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生七年4》影评10篇
日期:2018-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生七年4》影评10篇

  《人生七年4》是一部由迈克尔·艾普特执导,(teenagers from 7 plus Seven)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七年4》影评(一):人生如梦,还是祝福

  看到28岁,竟然不忍再往后看。尽管年代社会背景、国别有异,但在人生成长阶段中总是要面对相似的困境的,多多少少能从很多人身上看到某部分自己影子。大概还是缺乏勇气面对之后的人生吧。

  当先看到56岁时,无数的闪回、重播之前的片段,但当真真切切地一季一季看下来时,却是一种完全不同感触

  拍这一季时导演还是没有消除他的偏见,不过“刻板印象(stereotype)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是对的。”众主人公的人生起起伏伏,但总是有轨迹可循的。

  最喜欢的依旧是Sue,虽然起点普通,但始终保持着理智,最终也获得了相对幸福安稳一生

  7岁时她的话不多,对她印象不及另外两个女孩深刻

  14岁,说自己不愿早结婚,对人生的期待是“Just be content with what I'm doing and be happy with it, and to know where I'm going and to remember fondly what I've done.”。

  21岁,是三个女孩中唯一没有结婚的。

  这一季,终于结婚,丈夫是一个煤气工。她并不后悔当时没有进Grammar School,而是进了Comprehensive School,因为“You can only have regrets about things if you're not happy with the way you are.”

  到了这一季,Sue可以算是几个女孩里最漂亮的那一个了,大概是因为她是女孩中唯一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所以眼神中带着坚定,使整个人气质与众不同

  uzy也是女孩子中相对幸福的那一个,和21岁时的颓废截然不同,是良好的家境保全了她,是婚姻影响改变了她。

  7岁时,跳芭蕾舞,从小就是一脸倦怠表情

  14岁,眼神回避着镜头,很多表情甚至是不屑的。

  21岁,更显颓废,辍学是因为不想继续念书,去巴黎是父母决定不喜欢这个节目,接受采访也是父母的意见。她并不像Sue那样聪明有主见,眼神中还是透着迷惘,甚至多少带着厌世的感觉

  看到之前的评论说用“冷艳高贵”形容她很合适,深以为然,前提是这个并不全然是贬义。

  第三季之后过了一年,遇到现在的丈夫,结婚,然后洗手做羹汤,成为一名主妇,幸福美满。

  28岁的生活,不是是导演故意这么表现,还是本就如此,感觉她并没有凭借多少自己的努力,就轻易获得了众人称羡的幸福。

  有时会想,如果她并没有站在如此高的起点上,凭借她的方式,能否获得现在的幸福?

  譬如Neil,和她一样受困于心理阴影之中,但Neil和她不同。Suzy辍学了可以去巴黎念秘书学校,可以去遥远而富裕的国家四处云游,可以遇到高富帅男友并嫁给他。如果她的家境并没有那么好,却依旧遇到相同的心理困境,是否能获得幸福。她面对生活时不必非得竭尽全力随波逐流没关系,因为她富裕的出身家庭是她的最后一根底线,无论如何,她也不至于完全沦落下去。

  感觉Suzy的人生不会再有变化了,不出意外,她的生活会一直很幸福,无限祝福吧。

  eil,感觉他到现在精神状态依旧不是很稳定,处于完全自暴自弃的状态。但他不像Suzy那么幸运,可怜的Neil,还是没有意识到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aul,其实觉得他也有一点心理阴影,好在他遇到了真爱,愿意陪在他的身边,耐心呵护他。遇到对的人真的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很多评论都有一点讽刺Tony和Simon,但感觉他们真的过得很好啊,至少他们能给自己孩子东西比当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多得多,这也是源于他们的勤奋工作,当然,也有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过得好,绝对的财富在增值;但整个家族始终都稳固在这个阶层,相对的社会地位没有发生太多改变。Tony和Simon确实算是过得比较顺利,小富即安的了。

  ruce,依旧淡定。博士毕业后在英国寻不到教职,于是去了美国。妻子是牛津的同学,感觉他们两个人的交流有一点问题,不过整体上还是很圆满的。Bruce算是逆袭成功了,感觉从小在农村的生活给予了他坚定的价值观,这大概也是他逆袭成功的原因吧。

  另外两个中层女孩感觉过得不是很好,伴侣甚至都不愿意出境。Jackie才28居然就满头白发了。19岁结婚,9年过去都没有孩子,是因为和丈夫感情差,还是因为不能生?应该不是不想生,装修的房子里面是有婴儿房的。Lynn彻底长残了,伤心,小时候明明是最漂亮的。她坦言,认为自己结婚太早了,家庭和孩子确实有些负担。感觉她也很没有上进心啊。这两个女孩在心态上差点儿,被Sue甩出好几条街。

  eter感觉跟21岁没什么变化啊,一开口就很有观点,而且感觉是闷骚型。

  高富帅三剑客基本上是顺着21岁的轨迹走的。John和Andrew当上了律师,Charles继续拍纪录片。导演问Andrew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幸运,他说是,然后就没话了。估计导演也问不出什么了。

  这一季比较神奇地方在于,播出了很多之前拍的但是没有选入正片的素材,似乎是想等到之后的一季播出时再从之前寻找对应的point来证明。印象最深的是,7岁时,有几个小孩子给熊喂食物,两次都是John在阻止他们,因为牌子上写着“禁止投喂”。比较看重规则,适合呆在上层,学法律,做统治者。

  《人生七年4》影评(二):·

  人生七年 7up

  1 杰基:杰奎琳 在伦敦市公租房区居住

  2 尼古拉斯:在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乡村居住

  3 尼尔·休斯:住在利物浦郊区 父母都是教师 不喜欢打架

  4 托尼:在伦敦的最东边居住 15叫其”猴子“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伦敦市中心肯辛顿区的一个早教学校上学

  7 查尔斯:6的同学

  8 安德鲁:6的同学 读金融时报

  9 保罗:在一所由慈善团体赞助的儿童之家里上学和住宿

  10 西蒙:9的同学 黑人

  11 霍顿·布鲁斯:在伦敦西南萨里郡的一所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父亲远在六千英里以外的地方(津巴布韦)工作 梦想是当一个传教士 把自己的钱分给穷人

  12 苏西:在一所女子时尚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1的同学

  15 米歇尔:4的同学 女朋友

  16 法默:11班级的班长 11夸赞其有威严 能够维护班级纪律

  人生七年 14up

  1 杰基:在英格兰东部的一所综合学校上学

  2 尼古拉斯:在家乡的一所被授予了奖学金的寄宿学校上学

  3 尼尔·休斯:在离家不远的一所综合学校上学

  4 托尼:在公立学校上学 课余时间待在艾普森青少年赛马场 努力成为一名骑师 和15已分手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之一的大伦敦行政区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练习钢琴 反对罢工

  7 查尔斯:在英格兰西南威尔特郡马尔堡私立精英学校上学

  8 安德鲁:在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之一的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切特豪斯私立学校上学

  9 保罗:八岁离开儿童之家 在一所寄宿学校学习了一年后 跟随离异的父亲移居澳大利亚

  10 西蒙:在儿童之家依赖着救济生活到十三岁时被母亲接出 从没有见过父亲

  11 霍顿·布鲁斯:父母离异 和继父相处得很好 在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的一所全寄宿预备学校读书 不再想当传教士(因不喜欢在众人面前讲话)

  12 苏西:在苏格兰佩思郡南越庄园女子寄宿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和1、13分开 选择在一所文法学校上学

  17 高斯林:4的艾普森青少年赛马场教练

  人生七年 21up

  1 杰基:在一家澳大利亚银行上班 去年结婚

  2 尼古拉斯: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物理系大二生

  3 尼尔·休斯:在阿伯丁大学学习一学期主动退学 现在在伦敦做短工

  4 托尼:十五岁离开学校 前往艾普森汤米·高斯林赛马场 成为一名学徒 后因参加比赛没有取得名次 放弃了赛马骑师梦想 现在努力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

  5 彼得:伦敦大学历史学生 住在伦敦北部的一所公寓里

  6 约翰: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法律生

  7 查尔斯:达勒姆大学历史系学生 父母离异

  8 安德鲁:其十四岁时父母离异 现在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法律生

  9 保罗:来到澳大利亚后以建房为业 其父亲再婚

  10 西蒙:在离家不远的肉类加工公司工作 其母亲有时会焦虑抑郁 这让西蒙更加想要保护她 两人的关系也日渐融洽

  11 霍顿·布鲁斯:牛津大学数学系学生

  12 苏西:其十四岁时父母离异 十六岁时自主决定离开原来的贵族学校 到巴黎的一所教授速记的学校上学 毕业后找过工作

  13 苏珊: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

  14 林西·珍妮特:流动图书馆管理员 兼职一家办公室的助手工作 去年结婚

  18 密克:1的丈夫

  19 戴夫:

  20 崔佛:

  21 伊恩:其和19、20都是5的室友 也都是学生

  22 苏珊:9的女朋友

  人生七年 28up

  1 杰基: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

  2 尼古拉斯:核物理学家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助理 结婚四年

  3 尼尔·休斯:三年没有工作 经常旅行 靠领社会保障金生活

  4 托尼:出租车司机

  5 彼得·戴维斯:四年前结婚 现在在莱斯特市的一所综合学校教书

  6 约翰:一个成功的律师

  7 查尔斯:BBC助理制片人

  8 安德鲁:在一家大公司当律师 结婚一年

  9 保罗:和22已结婚 住在墨尔本 四年前曾和妻子变卖家产买了一辆车 旅行穿越澳大利亚中西部 走了一万五千英里 用时七个月 直到妻子在珀斯怀孕结束

  10 西蒙:已结婚 三个男孩和两个女孩的父亲 在伦敦沃尔香肠冷冻室工作 住在伦敦南部的一所公租房里

  11 霍顿·布鲁斯: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三年后决定教书 4的母校聘请了他 让其教授数学

  12 苏西:和25在五年前结婚 跟随丈夫来到巴斯市附近的村庄生活

  13 苏珊:结婚四年 有一个两岁大的儿子 丈夫是煤气装修工 现在在东伦敦的一所公租房里居住

  14 林西·珍妮特:流动图书馆管理员 现在在肯特郡生活 有两个女儿 丈夫在邮局工作

  18 密克:油漆匠

  22 苏珊:两个孩子的母亲 也兼职理发师

  23 尼克:4的儿子 六岁半

  24 乔蒂:4的女儿 两岁半

  25 鲁珀特:巴斯市一家律师所合伙人 12的丈夫

  26 托马斯:12的大儿子

  27 奥利弗:12的二儿子

  28 杰姬:2的妻子 和2在牛津大学相识 正在修商业的研究课程

  29 雷切尔:5的妻子 也是老师 在一所进修教育大学教书

  30 布鲁斯:9的墨尔本朋友 和9在旅行中相识

  31 凯蒂:9的女儿

  32 罗伯特:9的儿子 先天有读写障碍

  33 简:8的妻子 工作是在一家公司里做全职秘书

  34 伊冯娜:10的妻子

  《人生七年4》影评(三):人生七年1-28岁观影记录

  最近在看《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非常有意思,目前只看到他们28岁的时候。

  你会发现,当采访17岁、21岁时,他们都强烈希望不要被当做典型,因为他们深信自身是独一无二的,而当28岁时,他们又开始逐渐接纳自己所在的阶层

  此外,自信的人说话总是深思熟虑后的语气,对生活不满者说话语气总有一种压抑和无力感。

  一个个采访者分析一下吧。

  1

  Andrew从七岁时梦想做骑师,到后来真的做到了骑师,又发现骑师不适合自己,他去做了出租车司机,(别人认为他不可能做到的情况下),他一步步实现了自己规划的心愿

  他认为英国上层社会的少年读公立寄宿学校,但他们的父母没有陪伴在他们,这让他们失去最重要的东西,陪伴。而贫穷人家的孩子,最不公平的地方在于他们没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选择,穿着破烂的衣服,就因为他们还是孩子。

  21岁时他最大的隐秘心愿就是生一个儿子,这是他认为最大的幸福。其实我觉得这也象征着他对公平的一种内心向往,他希望自己以后的儿子可以不用承受这种不公平,能够享受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

  他依然觉得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刻,得到最大满足的那一刻,是当骑师的第一天。

  2

  Charles在七岁的时候,他就渴望帮助更多的人。

  一直以来他都作为社区仅有的一个社会主义者默默坚持着,而如果非要选择一个政党支持,他会选择站在保障更多穷人的工党这边。而不是保障贵族的保守党。

  他是很高智商的孩子,从小情绪就很稳定,没有什么能让他情绪有太大起伏。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他做了三年保险后,竟然放弃工作,去贫民区教数学。

  采访的人问他,你从小就是读贵族学校,大学考到牛津大学,如今住在公租房,做这样一份工作,你是否内心会感到失落?他说没有,他看得见这份工作的长处,他喜欢帮助别人。

  他最让我敬佩的一句话是,“当然,我们可以选择欺瞒别人,在别人问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但再最终我又决定相信他人,并且认为他们值得鼓舞。”

  3

  uzy富裕家庭出身,因为父母从小离异,她对婚姻持有悲观态度。7.14.21.三次采访她都是比较抗拒的。

  她一生都是接受家庭的安排,没有什么主见。21岁的时候世界各地旅游。22岁结婚,因为觉得对于这段感情再等待三年也不会有更多的变化。

  28岁的时候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了。在有孩子的那一刻她甚至是慌张的,但随后她又觉得既然是她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就应该由她来抚养。

  她讨厌预科寄宿学校,决定未来将孩子送去公立学校。21岁时的世界各国的游历让她体验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区别。她希望孩子不会像她一样受到过多的“保护”,我认为这是她接纳自身阶层的结果,她也从过去的焦虑到如今的幸福稳定。

  4

  农村地区的尼克小时候每天走四公里上学,后来他以优异成绩去了牛津大学,但21岁时他并不认为自己成功(即使在别人眼中他很成功),他认为成功必须是要有某种成就达成才算成功。28岁成为核物理博士,去美国的大学做助教,一切对于科学的好奇都来源于小时候仅有的一本行星的插画,小时候在村庄里没有同龄人,他只能与成年人交谈,在上学的路上,他时常会感叹风景的壮丽,并且好奇是什么原理形成大自然这幅鬼斧神工。移民美国是因为美国相比英国更自由,更少官僚气息,出版和项目更容易。妻子是牛津大学同学,商学院系,很漂亮,经常吵架。(哈哈哈——)

  也是高智商,他说话总是深思熟虑,很有自己见解,他总能看透事物本质。

  5

  eter做教师的。感觉体制内的一切都很荒谬,并正在崩塌。在伦敦大学什么都没做,按部就班上课就拿了三个A,他也认为自己是个平凡的人。(从小他的父母都在打击他,这种成长环境造就他悲观性格)

  同样不愿意送孩子去私立学校,因为那里只有法则,他认为法则就是私立学校维持着旧有的等级制度在运转。(又一个贵族学校受害者)

  找了一个同样对世界悲观的妻子,认为阶层的流动性不存在,60年代最初内心怀抱的理想到后来发现并没有任何用处,难怪采访一开始她承认是因为对生活有共同的态度所以和他走到一起。但她是积极面对这种悲观,而他是消极面对这种悲观。

  他认为生活中最满足的一刻,是过去他在当地一个乐队表演的时候。

  6

  从小在儿童福利院长大,年幼时移民澳大利亚的保罗,21岁成为建筑工人,他当时的目标就是家庭幸福(头脑简单类型),后来又成为建筑公司初级合伙人,建房子让21岁的他很有成就感,24岁时与妻子变卖了所有财产,买了一辆小货车,穿越澳大利亚中西部,7个月走了24000公里。28岁时他继续建筑工作,但开始怀疑年老时是否能继续顺利做下去,他很少社交,平时只有一个工友。

  他七岁时一副迷茫和困惑的表情,后来才明白这种迷茫和困惑会伴随他的一生。

  7

  三个有钱人家的贵族男孩。两个做了律师,一个做了bbc的制片人助理。John之所以选择律师行业,是因为从小就被灌输学法律是最好的。并且法律行业做到显赫的层次,才可以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这个歪嘴少年很讨人厌)

  其中一个娶了乡村女子,并用父母资助的钱在乡下盖了谷仓,工作日上班与妻子在伦敦住公寓,周末住谷仓别墅,他喜欢田园生活。

  去bbc做纪录片的那位富家少年(很帅),是因为少年时期的爱好是做记者,他甚至做好了在地下室写文章,30岁被报社炒鱿鱼的准备,但事实上他第二年就进了BBC,很顺利。

  28岁时,其余两人拒绝被采访。(歪嘴少年也许是我最讨厌的一个采访者,总是一副自命不凡,观点也很陈腔滥调,他之后所有的采访都拒绝了。)

  8

  尼尔。少年时曾就读于综合学校,21岁从阿伯丁大学辍学,成为建筑工地临时工人。28岁接受采访时他已经连续失业三年,靠社会保障金生活。他依然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成长于一个周围是聪明人的环境。(抱怨环境是失败者共性感觉,天啊,他小时候好可爱的,可惜长大后沦落到这个样子)

  他过去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童年时成长没有任何障碍。(这什么逻辑)可是离开体制后,他才发现自己是足够自由,但是他无事可做。

  他的内心深处是疏远这个社会的,他认为社会是冷漠的,失业对于他并不是什么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是每周有四五天可以攀上火车去沿途的郊外休息散心。他在对抗着传统生活,工作一周,回家打开电视看一天,然后又回去工作,如此轮回,他在对抗,可惜他没有自己的目标,他的半生都耗在对抗上面了。他认为他的家庭没有教会他一种对抗传统庸俗生活的策略。

  (我个人认为他是在思想上属于上不去又下不来,悬挂的状态,以至于生活失败)

  9

  两个综合学校,一个法语学校的女孩。

  其中一个二十多岁结婚,丈夫是煤气修理工。

  一个十九岁结婚,丈夫是油漆工。她在保险公司做文员。

  最后一个琳,也是十九岁结婚,丈夫在邮局工作。她一直在移动图书馆上班。(主要租借书给儿童)

  三个工薪女孩都表示回看自己不该过早结婚,但都表现得非常自信,不会不满于社会阶层的事实,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掌控能力和信心。但实际上要不是节目提醒,她们甚至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她们对此从来没有什么想法。她们甚至以为自己比上层社会的人有更多选择,因为贵族孩子必须满足父母的期望和规划生活,但她们不必。(真的是这样吗,谜之自信哪里来)

  10

  福利院长大的西蒙21岁时是冻肉工厂的员工,28岁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结了婚并且有五个小孩。(五个!)他基本没有什么主见,并且喜欢服从纪律,认为有纪律的存在他反而自由许多。事实上采访中许多对于他弱点的问答,他都不愿意承认,企图以伪造的自信蒙混过去。看得出他是很要面子的一个人,一切困难和苦难他都表示,无所谓,他可以接受,或者他很享受。但其实她当初面临的都是很不公平的待遇。作息的安排对于他而言是好事,因为他无需自己动脑思考,他无需对此承担责任。(也许这也是他一直在社会底层的原因)

  这个采访人物很少会主动对改变生活做出行动。七岁的时候他就经常做梦梦到乌云,想要如何逃避。他的一生其实都在逃避承担责任,这也是他永远上不去的原因,他一直认为做到高位要承担更多责任,以为是麻烦,但其实他这种想法,给他带来更多麻烦。

  《人生七年4》影评(四):三个改变生活的核心要素

  三个改变生活的核心要素:良好教育,积极奋斗,合适伴侣

  托尼开出租车很适合他,活泼好动爱说话。敢于尝试,当演员,对生活充满热爱,生活也会爱上你。托尼其实是个有计划的人,在前几集他说会当骑师,然后后来参赛尝试了三次,虽然没有成功,但起码试过;后来说要当出租车司机,那时他已经开始熟悉伦敦的道路了。可以想见,成为司机是水到渠成的。这集中他说要开酒吧,这也是在他当出租车司机的基础上提出的合理升级条件,我很看好他下一集会以酒吧老板的身份出来接受采访。他的职业都跟他的生活背景有关,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不断努力。他的优点在于乐观努力,不断升级。

  啊啊啊,布鲁斯竟然当老师讲课了(我以为会当大学教授做研究什么的)。我之前很看好他的原因是他学的数学专业,同时,性格内向,是个理性严谨的人。他最大的特点是不太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内心平和。这点他之前也提到过。所以他会去缺少教师的地方教书。他淡泊名利,只追求内心的愉悦。祝他幸福!

  露西篇:爱情能改变一个人,信夫。祝福她。她的丈夫跟她有相似的童年经历。

  尼克当assistant professor了。教育改变命运。他对科学的热爱让他走到了今天。回顾前几集的表现,你会发现尼克在14岁的时候相当消极。我觉得他是比较早熟的儿童。在14岁的时候,思考别人21岁才感到的一些迷茫的问题。而21岁的时候,名牌大学让他重获新生。

  咦,彼得也当老师了哎。夫妻双方都很忙,养小孩压力很大。

  之后几集会有人离婚吗?作为一个没结婚的青年表示无法脑补了...

  保罗篇:胡子好显老。。旅行好棒。回归了内心的平静。起点低但不妨碍追求幸福生活。祝福他。

  约翰篇:拒绝采访。。。眉相连,心眼小。感觉很势利。一直不喜欢这个人。

  安德鲁篇:心地善良的孩子,也非常聪明,在前几集有几个地方打圆场。取了朴实的妻子。他的内心很饱满。

  查尔斯:一看就是很有趣的人。作了记者。祝福他。

  尼尔篇:卧槽,领救济金过日子。。生活很窘迫啊。。也长残了。。主要是大学失利的阴影影响很大,然后就一直没缓过来。感觉主要还是性格问题。不入群。

  琳恩篇:杰基篇:苏珊篇:

  工人阶级普通生活,家庭主妇。

  西蒙篇:小时候比较内向,长大了性格很开朗了。可能跟他说的工作中的团队生活相关。一句话总结:真能生。。。

  《人生七年4》影评(五):从7岁到28岁

  这个周六一口气从第一部的7岁看到了第四部的28岁。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坏境并不能完全决定你的人生。

  其实宏观上比较,可能确实不那么公平,不同的人生来得到的资源就不一样多。

  但是个体上比较的话,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一份付出一份收获。

  整体上,懒惰的人平庸,自律的人优秀,简单的人快乐,知足的人幸福。

  大家都迷茫过,有的人迷茫一小会,有的人迷茫七年又七年。

  七年的时间浓缩在纪录片60分钟的片长里未必能展现全貌,可是片子还是让人挺感慨。

  站在观众视角,唏嘘不同七年里每个采访者所经历的人生变化。

  站在个人视角,也会反思如果是自己,那在不同的阶段里都在做什么,都会做什么呢。

  你更接近他们中的哪一个,更喜欢他们中谁的人生,所以你接下来要怎么做呢?

  虽然现实里的七年不会像短到像纪录片里的一小时一样,可是,时间真的是很宝贵的。

  《人生七年4》影评(六):28岁

  21岁时颓废、迷茫的Suzy因为找到了Rupert而越来越幸福。

  28岁的Neil沦落在了苏格兰一个群岛上,靠社会福利生活,没有工作,四处流浪,孤身一人,形单影只,行为古怪。与他7岁时截然相反,但是他活泼可爱,放学后一蹦一跳地回到利物浦郊区自己的家里。

  ruce从小自卑,但是有一颗善良的心,想去帮助穷人,然后他在孟加拉国教书,接触当地的穷人,依然有着一颗谦卑的心。

  Jackie和她的小伙伴们,要么在幼儿园做图书馆管理员,要么在吧台工作或者是做打字员,或者是做导游,都是卑微的、社会底层的工作,但是她们并不觉得生活非常艰辛,也不觉得自己缺少机会。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到了35岁甚至42岁的时候,她们的生活开始捉襟见肘,而她们也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上机会的贫乏。

  aul随他父亲移民到了澳大利亚,也是从小生活在福利院,7岁的时候采访他他连大学是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在澳洲搬砖,真正地搬砖,但是生活还不错,可以养活自己,在郊区有个房子,重要的是有个开朗的老婆,他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Tony the cabbie,夫妻两个都开出租车,Tony 小时候想当赛马骑手,但是因为没有天分而中途放弃,即便如此,当导演让他回忆自己最开心的时候时,他说是和一个著名的骑手参加同一个比赛,虽然他倒数,但是他参加了,这是他一生最开心最荣耀的时刻。他说典型大大咧咧的男孩子,很容易快乐,容易相处,喜欢足球、赛马、赛狗。他们似乎没有经济上过多的顾虑,虽然只是出租车司机,依然买得起房子,在伦敦。

  John, Andrew, Charles. John比较强势,也不对自己没有更多的机会而感到不安,而是说自己经过了无数的不眠之夜,辛苦的日子才能够去牛津上学,并不是一路就走到底。Andrew 性格比较温和,职业道路也是按部就班,很年轻就成了一个律所的合伙人,和妻子生活得很幸福。

  ymon是个混血黑人,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后来结了婚生了5个孩子,然后离婚,再婚又生了一个孩子,典型的工薪阶层,和前面搬砖的那位差不多,估计没有多少积蓄,但是也有个大房子住。

  eter?忘记了。

  字打多了还是有点累的,其实这些人都是普通人,但是教育的起点不一样,导致他们事业的起点也不一样,事业的一开始也许工资差距不是很大,但是到后面会越来越大,而社会阶层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社会阶层并不直接和幸福程度挂钩,这里面很大的一个因素是家庭。Paul和Suzy都是因为找到了对的人而从此感到人生的幸福,而之前他们可都是看起来很哀怨的。再有一点是老外买房子真他妈容易啊!搬砖的,打酱油的都可以随便住得上好房子,而他妈的我们呢?当然这里面有人太多的关系,但是奇葩的制度和政府难辞其咎。回归正题,家庭和事业上人生的两大命题,其实人在事业上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是很少的,大家都是从普通职员做起,只是因为起点不一样,最后的上升渠道也不一样,机会的好坏和多少也非常不一样。看过了非常多大人物的故事,比如乔布斯他们,但是必须要承认他们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做的都是为别人创造价值的事情,而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这很可能是自己不喜欢的,但是迫于生计没有办法。所以能怎么样呢?接受这样一个不太愉快的底线,那么以后任何的好处都将是bonus。

  《人生七年4》影评(七):人生七年之28 Up

  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9132ac5b0101ikaw.html

  正文很不喜欢的一季,一句话概括:在1985年,所有曾经聪明的漂亮的活泼的有趣的孩子都正式变成了庸俗丑恶的中年人。大部分人看起来都像48而不是28,真想不通英国人怎么都老那么快。

  1985年的英国看着跟1964年的没什么太大区别,完全不像中国隔3、5年就沧海桑田,两年没回老家再回去就连路都找不着了。

  第一个出场的是Tony,东伦敦区工人阶级的小孩(working class)小时候梦想当骑师,后来果然当了骑师,可惜水平不高,只参加过3次比赛;再后来想当出租车司机,后来果然当上了出租车司机;想要个儿子,果然28岁时老婆已经给他生了一子一女,第三个正揣在肚子里,马上要生了;现在业余时间上一些表演的课,想当个演员,打算如果顺利,就当专业演员,不顺利就继续当出租车司机。Tony的人生其实相当成功,基本上每一个梦想都心想事成。只参加过3次比赛的骑师也是骑师,水平差又怎么了?哪个行业都有水平不好的从业者。何况Tony还跟自己从小到大的偶像,英国史上最优秀的骑师之一 Lester Piggott一起参赛过,还要怎么样呢?这绝对是一项很值得夸耀的成就了吧?假如我写的什么东西能跟老舍先生的作品收在一个集子里,我绝对把这视作一生的最高成就,并且随时拿这件事吹牛。伦敦的出租车司机执照也没那么好拿,虽然份子钱没有北京高,但这项考试本身挺严格的,不是谁想开都能开上。伦敦的出租车司机收入貌似很丰厚,很可能比普通白领收入都高。因为Tony一个人养家,养全职的老婆和两个孩子显得非常轻松。他们全家已经出国玩过2次,其中一次是他喜欢的西班牙,今年还打算全家一起去米国。关键是Tony才28岁啊!我28岁的时候可绝对负担不起全家出国旅游,连自己都只靠出差去过香港。Tony对自己的人生满意得不得了,说自己比绝大多数人都强,尤其是这个纪录片里的人。他这么说当然是不对的,但也必须承认人家这么想真的很有道理。Tony说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上不起好学校,甚至他一直到10岁都只能穿哥哥的旧衣服。但他现在可以给孩子很好的东西,漂亮的新衣服,舒适的房子,还有满世界去玩。Tony说话充满了少年得志的张狂,我不太喜欢他的性格,但我也认为他的人生是成功的,难道一定要从乞丐变成英国首相才叫成功吗?Tony实现过梦想,现在也有自己满意的工作,甚至还有新的梦想;他老婆虽然不漂亮但非常贤惠,儿女双全家庭和睦;不算富裕但也没什么经济压力。说实在的,我觉得我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没他过得好,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

  然后是伟大的Bruce,Bruce已经从牛津毕业了,这一季确认他上的就是正经的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先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那想象中职务应该是精算师吧?这可是个注定高薪的工作。但随后不久,他发现公立学校急需老师,于是就去应征了。他说他没什么经验,但公立学校实在是太缺人了,所以立刻聘请了他。他去的是一所很差的公立小学,就是Tony小时候上的那一所,学生们都来自很穷困的家庭,有色人种很多,最终能上大学的学生不到十分之一。想必这种地方给的薪水也会非常低的。导演问他后不后悔,他说“不,我知道我的工作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意思,专业性也不强,但是你不知道,教这些孩子,真的很有成就感。”Bruce简直是在圣人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在28岁的时候,他是唯一两个没结婚的人之一(另一个是居无定所靠救济生活的Neil),除了他比较清心寡欲,对精神追求更重视之外,他经济状况不够好肯定也有影响。Bruce的人生可能不够令人羡慕,但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再然后出场的是谁我忘掉了,但既然提到了Neil就先说说Neil吧。Neil的精神状态还是不太稳定,和21岁时一样,居无定所,四处流浪,基本找不到工作,主要以救济为生。没想到Neil的精神问题这么严重,要说他除了没考上牛津之外其实也没受什么特大的打击。他说从小他父母就不理解他,他疯了以后跟父母关系反而缓和了不少。说实话这也不是什么特别说得过去的理由,大部分人跟父母都无法沟通,但我们都扛过来了,疯了的还是少数。不过对别人求全责备是不对的,确实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不一样。Neil还是很有想法的,和一般自暴自弃放弃人生的流浪汉很不一样。他一直在认真思索着类似于“我是谁?”“这个世界应该怎样?”之类的伟大问题。说实话,我个人觉得Neil的精神问题恰恰是想得太多干得太少,思考太多读书太少造成的。所谓“思而不学则殆”。他应该先把大学念完,然后找个正经工作,和其他人类保持有规律的交往,和其他人一起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每天一个人在苏格兰风景如画的湖边思考宇宙真理,不疯才怪。

  John在本季中没有出现,人生楷模John已经从牛津法学院毕业,考下了律师执照,在高等法院(High court)工作。英国的司法系统和中国不一样,比中国的层级要多很多,High court没有中国高法那样伟大,它不是最高级别的法院,大约是第二高的?但不管怎么说吧,John的人生至此简直无可挑剔,他拒绝参与本次拍摄,说他想说的已经在上一季都说了,没什么要修改的,也没什么要补充的。John不久前订了婚。

  John的小伙伴Andrew也从剑桥圣三一毕业了,他也考下了律师执照,目前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刚结婚,他老婆既不漂亮出身也不富贵,真奇怪,不过看起来性格倒是挺温和的。他们平时住城里的公寓,周末住乡下一所小别墅。乡下的小房子是父母出钱给买的。Andrew性格远没有John那么激烈。导演问他们是否觉得自己由于出身的缘故比别人的选择更多,更加幸运。John就很激动的说才没有,大家机会都差不多只不过他们没有我努力balabala;Andrew就很淡定的说是呀,我觉得我确实很幸运。他这么平静坦然,让导演反而没办法往下接话。是呀,人家都承认自己确实命好了,你还追着咬,不就显得过于屌丝和胡搅蛮缠了么?除了不做声你还能咋办?难道你还想因为人家命好,就动不动揍人家一顿是怎么的?

  另一个上层阶级的小男孩Charles选择了一条奇怪的人生道路,他也加入BBC去拍纪录片了。可能是同行相轻吧,他不喜欢这个系列,从本季开始就正式退出,再也不参与拍摄了。但显然他发展得并不算好,否则他就会拥有自己的wiki页,既然没有,说明他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媒体工作者罢了。我觉得他应该算不上人生赢家,但应该也没什么道理过得很坏。Charles当年也没考上牛津,进了一所差一点的大学,不过他坚持念完了,又找了份听起来还不错的工作。说明他还是有基本的自控能力的,估计最终就是泯然众人了吧。

  移民去了澳大利亚的Paul,娶了一个性格阳光的老婆,他老婆对他很好,觉得他小时候爹妈离婚非常可怜,看他7岁时那个悲催的样子心疼得要命。Paul可以算个小包工头,给人盖房子。但他手下没有伙计,所有的活儿都自己一个人干。这种职业中国没有,可能只有澳大利亚那种地广人稀的地方才会有。镜头里的澳大利亚荒凉得好像非洲,别说人了,连动物都很少,但周围的环境倒是很好,四处都是树木植物。生活在那种地方,大概无论怎么样都能活下去的吧。Paul有时候跟老婆自驾游,一玩儿就是几个月,他也有了孩子,跟岳父一家相处得也挺好的。

  黑人Symon其实是个黑白混血的私生子,他母亲是个纯白人妇女,不知道父亲是谁。但不知道为什么他看起来完全就是黑人的样子,一点都看不出混血。他说他出生的时候,私生子还是个巨大的丑闻,特别可怕。但现在社会对私生子倒是宽容多了。他也结了婚,妻子是一位黑人妇女,他们已经生了5个孩子……导演说,你为啥生这么多啊。他说,多吗?我不觉得多啊……Symon是个普通工人,工作蛮辛苦的,挣得貌似远没Tony多。导演不停的问他,你愁不愁这个啊,你愁不愁那个啊。好脾气的Symon最后也有点不高兴了,说你怎么不停的说我应该发愁啊(worry),我觉得我过得还不错啊,最起码我的孩子都有爹,我连爹都没有。

  ick博士毕业,去了米国,在威斯康辛大学当助理教授。他的专业是核物理。他也结了婚,老婆是牛津时候的同学,是个不太好看而且显得挺凶的妇女,好像也是个博士。不过话说回来,他媳妇虽然不算好看,但在这片子里也算数一数二的了。真不明白英国人怎么都这么丑,还是普通人在电视上看起来就有这么丑?我要是上了电视得比这还难看?他们没有孩子,因为他媳妇说生孩子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Nick说,之所以来米国,是因为他发现博士毕业以后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搞得生活水平比念书时还低,这时米国大学给发了offer,他就来了。他在米国一年的薪水是3万镑,在澳大利亚给人盖房子的Paul一年挣1万2千镑。这至少说明,在1985年的时候,西方国家还没有脑体倒挂,体力工作者比知识分子收入还是明显低的。

  最后一个男孩是Peter,他是Neil的小学同学。他现在在一个普通中学当老师,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说起来就一脸厌烦的表情。他也不喜欢现在的社会,发表了一些咒骂政府首脑的言论,用的是“she”,应该是面向撒切尔夫人而非女王吧?我甚至觉得他也不太喜欢他老婆。因为导演问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候是什么时候。结果他说是利物浦夺得欧洲杯冠军的时候……当时他老婆就在一旁坐着,真是把我雷翻了。导演估计也没想到他居然没说是结婚的那天,于是赶紧找补一句还有呢?他说还有就是自己的乐队演出的时候……再然后他老婆就怒气冲冲的说他们之所以没孩子是因为大家都觉得生了孩子就该女的带,凭什么呀,我也有事业什么的。

  女孩的生活相对都乏味很多。变化最大的是苏西。她21岁的时候还表示既不相信婚姻也不相信爱情,也不太想要孩子什么的。结果她28岁时不光嫁了人,还生了俩孩子……她说她22岁就结婚了,因为觉得她老公就是那个对的人,所以无故再拖3年到25岁结婚也没啥意义。她老公是个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说实话我觉得本质上就是大了几岁的Andrew,不出意外的话,Andrew过几年应该也能当上律所合伙人吧。苏西家住在某个乡下,房子很漂亮,应该是所有人里最漂亮的。她是个全职主妇,看起来生活的又平静又幸福,她受到的最大打击是父亲去世了,她说她觉得失去至亲这种创伤是永远也不可能痊愈的。她比21岁时老了不少,穿着打扮也随便了很多,看起来远没有21岁时美丽,更像35岁而非28岁。不过比起本片中出现的其他妇女还是略胜一筹。我觉得苏西的生活里再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事发生了。

  剩下3个工人阶级的姑娘。Jackie、Lynn和Sue,说实话她们仨简直就像是同一个人。在普通中学念到中学毕业,做一份事务性的工作,比如秘书、打字员、图书管理员之类。公司经常换,但干的活儿总是差不多,没什么前途,挣得也不多。嫁一个挣得也不多的老公,生两个孩子,时时感到经济压力。她们说的话也都很无聊,没什么具体意义。加上讨厌的导演老拿苏西和她们对比,企图使她们承认自己的人生就是不如苏西的高大上,让她们很愤怒,说出的话就更情绪化。话说苏西的人生其实也很糟糕,她既没好好上学,也没好好工作,长那么漂亮,结果22岁就赶紧嫁人,连生两个孩子变成大妈。躲在漂亮的乡下的漂亮的小房子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她本来有机会干很多事,但她其实什么也没干。Jackie看起来最少有45岁,头发都花白了,不知道是不是染的,烫成老年妇女的那种卷花头,简直像一个慈祥的老奶奶。很奇怪的是她19岁就结婚了,却一直到28岁都没有孩子。其他人没孩子要么是因为刚结婚,要么是因为老婆号称要“发展事业”。感觉Jackie两头都不占,怀疑她和她丈夫感情其实很差。

  《人生七年4》影评(八):你曾是少年。

  #人生七年#看完28up算看到一半了。14个不同阶级的孩子14种不同的人生。 Tony参加了赛马比赛,七岁的梦想终于实现,28岁做起了出租车司机。"我是不会变的,如果我变了,过去的我就是虚伪的"。 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伦敦教书,"我对自己的成就很满意"。 Suzi的人生因婚姻而变得充满信心。 Nick是众人中最强逆袭,乡村学校出生的他,28岁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物理学。"如果我不能有所成就,我会有些失望,但我并不太担心,我只需要尝试着让一切发生"。 Paul,Simon,都是从小没有完整家庭的有色人种,七岁的眼神中充满忧郁的神色,没有大的目标,希望家庭幸福。 Neil有着最失败的命运,不努力争取自己的人生,靠着政府的救济度日,将自己的一切现状归功于自己的家庭阶级背景。 John,Charles,Andrew。真贵族的三人,从小有着标准的口音,读金融时报有着高于同龄人的眼界,七岁时候都把目标剑桥大学三一学堂,虽含着金钥匙长大依然都非常的努力,使得家庭赋予的好背景继续扩大,每个人都按着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地成长到28岁,并相信自己的信念。 对于《35up》,期待Tony,Nick,剑桥三才子。

  《人生七年4》影评(九):给五年后的28岁的自己的建议

  1 即便奔3了也要做好身体管理 体重要保持在95斤

  影片里的小伙伴们大部分都发福了……肥胖真的会显老的样子 当然上层人士好像都木有变胖 所以不能放任自己啊~

  2 不要被家庭被另一半被孩子绑住

  影片里的人基本上不是生儿育女有稳定的家庭 就是有找对象的念头 诚然 婚姻使28岁的suzi比21岁的她更幸福 另一个去澳洲烤袋鼠尾巴?的那个 也是有个对他贴心的妻子 婚姻可以带来重生 对于原生家庭有离异的孩子来说

  《人生七年4》影评(十):参差百态乃幸福本源

  28岁是红色的,代表爱与婚姻的美满,代表工作事业的活力。

  21岁喜欢的Susan结婚了,也是意料之中,相信她对婚姻的直觉,希望她幸福。还喜欢的tony开起了出租车,和妻子一见钟情,有了孩子,并对未来始终乐观。知足的他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过得很快乐,再多的金钱也无法买来的快乐。平地摔的小哥天生具有喜感。

  传教士的Bruce没有去非洲传教,而是在一所普通小学教书,给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感觉。他从小就有远见,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与理解力极强,自己有着对宗教、政治、追求、爱情、婚姻等独立的见解,是一个智者,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清高的隐者。

  ick果断是屌丝成功逆袭,跳出他的小农场,飞越大西洋,来到美国大学教书。继续他的治学科研之路,还有一个与他志同道合的美丽妻子。

  高富帅三人组,接续家族的精英之路,当了律师、制片。上集中比较乖张迷茫的名媛suzi开始变得温和,安定下来,相夫教子,脸上的妆淡了,更加迷人了。

  在这一集中,令人唏嘘的是neil,离开童年,他就一直忧郁着焦虑着,早早辍学,打工,开始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居无定所,想的很多,看的很多,做的很少,给人有点出家出世的感觉,亲近自然挺好的,只要你自己内心富足安详就好,并不是只有在现世的成功才是人生的真正赢家,幸福也不一定要有工作和家人。希望他在下集能将流浪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一方面希望他能回归现世,安稳过一生,又希望他不用回归,不用随波逐流,继续他的流浪之旅。真矛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生七年4》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