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一部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詹妮弗·劳伦斯 / 哈维尔·巴登 / 艾德·哈里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母亲!》影评(一):艺术是公开的爱吗
“Art is love made public.” 早前听到这句话时被一种毫不审慎的热切扼住,欣然记下,像是接受应得公允的信条。《母亲!》落幕时又记起它来,那种慷慨坦然在本片咫尺可感的心理惊悚之下或许仍不失公允,但已从“公开地给予和表达爱”病变为“将爱公开以获得千万倍的爱”,在诗人无限胀大的自我之中染上刺骨荒诞的色泽,像女主人公一次次所服安定药物溶于水时溃散的金黄,也像绝望而虚掷宣泄的烈火,从火舌中仍能走出那个被奉为神明的艺术家,安然无恙,将初为人母的躯体和零落瑟缩的心脏作为他创作灵感的献祭。 如果说果真是艺术使私密爱意成为众人的狂欢,这馈赠的厚泽则让人不寒而栗。也许以无度的善意和容忍将私人之爱外化、升华又贬损的并不是所谓艺术,而是变相的贪婪,是占据精神高地无穷无尽希求更多热爱的渴望。也许作为公众人物的艺术家使命如是,将个人体验融合艺术形式加以表达,任何情绪下笔即成为公有,并不属于他的缪斯,而属于他的出版商,属于所有远道而来毫不相关的读者,属于所有将公开的文字再度私有化的狂热信众。 女主人公自始至终在修补那座房子,渴望在丈夫噤口不言的苦痛过往之上建起一座只属于二人的“天堂”。然而她从来都没有在自己修筑的天堂中有过片刻安宁,也永远是诗人丈夫精神世界中与万千“信众”无异的他者。房子在女主人公倾尽全力维护着的关系里成为她身体和心灵的外延,她在这座共生体的身躯内感知到跳动的心脏,从鲜活热切到发黑萎靡,最后成为一捧焦炭。影片镜头始终逼近她的面庞,使观众视角全然聚焦于她,也经由她感知外部世界的轻慢、质疑、肆意蔓生的贬损与冒犯,仿佛经受一切折磨的是我们,积聚焦虑与愤怒并最终被燃尽剥开进入下一轮回的也是我们的心脏。 在具象情节的外延层面,这种令人窒息的被侵犯感还来源于影片充分提供了多义解释的可能,局限空间内错综情节与大小意象足够使人轻易代入个人生活身不由己的患得患失、当下唤起公共焦虑的全球事件,也足够昭彰地汇聚了庞杂的宗教隐喻。这些指涉使得情节中一些荒谬不可理喻的走向在现实或过往中有所参照,使观者能在意识到或无意识的情况下各取所需,接收到适于自身的符号。
然而或许因为想要表达太多,影片时常会进入一种失控状态,没有哪条隐喻性的线索真正意义上善始善终,很多超现实意味的细节设定虽耐人寻味,总使人产生强加的拼凑感,互文的解释也像是附会。另,出发去电影院之前听自称看过的人介绍情节说是一部讲述男主如何待妻诞子后将其杀害取心脏延续己生的暗黑魔幻电影。听后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去看了,散场时想到这段离奇简洁的热心剧透,只哑然失笑。
《母亲!》影评(二):与女权无关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末日预言
此影评首发于公众号“深焦”《母亲!》影评(三):“失控”的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观看《母亲!》的经历是独特的,这是本届首部放完时有零星掌声和嘘声并存的主竞赛电影。看的时候,我充分沉浸在扣人心弦的紧张之中,又不断地被一些细节打断出戏。同时,我对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产生深深的怀疑,多次试图构建自己的理解都以失败告终,观看的过程里内心充满矛盾。
它注定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
事实上,观赏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电影都有类似的体验。《梦之安魂曲》奠定了他此后所有作品的基调,这部电影靠出神入化的蒙太奇抓住我的心脏,但最终并未传达给我它的意旨,我只感受到了它的压抑。但是《母亲!》与《梦之安魂曲》相差很大,它更像另外一部同样充斥着压抑气氛的《黑天鹅》,二者都是大女主戏,给予女演员巨大的发挥空间,甚至在某种哲学构建及一些弗洛伊德式的心理悬疑营造上,使用了相同的手法。
不过,《母亲!》传达给我的情绪不是压抑,而是愤怒。创作者像灭世者,妄图把一切一把火烧掉,就像片中女主角烧掉他们的房子一样。
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在发布会上说,这个剧本创作就是基于他的愤怒,在5天的时间里写完,是完全由心发出的东西。在这部电影里,他展现出了扎实而高超的导演能力。他十分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潜意识,使得这部电影在镜头调度、声光运用,以及悬疑营造、多重隐喻等方面有着无可挑剔的品质。在他的镜头空间里,意识可以具象化成一座房子、一只蛤蟆,也可以抽象化成一片混沌。他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建立起一架宏伟的哲学桥梁。
既然全部由心出发,那我们就可以在这部电影里看到达伦的艺术理念、世界观、认知体系和他对世界的悲悯。
作为一个意识流故事,轮回结构的构建使这部电影的解读层次相当丰富。我们可以基于詹妮弗-劳伦斯和哈维尔-巴登饰演的男女主角建立多个维度的解读:1、女主角过度的给予和男主角过度的索取,指涉了婚姻中的男女关系;2、基于片名以及女主孕育过程,探讨孕育中女性潜意识的心理变化;3、基于男主的作家身份,讨论作家夫人如何在作家和作家笔下人物的关系中自处,讨论作家作品的构思过程;4、基于大量陌生人涌入女主角的房子的守卫者和闯入者关系,男主欢迎而女主抵触带来的矛盾,来建立当前难民语境下美国现状的影射……
这些解读基本上都有迹可循,那些闯入者既是男主笔下的人物,也拥有不同肤色和语言,同时也存在于战争、饥饿、瘟疫、死亡不同场景里……达伦的想法是宏大而复杂的,涉及性别、心理、社会、哲学等多重领域。
其中,最值得说道的解读之一,依旧是剧情与当下美国现状的照应。导演在发布会上说道,只要翻开《圣经》里的第六日就可以明白电影的内涵是什么。这一章写道:
mother's prayer
our mother who art underfoot,
hallowed be thy names,
thy seasons come, thy will be done,
within us as around us,
thank you for our daily bread, our water, our air, and our lives and so much beauty;
lead us not into selfish craving and the destructions that are the hungers of the glutted,
but deliver us from wanton consumption
of thy vast but finite bounty,
for thine is the only sphere of life we know,
and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forever and ever,
amen
于是影片还有着一层厚厚的宗教意味。女主角亲自装修房子,是想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堂。海报上,詹妮弗-劳伦斯45度上扬的面孔,像极了圣母玛利亚,而孕育的孩子,似乎可以被看作圣婴。片名由“mother”加上“!”构成,则将其含义指向了愤怒的祈祷。也难怪最初的片名叫《第六日》。
导演解释称,他的愤怒不是没有理由的。人类拥有一个这么美好的世界,就像被女主角精心装修的房子一般。然而我们却不懂得珍惜,肆意破坏着它。当下社会出现了这么多状况,民族和经济有气无力,文化和语言伤痕累累……这一切都被导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但是,如果基于美国和难民当下的境况解读,给导演戴上“对现实中白左观点批判”的帽子则又显得无知。达伦并没有明确地说出他的态度,他并不仅仅单纯支持或者反对。他所愤怒的只是结果,是他看到的被毁掉的一切。至于为什么毁掉,哈维尔-巴登饰演的男主角身上则有着非常明显的答案:自私,自我,好面子,爱慕虚荣,毫无原则。
不过,难道因为有这么多花里胡哨的隐喻,让我们这些自作聪明的观众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让我们发现自己居然还拥有会运转的大脑,就该给这部电影高分吗?我认为不妥。
倘若通过对刚才提到的任何一个维度进行文本梳理,我们就会发现,每一种解释都难以自圆其说,都有残损,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毕竟这是个在5天之中写出来的剧本,它就像一首强烈的情绪驱动创作的诗歌,存在大量可以删改的空间。
文艺是有基本规律的,比如过满则溢,中国人称之为留白。就像梵高的画,不需要再多任何其他颜色的杂质。而一部好小说根本不存在任何多余的段落。一部电影,当建立某个叙述体系的时候,不应该有任何与之无关或相悖的情节和镜头。因为艺术家必须不能将观众带入歧途,有任何把观众带入歧途的——即便是有倾向的——情节,都是不被允许的。
我们用任何一个维度去解释这部电影,都会有产生大量废笔,都有诸多情节变得不可解释。甚至,它的多元隐喻,仍要靠威尼斯电影节官网影片资料库里的一段《圣经》诗句来统御。
还有,必须严肃指出的是,艺术创作是自律的,艺术家不是横冲直撞的不理智的热血青年,尽管他们都曾年轻过冲动过。一个艺术家成熟代表作的诞生,往往需要年龄和阅历的积累。
艺术家也不能在作品里对内容过度解释,让它变得肤浅,更不必要在戏外解释太多去绑架观众的思维。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在这部电影里是失控的,他在愤怒情绪驱使下,给影片加入了过量的冲突,过量的悬疑元素,这都冲淡了它的艺术价值,让它变成了廉价的Drama。诸多Drama的细节又会时不时让观众出戏,让电影美术上苦心营造的悬疑感破功。而故事开始和结尾叙述视角的转变,更是让作为观众的我不知所措,让我的思考变得游移不定。
所以只能说,这是一部精彩和遗憾并存的电影。
《母亲!》影评(四):大师之作?如坐针毡?
我是这部片上映首周末去看的,周六下午1点半的场,巨大的放映厅零零散散也就有十余人在观看。尽管这个时间比较冷门,尤其是对于一部惊悚片来说,大下午去看的人肯定不多。但我还是吃了一惊。在电影爱好者众多的洛杉矶,一部上映前话题性很强的电影,首周末居然如此冷淡。果不其然,周一一查发现首周末票房(美国本土)仅仅7.5 Million,未免太差强人意。要知道前一周上映的It(小丑回魂)狂收了123M,第二周依然以60M领跑。我不禁为大表姐和她的男票叹了口气。《母亲!》影评(五):这部片的厉害之处
这部片的核心就是ecofeminism(eco-的词源是oikos: household, dwelling,我们的环境也即我们的房屋,我们的居所/客房),片里的mother也即mother earth的化身,与屋子相连。影片讲述的就是从旧约到新约的人与地球的关系(具体的寓言和影射已有不少讨论,也可以自己去对应)。
但片子吊诡的地方在于先引导你去想移民问题,思考我们自己的hospitality能到什么程度,能不能无条件地牺牲自己去爱别人(西方当代哲学的一大主题)。(同时,在暗自呼应像Funny Games这样讽刺中产阶级爱面子的血腥片时,却将人引向另外的路线)。它先让你以为房子是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再来个twist,讽刺地揭示出,你所以为的主人,正是这群强盗般的客人(这点尤其是在玩弄美国观众的心理,从心理上的自得自卫到扪心自问,后劲在看完片后才开始,也肯定会随着此后的讨论加深)。你怎么用的这个房屋,是谁在无条件牺牲自己在接纳你?都以具象为一位家庭女性形象的方式在最后overthrow了所有人。
人造的屋子内偏不给你看明显的绿色自然(它们被人类的屋子和草坪隔离在之外),但屋子在变热,在漏水,伤口在融化,产生的漏洞被表面上掩盖,土黄变成混泥土色,保留地一点点被占领,资源一点点被掠夺,如果你看不到这些隐喻,那你正好跟影片里刻画的这些入侵者一样,把屋内的一切当作理所当然,目光局限在跟其他人的你争我夺上,卷入强盗客人们发起的一阵阵破坏和毁灭战争。(任何把重点放在移民上的解读,只能局限在这个层次;任何从右派立场的解读,更是反讽;那些因此激动的——达伦怎么可能只是来给你讲一个这么低级意味的故事——只能是映照了自己的内心)那么多人甚至看不出来影片这么明显的寓言,正好说明了影片所想揭示的现实。
片子(原来的片名叫《第六日》,即人来到世上那一天)更用基督教故事重新书写了基督教,将教义里的人类中心放在一个大frame(房屋,环境,母亲)里,被扒得淋漓尽致。给上帝一个妻子,也把他(Him)扒得淋漓尽致。从积极的方面看,片子补全了基督教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忽视,从另一个视角把这个人类的故事讲全了。
这就是达伦怎么不动声色地把每个人都耍进去,以通俗的house horror引人入瓮,实际上颠覆了电影类型,颠覆了人们读出的人性的题材,早就期待好观众反应的反转,把环保主题和生态理论以黑色而直观的形式抛给所有人(是的,达伦本人就是一名积极的环保主义者)。作为环保片,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为恐怖片,它显示了真正的恐怖正发生在身边。它也顺便成了一张照妖镜,一份智力测试,但最终的目的不是要真正吊打大家,而是要震醒世人。因为要让人跳出人类中心是那么难(人们对这部影片的反应正好也说明了这个),但又必须以更好的寓言,更好的叙事,去重新讲述人类的故事,而一个故事原型的重造可以持续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
最后不要忘了,Mother Earth可不一定需要这个被造出来的上帝诗人,也不一定每次都(让人们)复活。
《母亲!》影评(六):被低估的忧郁和恐怖
冲着对大表姐和Bardem演技的认可,在Kinsman同台上映的时候选择了Mother。
但观影一开始令人感觉莫名其妙。连着就是单挑乏味到下班火锅后的我眼皮情不自禁要打架的镜头,一度甚至已经单调乏味到老公请求我们中途离开回家睡觉。
但是
随着镜头一次次改变,人物一次次增多,小段落的一次次递进,我们的观影感受也渐渐从什么电影啊,变成了我去啊怎么会这样,到目瞪口呆。
大表姐和Bardem在影片里饰演一对已婚夫妇,贯穿电影没有名字,住在孤独巨大的老房子里。大表姐一直负责家里的设计和装修,Bardem是事业低谷的诗人。
起初非常单调无聊的镜头就是在讲述他们看似完美的生活,虽然隐隐在哪里让人感觉不太对,但又是单调平淡到让人无话可说的一种生活。接着故事迎来了一个陌生人,他说要在附近做手术,以为这里是一个旅馆,男主义听到后无反顾了允许了他住在家里,结果不断带来着噩梦。
本来单挑乏味的故事也渐渐变成了噩梦恶事的集锦。真实到你可以揣测是导演心底的梦魇。故事迎来了一次次巨变,一次次令人目瞪口呆的混乱。
只是这么形容可能觉得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其实随着陌生人的到来,故事会慢慢发展的让人感觉眩晕作呕混乱,带来一种深入的忧郁和恐怖。
有人觉得是宗教有人觉得是映射移民,到底是什么见仁见智。
但这部影片没有那么简单,所以我要说它被低估了。
《母亲!》影评(七):没有结论的寓言,悲观主义者的独白
因为在自家电脑上看了黑天鹅所以特意去电影院看了母亲,《母亲!》影评(八):Oh My Dear Mother Earth
母亲,万物之源,万物之本。母亲是包容,是爱,是赠与。《母亲!》影评(九):这不是一个适合度过休闲周末的电影,却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我觉得这是一部精神非常抽象但是细节具象到底的电影,男主非常丑,褶子可以压死蟑螂。演技加颜值担当的表姐全程在线。
如果不是提前看了隐喻解释,我可能会觉得整个电影荒唐至极,当然即使是看了解读,我依然觉得这是一个荒唐至极的故事,从陌生人晦涩的闯入,到变本加厉的不止步的索取,到特种部队到各种妖魔鬼怪到再到母亲的瓦解,每一个强盗般的剧情发展到最后邪教祭祀的画面让我和影伴非常的郁闷,有种愤怒在心中!
但是这一幕幕细想起来其实都是和我们身边的正在发生的事情不谋而合,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种事情,从小细节,我们不知满足的索取这个土地上的资源,就好像闯入屋子随便乱动主人的东西的强盗,我们人类自己的自私愤怒暴力的解决问题导致土地因为战争满目苍夷,就好像打架的父子,我们只在乎自己的痛苦肆意的理所因当的释放,就好像在主人家办丧事的满屋子人,等等等...匪夷所思却正在发生的所有事情!
you love the way I love you. I gave you everything.是全篇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用在地球母亲身上是,用在我们对待彼此亲近的,陌生的人身上亦是。
这不是一个适合度过休闲周末的电影,却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值得回味的电影,至少他比那些口水片有意义的多。
《母亲!》影评(十):人与自然vs政府与国家
两性、婚姻问题先不谈,只看隐喻的话,大约有人与自然和政府国家两种解释。
假如是人与自然:人类毫不珍惜,随意占有,只顾自己混战不顾环境何如。但自然和人的孩子不太好解释,而且男主代表人类呢还是代表一定数量的人?大表姐讨厌的入侵人群也不是凭空来的了,而是那个被大自然所爱的“人”造的了。自然死掉,人也不能把它挖心出来继续轮回了吧……
假如隐喻政府与国家的话,这里或许不只是美国,而是所有的政府与国家。执政party需要国家提供一切,供他们治理。他们治理得不好,玩砸了,换一个重来就是。只要有人,party就死不了的,只要挖出核心的东西,就能东山再起。大混战也好解释,想想中东。孩子是下一代,直接被政府荼毒。
但这样一来,当house已经破碎不堪,人们为什么还是不愿离去呢?政府理念已经凌驾于国家之上了?国家环境很糟糕但政府依然受欢迎?
我感觉像上了一堂课,这个讲师很有名,讲的题材很广,他每一句都是一个重点,但每个重点又都不一样。他们中的一些是围绕一个话题的,另一些又很明显不是那个话题的。
我只想问,这样能算讲好了一堂课吗?
-----------------------
修改一下,国家已经破碎不堪,依然有人不愿离去,也是合理的,因为还有下一代啊!下一代就是希望,从小洗脑生吞活剥。
这么一想还是可以解释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