?”

  卡森回答说:“上帝在创造天地之始,曾按照祂的形象造男造女……随后,罪恶和悖逆进入世界,这些带有上帝形象的人开始认为他们是宇宙的中心。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但那是他们的想法。那也是我们今天的想法。所有我们叫做‘社会病象’的东西——战争、劫掠、痛苦、内心的嫉妒、个人的猜忌、骄傲、自卑情结,都跟我们和上帝的关系不正当结在一起的,结果是人受到伤害。从上帝的观点看,这是祂十分憎恶的。所以上帝应该怎样办呢?”

  如果他说,啊,我一点也不在乎。他是在说他不介意邪恶,那就有一点像说,‘哎呀,全球毁灭我都不在乎。’假如我们认为上帝在这样的大事上不作道德审判,我们难道不感到惊愕吗?但在原则上,如果他是一种对这样的问题具有道德判断的上帝,祂一定得就这个巨大的问题作出道德审判,这些带有上帝形象的人肆无忌惮,竟敢握着他们的小拳头在她面前跟着歌手仙纳特拉唱‘我要我行我素’。这是真正的原罪所在。”

  卡森继续说:“人被打下地狱,首先是因为他们藐视神,想成为宇宙的中心。关在地狱里的人仍未悔改,并非因上帝不够温柔和善良,不肯放他们出来。关在那里的人,仍然想永远占据宇宙中心,仍然反抗上帝。上帝应该怎么样办呢?如果祂说这和祂没关系,那么上帝就不再是为人敬重的上帝,祂不是是非不分,就是纵容坐观。面对这样胆大妄为的悖逆,要祂采取任何别的办法,都不成其为上帝了。”

  史特博问:“可是,最使人感到不安的,是上帝要永久苦待人的观念。这好像不大妥当,是不是?”卡森说:“如果上帝不干涉这个堕落的世界,对人类的邪恶没有遏制,我们就是在制造地狱。如果你让许许多多的罪人关在一起,在那里他们不能危害别人,只能危害自己,这不是地狱是什么?这是自作自受,那正是他们所要的,因为他们仍不悔改。圣经极力持守的一件事,到了最后不仅正义得到伸张,而且要保证正义得到伸张,所以大家无话可说。在这个世界里,并不是人人可以受到公平对待,这是我们每天可以看到的。但是到了最后的大审判,人人看到公义得到伸张。那时,没有一个人会抱怨说,‘不公平’。”基督徒相信,全然公正公义的上帝,在审判的事情上,必然不会出错,祂的天平是最公平的。

  认识信仰真正的关键不是证据,而是亲身体验

  透过不断地调查取证,史特博渐渐明白,其他所有宗教都是尝试通过某种方式赢得神更多青睐,但基督教则独树一帜。基督教的教导并不是“做”,而是“成了”,耶稣在十字架上说“成了”,一切都成了。代价已经付上,因着神的恩典,我们白白得到了宽恕和永恒。这就是基督教与世界上其它宗教的区别之处。

  影片中,史特博手中拿着1966年4月所出的《时代》杂志,封面上写着“上帝死了吗?”,在他经过长法六百多天和无数小时的个人研究后,史特博给出了响亮的答案:“不”。史特博明白认识信仰真正的关键不是证据,而是亲身体验。“我们都犯了罪,我们都搞砸了,那就是神的恩典进入的地方。用祂的饶恕遮盖我们。”于是,史特博拿来一本圣经,翻到《约翰福音》1章12节:“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史特博在《重审耶稣》中见证说:“我是学新闻学和法律的,所受的训练使我只认事实,不管事实领我到什么地方。对我而言,事实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耶稣是神的儿子,为我替罪受罚而死。我犯了错,应该受罚。我做的错事可多了。为了免得难为情,恕我不从详叙述。事情上,我一向过的是猥亵、酗酒、专顾自己和不道德的生活。在我的个人事业里,为了个人利益,我背后中伤同事;为了抢新闻,时常不顾道德与法律的规范。”

  在家庭生活方面,为了成功,牺牲了妻子、儿女的利益。我说谎,占别人便宜,欺骗人。我的胸襟小到对人十分不讲情义。我主要的原动力是追求个人享乐,可笑的是,我对享乐追求得越热烈,它就变得越难以捉摸,越能摧残我的生活。我读圣经,明白到罪恶使我远离神,神是庄严、圣洁的。我多年来否认其存在的神,似乎非常遥远。我越来越清楚,我需要耶稣的十字架跨越这个鸿沟。使徒彼得说,‘因基督也曾一次为罪恶受死,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了引我们到神面前’(彼前3:18)”

  作为一名调查记者,史特博终于发现最值得向世界报道的最大头条新闻:耶稣基督是真实可信的。“所以我必须要接受祂,所以我做了悔改和认信的祷告,相信了神。我这样做时,就开始了改变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我的价值观、我的品格,我的道德观,我的态度,我的人际关系,我的婚姻……一切都随着时间推移,开始变好。我感谢神,今天的史特博已经不是无神论时期的史特博了。”

  (本文成文参考了《重审耶稣》一书、《ChristianityToday》、《基督网》以及网络其他资料,一并致谢)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重审基督》影评(三):上帝的脸都被你们丢光了

  对于宗教,我很小就开始接触,这么多年了,其实非常欣赏它自成一派的文化。无论再怎么不屑于宗教的无神论者,也不应该否认宗教文化确实是人类文明和历史长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着人类努力去认识世界的一种尝试,从这个层面来看,与科学和哲学并无二致;同时宗教也搭载着更多政治和争斗的烙痕,学历史的人如果不了解宗教,观点再多也可能变成空中楼阁一样的妄言。

  所以对于宗教电影,我也一直很喜欢,无论是影史不灭的经典如《宾虚》,还是文艺青年必备的装逼利器《第七封印》,都曾让我在观影后陷入更加精彩的思考和自我辩驳之中,所谓意犹未尽,不外如是。就在去年,也有两部优秀的宗教题材电影上映,一部是好莱坞弃卒梅尔·吉布森凭之杀回奥斯卡的《血战钢锯岭》,另一部则是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电影《沉默》。有趣的是两部电影都多多少少有一些“传教”之意,而两部电影的主演也都是安德鲁·加菲尔德,所以梵提冈的大主教也戏称是时候给加菲加授圣职了。

  《重审基督》影评(四):【唐默思影評】仇父戀母情結與無神論

  【唐默思影評】仇父戀母情結與無神論

  重審基督 (The Cace for Christ) 2017

  Director: Jon Gunn

  Writers: Brian Bird (screenplay), Lee Strobel (book)

  電影的臺灣譯名是『基督事件簿』,比這個『重審』來得準確。電影是根據護教作家里斯特洛貝的同名著作編寫。講述作者在擔任報社調查記者期間,運用他的調查能力來追蹤基督信仰的關鍵事件,結果從一個無神論者成長爲基督徒。書及電影都是根據其親身經歷及心路歷程寫成的。

  其中最爲引起我注意的片段,是作者走訪美國心理學家協會主席(Dr. Roberta Waters,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sychoanalysts),詢問她那些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500人,是否集體癔症的幻覺結果。

  心理學家告訴他,集體癔症也好,催眠術也好,頂多激發尖叫呼喚之類的個體行爲,卻不會集體做同一個夢。如果真能這樣,這可是比耶穌復活更大的奇跡。

  (hallucinations are like dreams. They happen in individual minds. They don't spread like the common cold. To be honest, that would be an even bigger miracle than the Resurrection itself.)

  就在作者失望打算離開的當口,專家問起他跟自己父親的關係。 

  電影前面已有過父子爭執的伏筆。可以想見,不能算好。相互間冷漠,有距離感,跟大多數東方人的父子關係相似:(Distant, cold, doesn't give much affirmation or express love?)

  接下來,專家講了這部電影帶給我震撼的一段話:

  (as a skeptic, you're familiar with history's great names in atheism: Hume, Nietzsche, Sartre, Freud.

  Of course, yes. Some of my greatest heroes.

  Did you know that all of them had a father who either died when they were young, abandoned them, was physically or emotionally abusive? In the world of therapy, it's called a father wound.)

  之所以覺得震撼,是因爲立刻讓我聯想到巨嬰民族的戀母仇父傳統。

  東土民諺有所謂『寧要討飯娘,不跟做官爺』的説法。通常會將做官父親無一例外地看作陳世美。會在生母年老色衰時抛妻另娶,然後就有所謂『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的孩子像棵草』之類説法,矛頭對準的還是父親。即便到了這個家庭婚姻關係早已脆弱如烟的現代,無論談及社會現象還是用來比喻政治忠誠,母親還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字眼。

  反過來也一樣:像我早年討論女權時所提及的,母親的神聖性甚至體現在所謂『國駡』當中。因爲辱駡心目中最爲神聖的東西,無疑就增添了詈語的侮辱與惡毒。這在其他語言中恐怕少見。至少,在英語一類的西方語言中,詈駡恰恰都跟信仰相關。

  還記得當年做過類似的作業,討論西土傳統,無論宙斯還是雅威,無一例外都是男性形象。

  偏偏東土神話中,除了不知性別的『盤古』之外,更多提及的創造神是『女媧』。

  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西方歷史不那麽悠久,因此從一開始就已經是父系社會。或者是世代交替,處在從母系向父系的轉變過程中。不像東方神話顯然來自母系社會。還是祖奶奶的的天下。

  更爲重要的區別,恐怕還是宙斯神話中表露的所謂『殺父』以及俄狄浦斯的『娶母』情結。

  這些大逆不道的行狀舉止,東土歷史聞所未聞(其實應該是被孔丘史遷的春秋曲筆遮蔽了)。即便放在今天,恐怕依舊是駭人聽聞的。

  因爲這是心理學上的斷奶過程。換言之,未經這一過程的東土傳統依舊依戀母親、依戀母乳,因此永遠不能長大,千年之後,最終成爲舉世震驚的『巨嬰』。

  我在那篇舊文中,還提及金庸筆下的楊過跟小龍女,就是典型的戀母關係。就連稱呼都是『姑姑』。金庸爲了減弱她的聖母光環,甚至不惜讓小道士玷污她。算是非常的心狠手辣。

  説回這部電影。專家向作者描述她所提到的這些學界名人,無一例外都有所謂『a father wound』。不知是否有華語對應詞。字面意思是『父傷』,大概是指幼兒不能得到父愛,因而產生逆反心理,不相信權威,甚至憎恨權威。成年之後就偏向於這種質疑乃至於挑戰權威的人生取態。

  無神論的產生,居然跟這個相關?

  難道東土傳統的實用理性精神,也跟這種現象有心理學上的關係?

  其實在這個名單上,還可以加上我熟悉的尤金奧尼爾。他直接因爲父親對母親的冷漠以及對兒女的冷漠,產生對天主的懷疑,直至出走東方,想在東方尋找天主的替代物。他的所有創作都在印證這個艱難過程。

  最終嘗試以東土的『道』來取代天主,偏偏就是一個以陰柔如水弱女勝男著稱的體系。

  實在意味深長!

  斷奶對於幼兒來説,確實是個創深痛巨的經歷。能否承受這種苦痛,大概從此區隔兩種不同的人。

  普希金說,鐵錘可以粉碎玻璃,也可以鑄成鋼劍。説的就是這樣一種淬煉。

  按照心理學家的分析,得到父愛的人,得以在父性的基督教信仰中承續這種父愛。基督教會就是以『阿爸父』爲核心構建的。教宗Pope,原意就是『阿爸』。

  有趣的是,電影中最終觸動作者的,原來是發現自己表面上看起來冷漠的父親,其實一直深愛自己、爲自己在學業事業上的成績自豪。作爲一個以尊重科學自詡、在事實面前冷靜如法官的調查記者,真正壓垮他無神論信仰的最後一根稻草,居然是感情的真相:在他獲取所有有關耶穌的事實之後,他得知亡父對自己的真愛。

  斷奶的陣痛在不同人身上產生不同結果。『父傷』會讓人從此反叛權威。無神論本質上就是反傳統反社會。當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未必那麽容易辨別出背後的根源。

  電影票房很好。衹不過多少還停留在護教的淺層。想靠科學證據來説服價值觀日益分裂的民衆。

  我反而認同教宗若望保羅二世的斷言:Jesus is the Incarnate Word-a single and indivisible person. One cannot separate Jesus from the Christ or speak of a "Jesus of history" who would differ from the "Christ of faith." The Church acknowledges and confesses Jesus as "the Christ, the Son of the living God" (Mt 16:16): Christ is none other than Jesus of Nazareth: he is the Word of God made man for the salvation of all. In Christ "the whole fullness of deity dwells bodily" (Col 2:9) and "from his fullness have we all received" (Jn 1:16).

  這就是說,『Jesus of Nazareth』作爲『Jesus of history』,并非要靠科學證據來支撐認證。有或沒有電影中描述的這些證據,并不影響我們的信仰。

  上文提及東土的巨嬰傳統深植於社會結構。似乎還可以在這裡多説幾句。

  我在舊文『說帝』中,討論過『禪讓制』跟母系社會的關係。認定這種方式的權力讓渡跟公正善良毫無關係。衹是反映出母系社會不存在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概念。反正自己兒女,給誰都無所謂。

  社會演變到父系,就是爲了確保血統純粹。動物世界裏看到的雄獅一旦擁有獅群,就會將老獅王的孽種全都咬死。人類社會恐怕也經歷過相同歷程。什麽后宮三千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之類,整一個獅群而已。太監宦官之類的設置一直要到滿清垮臺纔廢止。目的還不是爲了保證血統純粹?東土歷史現實的叢林制度、叢林價值,真正獨步天下。真不是歐西文化可以望其項背的。

  到了秦政開始,建立年號之時,也有過恢復『禪讓制』的念頭,卻遭遇朝臣抵制反對。用現代眼光看待這種抵制,或許是朝臣寧可建立一個可靠的權力更替制度,以避免君主任憑一己好惡隨心所欲。因爲朝臣從仰人鼻息的日常生活中體會到,沒有程序正義,無論什麽善良願望都會被人性的卑劣碾壓至粉碎。

  長子繼承制度一直被學界推崇備至。認爲歐西第三等級的出現就跟這個制度直接相關。東土歷史上存在過,但執行不嚴格,因此有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甚至富不過三代之類的説法。表面上看起來沒多少壞處的制度,就因爲缺乏一元一神論的執著,就不可能從中演化生發出可以持之以恆的制度模式。

  至於僭主集團豢養的所謂『新儒家』,眼下正在鼓吹所謂『選賢與能』的權力更替方式。其實單看字面,沒人會不同意。衹不過魔鬼都在細節中。衹要稍微追問一下,什麽是『賢』?什麽是『能』?標準由誰來定?以及更爲關鍵的,『誰』纔能有『選』的資格,如此等等。禪讓制跟現代民選制度的區別就會一目瞭然。

  08/28/2017

  《重审基督》影评(五):不带这么传福音的

  周围有不少信了主的朋友,之所以还能交往就是因为说好了不要跟我传福音。本以为电影能有些深度哲学探讨,谁知道完全是一面之词,也对,宗教就是禁不住哲学推敲。

  万物的制造者对吧?那真是我佛慈悲不跟你计较了,佛教徒能同意释迦摩尼是你稣哥造出来的?信安拉的虽然很清楚能缕清了是稣哥这条线的一个分支,但是他们手心向上每天好几次念叨的是耶稣?上帝?还是菩萨?

  宗教信仰应该尊重,毕竟那是个人的一个情感寄托,但任何一个宗教只要过于主动向外扩张或动不动就拉你入伙(或强制入伙)那就是有问题的了。不是神爱世人吗?信就爱不信就不爱?这么狭隘当什么神仙?这么有分别心当什么菩萨?异教徒就都得死那作为别人眼中的异教徒是不是也不配活着呢?

  爱信什么就信你的,我们都尊重,但不要宣扬得跟就你是好的,别人要么是恶要么是等着被你救赎一样,站这么高干什么呀?真当自己就是至高的那个造物主了?

  《重审基督》影评(六):作为一个无神论者,看完这部影片后,很想问有神论者一个问题

  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个记者调查耶稣是否真的经历了“死而复生”的故事

  在经过了大量调查之后,他发现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耶稣确实死在了十字架上,且耶稣在被埋葬之后的第二天,有不少人又看到了耶稣本人,然后大家刨开墓,发现埋葬耶稣的坟中是空的。

  好吧,我们就认定上面那些全部都是事实。

  我的问题是:这和上帝存在有什么关系???????

  从现代人的角度讲,有一个人死了,然后第二天活了,这意味着上帝是存在的?的确我们现在没有让人死后复生的技术,但封建时代的人也没有手机,那如果我带着一个手机回到过去,让封建时代的人看到手机这神奇的玩意(当然得给手机充足了电),然后我对封建时代的人说《我是玉皇大帝派下凡间的天将》,我就真的是天将??

  耶稣是一个有能力死后复生的人,这是事实,但一个有死而复生能力的人说上帝存在,上帝就存在??就因为他能死而复生吗???这两者有必然联系吗?一个掌握了你所没掌握的技术的人,他说的事情就一定是真的?他说上帝存在,上帝就存在?他说做好事死后上天堂,死后就上天堂?他说不信上帝的死后下地狱、死后就下地狱?而且天堂、地狱的存在全是他的一面之词,你们相信他就因为他能死后复生???????

  我自从注册了豆瓣账号之后,从未发过影评,这是第一篇,真的实在是想请各位基督教的朋友抛开你的立场,理性的想想这件事情。

  我个人对这部电影的男主角很失望,他虽然很会调查,但他并不懂什么叫理性。他的一切调查只能说明耶稣是一个具备死后重生技术的人,但并不能说明上帝存在,也不能证明耶稣传给门徒的理论一定是事实。

  我相信耶稣是个好人,而且他一定是一个深谙人类心理学奥妙的好人,他深知如果要让人类向善,就一定要编出这么一个“偶像”来让大家崇拜,所谓的天堂、地狱,这其实利用的是人类死亡的恐惧,既然做好事死后上天堂,做坏事死后下地狱,那么大家自然就不敢做坏事,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重审基督》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