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10-15 04:0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精选10篇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是一本由[奥]斯台芬·茨威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一):关于暗恋

  关于暗恋

  我有点心

  一个人感情到底能持续多久?

  一个人如此炽烈的感情到底能持续多久?

  一个人如此专一、炽烈的感情到底能持续多久?

  这个女人——一辈子

  也许我,终究做不到

  我只是会在孤单寂寞时候想起你来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二):爱情、流亡与成长

  《普拉特尔的春天》—假面游戏;《十字勋章》—抛弃身份等于抛弃生命;《贵妇失宠》—弄巧成拙荒谬剧;《夏日小故事》—暮年之恋爱;《家庭教师》—秘密与成长;《夜色朦胧》—由错位虚构出的爱情女神;《火烧火燎的秘密》—孩子大人对抗,女人还是母亲,成长史;《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流亡者;《马来狂人》—疯狂的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伟大的暗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三):爱情,本就是一个人的故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真是一份极致的单恋。找不到比爱情更合适形容词

  “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像跌入深渊。”年少爱恋别离,使得情窦初开的青葱岁月只有自己无限的回忆遐想,与孤独,深感“置身人群的孤独是最大的痛苦”。不顾一切回到有他的地方,只为可以看到他书房灯光感受到他在,像吸食毒品般上瘾。

  仅有的两次接触,一个只是肉体贪婪,一个却是全部的付出

  她痛苦于他的不记得,漠然是最大的伤害。却无法拒绝,只有他开口,她的回答就只会是“好”。她得到过么?得到的是几个缠绵的夜晚,得到的是他的儿子

  可是,却没有在他心中留下一丝记忆。她是有不甘,最后一次离开仆人一眼认出她。强烈讽刺对比,宁可,所有人都不记得。而偏偏,唯有对他,始终只是一个陌生女人。

  如果可以选,她会选择他的记得,还是这样肉体的接触精神的漠然?也许,都可以吧,单恋本就是悲剧,何来更好结局

  整本短篇小说读完,惊讶茨威格对女人与孩子心理描写

  《贵妇失宠》,空虚无助、贪婪、不甘;做尽好戏观众只有自己。

  《夜色朦胧》,一个奇妙误会,却挽不回本应完美的爱情。不禁思考,是因为原本就爱的是玛尔哥特,而自己未知么?还是,因为爱了,所以深爱。

  《火烧火燎的秘密》,“从昨天以来,他长大了好几岁;在他这孩子的胸中现在寓居着一个陌生的客人,它就是怀疑。”不谙世事的孩子,就这样初次碰触了成人世界。说茨威格是最懂女人心理的作家,而这篇和《家庭女教师》展示得对孩子心理的描写,同样精彩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四):茨威格

  他又走来走去,仿佛被秘密的绳索拴着,扯得他这么走来走去。

  女人们的手静静放在那洁白发亮的桌布上,或者缓缓地挪动,就像船儿在波光粼粼的海湾里游弋。他只看见这一双双纤手,各自自己的生命灵魂

  忽然间,淫荡的行云又遮住天穹,使四野沉浸在幽微哀伤黑暗之中。寂寞之感痛处地落在炽烈的心上。

  朝里开的玻璃窗反映出这光与影的活跃流动,这忽明忽暗的光与影仿佛在编织绸布上黑白交织花纹

  没有一个时刻对他来说会显得过于明亮,以致她的身影无法作为淡淡的的光影从墙边掠过,来到他的跟前,或者显得过于喧闹,竟使他觉得,屋外她的声音会和树叶水珠滴落的声响烈日暴晒下砂砾的细微碎裂声夹杂在一起,难以区分

  朦胧的夜色降落到这些故事上面,给他们蒙上层层轻纱,寓于夜色之中的全部悲哀星斗全无的苍穹笼罩在他们上空,黑暗侵入它们的血液叙述这些故事的明亮光彩五颜六色话语于是听上去便显得声韵丰满而又深沉,仿佛它们在叙说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

  谁也不说话,这种沉默像赤道的空气一样郁闷憋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五):千年的等待

  有时候十分厌倦读名著 只因著中的描写又长又臭 磨掉了对剧情向往 然而该著描写不过分奢华 也不过分沉闷 而是十分自然 读起来舒服

  女人一生的等待 只不过等待男人细想过后的恍然大悟 但即便女人容态娇美 却只能是one nights day

  幼女固执傻气 少女爱意情愫的萌生 少妇娇美容态 爱情却依旧

  独自面对孩子的出生 贫穷的侵扰 医院的讥讽 只因她对他的了解 只因爱他 只能恨女人爱上了一只无脚的鸟儿

  不爱贴标签的男人 让我想起来同样不爱贴标签的summer 但summer是因为还没遇到真爱 那男人呢

  喜欢这本书 作者似乎很喜欢在文末设下悬念 好几篇文章也如此 这样的结尾让人又爱又恨啊

  书中还有一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是一个被遗弃的贵妇在乡村所作所为 她喜欢被围在男人堆中 喜欢别人对她的崇拜 喜欢别人挑逗她 失去了这些她不得不向一个健壮的乡村小伙下手 然而得意忘形的小伙却只钟情于她的钱 我也喜欢被一堆男生宠着爱着 初中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 也许当然男生都喜欢清纯杂质外表 哈哈

  书真的能陶冶性情 作为文学院的我再不读多点书 情何以堪啊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六):暗恋至死

  反反复复看过很多次,似乎都没有认真看进去,昨天晚上半个小时和今天早上半个小时,用kindle终于完整地看完整个故事。一个暗恋至死的故事,其中的许多细节真实无比,很佩服作家们的想象,如果他没有亲身经历,是否真的也能如此细腻地知道一个人暗恋时内心波涛汹涌小姑娘从门洞里看对面的作家,害怕被人看到,紧张到跳起来,一个人暗恋到极致的时候既会失去部分的自我,同时一部分不了解的自我意识也会被唤醒,对于细节的敏感,对于记忆的熟稔

  我想此作精彩之处,在于她们的三次相遇,孩子、少女、女人的三个阶段,他都没有认出她,或者说无论她以什么身份出现在他的身边,都到的待遇似乎并没有太多不同,只是露水姻缘而已。然而,他的仆人却能一眼认出当年邻居家的小姑娘。爱情本无所谓公平不公平,小说一开头就充分交代环境,这个公寓里只有作家有着仆人,而且是举止得体的仆人,姑娘对于作家而言只是邻居,作家对于姑娘而言是新世界新生方式代表,所以她的爱是建立在自我启蒙基础上的,她所向往的生活方式,一种所谓作家的文艺潇洒,因而她处处揣摩他的想法,认为自己了解他,成年后她的献身也是自愿的,她认为他道德可能会为孩子负责,然而束缚了他的本性,所以选择不打扰。然后为了生计不得已出卖肉体,第三次相遇作家甚至完事后给她钱,他记不住任何与她有关东西

  我想过改变故事的结局,要么姑娘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在某个领域能够站在最高处发光发亮,让他不得不记住她;要么姑娘被一个人认真地爱过,虽然小说里写有不少人愿意娶她,在爱她,但是如果真的被爱过应该不至于如此执迷不悟。我有限的人生只能想到这两种方式,但生活最残忍的地方是她可能什么也不是,自己是个平凡人,遇到一个平凡人,平平凡凡过一生。这是生活,小说的戏剧化就是要打破庸俗常规,她必须成为一种文学类型飞蛾扑火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七):夏日小咕噜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马来狂人》,《夏日小故事》三篇,如果我再年轻一点读到他们,我必定毫不意外的要把他们归为爱情。可是我读过了夏目漱石的《心》,毛姆的《刀锋》,甚至哈金的《等待》。这种默默的情感联系到一起,我仍然为此感动,我仍然在读到故事最紧张的部分时手掌潮湿,但我知道,那不是爱,那就是拯救,比爱还强烈的情感。所有爱人的那一方都认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拯救被爱方的人。“她爱你胜过所有人”《一个……》,《马来狂人》一篇里面更是直接的说出,“为了帮助她,我简直可以去杀人,去犯罪”,最后他确实也这么做了,而且是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依然选择用生命来换取这份类似于赎罪的拯救。而凌驾于全书的情感,是人的臆念,一点点猜疑抹去童年的无忌,一点点假想的爱意,让自己失去爱的心,嫉妒仇恨,造出麻醉自己的梦境,甚至梦想死后引起轰动效应而精心谋划自己的自杀。种种被夸大的荒诞,与准确细致的描写结合在一起,看着看着就会不寒而栗。你还在相信自己执拗么,你还在为自己一些自以为完全正确观念打算至死不渝么,什么是爱一个人,或者说什么才是爱。犹记得几年前,自己写说,是不是可以找个还算合适的人就这么了此一生吧,与其为了内心的一点满足苦苦追寻和等待,不如放开自己,简单的结婚生子,渡此一生。如果那时的我和现在的我来对话的话,必定要拳脚相加不欢而散。越是觉得人性的臆想过于恐怖,越应该保持一种清醒的理智,不会再为了一份得不到爱丢失自己,也不会为了一份不能走到一起的爱情丢失自己,爱应该是负起一生的责任,相互坦诚信任,相互珍惜理解。人生也是,不要臆想着流浪痴狂,做一些重大决定的时候要考虑重要家人的感受,这不代表你就没有了自我,自我的建立不在于,你要去一趟旅行而放弃家人的团聚,不在于,你要去过不一样的人生就可以不顾家人的感受,把关心和爱当桎梏,所有的事情,不是只有是或者非,很多迂回,很忍让,很多彼此的关怀。有简单的梦想,但不拿对梦想的臆念来左右自己的理智,时刻保持清醒,找到自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八):如风

  久慕陌生女人的大名,却一直没有读。 今天读完方知传言着实不太可靠。人之读书,特别是读小说,大抵都容易被诸如此“伟岸的爱情”吸引,乐于在字里行间放纵生活中难得的情感却总不愿仔细思考。女人卑微执着的爱情,从男作家的角度看是对生命中美好和被爱之物的虚掷;从女人的角度看则是彻彻底底的弱者的悲哀---究竟是怎样匮乏心灵,才会让一个人这般偏执地爱一个根本平凡又肤浅的人?九死不悔的精神,向来只有放在天地生民之上才能称得上伟大,放在一个莫名其妙的男人身上,只能算作是执念罢了。佛曰人生八苦,求不得,放不下,万千苦厄,本从此来。

  也许吧,如今已沧俗到不再相信爱情。可是世界那么大,茫茫兮上下五千年,爱情这件事,实在是件太微渺的小事。再说,又有谁规定,爱情只有这般卑微无我死而后已才能算作爱情。意志这么坚定,干嘛不去好好拯救地球,祈愿宇宙和平,何苦在这里造作自己的人生,自个儿折腾自个儿?

  小说本身是伟大的,因为茨威格把这种特别的情状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在这里想说的是从男作家的角度看这个故事其实也蛮有趣。茨威格是个善于描摹女性的作家,可是读这篇小说时,我却总时不时会把自己代入到男作家的角色中去。最后一段“百感千愁”的自述更明显像是作家代世人作的一番忏悔独白。我们活得是这般匆忙,这般散漫,以至于错过这般爱我的人们,这般美好的情感!从这个层面看,女人虽然偏执却起码比这个男作家值得钦佩,因为她还懂得爱情,而这个男人却只剩下用以虚度生话的低劣欲望(虽然可能他只是不关注这个生活层面而已,小说里有提到他二分的人格)。

  如果把这两条线汇成一股,再深究下去,势必要谈及时代信仰永恒等等大而无往的话题,在此打住。茨威格当年在巴西自尽,他那篇著名的绝命书我很早以前过多次,犹记得那本散文选集在文章旁边放了一张他自己生前最喜欢的照片-----看上去不像一个生在奥地利犹太人,反而让人觉得很像长住在法国的英国人

  陌上女人是个短篇,这本书还收了大概10多个故事,有许多迷人景色和心理的描摹。虽如此,却还是更喜欢他那本叫昨日的世界的回忆录,那里没有想要引人深思目的而充溢着一往而深的真情

  最后因为一时想不到什么好玩题目,拉一段夕爷的词作结尾,顺便呼应一下题目好了。 “来又如风 离又如风,

  或世事通通不过是场梦,

  人在途中 人在时空

  相识也许不过擦过梦中。”

  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情作为艺术形态的确迷人,然而若能以讽且辩的态度观而思之,人生大概亦可以添些如风的潇洒。艺术是足以献身的,男人嘛,不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九):自我陶醉

  仅仅看完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他的短篇还没有看。

  一开始看完很懵,找不到突破口,第一反应单纯小女孩渣男骗了一辈子的故事。直到看到一位评友写的,“作家也没有错啊”。

  我突然想起身边一件事情。一对男女相爱一年左右,女生白富美,男生矮矬但是家里有钱,精通摄影。两人性格都很好有很多朋友。我也只是因为两次工作分别把两人添进朋友圈。虽然一开始知道的时候很惊讶,时间长了觉得也很配,两人都过的开心。

  直到一天两人闹分手,一开始是男生闹着分,女生挽留无果狠心离开,男生不知为啥又回头低三下四求复合。为此男生在女生楼下站了一夜。求复合前的故事我在女方朋友圈了解的,她总是发些回忆性的饱含留恋的文字。后半部分是男方朋友圈了解的。特别是那一晚,男方每隔两小时一条朋友圈,说自己还冻在楼下十分凄惨十分真诚认错然而女方就是不理她云云。

  然后女生在第二天发了朋友圈,首先是两人之间的事情只有自己知道绝不再讲(大概是回应男方的说客还有骂她心肠硬的人),之后她写了一句我记忆犹新的话。

  你那不是爱,你是作,是自我陶醉。

  我深深地敬佩这位奇女子。我没谈过恋爱,只是觉得若是一个男的如此求我,哪怕是不喜欢的人也会有些心软下楼。可是,要是真心爱,为什么他要发那么多朋友圈扮可怜,对那些因此而攻击女生的人不闻不问呢?这位奇女子,在感情的波折中早已看的透彻。他只是努力证明自己是感情中付出最多的那一方,用这种方式强加于别人。让朋友欣赏他的英姿,让女生必须领他的情。

  作为一个离得极远的看客,他们之间的事情也就仅此而已了。只不过我觉得这个故事和这本书有些许相似。

  这个女子,从一开始就是一厢情愿罢了。一开始的倾慕,也只止于观察。即使靠近,也从未在作家这里留下痕迹。第一次一起过夜,正如女子所说的那样,只是那么多女人中的一个。但女子却一厢情愿的认为作家属于她,她也属于作家。她生下了一个孩子,正如女子所说的,他并不想要这个孩子。以后她自己选择那条不好的道路,如书中所写,是为了作家的孩子,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不能理解成如果不是你的孩子我也不会这样?她似乎从未在作家面前直接的表达过任何的心意,即使是生日送花,最后寄信也不说自己是谁,却一直希望作家对她上心。虽然女人一直想说自己不是在埋怨作家,但事已至此,怎么可能没有怨念?

  从这份情一开始,这就是一场对自己的绑架。这场惨剧,由女子而生,男子顺着下水,悲惨的果实单由女子和那个无辜的孩子承担(这也是女子自己的选择,作家从没有选择权)。女子抱着一种为爱牺牲的变态的痴狂经历了一生悲惨。当然惨剧的一份也来自风流的作家(我真的很厌恶这种人),但是同为女人,因爱情毁掉一切也令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文笔不佳,脑袋中的想法只能乱七八糟地写了十之四五。

  女人啊,生活绝不单单只有爱情。这个世界也不一定会迎合你想要的爱情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十):对于喜欢的你,真遗憾,我始终是个陌生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初借到手,厚厚的一本,我以为它是一个很长的故事,翻开目录才知道,这本书是斯台芬.茨威格的作品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远不及我想象中它的篇幅长度,只是一篇短篇小说罢了。我时常觉得遗憾,它的篇幅这么短,毕竟这可是一个女人倾尽一生的爱情故事啊!

  即使她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即使她努力使他们一次又一次相遇,即使她使出全身力气,放下全部尊严,跨越整个青春去爱他。他还是不爱她,甚至不曾完整地记起过她。直到她生命结束后,才敢用书信的方式将所有的片段、时期串联起来讲述给他。多遗憾,他模糊的记忆还是无法慢慢变得清晰。

  信中女人说,自己在男人每年生日都会送上一束花。结尾男人看向花瓶时,我本来以为结局会来个大逆转,花瓶里依旧有一束送来的花,毕竟男主人公是一个十足的爱玩儿青年。作者似乎没有我的脑洞大,把男主人公生活的一隅完完全全地留给了陌生女人。那个花瓶和插在花瓶里的花束,或许代表着女主最纯洁的爱情吧。

  整本书看下来,虽然是书信的形式,虽然是第一人称的设置,我还是始终觉得我在旁观,旁观他们的一生,旁观他们的爱情。

  不爱就是不爱。这是一方的感觉,无关他人。

  深爱就是深爱。这是自己的秘密,隔着相思和心酸。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主人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浓缩。这个人物也许提炼地高于现实,但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这个陌生女人的影子,甚至更加疯狂。

  回顾过往,我们也曾如此卑微地爱过,小心翼翼、无声无息、不着痕迹。

  我们也曾如此卑微地爱过,不讲道理、没有原则、无论对错。

  我们也曾如此卑微地爱过,无怨无悔、倾尽所有、不求回报。

  犹记得陌生女人在信中说“我整个的一生无非就是等待,等待着你的意志。”等过了一生,陌生了一生。

  爱情果然是折磨人的东西。对于喜欢的你,真遗憾,我始终是个陌生人。

  你在等待谁的意志?你在做谁的陌生人?关于爱情,我们都是陌生男人、女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